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拉宮位于中國西藏自治區(qū)首府拉薩市區(qū)西北的瑪布日山上,是一座宮堡式建筑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距今已有1300 年的歷史。于17 世紀重建后,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為西藏政教合一的統(tǒng)治中心。1961 年,布達拉宮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4 年,布達拉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布達拉宮的主體建筑為白宮和紅宮兩部分。
整座宮殿具有藏式風格,高200 余米,外觀13 層,實際只有9 層。由于它起建于山腰,大面積的石壁又屹立如削壁,使建筑仿佛與山岡融為一體,氣勢雄偉。
布達拉宮的基本面貌,主要是公元17 世紀五世達賴喇嘛時期重建的白宮及其圓寂后修建的紅宮,“此后歷代達賴又相繼擴建,終成布達拉宮今日之規(guī)模?!?/p>
布達拉宮主體建筑的東西兩側分別向下延伸,與高大的宮墻相接。宮墻高6 米,底寬4.4 米,頂寬2.8 米,用夯土砌筑,外包磚石。墻的東、南、西側各有一座三層的門樓,在東南和西北角還各有一座角樓。宮墻所包圍的范圍全都屬于布達拉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