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圍繞學生的閱讀興趣點來設定閱讀主題,實現(xiàn)同主題文本的對比、賞析,提升學生的文本賞析能力、審美能力、知識整合能力,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習習慣,取得理想的主題閱讀效果。筆者是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語文教育中較為關注主題閱讀。本文主要對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策略展開深度剖析,希望對優(yōu)化主題閱讀教學提供一定的啟示。
一、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開展主題閱讀教學的必要性
(一)讓學生成為閱讀課堂中的主人
在小學語文課程活動中,只有開展主題閱讀教學,才能夠讓學生成為閱讀課堂的主人。在主題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問題引領的方式,讓學生明確閱讀的目標,在閱讀同類型、同主題的文章期間,能夠有目的性、針對性展開閱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實現(xiàn)文本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主題閱讀教學活動,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主題閱讀活動中,主題較為清晰明了,并且能夠對教材知識進行拓展、延伸,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在學習知識、鍛煉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良好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同時,在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活動中,學生擁有更多的時間去品味文章中的藝術特色、語言風格,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情感體驗,促使學生全面成長、發(fā)展。
(三)實現(xiàn)文本資源的整合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通常是采用單篇閱讀的形式開展活動,學生處于被動閱讀、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知識結構、體系較為單一。而在主題閱讀教學活動中,能夠實現(xiàn)文本資源的整合,把同類型、同主題的文本知識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對比、剖析、歸類中進行閱讀,取得理想的閱讀效果。
二、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策略
(一)做好鋪墊工作,創(chuàng)設主題閱讀情境
在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做好鋪墊工作,創(chuàng)設主題閱讀教學情境,讓學生有準備且自主地投入到主題閱讀活動中,從中積累素材,提升閱讀能力、實踐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取得理想的閱讀效果。在正式開展主題閱讀教學活動之前,教師要做好備課工作,全面考慮、剖析每一篇文章的排序,以及文本素材之間的關聯(lián)性,基于單元主題來開展閱讀活動。比如,在講解《圓明園的毀滅》期間,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生動、形象地展示圓明園相關的復原圖,讓學生用心感知“萬園之園”的魅力、風采,之后再為學生展示毀滅后圓明園的情境,讓學生懷著憤慨、屈辱的心情閱讀文本內(nèi)容,感知毀滅前后的鮮明對比,激發(fā)小學生的愛國情懷。在講解完《圓明園的毀滅》之后,教師要趁熱打鐵,為學生介紹長城、天安門等建筑物,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自豪之情、愛國之情,去閱讀和《圓明園的毀滅》相關的文本素材,從中積累更多的素材,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如,在閱讀《遨游漢字王國》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接歇后語、猜字謎、成語接龍、語文知識競賽的形式,讓學生提前感知文字中的文化魅力,從歷史典故中深度感知我國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幫助學生豐富知識、拓寬視野、親近語文。在做好鋪墊工作之后,教師可以迅速融入單元主題,為之后的多篇文本閱讀奠定扎實、穩(wěn)固的基礎。
(二)集中展開討論,認真剖析主題
在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集中展開討論,認真剖析閱讀主題,強化對文本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取得理想的主題閱讀效果。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個單元開頭都設有“單元導讀”,單元結尾也會有總結,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通過閱讀“單元導讀”,明確本單元的閱讀主題,能夠有針對性、目的性地閱讀文本,培養(yǎng)學生閱讀思維的深刻性、邏輯性,從中總結更多的閱讀經(jīng)驗。首先,在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展示出總結、啟發(fā)的作用,為學生創(chuàng)設趣味性、實踐性的主題閱讀情境,以此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情感,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閱讀,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索文本主題,教師要負責解答疑問、維持秩序,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自主性,深化閱讀主題、梳理文本知識,促使學生的個性化成長、發(fā)展。比如,在講解“童年”單元主題內(nèi)容的時候,這是小學生比較感興趣的閱讀主題內(nèi)容,教師可以先給予學生一個自由的想象空間、討論空間,先從《舟過安仁》《牧童》來了解古代兒童的日常生活,之后再閱讀《祖父的園子》《冬陽·童年·駱駝隊》,讓學生去感受20世紀初兒童的日常生活,鼓勵學生描繪自己的童年,以及自己向往的童年讓學生在對比、剖析中展開主題閱讀,從中積累更多的閱讀經(jīng)驗,構建完整的主題閱讀體系,提高主題閱讀教學活動質量、效率。
(三)拓展比較閱讀,提升閱讀能力
在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開展拓展比較閱讀,以此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文本知識體系?;谕恢黝}背景下的文章,無論是結構不同,還是人物不同、風景不同,文章的閱讀目標、閱讀立意都是相同的,由此,在主題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圍繞同一主題來展開閱讀,達到以一篇帶多篇、由類及理的主題閱讀效果,讓學生積累更多的閱讀經(jīng)驗,在同主題閱讀中,讀出新意、讀出深度,提高主題閱讀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首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任何一個主題都需要去深入挖掘,比如,“父母之愛”“戰(zhàn)爭與和平”“大自然的啟示”等,這些都是一些較為經(jīng)典的主題,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優(yōu)質、典型的文章,如《愛的教育》《戰(zhàn)爭與和平》《昆蟲記》等,讓學生在主題閱讀中升華情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文修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真正深層次去感知文本中的情、理、義。其次,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了很多經(jīng)典的名著節(jié)選篇章,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圍繞節(jié)選篇章主題去閱讀原著,能夠站在“找不同”的角度去展開主題閱讀,如《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等,通過閱讀原著,能夠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讓學生深入剖析名著中的時代背景,在誦讀經(jīng)典中感知文學的魅力和價值。
(四)注重小組合作,構建開放式主題閱讀
在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小組合作,構建開放式主題閱讀,讓每個學生都更為專注、認真地融入主題閱讀活動中,取得最佳的主題閱讀效果。因為每一個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學習背景都是存在差異的,如果采用統(tǒng)一的主題閱讀方案,會讓部分學生無法跟上主題閱讀教學的進度,因此,只有通過小組合作,才能夠讓學生之間相互借鑒、相互鼓勵、查漏補缺,促使學生更好地成長、發(fā)展。同時,新課改倡導讓學生在探究、合作中學習知識,實現(xiàn)思想之間的碰撞、交流,豐富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閱讀經(jīng)驗。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閱讀水平、認知能力科學、合理地劃分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合作閱讀中各抒己見。比如,在“我國燦爛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主題閱讀中,教師可以把《秦兵馬俑》《頤和園》《長城》放在一起,讓學生展開整體性閱讀,并且提出問題:“通過閱讀三篇文章,你認為我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何種樣子的?為何我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如此燦爛?”在問題的引領之下,學生有目的性、針對性地展開閱讀,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想法,在主題閱讀中獲得新的感知、認識。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類比閱讀,如《白公鵝》《白鵝》都是描述同一種動物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類比閱讀中感知不一樣的寫作風格、寫作特點,同中求異,積累更多的文本素材、寫作素材,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五)借助思維導圖,開展主題閱讀
在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借助思維導圖開展主題閱讀,讓學生擁有清晰的主題閱讀思路,提高閱讀質量、效率。閱讀是學生對文本知識展開置換、重組、加工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既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還能夠鍛煉學生的學科思維,因此,在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活動中,教師要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開展主題閱讀活動,從中查漏補缺、構建知識體系。同時,利用思維導圖開展主題閱讀活動,能夠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讓學生在主題閱讀過程中自主繪制完成思維導圖,梳理自己的閱讀思路,從中積累經(jīng)驗、活躍思維。比如,在《觸摸春天》《將相和》《桂林山水》主題閱讀中,這些文本內(nèi)容觀點鮮明、層次清晰,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來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有效鍛煉。比如,《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比較多,事件也比較復雜,教師安排學生通過思維導圖來進行人物事件等內(nèi)容的梳理,讓學生的閱讀過程更加直觀化、形象化,促使學生理性閱讀與思考,取得最佳的閱讀效果。除此之外,在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活動中,教師要給學生拓展閱讀空間,給學生的思維留有空間,讓學生能夠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好讀書、多讀書,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程活動中,教師要重視開展主題閱讀教學活動,通過主題閱讀活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閱讀方法,促使學生的全面化、個性化成長與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同時,在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精讀教材、分享情感,把閱讀和寫作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主題閱讀活動中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習習慣,取得最佳的主題閱讀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