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王慧,王熹,朱玥
(貴州健康職業(yè)學院,貴州銅仁 554300)
手機依賴又稱手機成癮或問題性手機使用,是一種行為成癮,即個體因長時間玩手機而對手機產生強烈的一種依賴心理[1]。研究發(fā)現(xiàn),手機成癮不僅會給大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帶來很大的困擾,還會引發(fā)失眠、孤獨等生理和心理問題[2]。近年來,關于手機成癮傾向的研究日益豐富,且多集中在孤獨感、應對方式和自我控制等方面,這進一步豐富了手機成癮傾向的實證研究。但是,在研究群體方面,它們多以普通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較少關注高職大學生群體,尤其是醫(yī)護類高職生。更為重要的是,以往研究較少探討社會支持、孤獨感、手機成癮傾向的關系。故本研究能夠獲得高職大學生群體的手機成癮信息,有助于豐富手機成癮傾向研究,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
領悟社會支持是指個體在社會環(huán)境中被尊重、支持、理解的情緒體驗或滿意度,以及個體對來自外界的尊重、支持和理解的主觀體會與評價[3],同時它也是對來自社會各方面支持的一種期望與評價,以及對可能獲得社會支持的一種信念[4]。領悟社會支持對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Davis的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孤立和缺少社會支持導致了網絡成癮行為的增加,一個良好的網絡社會支持可以降低學生的孤獨感。部分大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或許缺少社會支持,他們便借助手機虛擬網絡中的各種社交、娛樂軟件排解孤獨情緒[5]。然而,并不是所有缺失社會支持的個體都會直接導致手機成癮問題,社會支持與手機成癮傾向間可能還存在影響機制。綜合已有文獻發(fā)現(xiàn),手機依賴與孤獨感關系關聯(lián)密切。孤獨感是否會在領悟社會支持與手機成癮傾向間起中介作用,是一個值得研究探討的問題。
孤獨感是指當一個人感到缺乏滿意的人際關系時,其因交往欲望與實際交往水平有較大差距而產生的一種主觀心理感受或體驗[6]。它往往伴隨著諸如孤獨、孤獨、無助、抑郁和難以忍受的精神空虛等不良情緒反應[6]。國內外相關研究證明,孤獨導致了網絡成癮,孤獨感越強的人越傾向于花更多的時間上網[5],孤獨感可以顯著預測手機成癮。研究發(fā)現(xiàn),孤獨感可能會使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增加。也就是說,大學生的孤獨感與手機成癮呈顯著正相關,孤獨感體驗高個體,更容易手機成癮。
綜上所述,本研究假設在醫(yī)護類高職生群體中,社會支持會通過兩種途徑影響手機成癮程度,其一是社會支持直接影響手機成癮程度,其二是社會支持通過影響孤獨感對個體手機成癮程度產生間接作用。因此,本研究探討社會支持與手機成癮內在關系,為預防和管理醫(yī)護類高職生手機成癮提供參考性依據(jù)。
本研究以貴州健康職業(yè)學院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星平臺共發(fā)放問卷690份,有效回收690份,回收率100%。剔除不認真作答問卷5份,真正納入統(tǒng)計的有685份,有效率達99.28%。其中大一學生637人(92.99%),大二學生48人(7.01%);男生101人(14.74%),女生584人(85.26%);生源地來自農村的大學生609人(88.91%),來自城鎮(zhèn)的大學生79人(11.53%);獨生子女43人(6.28%),非獨生子女642人(93.72%)。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在網絡平臺上進行測試。
1.《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MPATS)
選用熊婕等人[7]2012編制的《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該量表共16個條目,每個項目分為五個等級,總得分在16~80,分數(shù)越高代表手機依賴程度越高。MPATS分為4個維度,主要包括戒斷癥狀、突顯行為、社交撫慰和心境改變。戒斷癥狀是指沒有使用手機時生理或心理上的負面反應;突顯行為是指手機的使用占據(jù)了思維和行為活動的中心;社交撫慰是指手機的使用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心境改變是指手機造成的情緒變化。四個因素各有6、4、3、3項。量表在國內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總量表的α系數(shù)為0.91。
2.孤獨量表(UCLA LoneIiness ScaIe)
選用Russell等人[8]編制的孤獨量表,共有20個項目,其中包括11個正向計分項目和9個反向計分項目,采用李克特4級頻度評分,“1”表示“從不”,“4”表示“一直”,全部條目得分相加得到總分,最低分為20分,最高分為80分,量表為單一維度,分數(shù)越高孤獨感越強。本研究采用第三版量表,在大學生群體中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94。Perry將孤獨感的程度分成了低、中、中上、高四個檔次,20~34分為低度孤獨感,35~49分為中度孤獨感,50~64分為中上度孤獨感,65~80分為高度孤獨感。在本研究中,總量表的α系數(shù)為0.82。
3.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I Support ScaIe,PSSS)
采用由姜乾金修訂的Zimet領悟社會支持量表[9]來評估研究對象的領悟社會支持水平,該量表共12個條目,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3個維度,所有條目采用7點計分,從“極不同意”到“極同意”依次計1~7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個體感受到的社會支持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α系數(shù)為0.93。
采用SPSS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大學生使用手機的一般情況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在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上進行差異性分析;對大學生孤獨感和手機成癮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以及線性回歸分析。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發(fā)現(xiàn),醫(yī)護類高職生手機成癮得分最高分為80,最低分為16,低水平占45.5%,手機成癮得分高分段占54.5%,平均值為45.77±8.20。孤獨感得分最高分為77,最低分為20,均值為41.49±11.58。孤獨感得分在44分以上448人,占65.40%,即被試樣本中有65.40%被試有高度的孤獨感。
對醫(yī)護類高職生手機成癮、孤獨感與領悟社會支持進行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具體結果見表1:孤獨感與手機成癮總分均呈顯著正相關(P<0.01),即孤獨感得分越高,手機成癮越大。領悟社會支持總分、家庭支持、社會支持和朋友支持等方面均與手機成癮呈顯著負相關(P<0.01),領悟社會支持程度越低,手機成癮程度越大。
表1 醫(yī)護類高職生手機成癮、孤獨感與領悟社會支持的相關分析
手機成癮為因變量,領悟社會支持與孤獨感作為預測,使用逐步多元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以手機成癮作為因變量時,孤獨感對手機成癮有顯著預測作用(P<0.001)
表2 領悟社會支持與孤獨感對手機成癮的回歸分析
根據(jù)以上結果,考慮以領悟社會支持為自變量,手機成癮為因變量,考察孤獨感在二者之間的中介作用,即考察2條對手機成癮產生影響的路徑,一條是領悟社會支持直接影響手機成癮程度的路徑,另外一條是領悟社會支持通過孤獨感間接影響手機成癮的路徑。采用基于潛變量建模的Bootstrap方法對孤獨感在領悟社會支持與手機成癮之間的中介作用作具體驗證。領悟社會支持對手機依賴的直接效應的Bootstrap置信區(qū)間不包含0,說明直接效應顯著,而領悟社會支持對手機成癮的間接效應的Bootstrap置信區(qū)間也不包含0,說明間接效應較顯著。即孤獨感在領悟社會支持與手機成癮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值為0.8% (-0.004/-0.15),表3。
表3 中介作用的Bootstrap方法檢驗結果
結果表明,領悟社會支持與手機成癮呈負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孤獨感總得分在高分段的高職生人數(shù)中占到65.4%,有孤獨感體驗的學生較多。存在原因,一方面可能與智能手機的快速發(fā)展、社交軟件層出不窮有關系,有的個體在現(xiàn)實生活中缺乏社會支持,他們便通過各種社交娛樂軟件來獲得更多的虛擬支持,以此來彌補現(xiàn)實生活中人際關系的不足。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在現(xiàn)實中未獲得較好的互動有關,比如在班集體、社團等組織中沒有得到肯定性評價,沒有找到存在感和歸屬感。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孤獨感與社會支持之間呈顯著負相關,即個體社會支持程度越低,孤獨感越強烈?,F(xiàn)實生活中,那些缺乏社會支持的大學生可能會經歷或感悟更高的孤獨感體驗,他們往往依靠網絡虛擬世界緩解內心孤獨,以便其在虛擬的世界中找尋自信心獲得滿足感,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這一定程度上說明增強醫(yī)護類高職生的領悟社會支持水平和降低其孤獨感體驗,對于他們的心理健康良好發(fā)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孤獨感對手機成癮傾向具有正向預測作用。劉紅和王洪禮[10]的研究發(fā)現(xiàn)手機成癮傾向與孤獨感相關顯著,孤獨感水平高的學生往往具有更高的手機成癮傾向?,F(xiàn)實生活中人際關系不如意的個體更容易手機成癮,他們更依賴手機網絡來緩解孤獨、抑郁等負面情緒體驗,渴望通過手機網絡來展現(xiàn)自我、尋求朋友,彌補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足和遺憾,其實他們內心的孤獨感并沒有減少。本研究中,孤獨感與手機依賴均呈顯著正相關,且孤獨感對手機依賴具有很強的預測作用,具體表現(xiàn)在行為上就是越是感覺到孤獨便越是依賴于手機。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的領悟社會支持也通過孤獨感這個中介變量間接作用于手機成癮傾向。也就是說,領悟社會支持程度越低的個體,往往更傾向于采取玩手機的方式打發(fā)時間,減少現(xiàn)實人際交往,最終產生更強烈的孤獨感。孤獨感水平高的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xiàn)可能不太合群,即使被迫參加群體交往活動也會有置身事外的感受,更容易產生無助感和孤獨感。因此,孤獨感水平高的個體由于領悟社會支持體驗感不強,更容易沉迷于手機網絡世界而無法自拔,從而會導致更嚴重的手機依賴問題[5]。
綜上所述,為改善醫(yī)護類高職生手機成癮現(xiàn)狀,減少孤獨體驗,促進其心理健康發(fā)展。首先,作為家長,應給予子女更多的關心、溫暖和理解。增加和子女溝通交流的時間,要本著尊重、理解和鼓勵的原則與子女交心談心,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進行自我調整,增強環(huán)境適應能力,從而減少孤獨感。其次,作為學校,既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常規(guī)工作,又要抓好第二課堂。一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通過開設人際交往主題類課程或者團建活動,引導學生強化人際溝通技巧和情緒管理等心理資本[11],降低智能手機成癮傾向對自身消極情緒的影響。二是大力拓展第二課堂。通過組織開展各類有益且充滿趣味性的校園文化活動,吸引學生們親自參與體驗,在現(xiàn)實人際互動中表達情緒,釋放壓力,從中獲得更多的心理支持,降低其孤獨體驗。最后,要充分發(fā)揮班集體作用。輔導員要積極用心指導班干部營造具有凝聚力的集體,引導學生們正確認識專業(yè)發(fā)展與就業(yè)前景,指導他們定目標、規(guī)劃生活,幫助他們樹立健康、積極、陽光的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