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過去一百年的歷史,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凄風苦雨中成立,到1931年日本侵華那個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再到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今天,正是我們民族的犧牲與奉獻精神,推動著中國從歷史的谷底艱難回升、砥礪前行。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的艱苦奮斗和無私奉獻,才是中國能走到今天所真正依賴的“繁榮基石”。
獨立主權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新中國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在現場30萬軍民期待的目光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同志向全中國、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p>
廣場上歡聲雷動,多少人熱淚飄灑!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結束了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長達一百多年的近代屈辱史。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中國開啟了歷史的新篇章。
建立新中國是這一歷史時期形成的關鍵正外部性。不言而喻,一個擁有獨立主權的現代國家是發(fā)展經濟最基本的先決條件。
歷史學家蔣廷黻曾在《中國近代史》一書中,發(fā)出了著名的“蔣廷黻之問”:“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的家族和家鄉(xiāng)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就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讓馬克思主義思想進入了中國先進分子的視野。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于1921年應運而生,給中華民族注入了全新的激情、尊嚴和血性。中國共產黨廣泛團結民眾,成為中國革命最可信賴的組織者和堅強的領導力量。從此,中國人民有了主心骨,一盤散沙的中國人開始重新凝結為一個整體。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黃麻起義、平江起義、百色起義等相繼爆發(fā),星火燎原。中國共產黨人開始建立人民軍隊,為窮苦人民打天下,走上了武裝革命的道路。老百姓為了支持黨和人民軍隊,也拿出了最后一把口糧、最后一尺布,送走了最后一個兒子。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徹底推翻“三座大山”,最終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讓中國人民真正“站立”起來,中華民族的命運得到了根本扭轉。
正是因為先輩們在抗日戰(zhàn)爭、抗美援朝戰(zhàn)爭、對印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越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等歷次抗擊侵略者、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爭中“拋頭顱灑熱血”的犧牲和奉獻,我們才贏得并不斷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的獨立自主,才使列強再不敢像對舊中國那樣肆意侵略和訛詐,攫取中國人民的勞動果實。只有在新中國成立后,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才有了獨立主權和自主選擇發(fā)展道路的權利,才有了七十多年的和平環(huán)境,可以安心進行經濟建設,創(chuàng)造并積累財富。
犧牲與奉獻
第二個歷史時期的關鍵正外部性,是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夕這三十年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
新中國在成立之初是個一盤散沙的農業(yè)弱國,當務之急是用盡可能低的成本完成工業(yè)化、現代化所需要的資本積累。如果這一任務無法完成,中國的發(fā)展目標恐怕將難以實現。
如何在一窮二白的局面下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新生的共和國選擇“集中力量辦大事”,將當時全國僅有的一點財富集中起來,全部人力、物力都被用于國家建設和發(fā)展。
在這一背景下,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十年里,兩代中國人將全部個人價值交給了國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黨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全力恢復工農業(yè)生產,開展各項經濟建設工作。從1949年到1978年,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建立了一個組織機構深入基層的有效的國家政權,使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美國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在評價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時說:“20世紀中期最突出的政治成就之一,就是1949年中國在經過百年的動亂后首次建立了一個真正能治理中國的政府。”
這三十年,新中國完成了社會結構的改造。農村的土地改革和城市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鏟除了軍閥、官僚資本、買辦等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殘留下來掌握了大量經濟資源的“分利集團”,使社會結構扁平化。婦女解放則極大改善了占半數人口的婦女的處境,釋放了一半的勞動力,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
這三十年,新中國建立起獨立的,門類比較齊全、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包括重工業(yè)體系、國防工業(yè)體系、高技術工業(yè)體系,如電子、航空、航天、核能。工業(yè)產值占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17.6%增長到1978年的44.1%,實現了從農業(yè)國向工業(yè)國的歷史性跨越。
這三十年,新中國興建了大量經濟發(fā)展必不可少的基設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治理大江、大河、大湖,修建了長達二十多萬公里的防洪堤壩和8.7萬座水庫,大大減少了肆虐千年的旱澇災害;進行了大規(guī)模農田基本建設,使灌溉面積比例由1952年的18.5%大幅提高到1978年的45.2%,基本上保證了十億中國人吃飯、穿衣的需求;建立了由鐵路、公路、內河航運、民航空運構成的交通運輸體系,鐵路營業(yè)里程從2.18萬公里增加到5.17萬公里,公路里程從8.07萬公里增加到89.02萬公里,內河航道從7.36萬公里增加到13.6萬公里,民航航線里程從1.14萬公里增加到14.89萬公里。
這三十年,新中國普及教育和醫(yī)療,使這兩項民國時只有少數人口才能享受的特權,變成普惠性的公共物品。1949年至1978年,中國人口從5.4億增加到9.6億,但死亡率卻從20‰下降至6.25‰,人均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提高到1978年的68歲,文盲率從新中國成立前的超過80%降至1982年的22.8%。學校數量和在校生人數成倍增長,1949年至1978年,普通小學數量從34.7萬所增加到95萬所,普通中學數量則從4045所增加到16.2萬所,增加了40倍,普通高等學校從205所增加到598所。普通小學在校生人數從2439萬人增加到1億4600萬人,普通高中在校人數從20.7萬人增加到1553.1萬人,增長了75倍,普通高等學校在校人數從11.7萬人增加到85.6萬人。到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已經是一個“具有第一世界人力資本的第三世界國家”。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毙轮袊宦纷邅?,實現了從無到有的原始資本積累,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財富。而這期間,我們的發(fā)展是扁平的,沒有資本激勵,每個人收入都不高,完全靠工人、農民、官員、學者的奉獻精神開荒拓土,幾十年如一日勤勉耕耘。一組組明顯改善的數據背后,是無數先輩扎根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以堅忍不拔的意志灑下無盡汗水,用眾志成城的精神譜寫了一曲曲“愚公移山”的時代旋律?!耙蝗f年太久,只爭朝夕。”先輩們艱苦奮斗,鑄就了那個共同奉獻的時代。基于無私奉獻的民族精神,著眼于長遠發(fā)展,成為我們獨特的國家奮斗觀。通過資源傾斜優(yōu)先服務于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先強國,后富民,這是基于中國國情的理性選擇。
國家機器、社會結構的有效改造,工業(yè)體系、基礎設施網絡、國民教育和醫(yī)療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人才和人力資源培養(yǎng)體系的健全等等,這其中任何一個都是私人主體和市場不可能提供的。它們成本高昂,但對統(tǒng)一市場的形成和經濟發(fā)展來說,又必不可少。用清華大學王紹光教授的話說,新中國成立后的前三十年不僅實現了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也為改革開放后的經濟高速增長奠定了堅實的“硬件”和“軟件”基礎。這是典型的“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在這三十年的奮斗中,無論是政府官員、知識分子,還是工人、農民,每個人所得到的回報都無法以市場定價。按照市場經濟理論,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應該獲得很高的收益,他們有的掌管大型國營企業(yè),有的從海外歸來報效祖國,有的隱姓埋名扎根大漠為祖國研制“兩彈一星”。但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沒有絲毫留給自己,而是完全貢獻給了我們的全民共同體。
真正的紅利
第三個歷史時期所積累的正外部性,是由改革開放的政策釋放的。1978年12月,在鄧小平的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從設立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qū),到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再到設立浦東經濟開發(fā)區(qū),從國企改革,到設立證券市場,再到住房市場化,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是讓市場優(yōu)先在一些地區(qū)和行業(yè)生長的歷史。這些地區(qū)和行業(yè)被政治力量允許“先富起來”,所獲得的機會并非源于市場競爭,而是政府頂層設計的結果。這些地區(qū)和行業(yè)市場中的經營者,享有政策特許的紅利,有著全國大多數人民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
在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過程中,政府和國有經濟體為民營經濟體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基礎設施。政府和國有企業(yè)的投資和經營活動回報率也許不高,甚至處于虧損狀態(tài),卻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正外部性,使民營經濟體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經營所必需的生產要素。典型的例子是中國國家鐵路集團(以下簡稱“國鐵集團”)和阿里巴巴集團。2020年,國鐵集團凈虧損555.05億元。而阿里巴巴集團作為中國頂尖的互聯網公司,2020財年營收5097.11億元,同比增長35%,凈利潤1492.63億元,同比增長70%。2020年,阿里巴巴集團市值達4.2萬億元,造就了很多億萬富豪,馬云本人更是以4000億元的身價一度成為全球華人首富。
這些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資產重、投資大、回報慢,卻成了中國所有互聯網公司高增長高利潤發(fā)展的基礎。如果沒有政府和國有企業(yè)的投入,那些經濟不發(fā)達、地形復雜的中西部地區(qū)就不可能有今天如此完善的基礎設施,淘寶和天貓也就不可能深入到神州大地的每個角落。因此,國鐵集團這類企業(yè)創(chuàng)造的價值,相當一部分貢獻給了全社會,卻沒有被定價及轉換成企業(yè)財報上的收益,存在巨大的正外部性。
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經濟奇跡是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攜手合作的結果。公共部門提供外部條件、公共資源和政策支持,市場中的企業(yè)主體創(chuàng)造更具增長性的經濟活力。
很多學者試圖解釋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經濟奇跡,有的用人口紅利,有的用后發(fā)國家優(yōu)勢??v觀中國近百年的歷史,推動中國從歷史的谷底艱難回升的最大因素,正是我們全民族的犧牲和奉獻精神所創(chuàng)造的三大正外部性——
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族中的先輩們,為整個民族的存亡,為擁有一個獨立主權的國家,用生命和血汗作出的犧牲和奉獻。
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十年里,全民族兩代人共同努力、完全不計較個人得失,為完成中國社會變革和經濟基礎建設所作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
改革開放以來,為響應“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勞動人民用汗水、辛勞和骨肉分離,為市場經濟的起飛所付出的辛苦勞動與奉獻。
這些犧牲和奉獻,才是中國能走到今天所真正依賴的紅利——中國的奉獻紅利。我們在市場經濟的每個行為、每次交易中,都能看到這些奉獻紅利的影子。市場經濟需要一個起點和賴以發(fā)展的外部條件,而正是這些奉獻者們?yōu)槭袌鼋洕峁┝诉@一切。
(摘自當代世界出版社《跨越財富鴻溝:通往共同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