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嬌 劉招成
胡繩原名項志逖,1918年1月出生于江蘇蘇州,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歷史學家。他抗日戰(zhàn)爭時期參加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參與黨的文化領導機構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革命戰(zhàn)爭年代,他在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報刊和其他進步報刊上發(fā)表了大量文章,出版了多部著作,在社會科學界享有盛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先后出任政務院出版總署黨組書記、人民出版社社長、中共中央宣傳部秘書長、《學習》雜志主編、中共中央馬列學院第一部主任等,負責黨的理論研究和宣傳工作,參加黨和國家許多重要文件的起草?!?文革”中,他遭受迫害。改革開放后,他出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對中共黨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代表作有《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等。
作為一名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者和革命家,他一生關心青年、愛護青年,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過程中,結合自身的成長經歷對青年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發(fā)表了諸多具有深遠影響力的論述,形成了具有豐富時代內涵的青年觀。雖然當今時代和胡繩所處的時代相比有所不同,但他對青年成長成才的總的看法和主張仍舊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對新時代大學生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
胡繩青年觀是汲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關于青年的思想,立足于時代背景,結合自我反思及實踐經歷融會貫通的成果。從革命戰(zhàn)爭年代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再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胡繩青年觀經歷了從初步形成到基本成熟再到進一步發(fā)展的過程,涵蓋了青年人生觀、青年使命觀、青年學習觀以及青年人才觀等豐富的內容。其基本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曲折有時難免,前途定是光明”[1],胡繩提倡青年要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青年能否健康地成長成才,能否承擔起歷史責任,能否實現(xiàn)人生價值,都受其人生觀的影響。在戰(zhàn)爭年代,一些青年因為看不到民族的前途和個人的出路,而陷入深深的困惑和苦悶之中,面對任何一個打擊都會選擇逃避、退卻,甚至自殺。為了“幫助他們更結實地、更合理地處理身邊的一切事情”[2],胡繩在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要義的基礎上,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他們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提供導航。
1.青年要正確認識理想和現(xiàn)實的關系
理想很美好,現(xiàn)實卻很殘酷。青年在成長過程中,時常會因為找不到從現(xiàn)實的“此岸”到達理想的“彼岸”的道路而陷入現(xiàn)實和理想的矛盾中進退失據。對于青年的這一困惑,胡繩認為,我們既要承認現(xiàn)實,又要追求理想。他在《評馮友蘭著〈新世訓〉》(1942年)中強調說,“承認現(xiàn)實,并不是承認現(xiàn)實就是不變的真理,而是在承認現(xiàn)實中追求真理,也就是深入到現(xiàn)實中,改革現(xiàn)實,而達到理想。追求理想,并不是把理想當做渡過苦難的現(xiàn)實生活暫時用以自慰的蜜糖,也不是要一步跨過現(xiàn)實去捕捉不可觸的鳥”,而是“要認真地、切切實實地生活在現(xiàn)實中間,承認現(xiàn)實中的苦難和從現(xiàn)實達到理想的艱苦的距離,要能夠一面忍受這一苦難,一面用合于現(xiàn)實的武器來擊退這一切苦難。只有采取這樣的態(tài)度才真能解決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3]。
2.青年要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
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決定了人生的高度。針對一些青年對人生沒有明確的態(tài)度,抱持著隨波逐流的自發(fā)人生觀,甚至受到紛繁復雜社會的不良影響,確立了各種錯誤的人生觀,如虛無主義的人生觀、享樂主義的人生觀、定命論的人生觀、厭世主義的人生觀等,進而作出錯誤的人生選擇,自身遭受無法挽回的傷害等情形,胡繩鮮明地提出,青年必須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他在批判馮友蘭所認為的“人的生活方式”時說,“一個人對人生保持某種的看法,他就會用某種方法來對待人生”,如果“不確定對人生采取什么態(tài)度,也就不能確定生活的方法”[4]。他堅決反對把生活看作“享受”和“領略”,他認為這是超然物外的哲人的生活觀。1936年,他在批評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所貫穿的對待人生的基本態(tài)度時指出:“我們不能站在生活的外面,用‘一副冷眼'來‘靜觀'生活,而應該鉆到生活里面去?!盵5]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他在《新哲學的人生觀》(1937年)一書中激勵青年:“一個堅定的戰(zhàn)士一定有他的堅定的、正確的人生觀?!盵6]
3.青年要練就過硬的心理素質
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青年時常感到彷徨無路可走,感到煩悶,感到悲觀。對此,胡繩從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出發(fā)認為,事物發(fā)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所以,青年成長的道路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挫折和失敗。他指出,這就需要青年練就過硬的心理素質,積極面對人生中的苦難。在《評〈給青年的十二封信〉》(1936年)一文中,他說:“青年應該積極地從事于改造‘人生'和‘世界'的事業(yè),來消除一己煩惱?!盵7]在《肅清悲觀,建立自信》(1937年)一文中,他強調青年應該“化做群眾中的一分子,積極地發(fā)揮出廣大群眾中的抗戰(zhàn)力量,從而肅清一切悲觀心理”[8]。
“伏櫪猶存千里志,勞生豈為一身謀”[9],胡繩鼓勵青年要有強烈的使命意識。在他看來,青年的使命就是指青年應該承擔的重大的責任和任務。他在分析青年特質的基礎上,指出了青年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而對青年在不同歷史時期應該承擔的使命進行了論述。
1.青年承擔使命的優(yōu)勢
青年本身所具有的特質及他們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他們能且應該承擔時代所賦予的歷史使命。胡繩認為,青年的特質以及他們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青年承擔使命的優(yōu)勢。胡繩認為,青年有三個特質:第一,青年具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不管敵人多么厲害,他們都是一拳打下去[10];第二,青年充滿活力,精力充沛,能夠抵抗戰(zhàn)爭帶來的壓力[11];第三,青年思想敏捷,潛力大,易于接受新事物,富于創(chuàng)造性,能夠滿足時代發(fā)展的要求[12]。關于青年的地位和作用,胡繩將其概括為兩點:第一、青年在戰(zhàn)爭中承擔著先鋒和主力的角色。他在《教育自己》(1937年)一文中談到,知識青年有知識,有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所以,在抗戰(zhàn)中應該發(fā)揮積極作用,擔負更大的任務[13]。第二,青年在科學文化發(fā)展中具有創(chuàng)新作用,比中年有著天然優(yōu)勢。1988年,他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10周年的講話中指出,研究院培養(yǎng)出來的大批優(yōu)秀青年人才,充實了我院各個學科的研究力量,正因為得到了他們的補充,社科院建院初所遇到的研究人員嚴重“青黃不接”的窘境才有所緩解,一部分新學科和新研究所才能得到比較順利的發(fā)展[14]。
2.青年承擔使命的內涵
胡繩認為青年應該加倍地教育自己,換言之,青年應該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同時,還要積極地服務社會、造福人民。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胡繩多次鼓勵青年要積極發(fā)揮抗戰(zhàn)熱情,勇?lián)褡濯毩?、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他說:“現(xiàn)在各種軍校,各個軍隊都在大開著門,希望有抗戰(zhàn)熱情的青年進去,這個機會我們決不應該錯過?!盵15]1990年,在中國社科院研究生畢業(yè)生典禮上,胡繩指出:“作為研究生,我們決不能以此為資本來向社會進行索取,我們首先要力求更好地為社會盡力,要努力成為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中的優(yōu)秀分子,繼續(xù)發(fā)揚熱愛祖國、忠于人民的傳統(tǒng)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與實際相結合,與工農相結合,艱苦奮斗,肯于奉獻,全心全意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盵16]他還指出,作為國家的未來,青年要不斷為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文明、站在世界前列的社會主義國家而貢獻自己的力量[17]。
“功未到時塵不去,學無止境路還長”[18],胡繩一直強調青年要不斷地學習。他說,通過不斷學習,我們不僅可以“知道知識的園地是何等之大”,還能“使我們養(yǎng)成尊重知識的心”[19]。青年時代的胡繩可以說是在“書癮”和“沉醉”的學習狀態(tài)中度過的,因此,他對于青年應該怎樣學習有著深切的體會和獨到的見解。
1.博覽群書,溫故知新
胡繩在《為什么要讀書》(1937年)一文中強調:“入門書是必須讀的,基本的理論是必須具備的?!钡盀榱耸棺x書不只是‘裝潢',我們一定要深入地讀書,要多讀書”[20]。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書,像馬列主義的一些著作,不能僅僅只讀一遍。1982年12月,他在與青年干部的一次談話中指出,一定要結合實際工作的需要,有計劃地、不斷地反復閱讀,但“并不是說讀完一遍很快又再讀第二遍,而是說隔若干年后再來重新學習”[21],這樣才能有不一樣的收獲。
2.學思并重,學以致用
胡繩認為,要多讀書,但不能死讀書,不能只學書本里的條條框框,一定要善于思考,既要做到知其然,又要做到知其所以然。在《學與思》(1940年)中,胡繩引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誡青年不僅要有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還要有獨立思考的學習態(tài)度。同時指出,如果脫離了實際,即使好學深思,也不免于“罔”和“殆”,所以在“學”與“思”之外,還要積極地進行實踐。他在《怎樣結合書本知識與實際經驗》(1942年)中說:“要使書本知識完全屬于自己,還必須要把書本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否則,即使我們做到了‘得意而忘言',理論還是理論,并沒有和實踐結合起來,而且,正確的理論是要從實際中鍛煉出來的。”[22]
3.嗜之越篤,技巧越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作為人們最好的老師,可以推動人們不斷求知的欲望。那么,青年應該怎樣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呢?胡繩在《怎樣養(yǎng)成讀書的興趣》(1937年)一文中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論述:第一,要有明確的學習計劃,要選擇那些適合自己當前程度的書來讀,即“讀書要從基本的書讀起,然后讀到較高深的書,再讀到某一問題上深入的專門著作,按照這樣的順序,一定會對學習產生興趣”;第二,不能低估自己的能力,“一個人在開始讀書時不能在‘入門'和‘概要'里兜圈子,雖說讀書要有順序,但也要有突擊、潑辣的精神,否則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第三,“要去找那些最和當前的生活有密切關系的,最能幫助解答此刻發(fā)生的問題的書來讀”;第四,“把讀書的心得寫成文章發(fā)表,也是提高學習興趣的一種方法”[23]。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24],胡繩始終關注和重視青年人才的培養(yǎng)?!皣圆排d,人以才治”,青年人才是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中最具有創(chuàng)造性、活力性的部分,所以終其一生,胡繩都非常重視青年人才的培養(yǎng)問題。
1.教育是培養(yǎng)青年人才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人類傳承文明和知識、培養(yǎng)年輕一代、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25]。關于青年的教育,胡繩認為,第一,要加強理論路線教育。當青年“從一種虛構的幻想和脫離實際的主觀愿望出發(fā)時,往往會對現(xiàn)實生活表示不滿”,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缺少社會生活的實際知識,缺少階級斗爭的經驗”,因此,我們“應當幫助青年人學會馬克思主義的從實際出發(fā)的態(tài)度”[26],不斷對青年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青年只有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夠解答各種各樣的問題,才能夠接受為什么這樣解決是比較正確和全面的。他還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一定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更新,既要體現(xiàn)時代感,又要將新的成果、新的理論等都納入其中。第二,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胡繩認為,學習歷史是對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任務,因為“通過學習歷史,可以使人們深刻地認識中國的獨立自主的地位來之不易,使人們對于中國人民的力量增強信心,使人們懂得,中國決不能閉關自守,妄自尊大,但必須要有充分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7]。他指出:“我們要通過紀念活動,大力宣傳黨的光榮歷史,不僅要對廣大青年進行廣泛的、生動的熱愛黨、堅定社會主義的教育,還要進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立志完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偉大事業(yè)的教育?!盵28]
2.科研是培養(yǎng)青年人才的重要途徑
胡繩說:“辦好研究院是培養(yǎng)人才的一條重要途徑?!痹谥袊鐣茖W院建院十周年的慶祝大會上,他提出:“為了給在職的青年社會科學者以獲得學位的機會,我們已經決定試行一邊工作一邊自學的方法,只要按照規(guī)定通過四到五門學位課程的考試,然后通過論文答辯,就可以取得碩士或博士學位,這可謂是一條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重要途徑,一定會受到廣大青年在職人員的歡迎?!盵29]他指出培養(yǎng)青年社科人才時應該注意幾個問題:“首先,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準確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其次,要積極投身到實踐當中去;再次,要善于吸收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最后,各級社科學術機構既要嚴格要求青年社科工作者,又要為其創(chuàng)造有利的成長環(huán)境?!盵30]晚年,他將所有的藏書捐贈給襄樊圖書館(現(xiàn)襄陽圖書館),并帶頭捐款設立“青年學術獎勵基金”,這些都體現(xiàn)了他對青年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視。
3.善于發(fā)現(xiàn)和愛護青年人才
胡繩不僅在青年人才培養(yǎng)上投入了極大的熱情,而且還十分注重發(fā)現(xiàn)人才、愛護人才。鄭惠在《胡繩培養(yǎng)學術人才逸事》[31]一文中談到,胡繩十分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尤其注意從廣泛閱讀中挖掘人才。如《鮑羅廷與中國大革命》(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一書的作者丁言模是個初露鋒芒的青年,許多研究黨史的人都不知道他寫的這本書,而胡繩不僅找來閱讀,還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并且還希望可以將其作者調到中央黨史研究室工作,盡管這一想法最終未能實現(xiàn)。除此之外,胡繩很愛護青年人才,如1987年陳鐵健在《歷史研究》上發(fā)表《論西路軍》一文,受到了某方面的嚴厲指責和追究,為了保護文章的作者和雜志編輯部,胡繩在巨大的壓力下出面召集會議,將此事的責任完全歸咎于自己。由上可見,胡繩的青年人才觀充分地反映在他識才護才的行動中。
胡繩青年觀不僅內容豐富、寓意深刻,而且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對于新時代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所處的時代和肩負的歷史使命。當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正在意氣風發(fā)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33]。在新的征程上,會迎來各種各樣的機遇和挑戰(zhàn),新時代大學生應該明確地認識到這一點,并根據時代發(fā)展的特征制訂自己的奮斗目標,積極勇敢地承擔起自己應肩負的時代責任和使命,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34]
其次,要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中,涉世不深的大學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各種不良思潮的影響,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但不能因此而悲觀,要像胡繩所說的,“我們青年不是天上的神而是地上的人,我們不能不執(zhí)著于世間的一切,我們不能擺脫了一切‘以行吾心之所安'!倘然生命真是‘一幕最大的悲劇',我們也只有在‘悲劇'中間打出一條向光明去的血路來”[35],“我們冷靜地觀察自己,觀察環(huán)境,勇敢地積極地行動,你會發(fā)現(xiàn)一切現(xiàn)在使你苦惱的問題,其實都是不成問題的”[36]。新時代大學生要有“初生牛犢不怕虎、越是艱難越向前的剛健勇毅”[37],學會在挫折中不斷磨練自己的意志,始終以積極向上的姿態(tài)面對人生的不同境遇。
首先,“要學習馬克思主義,提高馬克思主義水平”[39]。在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的時代下,各種思潮以網絡平臺為中介在大學生中快速傳播,一些大學生受到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等各種西方社會思潮的侵蝕和毒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他們對于馬克思主義學習不深入。正如胡繩在《馬列主義使人謙虛》(1942年)一文中所說,如果“只學到幾句馬列主義的皮毛,就以為天下真理,盡在于我,眼睛長在頭頂,什么也看不見”,這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40]。為此,新時代大學生要不斷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深入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不斷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論水平,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與此同時要積極同各種錯誤思潮和錯誤的意識形態(tài)作堅決的斗爭。
其次,要不斷加強歷史學習,善于“從中吸取經驗教訓”[41]。胡繩在《讀點歷史》中說過:“讀點歷史是有用處的,中國人自然還應該讀中國歷史?!盵42]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途徑的反華勢力試圖搞亂中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加強對歷史的學習,有助于深化自己對中華民族輝煌與磨難的深刻理解,對來之不易美好生活的珍惜,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勇敢踐行。同時能夠提高自身明辨是非錯誤的能力,增強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抵抗力,抵制各種抹殺歷史、歪曲史實的丑惡現(xiàn)象,切實增強“四個自信”,堅定“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
首先,要養(yǎng)成“學習,學習,再學習”[44]的好習慣。在當今這個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的社會中,如果沒有真知識、真本領,那就很難在社會上站穩(wěn)腳跟。因此,新時代大學生一定要抓住學習這個主要任務,像海綿汲水一樣不斷學習、不斷汲取新的知識。并且,身處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期,要想為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新時代大學生必須不斷地學習,增強自身報國為民的本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上的重要講話中所指出的那樣:“我們處在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干著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yè),如果知識不夠、眼界不寬、能力不強,就會耽誤事。年輕干部精力充沛、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正處在長本事、長才干的大好時期,一定要珍惜光陰、不負韶華,如饑似渴學習,一刻不停提高”[45]。
其次,“要有真才實學,要學有專長,要確實學到點真學問”[46]。在這個信息交流日益廣泛的時代中,知識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新時代大學生要做到學有專長,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各項學習研究,如胡繩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1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的,應該廣泛地參加校園討論,加強學科間的橫向交流,不斷提升自我的研究能力,要經常參與各種形式的學術講座,提高自我的思維能力,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除此之外,還要學以致用,理論結合實際,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在實踐中經受考驗,在實踐中增長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