◎辛志軍
在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編者編排了老舍的兩篇精美散文《貓》與《母雞》。在內(nèi)容上,《母雞》的行文線索非常簡單,從開篇的“一向討厭母雞”到“不敢再討厭母雞”,作者對母雞的看法發(fā)生了轉變,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母雞偉大的母愛,正是母愛改變了母雞的品質。
文章首先寫對雞的討厭之情,再寫對母雞的崇敬之情。在“討厭”部分,如第一自然段中沒有理由的“嘎嘎”的亂叫和如怨如訴的細聲細氣之叫,突出了作者對母雞的討厭之情;第二自然段中母雞的欺軟怕硬,它不反抗母雞,但是卻欺負忠厚老實的鴨子,而且會狠狠地襲擊別的母雞,更加重了作者對母雞的厭惡;第三自然段,對母雞下蛋后的滿世界炫耀,讓作者覺得母雞非常淺薄。第四自然段則寫了作者對母雞的看法發(fā)生了改變,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自然段。在“崇敬”部分,如在第五自然段中,作者描寫了母雞的勇敢與母愛,如它總是“挺著脖兒”,并且隨時準備迎戰(zhàn),保護雞雛;第六、七自然段寫了母雞的慈愛與辛苦,如從雞雛圓圓的肚子與母雞的消瘦對比中可知,它自己不舍得吃,留給自己的孩子,還教雞雛如何啄食物、掘地、洗澡,并陪著孩子們玩耍;第八自然段描寫了母雞的負責,如在夜里聽到動靜后尖銳、凄慘的叫聲;第八自然段,作者總結了母雞的優(yōu)點,對雞母親的偉大英雄形象進行了闡明。
通過梳理文本內(nèi)容可知,文章語言質樸自然,運用大量的口語化語言,且內(nèi)容平實,主要描寫了作者對母雞前后看法的轉變。在情感變化方面,作者先抑后揚,以前后的強烈的情感對比表達了對雞母親的崇敬與贊美。
從語言教學角度,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領會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通過分析母雞的這些優(yōu)點,體會作為一個英雄母親的偉大形象。對此,可引導學生通過提煉小標題的方式,總結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nèi)容,梳理文脈,并分析母雞的各個優(yōu)點,從而理解作者對母雞的態(tài)度為什么會發(fā)生轉變,以及對雞母親的崇敬之情。
《母雞》的主題意蘊,要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因為什么原因而轉變了對母雞的態(tài)度。換句話講,是母雞的什么品質感動了作者,并讓作者“不敢”討厭母雞。遵循這個思路進行分析,便能夠提煉出本文的主題,即母愛改變了母雞的品質。對此,教師可將這一思路以問題形式展示,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針對性閱讀,在解決問題中感受作者的情感轉變,既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思考,又能夠彰顯學生的主體性。
分析過渡句的重要性,為此去提煉升華文章的主題思想。通過梳理文脈,可知《母雞》的主體部分主要包括“討厭”母雞和“敬畏”母愛兩部分。在主體的“討厭”母雞部分,作者描述了是如何討厭母雞或母雞惹人討厭的幾個方面;在“敬畏”母愛部分,作者描述了母雞的慈愛、勇敢、負責、辛苦等優(yōu)秀品質。需要指出的是,在上下兩個主體部分,作者在中間設置了一個過渡句,而這個過渡句正是我們體會作者是如何轉變對母雞態(tài)度的。
在教學中,要重點揣摩這個過渡句,分析作者情感轉變的關鍵點。在文中,這個過渡句自成一段,即“可是,現(xiàn)在我改變了心思,我看見一只孵出一群小雛雞的母雞”。對此,要以問題為引領,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何會改變心思。從這個角度分析,學生便能夠理解正是因為母雞孵出了一群小雛雞,由此呈現(xiàn)出與之前的形象鮮明對比。在沒有孵出小雛雞之前,作者認為母雞是嘩眾取寵、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善于炫耀。但是,在孵出小雞之后,母雞做了母親,也便有了母親的品質,這就是“母愛”,而母愛正是作者轉變態(tài)度的原因。
在文章最后,作者說“它偉大,因為它是雞母親”。盡管作者表達了對母愛的崇敬之情,但是這種崇敬之情卻是因為“敬畏”母愛。由此就可以提煉出本文的主題,即因愛而改變主體品質?;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問題設置引導學生思考,并把“為什么變化”定為問題的落腳點。在作者看來,“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從而體現(xiàn)了作者敬畏母愛、贊美母愛的思想情感,這也是作者為什么“不敢再討厭母雞”的真正原因。
《母雞》一文的語言和所述事物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常所見,但是,正是在這平凡之事中,作者以“小”見“大”,感悟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這得益于老舍對生活的仔細觀察。[1]從讀寫結合的角度講,盡管小學生的生活閱歷相對匱乏,但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對生活的仔細觀察,在觀察中積累生活素材,從而實現(xiàn)“下筆如有神”寫作目的。
無論是《貓》還是《母雞》,老舍的散文總是帶著一股清新、樸實和生活化氣息。正是因為這種生活化氣息,才令人倍感親切,品味無窮。對于教學來講,這種極富生活化的表達方式,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主動聯(lián)系自身實際經(jīng)驗,實現(xiàn)與作者的深度交流,并在情感交流中增強對生活的感悟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關于《母雞》的藝術特色,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即細節(jié)上的白描特點和口語化的語言運用,這也是教材的重點。老舍的語言,自然質樸,毫無雕飾之感,既沒有晦澀難懂之句,也沒有特別的表現(xiàn)手法,完全是沉浸在對生活的細致觀察中,并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讀來韻味無窮,巧妙自然。
《母雞》一文非常簡短,共計六百余字,但母雞的形象卻非常豐富、立體、鮮明。例如,母雞是令人討厭的,因為它總是沒有理由的亂叫、如怨如訴的細聲叫,而且還欺軟怕硬、好大喜功;母雞是令人敬佩的,因為它對小雛雞非常慈愛,雖然自己變得很消瘦,但也要讓小雛雞填滿肚子,并且非常勇敢地保護小雛,還在夜里非常負責地鳴叫。無論是哪一種品質,在作者的筆下都是非常成功的,儼然如兩個不同的母雞形象。但是,在對母雞的形象塑造中,作者并沒有運用過度的語言進行修飾,而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對某個細節(jié)進行白描式處理。
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形象描寫了他對母雞的厭惡之情,并用“可惡”來形容母雞的兇殘,如遇到另一只母雞后的“下毒手”“趁其不備”“狠狠地”“一撮兒毛”。在一連串的動作描寫中,作者以純粹的白描手法將母雞的“兇狠”呈現(xiàn)出來,足見對母雞的觀察非常仔細。在這個過程中,母雞的形象是動態(tài)的,極富畫面感。
在第五自然段,作者以白描手法把一個勇敢、慈愛的母雞形象充分展現(xiàn)。當鳥飛過或東西響,母雞便非常警戒,如“歪著頭”“挺著身兒”“看前看后”“咕咕地警告”等。在這一系列的動作、聲音描寫中,作者將母雞日常生活中的動作描寫地非常生動,仿佛一只母雞就在我們眼前,活靈活現(xiàn)。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活躍,想象力非常豐富。通過分析這種描寫方式,能夠調(diào)動他們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深入體會母雞的這一系列動作、神情和語言,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掌握這種“工筆式”白描,要求學生選擇一個喜歡的動物或植物,并利用這種手法將其寫清楚。縱觀全文,這種白描手法很有很多,例如第一自然段中的“順著墻根”“沿著田壩”;第六自然段中小雞雛肚子的“圓圓地下垂”“像一兩個湯圓”;第七自然段中的母雞和小雛雞的生活場景等。通過這種細節(jié)上的白描手法,作者將一個母雞的形象客觀、全面地塑造出來,而且活靈活現(xiàn)、躍然紙上。
老舍的作品風格極富生活化氣息,而在這種生活化氣息的背后,正是老舍語言的幽默、風趣和口語化,兩者相得益彰?!赌鸽u》便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老舍對北京的方言掌握得非常嫻熟,而且這種口語化語言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京味十足,讀來令人舒適,生活氣息濃郁。因此,關于老舍作品的教學,語言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閱讀《母雞》一文,很容易就能體會到其中“拉家?!笔降恼Z言表達,這種語言運用與描述對象同樣接地氣,令人忍俊不禁。例如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闡明了自己為什么“一向”討厭母雞,并著重描寫了它的“叫聲”,如“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特別是將“討厭”一詞放在句末,從中可以看出老舍的口語化的表達。值得強調(diào)的是,這種句式表達“居然”非常親切,在家長里短中就輕易表達了作者對母雞的討厭之情。
對母雞下蛋后的描寫,作者穿插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讓全世界都知道”“聾子也會被它吵得受不了”,將母雞好大喜功生動體現(xiàn)出來,從而更增加了對母雞的厭惡。對于教學而言,這種語言運用與小學生善于想象的心理特征非常貼合。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運用這種口語化語言引導學生主動聯(lián)系實際生活,并發(fā)揮想象力,體會作者對母雞形象的獨特觀察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搜集母雞的相關視頻并引入教學,加深學生對母雞形象的理解。
縱觀《母雞》全文,語言質樸平實,內(nèi)容淺顯易懂。但是,由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和家庭環(huán)境不同,對母雞的了解可能會存在個體差異。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文中的重點句式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體會母雞的具體細節(jié)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關聯(lián)性,這是文本的重點,也是教學上的難點。從這個意義上講,盡管《母雞》一文容易理解,但也要結合學生學情,從而踐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關于“面向全體學生”的具體要求。
通過細讀句子,把對母雞情感變化與作者情感相關聯(lián)。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重點描寫了母雞的叫聲。其中,在描寫母雞叫聲的“細聲細氣”時,“那么扯長了聲如怨如訴,使人心中立刻結起個小疙瘩來”。對此,學生可能不會理解,為什么母雞“扯長了聲”會讓人心生小疙瘩。對此,教師可通過搜集母雞“細聲細氣”叫聲的相關視頻,以直觀方式引導學生感受母雞的叫聲,并與母雞的“嘎嘎”聲做對比,在對比中體會這種聲音的“哀怨”。正是這種哀怨感,容易讓人產(chǎn)生不舒服,在心情凝重中才產(chǎn)生“小疙瘩”,這也是作者討厭母雞的重要原因。
在第八自然段中,作者重點描寫了母雞與孩子們的日常生活場景,如啄食、掘地、洗澡、玩耍等。作者說,“它若伏在地上,雞雛們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頭或別的地方,它一聲也不哼”。對此,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疑問,即小雛雞為什么要啄媽媽的頭,母雞為什么一聲不哼。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身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想象自己爬在媽媽背上并撓媽媽的頭的場景,從而體會兩者的親昵情感。至于母雞為什么不吭聲,則是因為小雞啄頭的動作是在練習啄食,動作很輕,所以不會疼。
在文章最后,作者說“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這是作者的理論認知,也是一種情感敬畏。對此,學生不容易理解,作者為什么會將母親和英雄聯(lián)結在一起。其實,仔細推敲作者對母雞的態(tài)度轉變的原因,就能夠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的,因為作者感受到母雞已經(jīng)轉變?yōu)橐粋€母親,而母親的母愛是偉大的,即“為母則剛”,所以在孩子面前,母親就是一個大英雄。
語文閱讀教學,無論是“教”還是“學”,都要踐行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特點,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并實現(xiàn)精神性成長,從而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被置于更高的位置,閱讀課不再是單純的閱讀,而是與寫作密切關聯(lián),即閱讀課也是寫作課,寫作課也是閱讀課,兩者不可分割。
老舍的《母雞》,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帶來啟示意義。倘若老舍沒有對母雞的生活習性仔細觀察,就不會將母雞的動作、神態(tài)等生動描繪,也不會塑造出立體豐富的母雞形象。作為小學生而言,盡管生活閱歷比較匱乏,但是可以對日常生活仔細觀察,留意身邊的小細節(jié)和小事件,并從中悟出“大”道理,從而實現(xiàn)精神性成長。在具體寫作中,還要引導學生理解老舍作品中的描寫方法。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語言素材和語言范式還不充足,但通過對身邊小細節(jié)的挖掘,以口語化語言、白描方法同樣能夠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文章。值得注意的是,在寫作過程中,這種白描不是流水式的記敘,而是建立在對生活小事、具體人物等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同時還要內(nèi)涵一定的人生道理,從而打動讀者,與讀者實現(xiàn)情感共鳴,這便是《母雞》一文帶給教學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