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里川
世間糧食,稻麥為大。
在中國,“雜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先生,“雜交小麥之父”則是李振聲先生。“南袁北李”,是世人對兩位讓中國人吃飽飯的英雄的樸實稱謂。
1931年,李振聲出生于山東。年少喪父的他,飽嘗貧困之苦。他懂得餓肚子的滋味,亦知曉傳統小麥品種欠佳、產量低下意味著什么。
一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影響著一個人的立業(yè)方向。在以優(yōu)異成績考上山東農學院之后,他把自己的名字填進了“小麥種植”專業(yè) 。這位農民的兒子,為了讓農民填飽肚子,和小麥“死磕”上了。在這所大學,李振聲學到了真本事。大學期間,他便獲得了對優(yōu)良品種進行改良試驗的機會。他曾將小麥新品種帶回家鄉(xiāng)種植,獲得了大豐收,引得村人上門求小麥種子。此事一時傳為佳話。
概括而言,李振聲在小麥領域,辦了兩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其一,完成了一個“前無古人”的科研成果。
上世紀50年代,李振聲在中科院工作期間,受命支援條銹病肆虐下的西北地區(qū)。此后,他潛心研究小麥抗病蟲害課題。他注意到麥子生銹而雜草卻無恙的情景后,大膽提出了“遠緣雜交”設想。具體說來,就是用小麥和一種名叫粗山羊草的牧草進行雜交試驗,這種草具有超強的抗病蟲害能力。
草與麥素來水火不容,李振聲何以想到“以草救麥”?一來,今天的小麥本身就是和雜草多次“遠緣雜交”的結果;二來,進入中科院的初期,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收集各種牧草資料進行分類研究,因而掌握了800多種雜草的特性。
“遠緣雜交”的想法,在一些人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李振聲不信這個“邪”,他堅持攻關不動搖。這個試驗一做就是20年,雜交小麥——小偃6號終于獲得成功。截至上世紀80年代末,小偃6號使我國的小麥產量累計增產60億斤。
其二,提出了一個“價值連城”的建議。
1998年到2003年,我國糧食產量出現了連續(xù)5年下滑的情況,人均糧食指標回到上世紀80年代初的水平。李振聲大聲疾呼:必須調整政策,實現糧食恢復性生產。因這個建議的實施,糧食連年減產的趨勢及時得到遏制。
李振聲說:“中國糧食問題絕不能完全靠進口?!边@句話,體現出一位小麥專家的寬闊視野和卓越識見。
追索李振聲的農業(yè)科學研究史、奮斗史,不難發(fā)現,堅持理想信念,堅持超前意識,是他獲得科研成功的關鍵。正如他所言:“我做這一段工作時就開始考慮下一階段的工作。20世紀50年代我們做小麥‘遠緣雜交’,70年代我們做染色體工程,到90年代進行作物磷、氮營養(yǎng)高效利用的育種新方向,都走在了前列?!?/p>
令人敬仰的是,李振聲淡泊名利,在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后捐出巨額獎金。李振聲為國為民奮斗不已,母親去世時,他還在實驗室中做研究,年過九旬依舊與“小麥”為伴……他踐行了自己說過的話,“我甘心為科研獻出生命”。
這樣的人,是實至名歸的“俠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