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阜沙鎮(zhèn)羅松小學 李海霞
小學五年級學生初次接觸古詩詞動態(tài)描寫與靜態(tài)描寫,對古詩詞意境的動靜結(jié)合寫景手法與襯托的關系沒有學習經(jīng)驗,難以體會。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對動態(tài)描寫與靜態(tài)描寫的探究,才能更好感悟動靜結(jié)合的藝術效果,達到對學生古詩詞文學品鑒能力的培養(yǎng)。
例如,讓學生體會《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間照”描寫方式時,出示“皎潔的月光灑落在松林里”和“泉水在山間流淌”的圖片,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假如現(xiàn)在你身處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紛紛回答:“我感受到了‘皓月當空’“我感受到了‘寂靜’”“我感受到了‘泉水丁冬’”……我再次提出問題:“你們認為詩句中對月光、泉水是一種動態(tài)的描寫方式還是靜態(tài)的描寫方式?”學生猶豫地說出自己的答案,有小部分學生說對了答案,但大部分學生并不能準確說對答案。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其實是學生對于什么是事物的動態(tài)和靜態(tài)沒有理解。我向?qū)W生對“動態(tài)”和“靜態(tài)”這兩個詞語進行了解釋,讓他們明白在日常生活中,用眼睛看到的事物如果不動,就說它處于靜態(tài),如果在動,就說它處于動態(tài)。再讓學生仔細觀察畫面想象:懸掛空中的明月和山間的涓涓細流在日常中是一種什么狀態(tài)?”學生再次觀察畫面并想象:立刻準確判斷“明月”是靜態(tài)場景,“清泉”是動態(tài)場景了。通過觀察圖片這種深入淺出的方法,使抽象的語言符號變得具體而實在,讓學生體會“動靜結(jié)合”這種寫法使詩句更顯活潑生動。
例如,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是一首孤寂憂愁的詩。我先讓學生注意詩中的時間和地點,詩人停留在江邊的客船上,在深秋夜半的時候,卻將月、烏鴉、霜、楓樹、漁火、寒山寺、鐘聲、客船等多種事物巧妙地組織起來,讓人感到孤深幽靜。在此,讓學生細細品聽詩句中的聲音:你聽到了什么?引導他們模仿這秋夜里的聲音。于是,教室里一片片凄厲的烏啼、一陣陣悠長的鐘聲,打破了教室的安靜,讓人倍感凄涼。“詩中的景物除了烏啼、鐘聲,還能聽到別的聲音嗎?”我繼續(xù)問?!安荒苈牭絼e的聲音了,那是詩人所看見的景物”學生們齊聲回答。“你們能告訴老師,聽到聲音的景物是什么描寫方式?”“烏啼、鐘聲是動態(tài)描寫,其它的景物是靜態(tài)描寫?!睂W生通過夜半“烏啼”和“鐘聲”的模仿體驗,瞬間領悟“烏啼”和“鐘聲”的動態(tài)描寫襯托出了夜的寧靜,體會到了詩人遠離故土的孤獨之感。古詩中以動襯靜的描寫方法豁然開朗,水到渠成。
感悟古詩詞,其核心就是通過對形象的感知,是古詩詞鑒賞時所需要有的極大想象空間。創(chuàng)設合適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產(chǎn)生想象,理解古詩詞主題思想的深層意蘊,古詩詞中所運用的描寫手法自然信手拈來?!帮L一更,雪一更”是清朝納蘭性德《長相思》下闋的動態(tài)描寫,大意是:外面正刮著風、下著雪。讓學生理解它的描寫方式,感受天氣的惡劣,首先得讓學生明白“更”的意思。如果教師向?qū)W生借助注釋疏通理解多音字“更”,對于沒有了解過這個字的學生來說,難度是比較大,突破這個難點,設計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師:同學們在生活中應該有聽說“三更半夜”這個詞語吧?當我們很晚都不睡覺或者半夜起床時,父母親跟我們說的最多的就是“三更半夜”這個詞了。“三更”是指什么呢?利用掛在教室的時鐘向?qū)W生展示分析。
生:(恍然大悟)原來表示夜里的計時單位是“更”,古時候人們把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
師:“風一更,雪一更”,你眼前浮現(xiàn)了什么畫面?
生: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狂風呼嘯、雪花飛舞。
生:空曠的大漠上風起云涌、冰封雪蓋。
……
師:你們說得真好,“風一更,雪一更”讓老師眼前仿佛浮現(xiàn)了風雪交加的夜晚,狂風肆虐、漫天飛雪,讓老師眼前仿佛看到了關外風雪替雪、虐風饕雪的畫面,同學們,欣賞視頻的同時(播放視頻),思考:“風一更,雪一更”是一個怎樣的描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