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暉
集齊一個人的作品欣賞,這種類似“追星”的事,我似乎只對一個從小喜愛的歌手做過。直到這幾天,發(fā)現(xiàn)自己兩三個月一本本讀的東西都是來自同一個作者,忽然我就笑了,我這算不算“追星”了呢?遺憾的是,我也稱不上是狂熱的粉絲,甚至連“文學(xué)粉絲”的資格都欠缺,作者也不是“偶像”,曝光度不算是鋪天蓋地。認識他是偶然,遇見是緣分,開始是新鮮感、好奇感,之后是不同因素引發(fā)的認同感,也許才是我這幾天盯上蘇煒先生的真正原因。
前些天讀蘇先生一本散文集《獨自面對》,那些日子思緒萬千,恨不得寫出整本書來和這散文集來個“附和”。想想寫作艱辛,還背著日常的工作,我也沒有“說走就走”的瀟灑和“揮筆大干三天三夜的”勇氣,于是也就偶爾發(fā)發(fā)感慨,提筆先寫幾句。那是本很好的集子,有歷史,有趣聞,有沉痛,有快慰,有文學(xué),有藝術(shù),然而更佳的部分是有敬畏,有精神,有情趣,有機會一一對應(yīng)地寫。最近正在讀《走進耶魯》,私以為這是《獨自面對》的續(xù)篇,也拿來一二說事兒。今天想說的是,蘇先生散文的味道和情趣。
向來喜歡對閱讀體驗給個色調(diào),對作者給個味覺評價,比如這本書是什么基底色調(diào),這個作者是個什么味道的作者,我都統(tǒng)統(tǒng)先來個美食家式的評論。比如酸味的文人,典型的如《鏡花緣》中淑士國的腐儒,我最不喜。今天有這樣一種人,讀了幾本哲學(xué)、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就自恃超人一等,動輒引經(jīng)據(jù)典、嘲笑俗世淺薄,傷春悲秋,很矯情,他們無病呻吟,五谷不分,四體不勤,沒有經(jīng)過多少風(fēng)浪,偏偏又情懷太多,傲嬌成病。這類酸人,有個流行頭銜——“偽文藝青年”,我甚至覺得應(yīng)該追究他們抹殺“文學(xué)哲學(xué)”美好性的罪過。相對而言,我更喜歡甜和辣的文人,敬重并理解苦的文人。當然這都是極端化單純化的說法,大多數(shù)優(yōu)秀的作家,文化人,包括藝術(shù)家,都不是單一味道。他們或甜中帶辣,或辣中帶苦,或苦中帶甜,偶爾也無傷大雅地小酸一把,五味俱全,復(fù)雜多變。但是總有個主“味道”飄出來帶著作者自己的烙印。今天就說說,蘇老師散文的“甜、苦、辣”。
何為“甜”味的文人,當然是我的個人定義,標簽式的說法就是“樂觀向上,熱愛生活”,然而這么說就降了我心中“甜”的檔次。我真正想說的是,帶著“甜”的文人,多數(shù)是那種經(jīng)歷了世事滄桑,卻還能保持著赤子之心和童趣的文化人或藝術(shù)家,是甘于平淡但極富生活情趣的幽默之人。這個標準放下去,那些生活一路平坦,無憂無慮的文筆積極向上的人,怕是會不滿,但是只有這樣的高標準,才能讓我復(fù)雜敏感的味覺感到滿足,因為這“甜”要帶著些清氣,不能媚,不能浮躁,帶著些大隱隱于市的超脫,也帶著看透了生活卻依然融入生活擁抱生活的熱情和勇氣。近現(xiàn)代和當代“甜”味的文人,我記憶中有過兩位,一位是蘇老師書中提過的王安憶,遺憾她的作品我還沒有涉獵很深,不敢多議論,只是看過一篇《我們家的男子漢》就記住了她的名字。那篇小文童趣盎然,讓我童年就非常歡喜且印象深刻,長大后再看看她的閱歷,感覺她確實是個有趣溫柔的人。第二位,是我真正喜歡的大家梁實秋先生,雖然和我也算喜歡的“辣”文人魯迅不在一個陣營,卻擋不住我對他一見鐘情般的熱愛。記得初中一邊讀著他的《雅舍談吃》,一邊想原來散文可以這么有趣耐讀,原來一個人可以這么有意思,若他在世,我一定跟他一路走一路玩一路聽他說話??删褪沁@位,也是經(jīng)歷了苦難,遭受過排擠,見證過生死的人;就算如此,他還是那么樂此不疲地寫著生活的細細碎碎,讓你讀了能身心愉悅。同樣讓我思念的,還有豐子愷老先生的漫畫,那種淡淡的欣喜,恬靜的熱愛,也是我一直欽佩并向往的。然而遺憾這些故人神交不得見,直到我現(xiàn)實里終于能“抓”到一位。
初讀蘇老師小說的時候,覺得他是個文字掌控能力極佳并且思想豐富的作者,《迷谷》《米調(diào)》是大菜,但不是“甜”口味的,直到讀了結(jié)尾總能看出點“無論如何,未來還有戲”的感覺,那時我還謹慎,不過是“其書可讀”的狀態(tài),但是好奇心會讓我接著想了解這個人。讀其文藝小品評論和涉及歷史政治文化的雜文,“微辣”味多,射中人心,并且開拓視野,有品位,有眼界,認為可為良師,但是我依然觀望,怕是敬畏過多束縛了親切感。直到讀散文,看他生活,卻發(fā)現(xiàn),喲,這不正是我找的“甜”人?終于抓住一個現(xiàn)成的!那時我就真激動了?!丢氉悦鎸Α酚心敲葱┳詡鞯母杏X,“交代”了作者幼年至定居海外的諸多有趣片段。當然,要以看歷險記的角度,似乎又太委屈了作者,盡管他的經(jīng)歷稱得上“傳奇”,也著實嚇了我一跳,但是傳奇外的情趣和精神活動,才是打動我的根本。他“流浪”過歐洲,露宿過街頭,當過刀筆吏,也辦過自由文學(xué)刊物,輝煌過,沒落過,也安穩(wěn)知足過,感慨著、感悟著并獨自面對著,但是這些經(jīng)歷,在作者筆下最終都變成了滿滿的感恩,謝天謝地謝知己,謝新老朋友,謝父母家人。無論大小事,都讓你動容。他會因為一只狗、一棵樹、一池的荷花、一條河還有自己第一臺電腦而欣喜而感動,會對著飛機外的白云產(chǎn)生玄奧的遐想,會在劍橋?qū)χ鴼v史出神冥想,也會為一方硯、一出皮影戲、一張古琴而或憂或喜,東奔西走。他可能只為買兩個石雕而傾囊窘迫,也可能就為了幾口好茶而惦念不忘某個地方,更會為了一位仰慕的老人“立雪為徒”,為旅途遇到的奇人熱心人大聲道謝。他曾為見一眼“琴中知己”而苦苦追尋,為未曾謀面的“畫中知音”而敲鑼打鼓。每一件事都是滿血滿心地參與,都是掏心掏肺地講究,多么活潑有趣的生命!看他的文,有時想起“老友”豐子愷、梁實秋,筆調(diào)平淡但實在有趣;有時又想起那怒放在梵·高筆下的向日葵,每一筆比起這位老先生似乎還要更火熱一些。這種有趣和熱情會傳染,夾雜著更多瑣碎方面的認同感,會讓你忍不住想說:“咦,原來你也喜歡杜甫!”“原來你也喜歡朗誦。”“哦,對被忽略的民俗文化,原來你也喜歡,你也同我一般擔心!”“哦,此人我正想了解,你剛好認識?!边@一下,就像遇到個老朋友,他不需多言,但是你卻覺得值得交心,值得一起喝茶聊天。你若說,他多好的心境,多么安閑的生活。我卻不以為然,沒有一種清甜不是由沉痛和孤獨發(fā)酵出來的,沒有一種甜不是萬千閱歷后獨飲一瓢的堅決。
然而只有“甜”的文人,你說他樂觀曠達、幽默大度似乎就局限了他的價值。同樣的散文,盡管作者帶著感恩帶著回憶來寫,盡管上蒼恰好冥冥中是“向著”作者的,我卻也讀到了人生的苦澀和辛酸,也讀到了信仰和敬畏,和不可知的孤獨?!丢氉悦鎸Α愤@個標題,不正是這種心境的感悟嗎?如果說這本書,還有《走進耶魯》,只讀到了人性的溫暖,我覺得,那你不能算是蘇煒老師的忠實讀者。你看到他與你言笑晏晏,卻讀不出他“天涼好個秋”的情感,似乎不算是完整地認識這個人。一定程度上,作者也是個寫盡苦與辣的人。
何為“苦”味文人?私以為,人生第一敬重的“苦”味文人是杜甫,最愛的詩人也是他。那些年在流行瀟灑喜歡浪漫的李白“粉”的同學(xué)中,貌似獨我喜歡杜甫,喜歡到為他那一句句詩而哭,“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世事滄桑,唯獨他不躲閃、不歸隱、不安閑,在別人為自己不得志傷春悲秋的時候,唯獨他開口,替弱者仗義執(zhí)言,唯獨他看著自己的哀痛,卻想著更多人的悲苦。人說李白豁達浪漫,我承認。但若論心胸勇氣,直面人生、不為一己得失過于掛懷、只為家國天下嘶吼的杜甫,何嘗不是真正的大丈夫?位卑未敢忘憂國,我本不喜歡儒家入世的功利,卻不得不說,千古的高人隱士,都未曾讓我如此敬愛。這位“苦”文人,因著他的沉郁頓挫讓我流淚。而同樣讀杜詩會哭的人,也包括蘇老師還有他的洋學(xué)生,不可不算一種緣分。
談及《獨自面對》的“苦”味,讓我揪心的第一篇散文,是蘇老師《那一個早晨我被掛在樹上》。那個改變了作者懵懂狀態(tài)的早晨,如今讓我也心驚膽顫。這是不是后來讓作者反思自我的開始,我不得而知,但那種感受,卻讓我忍不住去看到自己同樣的懦弱和對“人”本身的不自信。有時候不得不“逍遙”,又是多少痛悟和無奈的選擇??吹阶髡吆屯瑢W(xué)頂著諸多壓力的苦,看到作者二次漂流海外的傷感,如同飲茶,香味散去,苦味漸漸浮現(xiàn)。盡管這些文字多多少少是作者的閱歷,卻也讓我敬重。寫自己生活流離,作者有自嘲有反思,感謝多卻極少抱怨。這些苦,一如當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都是值得深深尊敬的。而我也是深深認同這份焦慮和苦心。尤記得當年深深喜歡一位葫蘆絲藝人,一生都是被學(xué)院排擠在外,但是正是他,吹動了人們的情,吹出了一首《古歌》絕響,把一個小小民族樂器吹遍了中華大地。此君一生清貧,只愛葫蘆絲,卻在去世那天,引來了五湖四海的愛好者為他一曲《古歌》送行,幾年后我才意識到失去了他,如同死去了多年知己一般傷心不已。不同的時代,你無法比較不同的“苦”,但是有所深愛,有所珍視,有所悲憫的古道熱腸,卻是古今相同的,所以這些苦味,我都深深尊敬。
最后說說辣。何為“辣”?針砭時弊,諷刺罵人者。當然必須有技巧,有智慧,否則就是潑婦。罵人者多,但凡人活著就有看不慣,高級“辣”必然“辣”中帶“甜”,見得幽默,有著風(fēng)度。但是“辣”中也帶苦,有醒悟,有責任,罵對了人,罵到位,才能治病。民間辣者多直白有力,文人辣者多深沉長久,不信看魯迅,罵了過去的話,今天居然還能用來罵人,不知嚇怕了多少心虛的人。蘇老師是溫和的性格,所以他的“辣”看不到劍拔弩張,看不到魯迅身上的“錙銖必較”的犀利,多是一種“說不得,自己看的”處理。而這種“辣”,無處不在,甚至對自己,作者也可能不留情面“罵”一把。這種潑辣,在其文學(xué)小品《西洋鏡語》還有著更多體現(xiàn)。
總之,一本散文讀下去,我基本認定蘇先生不僅書可讀,人亦可交。因為他甜,你生活不會缺少欣喜和積極的力量;因為他苦,你方可信賴,方可托付大情大義;因為他辣,方有自省與觀人的智慧,才能教導(dǎo)你。得一知音不易,方惹得我絮絮叨叨寫下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