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沙向明 李 潔
近些年,各大互聯網巨頭和廣電融媒體紛紛布局短視頻業(yè)務,加之一些專業(yè)影視人創(chuàng)作交流平臺的加入,短視頻創(chuàng)作從最初一地雞毛式的全民狂歡逐漸變得有規(guī)律可循,未來,短視頻優(yōu)質化發(fā)展將起到市場引領作用。
那么,廣電在短視頻優(yōu)質化方面,可以有哪些作為呢?電視臺一向以新聞立臺,借助傳統(tǒng)的資源優(yōu)勢、技術優(yōu)勢和采訪優(yōu)勢,最顯而易見的高地首先一定體現在新聞領域。電視新聞的短視頻化目前已成為主流新聞之外的規(guī)定動作,這為紀實類短片增補了許多專業(yè)的內容。然而,傳統(tǒng)電視新聞從長度上說其實也能劃歸短視頻,為什么還要提“電視新聞短視頻化”呢?那是因為它擷取碎片的標準、過程、目的與新媒體上流行的紀實短視頻有根本的不同,創(chuàng)作范式也有根本的不同,如何讓一則傳統(tǒng)新聞從新聞現場開始就分解為若干更便于全程、全面?zhèn)鞑サ乃槠蛟於嘣Ⅲw動態(tài)的新聞“萬花筒”,是傳統(tǒng)新聞記者面臨的新挑戰(zhàn)。通過分析紀實類短片的碎片化趨勢,我們可以獲得一些方法和啟發(fā)。
孟非曾經說過,他發(fā)朋友圈的標準就是是否有分享的價值,這反映了大部分新媒體創(chuàng)作者的心態(tài)。如抖音平臺上,充斥著大量游玩、風景、寵物、小孩、生活小技巧、突發(fā)事件等紀實碎片,選取的首要標準就是它的分享性:或給人信息(客觀傳遞、夸大傳遞、誤傳謠傳等),或給人刺激(吃驚、震驚、害怕、開心、愉悅等),或對人有用(啟發(fā)、學習、模仿等)。
傳統(tǒng)電視新聞講的“新聞性”是不是就是短視頻的“分享性”呢?事實上,它們是一個交叉概念:有分享性的東西并不一定有新聞性,但有新聞性的東西一定有分享性,所以我們的新聞報道先天具有分享的價值,是非常適合以短視頻方式傳播的,只不過新聞性需要集中、提煉、去偽存真并尋找碎片之間的聯系,同時還受到價值導向、政治性和社會性的左右與影響;而分享性的趣味點更多元更自由,需要解構并尋找事物或事件更多的角度碎片。這就要求我們在新聞現場的記者具備兩種思維模式:一種是迅速集中碎片的能力,一種是迅速將事件解構成碎片的能力。我們平時做的新聞都遵循了一定的新聞制作范式,新聞要素是齊備的,傳遞的信息是清晰的,是有一定邏輯性和主觀判斷與加工的。但如果把這些成品新聞搬到新媒體上當成短視頻傳播,且不說時效性會差很多,其有頭有尾、五臟俱全、排篇布局的苦心也并不討傾向于碎片攝入、厭煩說教的觀眾的歡心。雖然最終他們還是希望有權威的信息和分析報道,但碎片信息的快速沖擊非常具有刺激性,也非常便于社交分享傳播。所以,要搶回傳統(tǒng)廣電的新聞影響力,新聞現場實時的短視頻發(fā)布不可缺失,新聞的碎片化解構不可缺失??囱胍暰W上的新聞短視頻,選取的都是具有分享性的新聞點,像新聞現場的瞬間、實用的知識、奇特的場景等,一個重大新聞現場也會被拆分成多個動態(tài)過程與側面、背景和后續(xù),例如表現神舟十三號發(fā)射的眾多短視頻,每一個你能想到的可分享的碎片點都被放大了,其傳播效應貫穿了一個時期,并且進行了累進疊加,這是以前一兩條面面俱到的傳統(tǒng)新聞所無法比擬的。
遵循“分享性”這一標準,我們還可以從現有的電視新聞資料中尋找有分享價值的碎片進行短視頻化,引爆新的新聞點。以金華電視臺《百姓零距離》2021年在視頻號推出的短視頻系列“金華影像”為例,就是選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金華電視臺早期的視頻資料,進行重新剪輯包裝推出,在金華人和各地網友之中掀起了一波波懷舊風潮,每一條的點擊量都達到了10萬+。在學雷鋒紀念日,欄目視頻號推出的是上世紀80年代金華某小學的小學生們在一場大雨后互相幫助蹚水進校的生動視頻,其中一個小胖子踩三輪車載著一群孩子前行的畫面,成為爆款,從而引發(fā)了尋找當年“小胖子”的行動,從而牽出一個新的溫情故事,并且對“學雷鋒”的新聞主題進行了深化延伸。這是一個很好的傳統(tǒng)新聞與新媒體短視頻互相借力、互相催化和提升演變的案例。
從上面這個案例中,也可以看出在新媒體上,碎片的分享性有可能向互動性演變,這就引出了碎片擷取另一個更高層面的標準:互動性,即事先對碎片有影響預期,希望有評論有反響有傳播甚至有二次創(chuàng)作。一個經營農場的小伙,他分享的視頻體現了很多的野趣,比如抓到黃鼠狼、發(fā)現蛇蛋等等,讓人對他身處的環(huán)境深信不疑,進而對他推出的產品產生信賴,延伸到買與賣的互動。所以分享的價值與互動需求是密切相關的,這也是普通人制作新媒體紀實短視頻時首先會考慮的問題。而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往往是單向的,也無法即時互動。要改變這個局面,就要認識到新聞短視頻化是個動態(tài)過程,要時刻關注觀眾的反應,隨時把擷取到的有可能引起良性互動的碎片,編輯播發(fā)出去,然后根據互動情況調整各個碎片編發(fā)的頻率、頻次,以及進一步擷取新的碎片。這兩年浙江衛(wèi)視頻頻開展大型融媒體新聞行動,2020年有“大山深處的浙江人”,2021年有“在浙里見美好——走進鄉(xiāng)村看小康”,除了傳統(tǒng)的連續(xù)報道、新聞評論、大型直播報道之外,充分發(fā)揮了新聞短視頻的互動功能,例如“在浙里見美好”新聞行動走進金華站的時候,同時用短視頻在抖音、快手上向外界動態(tài)發(fā)布金華的“寶藏”小康村,引導旅游消費的熱點和興趣點,取得了廣泛的社會效應,在新媒體領域也擴大了影響力。
第三條標準碎片的“可塑性”,則不是人人會考慮的,正是這條標準左右了碎片擷取人的創(chuàng)作沖動。哪些碎片是有可塑性的?故事的張力、想象的空間、模仿的可能、特別的效果、置換的戲劇性等等,都決定了可塑性。比如2020年父親節(jié)有一個短片,其拍攝者選取了10位不同的出鏡人與自己的父親面對面,問父親有沒有曾為自己感到驕傲?近距離的尷尬、不適、日常的疏于交流、有機會面對鏡頭表白的激動,都被真實而又細膩地捕捉到,多個父親和孩子之間不同的互動,放在一起,產生了很特別的效果,讓人對父親這個角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這個短片作者看到的碎片可塑性,就是預設問題的張力與不確定性。還有一些碎片乍一看很普通,但如果放大其中的細節(jié)或階段,則會有驚艷的效果,比如延時攝影拍的花開花落、云卷云舒……我們的新聞承擔了政治宣傳和價值導向的責任,所以把這條標準運用到新聞的短視頻化上,是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哪些碎片會更有利于主題的宣傳和升華,哪些碎片是不宜隨便擷取發(fā)布和加工渲染,短視頻創(chuàng)作者必須事先判斷。
碎片需要加工,因為它雖然來自生活,卻只是某個時間空間的片段真實,簡單粗暴的表達固然更為原汁原味,但往往無法準確傳達分享人的意愿和感受,無法充分傳播畫面蘊含的信息,有些時候還會造成歧義。加上其短小的特性,要想讓它吸引眼球,必須有亮點,有沖擊力。所以紀實類短片的加工從來都不缺位,最為普通的,就是所謂的包裝,字幕、音效、音樂、圖表、解說等等。這些手段有附加解釋、渲染的作用,讓反映的主體更清晰,讓分享人的意圖更有說服力。比如傳統(tǒng)電視新聞,它有一整套的包裝模板設計,從新聞標題到人名條,從同期聲字幕到關鍵詞,從圖表到特效,非常專業(yè)和完整,還有專門的后期制作人對之進行操作與完善,但最大的問題是制作流程很專業(yè),但呈現效果相對刻板且一成不變,該有的規(guī)定動作不能少,不在規(guī)定范圍內的也不能太出新出格,不然就“不像新聞”了。而短視頻沒有這樣的限制,對廣電專業(yè)的制作人才來說,一旦給了他們發(fā)揮的機會和空間,其優(yōu)勢是不言而喻的。
因為紀實性質,紀實碎片的加工不能天花亂墜、漫無邊際,更不能歪曲現實,只能是對現實的提升。所以加工從拍攝期間就開始介入了,最典型的就是畫面的構圖和光影運用。例如來自新片場的8KRAW聯合制作的紀錄短片《看這世界多美啊》,匯集了地球上各方各地的景點,記錄了每一個讓人難忘的瞬間,每個瞬間和景點只有僅僅幾秒鐘,但拍攝的角度、手法、光影運動、同期聲和音樂的運用,都讓人印象深刻。而紀錄短片《電影標題設計的背后》,主要以采訪電影標題設計師Dan Perri為主,因為只有4分多鐘,所以采訪背景、環(huán)境選擇的是設計師的工作室,并且運用工作室里的模具擺設、燈光等來布局畫面層次感,這是專業(yè)的短視頻創(chuàng)作者區(qū)別于草根記錄者的顯著特征。在電視臺,通常有一支多年從事專題片、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導演攝像團隊,這些在拍攝時用到的技巧,他們都駕輕就熟,所以當他們認真去進行短視頻創(chuàng)作的時候,通常能在畫面的處理上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例如央視網的小央視頻,其新聞短視頻化的程度和水平在廣電領域就具有代表性,記錄神舟十三號發(fā)射瞬間的短片《星河闊遠,這是新的征程!》用4K高幀拍攝,構圖、用光和音樂都極為講究,同期聲選擇了最有代表性的對航天員的采訪、發(fā)射過程中的工作指令以及圍觀群眾的感慨,短短兩分多鐘,節(jié)奏把控得恰到好處,讓人賞心悅目的同時又了解了各方的信息,并在情緒上進行正向的激勵和影響,這是一般的視頻平臺和素人作品無法達成的。
在對紀實碎片進行加工的有限空間里,還有幾種常見的手法,其一是“放大”:細節(jié)放大,包括動作、畫面局部和聲音,《0.00001秒的美》,就是典型的借助專業(yè)攝像機,用慢鏡頭放大人眼難以捕捉的瞬間。其二是“重組”:按一定的邏輯進行跨越時空的碎片重組,紀錄短片《丁真的新年》,就是用丁真的旁白來重組現實碎片。其三是“附加”:就是用影視手段在有限的時空中附加不同層面的信息,比如短片《小馬云回村之后的生活》,作者在記錄的過程中入鏡與小馬云互動,并適時地進行旁白說明以增加信息。其四是“設定”,即預設前提,提供碎片演繹的情境然后記錄,如前兩年引發(fā)熱議的央視新聞《你覺得幸福嗎?》,不同的人面對同一個突兀的問題,在鏡頭前表現出非一般的真實。
新媒體時代,傳統(tǒng)廣電在視頻制作領域依然具備設備技術優(yōu)勢、資源優(yōu)勢、采訪優(yōu)勢和人才優(yōu)勢,盡管有船大難調頭的諸多不利因素,但現在廣電也在謀求改革,而且改革的步子越邁越大,許多陳疾弊端正在慢慢解決,應該說,只要下決心去重點打造,在紀實短視頻這塊山頭,廣電的起點是不低的,而新聞的短視頻化是急先鋒,是山頭上的旗幟,只有這條路走通了走順了,廣電才能在新媒體時代立穩(wěn)腳跟,才能有資本謀求更多元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