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基因視野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上古起源

        2022-12-22 07:47:50李輝
        世界科學 2022年12期
        關鍵詞:譜系起源族群

        李輝

        中華民族的起源即中華文明的上古史部分,因時代久遠而材料稀少,從不同的學科視角往往看到巨大差異,尤其因無文字材料,而科學研究極其缺乏,所以在學術界爭議頗多。事物的真相只有一個,如有爭議,最多只有一方正確,甚至往往都不對。所以目前的上古史認知必然存在很多誤區(qū)。我們如何走出誤區(qū),接近真相,無非是擺事實講道理,也就是整理科學邏輯和科學證據。上古史的科學邏輯是人類進化和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科學證據必須綜合遺傳學、考古學、語言學、民族學、神話學等所有相關領域和相關數據。把所有證據都通過邏輯串起來,沒有不可解釋的證據,這樣的假說才能稱為科學假說,才可能最接近真相。

        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中華民族

        對于中華民族起源的認識,要基于全球現代人起源的科學研究進展的基礎上。全世界的現代人屬于智人物種的一個亞種。從基因、體質、語言、考古等方面的證據綜合分析證實,現代人亞種20萬年前源于非洲,約7萬年前因為多峇巨災的推動而擴散到了非洲之外,在世界各地適應不同地理氣候條件而陸續(xù)形成了8個地理種。全球現代人的基因都非常接近,構成一個緊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范圍內文明與民族起源,都是1.2萬年前末次盛冰期結束以后的事件,與7萬年前現代人走出非洲的自然史無關。

        中華民族是7萬年前出非洲人群的分支之一。大約4萬年前進入東亞大地,漸漸萌發(fā)出中華文明。目前對于中華民族和文明的起源雖然研究不斷深入,但在民眾中甚至在相關學界還存在兩種極其錯誤的觀點:1)文明西來說,有觀點認為中華文明起源于古巴比倫,甚至古埃及,很晚的時候才從西北進入中國;2)中華民族多源說,認為中國的民族有很多獨立起源,各民族是不同來源的,中華民族是近代構建的,這一觀點在社會科學界幾乎成為主流。實際上這兩個觀點既缺乏科學證據,又嚴重影響了民族團結。

        大量研究證明,中華文明的主體核心都是中國本土孕育,并且傳承有序的。與其他文明發(fā)生的交流互鑒,只是中華文明的部分補充。中華民族的同源性始終是主流,各個民族的形成伴隨著不斷的重組,因此形成了“你中有我”的遺傳基因與語言文化形態(tài)。外來的成分從來沒有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占過主流,都是中華民族的少量補充血液。

        1990年代的分子人類學研究定出了東亞人類起源的大框架?;蚪M數據說明東亞人主要源于非洲晚期智人,極少部分來自歐亞大陸的早期智人(尼人和丹人)。2010年代以來,復旦大學牽頭的團隊詳細推演了現代人進入東亞,以及各民族類群起源遷徙的時間和路線,開拓了東亞人群史前人口史精細分析的新領域(李輝、金力,《Y染色體與東亞族群演化》,上??茖W技術出版社)。

        圖1 現代人起源模式圖。圖中字母代表Y染色體單倍群類型,數字表示分支距今萬年數,人像為八個地理種代表

        通過采集東亞數十萬樣本基因組,分析其中Y染色體、線粒體等的多態(tài)性后,我們發(fā)現東亞現代人是由不同時期進入東亞的至少兩批現代人混合而成的,呈“兩階段兩路線”。第一批約7萬年前出非洲后沿海岸線東進,約5萬年前進入東亞,在現代東亞基因庫中比例較小,而在澳洲土著中比例較高。第二批約5萬年前從西亞擴張并于約4萬年前進入東亞,形成了現代東亞人的主體。兩批人進入東亞的路線分別有東西兩條主線。

        第一批,部分人群約5萬年前從緬甸溯著青藏高原邊緣的河谷進入東亞西部。另一部分從中南半島沿著冰川期海岸線進入東亞東側,并一直北上抵達東亞北部。

        第二批,4萬年前進入東亞的兩條主線分別是滇川、兩廣,其后代構成了現代東亞人口的主體。其中滇川的人群涉及孟高棉、苗瑤、漢藏三個族群的起源。從基因譜系看,苗瑤和漢藏族群的早期人口都源于孟高棉族群的祖先。兩廣主線進入中國的人群奠定了現在侗傣-南島族群的主體人口,成為中華民族另一支來源。在遷徙過程中,東南亞叢林氣候形成遺傳過濾效應,使得東亞人群的遺傳、體質和生理病理特征得以特化。

        東亞族群起源于原始人群的聚合

        圖2 4萬年內的人群擴散與8 000年內的民族聚合模式圖。O1與O2是中國主要的兩種Y染色體單倍群,O2之下有三個主要的擴張節(jié)點,以希臘字母α、β、γ命名。五個早期族群的來源自西南順時針分別是高廟、仰韶、紅山、龍山、良渚等考古文化。數字為早期政權建立的距今年數

        早期狩獵采集人群并未形成民族,而是大量文化關聯疏松的散在部落。我們深入研究了“新石器轉型期”的遺傳結構變化,發(fā)現民族是冰期結束農業(yè)起源以后,由散在人群向農業(yè)核心聚合形成的。民族是人口與文化穩(wěn)定積累的產物。文化的穩(wěn)定積累需要建立在足夠的人口基礎上,而人口的大規(guī)模增長依賴于農業(yè)生產。冰期的寒冷氣候不支持農業(yè)的起源,所以只有冰期結束以后,生物資源大量增長,才促進了人口初步增長。初步增長的人口發(fā)明了農業(yè)并穩(wěn)定地傳承,從而進一步刺激人口大量增長,在農業(yè)核心上聚合形成了原始民族群體。充分的剩余時間使得新石器工具出現,并漸漸孕育了具有相對完善的社會規(guī)則的早期國家雛形。

        按照語言譜系,中國現代各個民族可以歸為若干語系,即漢藏、苗瑤、侗傣(新名仡傣,Kra-Tai)、阿爾泰(滿蒙為主),以及邊緣的南亞、南島、印歐等。苗瑤和侗傣因為與漢藏關系緊密,也會被歸入漢藏中。這些語系族群中,中國的主體族系——漢藏語系族群,具有最高多樣性的Y染色體O-M134單倍群。通過古人骨DNA分析發(fā)現,此譜系起源于海河流域粟作農業(yè)形成的早期磁山-裴李崗文化。最早的馴化小米發(fā)現于北京郊區(qū)永定河邊的東胡林遺址。漢語族與藏緬語族經歷了兩次分化:1)7 000多年前南下黃河流域的人群后來形成仰韶文化,成為藏緬語族的源頭;約6 200年前部分人群北上西遼河流域,形成紅山文化,成為漢語族的源頭。2)約5 300年前紅山文化人群南下,迫使仰韶文化部分人群西遷成為藏緬語族,而中原混合的人群成為初具規(guī)模的漢語族(李輝、金雯俐,《人類起源與遷徙之謎》,上??萍冀逃霭嫔纾?。

        處于漢藏族群北側的滿蒙族群,雖然不以農業(yè)為主,但是在早期漢語族先民北上的影響下,聚合形成了文化共同體。黑龍江的小南山文化等可能與其有關。但東北地區(qū)的早期文化多樣性很高,存在多個族群系統(tǒng)的起源,如芬蘭-烏拉爾語系人群可能起源于遼西趙寶溝文化。趙寶溝文化被紅山文化覆蓋,或是芬烏族群北遷的原因。而漢語族也在從桑干河流域南來人群和遺留的趙寶溝人群的混合中形成,所以現代漢語體現出明顯的藏緬語和芬烏語混合的形態(tài),現代漢族Y染色體也兼有藏緬的O系和芬烏的N系。

        因為氣候變冷,5 300年前漢語族人群南下,影響到了湖廣的苗瑤祖先群體和江浙的侗傣祖先群體,并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人口融合。廣布于臺灣、東南亞和太平洋的南島語系人群與侗傣語系人群以Y染色體O1-M119譜系為特征,精細進化分析發(fā)現,他們同源于江浙新石器時代人群。南島祖先離開江浙約為5 900年前,當地馬家浜文化結束,其上層建筑在來自長江以北的大汶口文化驅使下南遷。這為太平洋島嶼數億人口找到了源頭。而5 300年前漢語族祖先的到來,使馬家浜之后的崧澤文化終結,在當地混合形成了良渚文化,是侗傣語系壯侗語族人群的起源。而崧澤文化上層的西遷可能形成了侗傣語系仡黎語族群體。崧澤同時南方最發(fā)達的是凌家灘文化,很可能是一個原始政權中心,有苗瑤文化的背景,這可能與仡黎語族兼有侗傣語和苗瑤語特征有關。而壯侗語族兼有侗傣語和漢語的特征,也可能與良渚文化的混合起源有關。

        大約5 300年前,中國境內的五個考古區(qū)系大多發(fā)生了文化變革。東北的紅山文化南下。中原的仰韶文化大體西遷,西北的大地灣文化變成馬家窯文化。南方中心的凌家灘文化被摧毀。江浙的崧澤文化滅亡,良渚文化開始。湖廣的大溪文化滅亡,屈家?guī)X文化開始。只有山東的大汶口文化基本穩(wěn)定。這說明中國發(fā)生了一場全國范圍內的巨大政治變革,來自東北的力量幾乎影響了全國。此變革使中國人群的遺傳結構發(fā)生大混合。這可能與傳說中薊地軒轅黃帝的興起有關,也與漢族成為中華民族融合核心有關。

        以往認為民族的形成主要是不斷分化的過程。通過遺傳譜系分析我們發(fā)現,各個民族之間共享的基因類型非常普遍,而這些共享類型的分化時間大多在新石器時代的民族起源期。所以證實民族類群主要是聚合形成的,族群之間的交流融合多于分化,中國各民族的形成過程伴隨著不斷的人口重組。

        聚合與派生中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文明是民族文化的積累和升華。中華文明的形成恰恰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產物,或者說兩者互為因果,協(xié)同發(fā)生。從遺傳學、語言學、考古學、歷史學、神話學、民俗學等等領域綜合證據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華文明的主體是完全根植于中國,是本土自生的。冰期結束過程中,中國南方就開始了世界最早的農業(yè)萌芽,長江中游的人群開始馴化水稻。江浙和燕云的農業(yè)萌芽也隨后迅速萌發(fā),這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同時,中華文明海納百川,在數千年的發(fā)展中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很好地補充和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fā)展。但如果因為部分的交流互鑒而提出所謂“中華文明西來說”則是非常荒謬的,各個學科都有明確的證據予以反駁。一是遺傳學證據非常清晰地呈現出中國人群的主體基因譜系都是本土起源的,數萬年前已經進入中國,5 000 ~ 7 000年前就完成了文明起源過程中的家族譜系擴張;二是經過譜系分析年代計算,現代人群中累計少于8%的各種外來成分,都是晚于距今4 000年的。這就證明,外來人口進入之前,中華文明就起源了。而文明的起源點,應該就是父系譜系的擴張原點,因為父權社會中財富積累和繼承決定了父系譜系的擴張。我們通過古代人骨DNA檢測,發(fā)現最早的三個擴張原點是湖南和河北的農業(yè)起源點,證明中華文明起源于本土最早的農業(yè)人群,而不可能是西亞文明的衍生。

        中華民族的主體起源于中國,那么中國境內數個族群是否完全獨立起源的呢?現在學界流行一種由“多元一體”理論過度異化而來的“中華民族多源說”。多元一體理論應該指的是農業(yè)和文化的起源有多元素,而后發(fā)展成一體化的民族集團。并不是民族有多個起源,更不是各個族群起源不同。對于“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識,這里有一個“名”和“實”誰先誰后的問題。社會團體可以先有“名”再構建“實”,而自然事物基本上是先有“實”體再據此賦予 “名”稱。我們有大量遺傳學數據可以證明中華民族“實”先于“名”。很多研究者認為,“中華民族”這一“名”,既然是民國初期提出的,是基于反侵略反殖民的需求構建起來的,因此那以后才有了中華民族的“實”體,甚至有人認為中華民族的實體至今仍在構建中,這是非常唯心主義的觀點。包括部分學者認為漢族叫作“漢”族,必然是漢朝以后的,歷史考證是晉代外族壓迫才使中原人群自稱“漢人”,因此認為漢族是晉代形成的。這就把主觀認識的“名”凌駕于客觀存在的“實”之上了。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漢族是一個有穩(wěn)定的文化和遺傳傳承的族群,無論他被叫作華人、夏人、唐人或者其他什么,只要穩(wěn)定地傳承發(fā)展?jié)h語,以天人合一等世界觀為族群文化標記,以三皇為共同的血緣認同,這一群體就是漢族。所以無論是秦始皇,還是周文王、堯、舜、禹,實際上都屬于漢族,不然歷史邏輯就荒誕了。

        中華民族共同體提出也是基于這一實體的客觀存在。我們從人類學角度很容易證實這一點。一方面,中國各民族之間有大量共享譜系和同源譜系,遠大于域外人群,中華民族有共同的遺傳背景。中國目前的56個民族都與漢族有共享遺傳世系,例如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都有高頻的漢族主體Y染色體O-M134類型。另一方面,中國各語系民族都是較晚歷史中分化形成的,在新石器時代早期轉型中,沒有民族概念的散在采集狩獵人群漸漸聚合成了中華民族的雛形,沒有現代式的民族分化和文化差距。后來部分人群遷到了邊緣地區(qū),漸漸形成少數民族。而留在中部的主要人群融合成了漢族,這才有了民族的分化。所以中華民族是先融合再分化而形成的。從人群的角度分析,中華民族不是多元的,而是一元的??脊胖锌吹降奈幕瘏^(qū)系只是次要的地方特色,是民族形成之前的族群初步聚合。中華民族因為先有“實”體,才能被命“名”,實在名前,是被廣泛接受的基礎。

        中華民族的超級遺傳祖先

        上古族群結構精細研究的基礎,在于對中國人群父系Y染色體譜系的精細研究和遺傳精準估年方法的建立。利用這一技術,復旦團隊在中國人群的大規(guī)模分析中,發(fā)現中國人群Y染色體非重組區(qū)的近2萬個新的SNP位點。用這一系列高質量序列重構了中國人群相關的Y染色體C、D、N和O的精細演化樹,并重新計算了譜系分化時間。在演化樹上觀察到,距今6 000年前后,Y染色體Oγ-F11、Oβ-F46、Oα-F5三大個人節(jié)點出現了迅速擴張,在數代內這三人分別產生上千后代,其直系后裔在現代中國人中超過40%,成為中國人的三個超級遺傳祖先。三大節(jié)點之后,還有三個略小的迅速擴張節(jié)點。這六個祖先的直系后代占現在中國Y染色體的70%以上。這應該是文明早期國家成型和領袖產生的一種跡象,也就是中國民族形成的第一個階段。

        超級祖先的時間和地點與古史傳說中的帝王譜系、考古發(fā)現的早期大型陵墓都吻合。三大祖先的年代估算分別為距今約6 800年、6 500年、5 400年。有些學者認為不應該把傳說的上古人物與遺傳譜系和考古遺址對號入座,這種觀點并不符合科學邏輯。首先,上古傳說雖然因為流傳太久而出現版本多樣性,但并不能簡單否定其歷史背景的真實性,而是需要科學驗證,與遺傳學和考古學對照就是一種科學驗證。其次,歷史真相是必然能夠從各個角度檢驗都達到對應的。不能“對號入座”,就不可能是歷史真實,可能是某些學科角度的觀察發(fā)生了扭曲。實際上我們觀察到的中華民族上古史,在遺傳學、神話學、考古學、語言學、民族學各個領域都能完美對應。尤其是三個最早的超級祖先,是現代漢族群體的核心成分,也分別是中國其他各個族群的主要類型,他們的起源發(fā)現于不同的考古區(qū)系。

        第一,距今約6 800年是中國已發(fā)現的第一個城市始建的年代,在稻作起源的湖南沅江流域澧縣發(fā)現了城頭山古城。我們突破了南方人骨腐敗程度高的技術難點,檢測了城中年代最早規(guī)格最高的墓葬主人的基因,發(fā)現其Y染色體正是中國三大譜系中的第一個Oγ-F11的早期類型。結合其所屬的高廟文化出現的大量“鳳鳥”“八角星”圖案等文化特征,這一譜系與傳說中的中華人文始祖“伏羲”高度吻合。

        第二,距今約6 500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留下一個巨大的陵墓,屬于仰韶文化鼎盛時期。這一墓葬中圍繞墓主人用蚌殼排布著青龍、白虎、北斗、南方七宿等天象,象征著墓主人的崇高地位,疑似傳說中的“神農”。仰韶文化大量高等級墓葬人骨基因都屬于Oβ譜系。

        第三,距今約5 400年,在遼寧、內蒙古交界處建平縣的牛河梁山崗上,開始建造金字塔形積石塚、神廟和祭壇,已發(fā)現的16個積石塚排布成軒轅星座的造型。我們檢測了最早而且最大的積石塚墓主遺骸DNA,發(fā)現其為Oα譜系的源頭。這一遺址開始于紅山文化的鼎盛期,出現大量龍鳳玉雕,與傳說中的“軒轅黃帝”高度吻合。

        圖3 藏族的吉祥八寶圖案在仰韶彩陶中都能找到可能的源頭

        更重要的是,這三個考古區(qū)系和遺傳譜系及其代表的族群文化,與現代民族群體的文化也明顯有傳承關系。高廟文化的陶器上出現大量的鳳鳥、八角星、建木、夔龍造型。這些造型都是典型的苗瑤族群文化,也大量融入漢族文化中。高廟-大溪遺址人骨中高頻檢出的O-M7類型恰恰是現代苗瑤族群的特征。

        仰韶文化的彩陶紋樣中最典型的是太陽、雙魚、螺紋、網文、太極、花朵等,這是現在的藏緬族群的典型文化符號。例如藏族的傳統(tǒng)圖案吉祥八寶,在仰韶文化彩陶中都能找到源頭,藏族Y染色體最高頻的O和D,分別可以追溯到仰韶居民和大地灣居民。藏緬的圓圈舞習俗,在仰韶后續(xù)的馬家窯文化彩陶中也清晰繪制著。所以有理由相信,仰韶-馬家窯文化是藏緬族群的源頭。同時太極、中國結等文化也完全融入了漢文化中。牡丹也長期成為中國人最喜歡的國花。

        漢族雖然融合了大量遠古族群的文化因素,但其文化核心應該來自紅山文化。紅山文化以大量玉器的使用為特征,玉器代表造型是龍和鳳、“道人”、玉瑁冠冕、玉鼇玉龜、熊頭燕子、終葵砭刀……這些是最典型的漢文化特征。紅山文化分布于涿鹿之北,與傳說中的軒轅黃帝部族發(fā)源地一致。軒轅黃帝無疑是漢族公認的最重要的祖先。所以漢族主體起源于東北是遺傳學、語言學、考古學和神話學都可以一致對應的。

        以上三個文化和族群的擴張是中華民族最早的起源。此外齊魯的后李-北辛-大汶口區(qū)系和江浙的上山-馬家浜-崧澤-良渚區(qū)系也是關鍵的源頭。在紅山擴張之后,約4 600年前大汶口文化開始西擴,與中原文化融合形成龍山文化,可能代表了少昊時代的開啟,成為漢族人口的主要來源之一。從遺傳譜系上看,大汶口的大量譜系來自高廟文化,如果高廟文化屬于太昊伏羲氏,那么少昊與太昊有傳承關系也是合理的。一般認為大汶口文化派生出古東夷族,后來完全融合入漢族。

        良渚文化于約4 500年前北擴,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出現了良渚貴族的遺存。這可能就是傳說中顓頊時代的開始。約4 400年前,顓頊時代結束,族群分兩個方向遷徙,中原部分遷到西北覆蓋馬家窯文化形成齊家文化,江浙部分的上層建筑南遷到兩廣發(fā)展成侗傣族群。良渚文化遺骸和現代侗傣族群中大量檢出的Y染色體O1-M119類型證實這一遺傳關系。齊家與良渚一樣用大量的玉琮玉璧,而疑似齊家統(tǒng)治中心的陜北石峁古城甚至出土了大量直接來自良渚的精美玉器。石峁文化大約4 000年前的南下可能就是夏朝的起源,也是漢族人群的主要構成成分之一。

        這一系列研究,撥開了中國上古史的迷霧,可以證實中華文明與其他三大文明一樣有六七千年歷史,也反駁了否定中國古史、否定三皇五帝真實性的觀點,為重建中國古史奠定科學基礎?;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起源也就非常清晰了。中國的五個農業(yè)區(qū)形成了五個考古文化區(qū)系,也形成了數個語系的源頭。這五個區(qū)系陸續(xù)興起和擴張,構建原始政權,可能對應了傳說中最早的上古帝王:伏羲、神農、軒轅、少昊、顓頊。此間部分人群遷到偏遠地區(qū),漸漸成為少數民族甚至外國民族,而大部分人口融合成為漢族。在歷史發(fā)展中,中華民族繼續(xù)不斷地發(fā)生語言文化和遺傳基因的交流。這就是為何中華各族之間存在大量的語言、文化、基因的共享性??梢哉f中國各民族起源于上古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圖4 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模式—融合與派生。字母為Y染色體類型

        歷史學的研究,以往只能通過傳世文獻的梳理、考古發(fā)現的比較研究來推進,其模式為“文本→文本”,解析精度和客觀性都有限。而精細遺傳學分析的介入,創(chuàng)建了“文本→科學證據→文本”的歷史人類學新模式,使得歷史分析的精度大大提高。進一步打破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界限,這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重要守正創(chuàng)新。

        本文根據筆者在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志愿者協(xié)會主辦的“海上科普論壇”上的報告撰寫而成

        猜你喜歡
        譜系起源族群
        神族譜系
        藝術品鑒(2022年16期)2022-07-09 03:31:08
        圣誕節(jié)的起源
        百年大黨精神譜系的賡續(xù)與文化自信
        王錫良陶瓷世家譜系
        論《白牙》中流散族群內部的文化沖突
        奧運會的起源
        新興族群的自白
        時代郵刊(2019年24期)2019-12-17 11:49:30
        清明節(jié)的起源
        漢德森 領跑年輕族群保健品市場
        再論東周時期銅簠的譜系和源流
        東方考古(2017年0期)2017-07-11 01:37:50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97影音先锋|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AV无码系列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女人天堂成人av在线| 黄色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无码|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网址2022|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亚洲| 日本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 无套内射无矿码免费看黄| 久久国产色av|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 国产猛男猛女超爽免费av| 97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薰衣草|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乱一区三区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色播 |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97| 久久天天爽夜夜摸| 熟女人妻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免费观看91色国产熟女|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免费av在线 国产精品| 亚洲欧洲国产码专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无遮挡大片| 欧美在线不卡视频| 一本大道综合久久丝袜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人妻av在线|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激情| 91视频免费国产成人|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人妻久久久一二三| 老师脱了内裤让我进去| 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av|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韩国av| 免费va国产高清大片在线| 亚洲色婷婷免费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色视频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免费在线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