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廣梅 孫久明 周學政 楊東成
馬鈴薯
近年來濟南市大力推廣早春馬鈴薯—玉米—大白菜糧菜種植模式,已在平陰、長清等地示范,種植面積由最初的百畝擴大到現(xiàn)在的近4萬畝(2 666.7 hm2),規(guī)模化生產(chǎn)每667 m2效益達6 603.2元。該模式糧菜皆豐收,不僅提高了大棚設施的利用率和種植收益,而且解決了土壤連作障礙問題。經(jīng)過8年的試驗示范,取得了顯著的經(jīng)濟效益。2020年10月,濟南市平陰縣孝直鎮(zhèn)因此被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考評為全國第一批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強鎮(zhèn)。
本模式采用春暖式三膜大拱棚,大棚以南北走向為宜,一般拱頂高2.8 m以上,跨度6~10 m,覆蓋厚0.08 mm的無滴膜,跨度越大拱高越高,面積因地制宜。跨度10 m以上的大拱棚需在棚中間安裝立柱(3~5 m/根),以增強大棚的抗壓能力。大棚內(nèi)的小拱棚棚體高0.8 m、跨度3 m,覆蓋厚0.04 mm的農(nóng)膜;壟背覆蓋厚0.008 mm的地膜。
馬鈴薯適宜播種期為12月上旬至翌年1月,4月中下旬收獲;4月中下旬播種玉米,8月收獲;9月上旬栽植大白菜,11月收獲。
宜選用生育期70~80天的早熟品種,如荷蘭15號、魯引一號、津引八號等黃皮黃肉、橢圓形、芽眼淺、表皮光滑的脫毒原種或原種一代。
要求地勢平坦,坡度5°~10°,土層深厚、土質(zhì)疏松、有水源、透氣性好、肥力中等以上的微酸性地塊。
耕翻深度不低于20 cm,整細、耙平,使土壤達到深、松、平、凈的要求,且無土塊、無根茬、無雜草,土壤緊實,地面平整,以保證作壟和覆蓋質(zhì)量。一次性施足底肥,底肥以有機肥為主,每667 m2施優(yōu)質(zhì)農(nóng)家肥2 000~3 000 kg或商品有機肥150 kg、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N-P2O5-K2O=16-9-20,下同)100 kg。
馬鈴薯
①催芽切種 一般先催芽后播種,催芽可有效防止因土壤濕度過大造成的爛薯現(xiàn)象,保證出苗率和出苗整齊。播前30~40天,將種薯平鋪于室內(nèi),塊莖堆放2~3層后加蓋草苫進行催芽,催芽溫度保持15~18℃。每667 m2用種量150 kg左右,待白芽變綠、芽長0.5 cm左右時切塊,單個芽塊以30~50 g為宜,切塊時要注意利用頂芽優(yōu)勢,從薯塊的尾部切起,“腰”以下切塊稍大些,頂部小一些,保證每個芽塊有1~2個芽眼。切到病塊時,切刀要即時用高錳酸鉀或75%的酒精消毒,并把病薯淘汰掉,防止傳播病害。切好的薯塊用“薯管家”生物拌種劑直接拌種,每1 kg拌薯塊150 kg,達到以菌抑菌、保護薯塊的目的。
②開溝施肥 按行距65~70 m開溝、溝寬20 cm、深15 cm。將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50 kg/667 m2撒入溝內(nèi),劃耬一下使肥和土充分混合,并防止肥料直接接觸薯塊,造成薯塊芽眼受害或腐爛,失去發(fā)芽能力。
③澆水 一般上午澆水,下午播種,或下午澆水,第2天上午播種。
早熟品種適當密播,中熟品種適當稀播;分枝多、匍匐莖長、結(jié)薯分散的品種宜稀播,反之宜密播;肥地宜稀,瘦地宜密。一般每667 m2種植5 000株左右,按株距19 cm擺放芽塊,芽眼朝下。播后將1.5%噻蟲嗪顆粒劑2 kg/667 m2撒于溝內(nèi),覆土8~12 cm,用拍板輕拍壟面,以防吊苗。然后用33%二甲戊靈乳油100 g對水30 kg均勻噴灑在壟面上。
選寬80 cm、厚0.008 mm的地膜鋪在壟面上,并使之緊貼壟面。然后將兩邊的地膜壓入土內(nèi),每隔2~3 m在地膜上放土塊,防止風吹破地膜。
當80%左右的薯苗露出地面時,及時破膜放苗。在地膜上劃1個4~5 cm的口子,使幼苗露出地膜。先出苗的先放,后出苗的后放,否則膜內(nèi)溫度過高時易燒傷薯苗。如果空氣溫度較低,出苗不整齊時,則放綠苗不放黃苗,放大苗不放小苗。放苗后苗孔處放少許細土蓋住地膜破口,一是可防地膜內(nèi)高溫氣流灼傷幼苗,二是可保溫保苗。晴天中午不宜放苗,以防高溫燒苗。
幼苗基本出齊后,進行查苗、補苗。齊苗后1周內(nèi)間苗,發(fā)現(xiàn)缺苗,及時補苗,保證全苗。
①追肥 等苗長到20 cm后,進入現(xiàn)蕾期,可借助水肥一體化設施施高氮型水溶肥5 kg/667 m2;苗長到40~50 cm后,進入開花期,借助水肥一體化設施施高鉀型水溶肥10 kg/667 m2。
②澆水 馬鈴薯對水分敏感,整個生育期要求土壤濕潤,出苗后20天是塊莖形成與塊莖增長過渡階段,應減少澆水,防止莖葉徒長。塊莖膨大期需水較多,保持小水勤澆。
③病蟲害防治 主要預防早疫病、晚疫病、黑脛病、青枯病和蚜蟲等。預防早、晚疫病,可噴灑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預防黑脛病、青枯病,可用45%噻呋酰胺·嘧菌酯懸浮劑800倍液;蚜蟲,可用2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防治。
④溫度管理 播種后出苗前主要是盡可能提高棚內(nèi)氣溫和地溫。有條件的,白天溫度不低于30℃,夜間不低于20℃。在大拱棚四周的里層附一層舊塑料薄膜(高約1.5 m),夾層間填充適量麥糠,可提高保溫效果。出苗前一般不通風,不揭小拱棚。出苗后適當降低大棚內(nèi)溫度,白天保持28~30℃,夜間15~18℃。白天外界氣溫不低于15℃時,揭開小拱棚,使植株接受更多光照。夜間外界氣溫低于9℃時,則適當采取保溫措施,如在大棚四周圍一圈草苫。
⑤通風管理 通風,一是可降低棚內(nèi)空氣相對濕度,減少病害發(fā)生;二是可降低棚內(nèi)溫度。棚內(nèi)濕度過大,霧氣騰騰時應馬上通風,澆水后立即通風,白天棚內(nèi)溫度在30℃以上時通風。生產(chǎn)中特別注意2個極端,一是通風過少,棚內(nèi)溫度高,導致植株徒長,并引發(fā)病害,尤其是晚疫病;二是通風過大,導致棚內(nèi)溫度低,影響植株生長。
⑥光照管理 出苗后無論晴天還是陰雨天,白天應掀開小拱棚,晚上覆蓋,保持薄膜清潔,以增加棚內(nèi)光照。
馬鈴薯收獲期長,可綜合考慮成熟度、市場價格、天氣等多種因素適時采收。一般當植株大部分莖葉由綠轉(zhuǎn)黃,枯萎前,塊莖停止膨大,周皮變硬變厚,干物質(zhì)含量達到最高時為塊莖的最佳收獲期。選晴天收獲,土壤適當干爽,盡量不損傷薯皮。運輸中要避免機械損傷。商品薯要分級裝箱,搶早上市,爭取高收益。
一般選擇良玉99、先玉045、登海605等高產(chǎn)品種。
馬鈴薯收獲后,將棚內(nèi)地膜、馬鈴薯秧撿拾干凈帶出棚外,土地旋耕后及時播種,行距70 cm,株距因品種而定,并及時澆水。
玉米苗長至80 cm左右時,每667 m2追施高氮水溶肥10 kg;進入灌漿期,每667 m2追施高鉀水溶肥10 kg。
進入8月上旬,玉米開始成熟,及時收獲,盡快騰茬為種植大白菜作準備。
本地區(qū)大白菜主要種植北京新三號,生育期80天左右。8月上旬育苗,育苗選地勢平坦且排水條件好的地塊。每667 m2育苗畦大白菜用種量250 g,可供6 670 m2大田種植。也可提前訂購集約化育苗企業(yè)商品苗。
玉米
玉米收獲后及時清除棚內(nèi)秸稈,每667 m2施商品有機肥100 kg、三元復合肥(N-P2O5-K2O=26-7-9)50 kg,及時耕翻土地,耙細耙勻。
大白菜苗齡1個月,時至9月上旬,及時移栽到大田中,高畦栽培,每667 m2栽大白菜苗2 200株,行距60 cm、株距50 cm,栽后及時澆水。
①緩苗期管理 大白菜栽植5~7天緩苗后,及時中耕松土,并噴施2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或60%殺毒礬(噁霜·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預防霜霉病,然后澆水,施高氮水溶肥5 kg/667 m2,之后噴10%聯(lián)苯·噻蟲嗪懸浮劑1 500倍液等防治小菜蛾、蚜蟲。
②中耕除草 大白菜苗恢復正常生長后及時中耕除草,封壟前進行最后1次中耕,中耕時前淺后深,避免傷根。
③合理澆水 大白菜緩苗恢復正常生長后及時澆水,如天氣干旱,大約每10天澆1次水。蓮座初期澆水,促進發(fā)棵;包心初中期,結(jié)合追肥澆水;包心后期,適當控水促進包心。
④追肥 根據(jù)土壤肥力和生長狀況于幼苗期、蓮座期、結(jié)球初中期分期施用速效氮肥,結(jié)球初期重點追施高氮復合肥(N-P-K=30-5-10)15 kg/667 m2,收獲前20天禁施速效氮肥。合理采用根外施肥技術,如葉面肥,選用的肥料應達到國家有關產(chǎn)品質(zhì)量標準。
⑤病蟲害防治 遵循以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生產(chǎn)安全、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a.菜青蟲、小菜蛾、甜菜夜蛾等。采用5%啶蟲?。ㄒ痔#┤橛? 500倍液、5%氟蟲脲(卡死克)懸浮劑1 500倍液或5%高效氯氰菊酯懸浮劑1 500倍液噴霧防治。根據(jù)使用說明選擇劑量,晴天傍晚或陰天用藥。
b.軟腐病。發(fā)病初期,拔去嚴重病株,用20%噻菌銅懸浮劑600倍液或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劑4 000倍液噴霧防治,每10天1次,連續(xù)防治2~3次。
c.霜霉病。選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750倍液、69%安克錳鋅(烯?!ゅi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69%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75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輪換使用,每7~10天1次,連續(xù)防治2~3次。
d.炭疽病、黑斑病。選用69%安克錳鋅(烯?!ゅi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噴霧防治。
e.病毒病??稍诙ㄖ睬昂髧?次20%病毒A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1.5%植病靈乳油1 000~1 500倍液預防。
f.菜蚜。可用20%吡蟲啉可溶性粉劑1 500倍液、3%啶蟲脒乳油3 000倍液、5%啶蟲·高氯乳油3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噴霧防治。
大白菜葉球充分膨大、緊實時即可收獲,也可結(jié)合市場情況靈活上市。
早春馬鈴薯667 m2產(chǎn)量3 000 kg,按3.50元/kg算,產(chǎn)值10 500.0元;玉米667 m2產(chǎn)量800 kg,按2.60元/kg算,產(chǎn)值2 080.0元;大白菜667 m2產(chǎn)量為6 160 kg,按0.62元/kg算,產(chǎn)值3 819.2元,合計16 399.2元/667 m2(表1)。每667 m2早春馬鈴薯、玉米、大白菜人工費分別為1 440、540、1 440元,共計3 420元;早春馬鈴薯、玉米、大白菜生產(chǎn)資料投入分別為2 604、482、790元,大棚、機械折舊費按2 500元/年算,每667 m2總成本為9 796元(表2),產(chǎn)值16 399.2元,凈收入6 603.2元。
表1 馬鈴薯—玉米—大白菜種植模式收入分析
表2 馬鈴薯—玉米—大白菜種植模式投入分析
大白菜
筆者經(jīng)過8年的實踐,認為早春馬鈴薯—玉米—大白菜三作三收模式有以下3方面優(yōu)勢。
該模式種植茬口安排科學,上市時間合理,每667 m2年純收益約6 603.2元,遠高于一般大棚蔬菜栽培模式。
馬鈴薯、玉米、大白菜田間管理簡單,不像茄果類、瓜類需要整枝、打杈,用工少,易于規(guī)?;a(chǎn)。
薯糧菜間作,有效利用地力,同時解決了馬鈴薯連作障礙問題。既滿足了市民的菜籃子,又解決了基本農(nóng)田非糧化,實現(xiàn)了蔬菜保供與糧食穩(wěn)定生產(chǎn)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