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逸夫博物館二樓的“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
中國地質(zhì)大學(xué)(武漢)除了科研實力出眾之外,校內(nèi)還擁有一座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逸夫博物館。
中國發(fā)現(xiàn)的第一具恐龍化石在黑龍江省嘉蔭縣龍骨山,它嘴巴扁闊,和鴨子嘴十分相似。這條“龍”是一類大型的鴨嘴龍,生活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屬素食性恐龍,牙齒小而多,前肢細小而后肢粗壯,嘴巴像鴨子是其最大的特征。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具恐龍化石并沒有被珍藏在中國,而是陳列在俄羅斯彼得堡地質(zhì)博物館里。
1978年以來,黑龍江省博物館對嘉蔭縣龍骨山進行了多次大規(guī)模搶救性野外發(fā)掘,又“拼”出了一具恐龍龍骨,將其交給了中國地質(zhì)大學(xué)(武漢)逸夫博物館。
這具恐龍化石歷經(jīng)兩次拆裝,最終以栩栩如生的姿態(tài),傲立在博物館二樓“生命起源與演化”展廳中央。這條“龍”扁平的嘴巴前伸,頭部高高昂起,兩足站立,尾巴向右彎曲。
考慮到這具恐龍化石及模型的擺放問題,逸夫博物館在設(shè)計之初,即構(gòu)建了一個長約24米、寬約18米、高約15米的空間,并把恐龍化石及模型作為最珍貴的藏品,擺放在核心位置。
在逸夫博物館二樓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9具恐龍化石及模型高高屹立,它們各具特色,形態(tài)栩栩如生。
仰望這些恐龍化石,仿佛進入了一個充滿想象的世界:黑龍江平頭鴨嘴龍悠閑地踏在草地上;屬于海生爬行動物的梁氏關(guān)嶺魚龍偶爾跳躍于海面之上,其長度及保存完整程度堪稱世界第一;黃果樹安順龍擺動著龐大的身軀,在海里自由地遨游;兇猛的和平永川龍牙齒鋒利,便于追捕、撕咬獵物;“嬌小”的鸚鵡嘴龍,身長只有1米左右……仿佛讓人置身于“侏羅紀公園”。
在9具恐龍化石周圍,依偎著它們的“寶寶”——恐龍蛋。在這些恐龍蛋里面,有一窩形狀非常奇特的長形蛋化石,數(shù)量達20枚,分布為3層,呈放射狀排列,真實地反映了恐龍“下蛋”的特點。在恐龍化石不遠處,6條縮小了無數(shù)倍、如水牛般大小的電動機器恐龍,不時發(fā)出驚心動魄的吼聲,給博物館增添了活力。
溫好//摘自《大學(xué)生》2022年第2期,本刊有刪節(jié)/
2.3億年前的貴州龍化石
黑龍江平頭鴨嘴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