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
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
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
曉窗分與讀書燈。
點評
4月5日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有關清明節(jié)的詩,我們最熟悉的大概是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而宋代詩人王禹(c h ē n g)這首《清明》,也是寫清明節(jié)的佳作。
王禹,字元之,北宋初期著名的文學家,也是一位正直的士大夫。他出身貧寒,但非常有才華,9歲即以能文出名,30歲考中進士,歷任右拾遺、左司諫、知制誥、翰林學士等職。王禹關心民生,為官清廉,以直言敢諫聞名,因經(jīng)常批評皇帝,不肯阿附權貴,而多次被貶官。但他不改初衷,寫下《三黜賦》明志:“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謫而何虧;吾當守正直兮佩仁義,期終身以行之?!?/p>
淳化二年(991),著名學者徐鉉被人誣陷下獄。王禹時任大理評事,公正執(zhí)法,為徐鉉洗清冤屈,卻觸怒了宋太宗,被貶為商州(今屬陜西省商洛市)團練副使。在商州貶所,他創(chuàng)作了這首《清明》。
作為一名清貧的貶謫官員,這個清明節(jié)沒有花、沒有酒,過得冷冷清清、沒滋沒味,于是,詩人自嘲意興闌珊的心情就像荒山野寺的老僧。不過,生活是不是一點樂趣都沒有呢?不是。昨天他向鄰居家借來了新的火種,拂曉天未放亮時,便引燃油燈,開卷讀書。
“新火”是清明節(jié)的民俗。清明節(jié)前一兩日是寒食節(jié),為紀念春秋時被燒死的晉國忠臣介之推,這個節(jié)日要禁火、吃冷食,直到清明節(jié)才能重新生火,這就是“新火”。詩人從鄰居家借來新火后,不僅用來燒火煮飯,滿足生活之需;還不忘分火給油燈,以供讀書之用。困頓中不墜清雅之志,這種堅守讓人佩服。
和其為人一樣,王禹反對唐末以來的浮靡文風,他的詩文繼承杜甫、白居易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言之有物,平易樸素,開北宋古文運動之先河。在他的影響下,歐陽修、蘇軾等大批優(yōu)秀文學家,登上文壇,拉開了一個更輝煌的時代的序幕。(文/常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