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汪群芳 王想 楊惠芳 宋永亮
浙江省金華市第二醫(yī)院老年科,浙江金華 321016
老年抑郁癥是臨床中常見的情感障礙性疾病,意指首次發(fā)病于老年患者。老年抑郁癥患者起病初期缺乏特異性,易被忽視而失去早期治療的優(yōu)勢,導致病情進展,患者負面情緒明顯,甚至出現(xiàn)自殘、自殺等行為,嚴重影響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1-6]。既往報道[7,8]顯示,抑郁癥患者中超過69%的患者主訴癥狀為軀體性癥狀,而另一常見癥狀為睡眠障礙。西醫(yī)治療本病多以抗抑郁藥物為主,但老年患者身體機能較差,肝腎功能均有所下降,對藥物的代謝能力下降,使用常規(guī)劑量藥物治療效果不顯著,大劑量藥物可能產(chǎn)生較多不良反應,并對肝腎功能造成損害[9]。老年抑郁癥中醫(yī)屬“郁證”、“梅核氣”、“臟躁”等范疇,現(xiàn)多數(shù)醫(yī)家[10-12]認為郁證主要病機為肝失疏泄而發(fā)病,多用疏肝解郁大法治之。然而本研究認為,基于老年人病理、生理特點,心脾兩虛與郁證關系密切,脾虛日久,水液運化無力,瘀阻清竅或氣血虧虛,心與脾臟氣血互濟,共同作用下乃致腦髓失養(yǎng),發(fā)為郁證。治療應以健脾為主,兼顧養(yǎng)心、益氣補血。本研究采用歸脾湯治療心脾兩虛型老年抑郁癥,取得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浙江省金華市第二醫(yī)院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1 月收治的120 例心脾兩虛型老年抑郁癥患者為研究對象,西醫(yī)診斷參考《DSM-Ⅳ分類與診斷標準》[13],中醫(yī)診斷與分型參考《中醫(yī)內(nèi)科常見病診療指南》[14]。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年齡≥60 歲;②HAMD 評分≥18 分;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老年癡呆等認知障礙或精神病;②嚴重心肝腎衰竭;③自殘、自殺傾向或行為;④處于其他藥物洗脫期或正參與其他臨床研究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納入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60 例。對照組男27 例,女33例;年齡60~90 歲,平均(72.55±8.19)歲;病程3個月至1 年,平均(9.77±1.80)個月;HAMD 基線評分(26.72±4.42)分;心脾兩虛證候基線評分(32.50±6.59)分。觀察組男25 例,女35 例;年齡60~92 歲,平均(73.27±8.04)歲;病程2 個月至1 年,平均(9.92±1.93)個月;HAMD 基線評分(27.12±4.83)分;心脾兩虛證候基線評分(32.78±6.70)分。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①對照組:服用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山東京衛(wèi)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327,批號:2102208,規(guī)格10mg),常規(guī)劑量10mg/d,最大不超過20mg/d,療程4 周。②觀察組:服用歸脾湯。組方:人參、龍眼肉、黃芪、白術、當歸各20g,酸棗仁、茯神、遠志各15g,木香、神曲各12g,灸甘草9g。每日1 劑,煎煮2 次混合藥液,早晚溫服200ml,療程4 周。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評分、中醫(yī)證候評分、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評分及服藥安全性。①HAMD 評分[16]:以HAMD 減分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量表最低評分)]進行評價。減分率>80%為臨床控制,50%~80%為顯著進步,30%~49%為進步,<30%為無效,總有效率=(臨床控制例數(shù)+顯著進步例數(shù)+進步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中醫(yī)證候評分:參考《中醫(yī)內(nèi)科常見病診療指南》[15]中心脾兩虛,證見憂心忡忡,興趣缺乏,意志消沉,喜歡獨處,多思善慮,納呆消瘦,少寐健忘,失眠,神思恍惚,心神不寧,腹脹腹痛,便溏。舌質(zhì)淡,苔薄白或膩。脈弦細。以減分率進行評價,減分率計算方式同HAMD,減分率>80%為臨床控制,50%~80%為顯著進步,30%~49%為進步,<30%為無效,總有效率=(臨床控制例數(shù)+顯著進步例數(shù)+進步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③睡眠質(zhì)量:采用PSQI 評價,18 個條目,每條目0~3 分,分值0~21 分,7 分為臨界值,分值越高表示睡眠障礙越嚴重[17]。④安全性:觀察兩組患者服藥期間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率)[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服藥前兩組HAMD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服藥后觀察組HAMD 評分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HAMD 評分比較
服藥前兩組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服藥后觀察組中醫(yī)證候評分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服藥前兩組PSQ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服藥后兩組PSQI 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PSQI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PSQI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PSQI 評分比較(,分)
兩組患者服藥過程中均未發(fā)生嚴重不良事件。
老年抑郁癥屬中醫(yī)“郁證”、“梅核氣”、“臟躁”等范疇[15],中醫(yī)認為郁證的發(fā)病主要病機為情志不舒,氣機瘀滯,導致臟腑不和而表現(xiàn)為情緒不寧、精神抑郁、胸脅脹滿等[16]。脾乃后天之本,主氣血生化,脾健運,水谷精微生化氣血精津,經(jīng)脾升清,可使腦髓充養(yǎng);抑郁癥與中醫(yī)學中“思”相對應,思為思慮、思考,脾居中焦,乃氣機樞紐,脾氣健運則氣機升降有序,“思”活動方可正常進行。心是主宰人體一切生理活動與思維活動的重要臟腑,心與脾臟氣血互濟,二者關系最為密切。《素問·舉痛論》認為“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jié)矣”,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統(tǒng)血,是故思慮過度則勞心傷脾,氣血不足,無以濡養(yǎng)心神,心神不寧則易驚膽怯、少寐易醒,故心脾兩虛型老年抑郁癥,主解郁,兼顧睡眠乃治療大法。臨床已有健脾解郁方[17]、養(yǎng)心解郁湯[18]等治療心脾兩虛抑郁癥的報道,但用于心脾兩虛型老年抑郁癥的報道仍較少。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服藥后觀察組HAMD 評分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歸脾湯可顯著改善心脾兩虛型老年抑郁癥患者抑郁狀態(tài)??妆狈錥19]在老年高血壓合并抑郁癥患者中采用歸脾湯加減治療的研究發(fā)現(xiàn),歸脾湯不僅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壓水平,還能改善患者的抑郁情況,與本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另外,服藥后觀察組中醫(yī)證候評分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歸脾湯可有效減少心脾兩虛型老年抑郁癥患者中醫(yī)證候評分。歸脾湯方基于《素問·陰陽別論》中“二陽之病發(fā)心脾”病機理論,方中人參、白術、黃芪性甘溫,可補脾;茯神、遠志、酸棗仁、龍眼肉性甘溫酸苦,可補心;當歸養(yǎng)血而滋陰,木香行氣,神曲健脾,諸藥合用共奏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之功效。服藥后觀察組PSQI 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歸脾湯可顯著提高心脾兩虛型老年抑郁癥患者睡眠質(zhì)量。盧建政等[20]研究發(fā)現(xiàn),歸脾湯治療心脾兩虛型亞健康失眠癥患者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質(zhì)量。本研究兩組患者在服藥過程中均未發(fā)生嚴重不良事件,表明歸脾湯治療心脾兩虛型老年抑郁癥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歸脾湯治療心脾兩虛型老年抑郁癥效果優(yōu)于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可顯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狀態(tài),減少中醫(yī)證候評分,提升睡眠質(zhì)量,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