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的教育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強化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更好地完成數學知識的掌握與運用。為了確保后續(xù)提出的小學數學模式創(chuàng)新路徑更具有針對性與適用性,實現教學生活化、課堂互動化,我們首先要對小學數學模式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深入了解。
一、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之處
(1)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模式過于保守、課堂教學相對枯燥,教師對新技術、新理念的認知不夠全面,仍以黑板教學作為主要教學方法,對計算機手段、新課程的運用尚未成熟,并且教師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較深,過于注重對學生筆試能力的提升,忽略了對學生個性化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難以保持良好的學習動力與積極性,自主參與程度不高。如果教師沒有及時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便無法使學生的學習進度與教師的講解進度保持一致,從而造成兩者的信息交流過于匱乏,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效率。(2)教師對互動化教學的重視度不高,互動主體相對單一,互動目標較為狹隘,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提問方面沒有保持公平性,常常為了加快課時進度、完成教學任務,將教學資源進行適當傾斜,導致學生沒有享受平等的教育權利。(3)教師沒有將學生作為教育主體,導致學生只是被動吸收知識,很少主動提問,思維難以實現活躍與發(fā)散,學習潛能也無法得到充分發(fā)揮。同時師生的情感層面交流不夠充足,沒有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與新課程要求的提高課堂互動效率不符。(4)在生活化教學方面,教學情境的設置不夠生動,沒有起到鍛煉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作用,并且過于沉重的作業(yè)量也難以起到促進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記憶的效果,作業(yè)設計形式過于單一與形式化,與學生生活不夠貼近,缺少一定的趣味性。
為了確保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滿足新課程要求,實現學生思維邏輯的高度拓展,使學生能夠得到德智體美勞的全面培養(yǎng),教師需要打破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積極運用互動媒介,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不僅限于理論知識方面,還要增強情感方面的聯系,運用知識生活化的教學手段,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好奇心,使其在輕松、歡快的教學氛圍中保持良好的學習熱情。
二、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有效路徑
(一)加強生活化情景的運用
教師要將生活化情景運用在數學學習的預習階段,預習效果不僅能夠決定課堂數學教學質量,而且能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從而更好地完成后續(xù)教學知識的吸收。因此,教師要有效運用信息技術,熟練掌握微課教學模式,構造具有生活化特征的對話情景,并邀請學生家長參與預習環(huán)節(jié),這樣家長也能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監(jiān)督,改善學生課余時間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同時教師要進一步實現教學形式的簡化,確保創(chuàng)設的生活化情境不會脫離書本資料基礎,能夠高度貼合實際生活。
例如,在進行“觀察物體”一課的教學時,首先,學生要預習相關知識點,明確知識重點,之后教師要以對話的方式向學生提問“桌子的長寬高是多少”或者“黑板屬于哪種形狀”等問題,而學生則通過自身觀察進行相應回答。其次,教師也要邀請家長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相關知識點,使學生在業(yè)余生活中獲取數學知識,如“書本與電視機加起來一共有幾個角”,這樣學生便能加強對周邊事物的觀看力度,不斷提高思考能力。
(二)豐富生活化課堂活動內容
小學數學教師要不斷豐富生活化課堂活動內容,正確引導學生主動完成教學任務,能夠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也要維持教學過程的有序開展,要明確課堂教學與生活化活動的優(yōu)勢與特點,相較于兩者獨立進行,實現二者的融合能夠更好地實現優(yōu)劣互補、相輔相成的教學目標,使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吸收重點知識,又能夠被生活化活動深深吸引,避免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除此之外,教師也要控制好課堂上生活化活動的內容占比,防止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忽視主體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其自主實踐能力。
例如,在進行關于“面積”的教學時,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數學小游戲,比如,用手中的測量工具找出教室內面積最大的物體,獲勝的學生可以獲取相應獎勵,以此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熱情,積極尋找可以測量的物體,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面積計算,從而提高自身的數學知識水平。
(三)打造開放式課堂
開放式課堂的作用在于將學生從高壓力、高強度的教學環(huán)境中釋放出來,教師要打破傳統教學的思想束縛,為學生提供開放的教學時間、空間與內容,創(chuàng)建自由、和諧、平等的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盡情表達自身的所思所想,鼓勵學生開展數學對話交流。雖然該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優(yōu)良,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實現知識儲備的擴充,但對教師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師要有效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將教學目標滲透在生活化課堂活動當中,幫助學生以邊玩邊學的形式完成知識的有效吸收,同時也要使學生能夠有效運用所學知識,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另一方面教師要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借助提問或測試的方式,明確學生現階段存在的問題,以此確保后續(xù)的教學內容具有針對性。
例如,在進行“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時,教師可轉變以往的公式化教學,帶領學生以繪畫的方式重新認識數字的加減,例如,對于“10-3=?”的問題,轉變?yōu)椤?0個水果中有3個是櫻桃,那么剩下的水果有幾個?”,并要求學生以繪畫的方式表現出實際答案,這樣不僅能夠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彌補傳統教學方法枯燥、死板的不足,還能進一步加強教學效果,使學生增強對生活教學信息的捕捉能力。
(四)開展生活化課外教學
雖然課堂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明確學習方法、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但若想將數學知識更好地運用到生活當中,便需要有效運用課外活動。當前很多小學教師為了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通常為其布置大量的課后作業(yè),要求學生完成課文背誦或是單詞抄寫,通過機械化的重復抄寫達到知識鞏固的作用,雖然此類方式具有一定的教學效果,但對小學生而言學習任務過于繁重,且缺少一定的趣味性,在長時間運用的過程中容易起到負面作用,從而使學生產生排斥心理,不利于知識的有效吸收。因此,教師要積極開展生活化課外教學活動,實現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幫助學生在生活化情境教學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豐富課后作業(yè)的生活化內容
我國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與教育的關系體現為生活決定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將生活化元素貫穿到學生的學習過程當中,即便是在課后作業(yè)布置方面也要保持一定的“生活化”。教師要大膽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將以往枯燥無味的、沉重的課后作業(yè)內容實現趣味性、實踐性轉變,使學生能夠在實際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完成數學知識的吸收。比如,在開展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五節(jié)綜合與實踐教學時,教師可為小學生布置回家?guī)椭议L做家務的課后作業(yè),要求學生以最短的時間完成家務,合理制定工作順序,以此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學生能夠在此過程中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有效培養(yǎng)情感價值,明確數學知識的掌握方法,使課后作業(yè)的應用價值被充分發(fā)揮。
(六)引用生活化,教學模型
一方面教師要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與綜合素質,強化課堂互動,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根據學生的差異采取適合的教學方法,教師要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以此滿足學生多元化、多層次的學習需求,使課堂教學更加活潑、生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自主性與主動參與性。同時,教師要提升自身的精神素養(yǎng),具備良好的民主、求真精神,能夠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無論是在課堂還是在學生的業(yè)余生活都要時刻關注,積極引導課堂走向,促進學生間的討論、協作。另一方面教師要運用數學原型,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數學理念、公式原理等內容,在互動化教學的基礎上使教學過程充滿生活化氣息。比如,在開展“認識人民幣”“角的初步認識”以及“觀察物體”的教學時,教師可要求學生自行找尋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法,觀察生活中存在的角,并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簡述使用人民幣購買的經歷,通過動手測量教室門、課桌等方法更好地從數學角度感知實際物體,學習數學知識,使學生能夠在自我學習過程中提高記憶力,拓展思維邏輯。
綜上所述,通過對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提出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提高小學數學的實際應用性、豐富課后作業(yè)的生活化內容、引用生活化教學模型等創(chuàng)新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等有效方法,以此幫助小學生提升學習數學知識的效率,促進教育工作的高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