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瑞全 陳崇煌 林布雷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腫瘤放療科,福建省廈門市 361003
宮頸癌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較高,且呈現(xiàn)年輕化的趨勢[1]。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2018年宮頸癌全球新發(fā)和死亡病例分別為56.9萬和31.1萬[2]。宮頸癌的治療手段有手術治療、放射治療(放療)、化學治療(化療)等,早期宮頸癌患者術后放療可提高其治療效果、降低局部復發(fā)率和死亡率[3]。靜態(tài)調強放療(IMRT)是較成熟的放療技術,其可根據(jù)不同靶區(qū)及危及器官(OAR)的不同按一定要求進行劑量調節(jié),在保證靶區(qū)照射劑量的同時降低危及器官受量。容積調強放療(VMAT)是在IMRT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新型調強技術,其可在360°任何角度對腫瘤進行旋轉照射,其照射時間更短,劑量輸出效率更高。在以往的報道中,VMAT的劑量學優(yōu)勢得到證實[4],但其在宮頸癌術后的研究較少。基于此,本文主要觀察IMRT和VMAT在治療宮頸癌的劑量學差異,并探討其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8月—2021年7月我院放療科收治已行手術切除的宮頸癌患者70例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1)術后病理學確診為宮頸癌;(2)符合放療的標準并首次進行放療;(3)卡氏評分(KPS)[5]>70;(4)無遠處轉移;(5)年齡>18歲。排除標準:(1)國際婦產科聯(lián)盟(FIGO)[6]Ⅱb期以上宮頸癌;(2)既往有宮頸手術史;(3)嚴重的心、肝、腎功能障礙。按照放療技術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年齡33~72歲,平均年齡(56.47±11.23)歲;病理分型:鱗癌30例,腺癌3例,其他2例;FIGO分期:Ⅰa期15例,Ⅰb期12例,Ⅱa期8例。觀察組年齡32~74歲,平均年齡(57.13±11.46)歲;病理分型:鱗癌29例,腺癌3例,其他3例;FIGO分期:Ⅰa期14例,Ⅰb期14例,Ⅱa期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所有觀察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放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Eclipse 15.6設計放療計劃。放療前采取常規(guī)CT掃描,掃描后醫(yī)生勾畫臨床靶體積(CTV),在CTV三維方向向上外擴0.6~0.8cm形成計劃靶體積(PTV),PTV上下緣外2cm勾畫小腸、膀胱、左右股骨頭、骨髓等正常組織。對照組實施IMRT,采用Varian Unique直線加速器實施9野固定野動態(tài)增強技術。觀察組實施VMAT,采用雙弧適形技術,于181°~179°及179°~181°方向各拉一個弧。所有患者均采取統(tǒng)一的優(yōu)化目標和約束條件,采用6MV-X射線,處方劑量為DT 50.0Gy/25fx。5次/周,1次/d,治療5周。
1.3 觀察指標 (1)不良反應:包含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放射性膀胱炎、消化道反應、放射性腸炎。(2)療效: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實體瘤評價標準[7]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wěn)定(SD)及進展(PD),總有效率=(CR+PR)/總例數(shù)×100%。(3)靶區(qū)劑量學比較:利用PTV與OAR的劑量-體積直方圖評價兩組靶區(qū)照射劑量和危及器官照射劑量。指標包含:近似最大劑量D2%、近似最小劑量D98%、平均劑量Dmean、靶區(qū)適形性指數(shù)CI(越高說明靶區(qū)適應性越好,CI=1時表明適應性最好)和均勻性指數(shù)HI(HI越大表明PTV內部劑量分布越不均勻)。(4)危及器官照射劑量,指標包含:Dmean、40Gy的受照體積V40、近似最大劑量D2%。
2.1 不良反應 觀察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
2.2 療效 兩組CR、PR、SD、PD及總有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2.3 靶區(qū)劑量學比較 觀察組D2%、Dmean及CI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D98%及HI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3。
表2 兩組療效比較[n(%)]
2.4 危及器官受量比較 觀察組膀胱Dmean、左右股骨頭Dmean及直腸D2%劑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而膀胱D2%、小腸D2%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3 兩組靶區(qū)劑量學比較
表4 兩組危及器官受量比較
放療是宮頸癌術后重要的治療手段,其在降低局部復發(fā)率的同時還可提高總生存率。有數(shù)據(jù)表明[8],宮頸癌術后有73.12%的患者采取后續(xù)放射治療。由于宮頸癌靶區(qū)不規(guī)則,易導致周圍正常組織放射性損傷。因此,宮頸癌術后在不影響照射靶區(qū)劑量的同時應最大限度地控制周圍正常組織的射線受量,降低放射性損傷。隨著精準放療的發(fā)展,IMRT成為宮頸癌術后主要放療手段,其將處方劑量與靶區(qū)形狀適應,在保證靶區(qū)高劑量照射的同時降低了危及器官的受量,降低了不良反應。而VMAT相對于IMRT其照射時間更短,能有效避開在腫瘤中間或凹陷處器官受量,進一步降低周圍正常組織損傷率,減少治療后不良反應[9]。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梢姡趯m頸癌放療中,VMAT相較于IMRT對周圍正常組織損傷更小。VMAT本質上是調強放療的一種,但其在治療過程中直線加速器機架、多葉光欄MLC在旋轉、運動,劑量率也隨之變化,大大縮短了照射時間,從而減少了危及器官照射時間,使患者的舒適度提高[10]。同時,VMAT也減少了機器跳數(shù),從而減少了散射線和漏射線對患者的作用。因此,使用VMAT技術其靶區(qū)劑量分布更均勻,危及器官受量更小,更好地保護了正常組織,降低了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本文結果顯示,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見,兩組放療技術治療效果相當,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IMRT和VMAT是在3D適形放療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精準放療,兩者均有較好的腫瘤靶區(qū)劑量分布,能夠保證宮頸癌術后腫瘤靶區(qū)足夠的放療劑量,使用不同的放療技術其處方劑量均為50.0Gy,95%的劑量曲線均覆蓋了腫瘤靶區(qū),因此其臨床療效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D2%、Dmean及CI明顯高于對照組,且D98%及HI明顯低于對照組。可見,VMAT技術較IMRT有更高的靶區(qū)照射劑量。VMAT是在常規(guī)調強放療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新型放療技術,其可在360°對腫瘤靶區(qū)進行旋轉照射,其通過高速運動的多葉光欄、直線加速器機架等實現(xiàn)動態(tài)、可變的劑量率。通過VMAT不僅大大提高了照射時間,將IMRT的15~30min,縮短至2~6min,而且提高了治療靶區(qū)治療強度和使用效率[11]。照射時間縮短,相應地危及器官的照射劑量減少。且VMAT適形性更高,靶區(qū)外劑量梯度大,明顯降低了危及器官照射劑量,從而降低了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2]。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膀胱Dmean、左右股骨頭Dmean及直腸D2%劑量明顯低于對照組,而膀胱D2%、小腸D2%高于對照組。也有研究指出,VMAT技術劑量分布優(yōu)于IMRT,不僅其靶區(qū)劑量分布更均勻,且對正常組織保護更好,因此其治療效果會更好,放療副反應更小。此與本文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宮頸癌術后IMRT和VMAT均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但VMAT劑量分布更優(yōu),適形性更好,在保證腫瘤靶區(qū)照射劑量強度的同時能更好地減少周圍正常組織受量,從而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