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程大學文法學院 金嘉怡
“達者為先,師者之意”,此所謂先生也。初見“先生”一詞,感觸最深的莫過于《覺醒年代》里的諸位先生。我心目中的先生是擁護真理,慷慨赴難,奮勇拔起旗幟一路高歌的陳獨秀先生;是腹有詩書氣自華,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氣吞山河之志”的李大釗先生;是致力于弘揚中國溫潤之精神,雖九死而無悔的辜鴻銘先生。
“先生”一詞看似寥寥二字,其背后卻是千鈞重。身為教師,肩負著授業(yè)解惑、教書育人和塑造心靈的重任,這份職業(yè)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穩(wěn)定與繁榮,甚至于人類文明的延續(xù)與進步。由此可見,教師不僅是一份職業(yè),更是一份事業(yè),一份偉業(yè)。
我心目中的先生,是她。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年代中,能夠堅守著工匠精神,似一株清雅純白的茉莉,搖曳于風雨中,不染鉛華。她便是我校文法學院的法學“大先生”馮瑞琳。
“大先生”能給學生一碗水,其先要有一潭水。其必有令人“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的良好理論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
課堂上,她佇立于三尺講臺前,不局限于課本,將“辛普森殺妻案”“馬德里訴麥迪遜案”生動地展示于我們眼前。佘祥林案、聶樹斌案在她的講解中也變得有血有肉。令我難忘的是她講解的“司法的公正與效力”一課,我曾認為遲到的正義本不是正義,是用“輕薄的正義不缺席”的觀點掩飾“厚重的正義遲到之惡”。她用淵博的知識講述司法的時效性,使我重新定義我心目中的正義?!斑t到的正義”更應是一座警鐘,一座恥辱柱,警示著法律人應該更為努力地追尋及時的正義。
教學活動中,她坐于桌前,侃侃而談,領讀《鋏秤彈詠》,暢談憲法的經(jīng)典與權威。她泰然自若的模樣,無論是神態(tài)或是言語都閃爍著法治學者的光輝。
《禮記》有言:“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庇∠笞钌畹氖恰吧鼨嗟谋U稀币徽n,馮教授采取自主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分小組講述各自見解。馮教授靜坐于講臺旁,傾聽各小組的觀點,詳細記錄各小組的論點,并表示受益匪淺。我心目中的“大先生”也正是如此,能夠聽見、尊重不同的聲音,能夠包容幼稚、淺顯的發(fā)言,而不是高高在上,固步自封。
馮教授從不端著架子,能真正走到學生中去,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循循善誘,平易近人。她那幽默風趣的講課方式使晦澀難懂的專業(yè)知識不再枯燥乏味。課堂中時不時回蕩著笑聲,這也是我心目中的理想課堂。陶行知先生曾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瘪T教授從不把學生劃分為三六九等、優(yōu)勝卑劣,凡是有志于學,無論貧富,都傾其所有,傾心呵護,全力相助。
“大先生”能夠薪火相傳,離不開自身的人格魅力與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庸碌的生活中依然保持本真,在平凡中塑造偉大人格。馮教授就有這般氣質(zhì),寧靜致遠,深沉優(yōu)雅。我由衷感謝這奇妙的相遇,和她一路,帶我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