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鈺
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指向閱讀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閱讀時,關(guān)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在教學中,教師要采取適當?shù)牟呗?,幫助學生理解和關(guān)注有新鮮感的詞句,讓學生通過學習、建構(gòu)、積累、內(nèi)化等系列語言實踐活動,初步達成關(guān)注有新鮮感詞句的學習目標。
有新鮮感是一種閱讀感受。閱讀時的新鮮感往往會因人而異,而且還有時效性,這就決定了有新鮮感的詞句常常是通過比較形成的。有新鮮感的詞句大致可以分成三類:一是沒有見過的陌生事物,二是采用了比較新奇的表達手法,三是詞句具有獨特的感情或寓意。在關(guān)注有新鮮感詞句的教學中,教師要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重構(gòu)教學內(nèi)容,以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為中心,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引導學生借助認知與思辨活動來體會詞句的新鮮感。
如教學《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這是學習“關(guān)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這一語文要素的第一篇精讀課文,對學生理解什么是“有新鮮感的詞句”有著重要的引領(lǐng)作用。在教學時,教師要打破教學常規(guī),在初讀課文階段就提出相關(guān)的閱讀要求——初讀課文,把字音讀準,把課文讀通順,把自己覺得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畫出來。學生初讀課文之后,交流的重點就是各自畫出來的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通過互相交流,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補充課文中更多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引導學生對畫出的詞句進行分類,思考分出的類型是什么;學生在小組內(nèi)交流討論自己的分類情況,教師結(jié)合學生的匯報總結(jié)出常見的類型。最后,教師重點引導學生總結(jié)在閱讀一篇課文中抓住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的基本方法,懂得新鮮感是因人而異的,是通過比較形成的。
一個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進入學生視野中,才能成為學生的關(guān)注對象,否則它在課文中就只是一個普通的詞語和句子。隨著學生知識的增長和閱讀水平的提升,那種一出現(xiàn)就新鮮感十足的詞語和句子似乎在變少,但是,學生可以捕捉、積累文本中部分有新鮮感的詞句。
如教學《花的學?!芬徽n,課文中的“濕潤的東風走過荒野,在竹林中吹著口笛”被看作典型的有新鮮感的句子。在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學生經(jīng)歷系列學習過程來加以落實。首先,需要鏈接學生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東風和竹林是學生很熟悉的事物,教師據(jù)此可以喚起學生已有的感覺,說說自己對東風和竹林的認識。比如,東風會帶來春雨,能夠滋潤萬物發(fā)芽、生長;竹林里的竹筍一到春天,就會從地下鉆出來,一夜之間能長得很高。這些都是學生對東風與竹林曾經(jīng)的新鮮感積累的結(jié)果。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句子的新鮮感是從哪里來的。教師讓學生讀讀句子,找出句子中有新鮮感的點在哪兒。學生很快就能找出“走過荒野”“吹著口笛”是句子中最能體現(xiàn)新鮮感的點,主要是采用擬人手法形成了新鮮感。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讓學生像作者一樣用擬人的方法,嘗試說說東風還可以做些什么。學生通過仿說,體會東風像人一樣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教師再讓學生談?wù)勛约簩|風的新感受,形成新的語言積累。
體會有新鮮感詞句的意義,這里的“意義”不僅包含詞句意思的理解,而且還包括體會有新鮮感詞句的獨特意義和表達作用。
如教學《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學生在初讀課文時畫出了許多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有些是個人的感覺,有些是共同的感受。對此,教師要抓住那些看似平常卻蘊含深意的詞句,采用聯(lián)結(jié)的策略,幫助學生真正讀懂新鮮感的內(nèi)蘊所在。其中,第3自然段中的句子“大家一起朗讀課文,那聲音真好聽”,是否屬于有新鮮感的句子引起了學生之間的爭論。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大家一起讀課文是教室里再熟悉不過的情景了,新鮮感會在哪里呢?教師不要急于下結(jié)論,需要組織學生到語言學習實踐中去體會、思辨。教師可以用“在這些畫面中,我們能否找到新鮮感”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覺得有新鮮感的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確定讀書對象的不同后,認為不同民族的學生在一起讀書,雖然大家都以普通話朗讀課文,但是,其中往往會夾著一些奇特的語音,當他們讀得起勁的時候,這種奇特的語音聽起來給人一種很特別的感覺。覺得沒有新鮮感的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認為同學們天天在一起,即使民族和語言不同,聽習慣了,也就沒有新鮮感了。教師在肯定學生積極思考的前提下,給學生這樣的點撥:這些不同民族的學生一起讀書時,體現(xiàn)的是民族大團結(jié)的氛圍,孩子們快樂地成長,大家讀出了這樣的內(nèi)蘊,新鮮感在哪里自然就很清楚了。聽了教師的點撥,學生再讀“大家一起朗讀課文,那聲音真好聽”這個句子,就會讀出句子的重音與節(jié)奏,突出了句子中包含新鮮感的詞語的作用。
理解和積累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是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并不是全部目標,因為語言的理解和積累,還必須通過運用才能體現(xiàn)真正的學習效果。這種運用就是指學生在讀寫遷移活動中,內(nèi)化有新鮮感的詞句。
如教學《花的學?!芬徽n,課文第5自然段中“雨一來,他們便放假了”是學生畫出的有新鮮感的句子。這個句子的新鮮感體現(xiàn)在學生很熟悉很喜歡的“放假”運用在花這種植物上了。學生必然會進一步思考:花也需要放假?他們放假會干什么呢?雨一來他們就放假,是每次雨來他們都放假嗎?假期與雨期總是一樣的嗎?這樣的思考,能夠幫助學生在理解意義的基礎(chǔ)上,打開運用這一語言形式的思維路徑。比如,學生在完成課后練習3的仿寫訓練時,就能夠迅速從范例中找到相關(guān)的表達支架,抓住“放假”這個關(guān)鍵詞,進入具象化的仿寫之中。
總之,在關(guān)注有新鮮感的詞句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具有新鮮感的詞句,提升識別有新鮮感詞句的能力,堅持積累和運用有新鮮感的詞句,為自己的語言注入新鮮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