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體育學院 陳靜
高校志愿項目是高校實踐育人的手段之一,也是新時期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2009年教育部印發(fā)《關于深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高校要把志愿精神作為進一步將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笆濉逼陂g中國教育發(fā)展目標就明確提出要組織開展青少年志愿服務活動,2018年團中央也印發(fā)《關于推進青年志愿服務工作改革發(fā)展的意見》中也強調要發(fā)揮志愿服務育人功能,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志愿服務項目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實踐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關于志愿項目育人功能我國的學者主要聚焦在育人體系機制的構建以及育人實踐路徑兩個方面。賀建芹等人分析了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具有高度的組織性、思想意識鮮明、育人屬性突出等特殊性,并從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情操、品德修養(yǎng)、知識見識奮斗精神以及綜合素質這“六個下功夫”的角度探討育人功能以及機制機制建設。郝學武認為社會治理和轉型發(fā)展以及核心價值觀為高校志愿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志愿服務應該融入思想引領、人才培養(yǎng)、實踐育人、文化育人以及成長成才工程。潘春玲認為高校志愿服務育人包含提高青年精神追求、增強政治覺悟、錘煉品德修為、增長知識見識、提升綜合能力,而其作用機理主要有動力機制、協(xié)調機制、保障機制以及評價機制。張擁軍認為其育人功能包含價值觀念、社會責任、實踐能力以及全面發(fā)展的促進。綜上所述,本文認為高校志愿服務育人功能主要包括價值引領、道德修養(yǎng)、知識見識和綜合素質。
當代大學生有必要通過志愿服務去了解接觸和認識社會,利用幫助他人、無償服務、奉獻社會以及對自我的志愿角色認定,將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有機結合,在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因此評價高校志愿項目的育人成效的關鍵在于是否增強了對基層社會以及人民群眾生活的進一步認識,是否加深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志愿者精神的認同,是否強化了堅定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而努力奮斗的意念。
道德品質對于青年成長成才的、全面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五四運動100周年的講話上強調“青年要把正確的道德認識、自覺道德養(yǎng)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不斷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已有研究表明志愿活動對大學生的道德發(fā)展具有顯著作用。志愿服務是高校實踐育人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之一[4],大學生在提供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負責好自己的工作,這能夠讓大學生通過付出勞動親身接觸并了解認識責任感的內涵,強化了大學生對艱苦奮斗、辛勤勞動、團結互助、服務人民等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感性體驗,此外,志愿者身份不論是從外界的身份、崗位職責規(guī)定,還是從大學生內在的心理認同,都要求大學生在從事志愿服務工作中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崇尚科學,這在實現大學生知行統(tǒng)一的前提下,潛移默化地幫助大學生青年群體成為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的倡導者、實踐者、傳播者。
志愿服務提供了提升思想政治水平與道德文化修養(yǎng)平臺外[7],更是為大學生提供了專業(yè)基礎實踐和活動平臺。志愿服務需要大學生們結合專業(yè)相關,運用交叉學科的綜合知識進行問題的解決,甚至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既可以學以致用,又可以通過培訓、帶教等方式重新學習所從事志愿服務的有關知識,增長見識,豐富完善知識體系。因此評價高校志愿項目對大學生知識體系的結果影響應該著重關注是否鍛煉并提升了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以及是否進行了服務前的必要培訓與交流,是否收獲新的知識與技能,是否開闊了視野,增加了見識,是否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造能力。
高校教育最終是為了推動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其中除了具備專業(yè)能力外,還應該具備成長成才的其他能力,其中一般包括“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協(xié)調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李穎川也從企業(yè)人力資源績效評價中的能力結構要素中總結出2008年北京奧運會志愿者的能力素質包括有口頭及文字表達能力、組織協(xié)調能力、應變能力、計算機使用能力等。志愿服務免不了與服務單位、服務對象等人員的溝通,無形中使得溝通能力得以鍛煉。此外,志愿服務普遍需要涉及的簡報撰寫、總結報道、新聞宣傳等工作對于文字表達也有提升。高校志愿服務一般以校院團委或者學生社團等共青團組織進行,因此具有集體性,統(tǒng)一行動、服從組織安排以及在團隊中如何發(fā)揮好個人作用是協(xié)調組織能力的體現,而突發(fā)狀況也考驗著志愿者們的應變能力。
在現有思政教育教學中適當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仁愛慈善、以民為本、家國天下等觀念教學,弘揚志愿者精神,幫助大學生在精神層面強化志愿理念,優(yōu)化大學生心目中的志愿文化,實現知行合一。結合日常實踐,搭建以多樣化形式為平臺、以多領域服務為內容,以多層次工作為核心的高校志愿體系,針對不同年級的思政發(fā)展需求提供不同側重點的志愿項目選擇,讓學生通過真實有效的志愿實踐去形成價值認同,塑造觀念。如鼓勵應屆畢業(yè)生以及研究生參與西部計劃,深入基層親身體會建設美麗中國的付出與汗水,為個人職業(yè)生涯以及成長成才提供扎實基礎;引導低年級同學利用寒暑假、假期等空閑時間前往偏遠山區(qū)或者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力所能及的幫扶活動等,讓青年學生切實體會脫貧攻堅的不易以及努力奮斗的重要意義;利用大型體育賽事、重要國際活動等機會進行志愿活動幫助在校大學生開拓視野,學會從政治站位全局考慮問題;利用優(yōu)秀典型案例進行總結反思與挖掘,生動運用于課堂教學,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效聯動,將志愿精神進行傳承。
志愿服務只有內化為大學生的價值層面追求,并將其轉化為群體自覺意識,才能被多數人所認同并踐行。高校應該重點進行大型精品項目品牌建設,鼓勵小型志愿項目持續(xù)化,提高對高校大學生志愿工作的重視程度,高校領導及老師應該給予一定的鼓勵與資金政策支持,樹立一批先進個人與團隊典范并進行宣傳與進一步的團隊招募建設,提高大學生志愿身份的法律社會地位,讓大學生在志愿項目過程中找到歸屬感與自豪感。運用項目化管理模式,打造志愿服務項目示范培育與創(chuàng)建體系,利用高年級帶領低年級的優(yōu)勢,遵循“團隊+結隊+接力”的志愿發(fā)展模式[14],營造整體志愿文化認同,并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將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與志愿服務形象符號相匹配,使大學生自覺履行道德規(guī)范,培養(yǎng)個人品德素質以及強烈社會責任感,并以此形成示范帶頭作用,以點帶面,激發(fā)志愿參與熱情,規(guī)范大學生整體道德素質。
志愿者培訓的目標定位應該以滿足志愿者服務能力要求為前提,以提升志愿者能力水平為宗旨,以提高志愿項目服務效率為目的,以弘揚志愿精神為準則。專業(yè)教師與組織單位、被服務對象等項目利益相關者之間應該加強聯動,在具體的培訓階段首先要讓志愿者對志愿工作整體有初步的認識理解,然后分級分類地對具體崗位和領域進行針對性指導,幫助志愿者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以及避免在實際過程中因理解的偏差以及能力的缺乏導致工作的無效性。其次,除了共青團以及各高校團委統(tǒng)一組織開展的志愿項目外,應該鼓勵各二級學院以及各專業(yè)課教師將大學生的專業(yè)知識技能與大學生自身發(fā)展特點相結合,積極挖掘本領域需求,調動本領域資源,開拓專業(yè)化、差異性的志愿項目,并不斷深化、逐步推廣,形成本專業(yè)特色品牌進行持續(xù)化運作。最后,任何志愿項目都是由高校組織、服務單位、大學生志愿者、指導老師等要素構成的完整系統(tǒng),高校組織應該發(fā)揮管理效能和組織優(yōu)勢,加強與各方的溝通,只有志愿服務項目高校健康持久的運行才能最大化地發(fā)揮育人功效。
志愿服務項目的活動主體是“人”,除了項目管理科學性外,適度的事后反饋評價以及合理的保障激勵機制能夠吸引大學生主動參與并且保持熱情。首先,應該關注大學生的主觀反映,綜合制定包含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狀態(tài)、心理認知、志愿滿意度、志愿行為、活動成果以及對自身綜合素質影響效果等信息的志愿項目思政教育庫,根據變化性、綜合性的數據記錄,一方面可以了解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道德品質、知識能力、個性發(fā)展、綜合素質等方面的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建立高校志愿項目育人情況數據庫,有利于高校根據數據庫分析將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入志愿服務。其次是建立完善保障激勵機制,保障青年志愿者的基本權益,給予志愿服務團隊或個人充足的支持,項目服務后有針對、及時的總結、表彰、獎勵,號召向榜樣學習,確保有效實現高校志愿項目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