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熱提 重慶師范大學
自進入新媒體時代以來,媒體的傳播方式日益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大眾評論也隨之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文學的生存空間,使大眾和文學評論家漸行漸遠,文學評論家的受眾持續(xù)流失,不斷被邊緣化。在這種評論隨處可見、人人都能發(fā)表言論的新媒體時代,如何使文學評論重新具有公信力、權威性,是亟待解決的問題?,F(xiàn)以新媒體時代文學評論的憂和思作為切入點,進行分析,并充分思考文學評論在當下的出路,為文學評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參考。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文藝生態(tài)隨之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新媒體文藝是數字文化新力量的典型代表,這種新生事物可從理論、實踐方面與傳統(tǒng)文藝進行互動。目前,互聯(lián)網在大眾日常生活中已實現(xiàn)大范圍普及,而新媒體時代出現(xiàn)的新語境會在一定程度上為文學評論帶來機遇與挑戰(zhàn),數字媒體攪動起了涵蓋文藝接納的一切文藝活動的狂熱浪潮。
在網絡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各種傳播方式不斷涌現(xiàn),新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之間開始相互融合、相互滲透。文學評論是一種在創(chuàng)作文學時提供指導服務的方式,其作用在于從文學評論的角度來反映文學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其傾向于對文學作品進行評論,根據自己獨特的思想觀點、藝術特點、寫作方式來評判整個作品,這種評判要有一個證明的過程,引用的素材也要從文章中得到。這要求評論主體應深刻理解文學作品,不能一概而論。在新媒體時代,文藝作品直接呈現(xiàn)給公眾,因而更多文學作品的讀者逐漸參與到對其的評論中,甚至會對作品的出版產生一定影響,而文學評論也從單純的文人精英群體,逐漸朝著大眾評論的方向發(fā)展。
當今社會,“文學評論”這一詞語的含義愈發(fā)豐富,能夠進行文學評論的主體也得到了相應的擴充,其基本價值觀卻漸漸偏離,那些被資本包裝、運作、宣傳的“心靈雞湯”“軟文”成為主流,被大眾所認可、提倡、追捧,但這種所謂的“經典”評論,究竟能不能為讀者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顯而易見必然是不能的。當下文學評論發(fā)展欣欣向榮,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在新媒體時代,憑借互聯(lián)網這一媒介,信息的傳播速率大幅提升,人人均能及時發(fā)布評論,也能收到互聯(lián)網中所謂的“大V”評論,而那些傳統(tǒng)的、具有正確“三觀”的文學評論主體,則在慢慢流失。在面對某一思想層次較高、“三觀”正確、針砭時弊的作品與某些七拼八湊、價值觀欠缺的作品時,若讀者大多傾向于選擇后者,部分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就會忽略作品的主旨與含義,選擇迎合市場需求和讀者的心理,這一過程也是文學評論由生存到毀滅的過程。從實際情況而言,這一現(xiàn)象嚴重影響現(xiàn)代文學評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本文指出,丟失讀者是當前文學評論亟須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隨著傳統(tǒng)寫作逐步轉向“快餐”寫作,讀者難以在作品中汲取到有價值的知識,進而陷入困惑之中,文學評論也淪為“邊緣”,其這一轉變似乎讓人遙不可及。在數字信息化時代,文學評論會迎來怎樣的發(fā)展契機,在這個“人人都是評論家”的時代,大眾評論又會如何融入文學評論中。對文學評論的憂與思,其發(fā)展方向、如何發(fā)展則是文學界人士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在當今社會,評論主體處在一個兼容并包、自由開放的世界中,沒有絕對的勝負標準,文學評論要通過哪種方式才能讓大眾認可,重獲權威,重塑自身架構,在新時代重塑自身風格,需要我們進行全方位、系統(tǒng)化的反思。
大眾真的不關注文學評論嗎?答案并非如此。事實上文學評論具有專業(yè)水平不高、缺少理論深度、缺乏文學美感等多種問題,而文學評論亂象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商業(yè)化
20世紀70年代,文學評論的政治化特點是阻礙文學批評發(fā)展的首要因素,很多評論在面對政治時拋棄了自我認知,削弱了批判的作用。在當今社會,新的阻礙因素使文學評論逐漸商業(yè)化,缺乏自主看法和深刻涵義的評論層出不窮。這種現(xiàn)象并非最令人擔憂,最應警醒的是作為評論主體的讀者,已經逐漸適應了這一商業(yè)化方式。假如大眾對這種現(xiàn)象習以為常,那么文學評論又將何去何從?
2.質量弱化
當下文學評論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如研討會不斷增加,會議場地講究排場,文學作品質量堪憂,純文學內容和優(yōu)秀作品逐漸減少,文學評論界腳踏實地的精神顯得愈發(fā)珍貴。文學評論與專家鑒寶有異曲同工之處,假如鑒寶專家不能實話實說,又怎樣成功地進行鑒寶呢?
3.價值觀弱化
目前,文學評論亟待解決的問題是自身價值觀弱化的問題。多元化的表達方式使文學評論逐漸喪失了自身的品質,某些看似含義深刻的評論,其本質卻是幾乎缺乏自主思考的跟風,有的還并未明確評論的對象。這些不符合價值觀的評論通常不會被讀者認可,甚至心生厭煩。
4.疏遠化
立足于評論文體、評論內容,我們必須意識到在當今社會文學評論已慢慢脫離了大眾視野,逐步偏離新媒體時代的本土文化,文學評論甚至在逐漸遠離文學本身。
文學評論在發(fā)展過程中歷經艱難,在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后,逐漸打破了審美的限制,使文學審美重新歸于大眾生活。近幾年評論界處在一種對攻的狀態(tài)中,媒體有目的地邀請專家展開“直截了當”的評價。評論態(tài)度看似對峙,然而存在相通之處,表現(xiàn)為審美的弱化。文學評論逐步弱化了審美指標。就社會學層面而言,這是一種價值觀的弱化。
文學評論表現(xiàn)出來的爭鳴,并未形成共鳴的局面,因莫衷一是,故而使對立成為常態(tài)。因評論主體、創(chuàng)作主體間存在對立的特點,致使創(chuàng)作主體幾乎不觀看文學評論。評論主體僅發(fā)出評論、質疑,并未闡釋與回應,因而評論、創(chuàng)作變?yōu)椴幌嘟坏膬蓷l平行線。所以文學評論到底還存在哪些價值?文學評論已不再是連接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欣賞的紐帶,文學評論倡導各抒己見,在這種情況下文學評論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新媒體時代的價值觀具有多樣性,文學評論在發(fā)展過程中要以求同存異為基礎來欣賞文學作品,利用規(guī)范的文學評價標準展開評論,這樣才會促進文學從文學評論中汲取營養(yǎng)。標準弱化是阻礙文學評論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文學評論因受到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影響,削弱了“觀察”時代的敏銳性,也削弱了文學評論的功能,這是文學評論舉步維艱的根源所在。文學評論的時代擔當被逐漸削弱,就會與價值觀背道而馳,也難以與讀者產生共鳴,就好比消失生命力的花朵。真正意義上的文學評論并非緊跟時代的步伐,而是始終走在時代前端,探索文學本質并結合時代特征作出正確評論。
文學評論能否長久存在,既是現(xiàn)實要求,也是文學長期發(fā)展的需要。文學評論的顯著特點是能夠從文學特征、藝術闡釋等方面發(fā)掘文學評論的精神內涵,促使讀者了解、掌握良好的文學表達方式,進而提高文學素養(yǎng)。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互聯(lián)網、國內外文學具有多元化、復雜化等特點,導致一些文學評論出現(xiàn)了理念之爭,也不再借鑒以往的文學評論。當今社會的文學評論,多是大眾利用互聯(lián)網、信息化技術進行迅速、快捷、方便的搜尋和閱讀后的評論,這類評論僅是針對文學作品發(fā)表的普遍性觀點,或針對某一細微觀點的評論,通常具有一定的娛樂性,并未發(fā)揮出文學評論的真正價值,無法為其他讀者在閱讀時提供一定的幫助。所以,當下文學評論應該正視傳統(tǒng),要科學合理地利用新媒體環(huán)境。
當前國內文學領域存在諸多問題,究其原因在于無法把握時代的脈搏,所以理解時代就顯得至關重要。文學評論應盡可能地理解自身所處的這一時代,既應理解這個時代人們存在的精神恐慌,又應從整體角度進行全面理解,要在欣賞、解讀作品時,找出符合時代需求的答案。“時代”在此并非抽象,其不但涉及宏遠、高尚,而且還涉及宿命、人心;涉及夢想的追求,又涉及真實的困惑;與夢想有關,也與夢想無法輕易實現(xiàn)有關等。文學評論既要關注時代變遷中最深遠的變革,又要關注變革中那份堅不可摧的價值觀。只有這樣,文學評論才會接地氣、理解時代、融入時代,進而把握大眾內心并與大眾產生共鳴。當今社會背景下,文學評論更應始終保持自主與冷靜,進行客觀公正的觀察。假如文學正在盡力從中國的時代洪峰中走出,那文學評論就要在洪峰的岸邊守候、觀察、提示,切忌隨波逐流、放任自我。文學評論向來不會拒絕質疑、爭辯、對攻,所有的質疑、爭辯、對攻均是對話的前提,要以達成共識為目的進行爭辯,而不是在爭辯中削弱共識。文學評論主體應深層次理解時代,攀登時代的高峰,遠眺時代的溝壑、平地,探索時代的精神價值,響應時代的號召。
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我們無法逃避,也無法阻止。當前最突出的問題在于,怎樣尋找文學評論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生存路徑。處在困境中的文學評論并非意味著其質量、數量、地位的降低。實際而言,新媒體時代在對文學評論造成沖擊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提高了傳統(tǒng)文學評論的傳播效率,核心問題在于文學評論如何探索在網絡時代符合自身要求的發(fā)展措施,其中一個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分別要求學院、媒體評論對自身進行精準定位。媒體評論一定要掌握新媒體傳播的合理渠道與對話方法,摸索新媒體的傳播方式,重拾權威性、公信力,創(chuàng)建在新媒體時代屬于國內文學評論的《泰晤士報》《紐約時報》;學院評論要將重心聚焦在研究學理方面,盡管學理研究不像熱銷書一樣受到很多人的喜歡。文學評論要利用新媒體信息的碎片化特點,探索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途徑,要在文學作品、閱讀探究的思維層面保持一定高度,又要試圖探索在新媒體媒介上的對話方式。換言之,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文學評論的生存戰(zhàn)略并不在于放棄、逃避、故步自封,而是尋求其發(fā)掘內在的動力以及創(chuàng)新與外界對話的方式。另外一個措施是,多元化的共存。文學評論應調節(jié)評論和創(chuàng)作之間、評論和創(chuàng)作者之間,以及評論和讀者之間的關系,正視基層評論和新生代創(chuàng)作的崛起。這就要求重建理論機制、重建三觀,但前提是要有一種和諧相處的心態(tài)。新媒體時代,文學門戶已經面向每個人敞開,文學評論并非局限于精英人群,然而也不是沒有門檻。新媒體時代的文學評論,并非大眾推翻社會精英,也不是精英階層重新教導大眾,而是一切人都要在這種變革中改變某些規(guī)則,打造大眾與精英互相促進、互相融合的文學評論局面,逐漸延伸到包含淺文學的文學領域,加大評論主體的回歸力度,為文學評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撐。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帶給傳統(tǒng)的文學創(chuàng)作、評論一定的機遇和挑戰(zhàn),對傳統(tǒng)文學、文學評論的地位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傳統(tǒng)文學評論要正確看待這一挑戰(zhàn),并將其視為一種發(fā)展的契機,借助新媒體的優(yōu)勢,重塑文學評論的輝煌。新媒體時代,媒體信息的傳播速率得到顯著提高,互聯(lián)網廣泛普及,大眾能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文學作品,因而對文學評論展開憂與思的研究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