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煒,張 杰,嚴振鵬,胡勁博,萬炯熙,楊興海
海軍軍醫(yī)大學長征醫(yī)院骨腫瘤科,上海 200003
上頸椎解剖結構獨特且復雜,樞椎腫瘤切除后難以應用中下頸椎重建的常規(guī)方式進行重建,如何有效重建樞椎穩(wěn)定性是當前亟待解決的臨床難題。臨床實踐中衍生出多種替代重建方式,其中以鈦網(wǎng)(包括嵌入、修剪后螺釘固定等方式)、定制3D打印假體兩大類為主,各有其優(yōu)勢和不足[1-5]。本課題組在前期3D打印個體化假體研發(fā)和臨床應用的基礎上,研制了一種組配式3D打印假體,通過不同型號的寰椎側塊接觸端與下頸椎椎體接觸端模塊組合,實現(xiàn)匹配、可靠的個體化樞椎重建,同時具有可批量生產(chǎn)、操作便捷、力學性能穩(wěn)固的優(yōu)勢。本研究通過三維有限元建模,分析正常頸椎模型與組配式3D打印假體重建模型在不同運動狀態(tài)下的力學特點,為組配式3D打印假體的改進和臨床應用提供理論依據(jù)。
新型組配式3D打印假體通過醫(yī)工結合的方式,由筆者團隊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結合上頸椎解剖數(shù)據(jù)與三友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聯(lián)合設計制作,使用鈦合金粉末通過選區(qū)激光熔融技術(SLM)打印完成,其主要針對樞椎腫瘤切除后樞椎前柱缺損需重建的患者。新型假體為分體式設計,分為上、下2個組件分別與寰椎及樞椎固定,并分別設定具體大小和型號(圖1),按照型號進行批量生產(chǎn),使用時通過不同型號組合滿足不同患者的重建需求,無須個性化定制,能夠在腫瘤切除后即刻實施重建,既降低制造成本,也縮短了患者的手術及住院時間。
圖1 新型組配式3D打印假體模型Fig.1 New modular 3D printed prosthesis model
選取一名27歲健康體檢男性志愿者(身高173 cm,體質量65 kg),排除頸椎畸形、退行性變等疾病。采用64排螺旋CT從顱底部到C5進行薄層掃描,將CT圖片導入mimics軟件進行三維重建,得到頸椎、頭骨、椎間盤的三維模型。將三維模型導出為stl文件至geomagic軟件進行網(wǎng)格質量優(yōu)化,同時對已構建的皮質網(wǎng)格向內(nèi)部偏移1 mm做出松質骨[6],修飾椎間盤使其位于兩椎體間,在后部結構調整網(wǎng)格做出圓形邊界,向外偏移0.8 mm做出關節(jié)軟骨。將優(yōu)化后的網(wǎng)格導入前處理軟件Hypermesh進行實體網(wǎng)格劃分和韌帶設置,采用非線性彈簧模擬各節(jié)段的關節(jié)韌帶[7-9]。將實體網(wǎng)格導入abaqus軟件進行材料賦值(表1、2)[10]、邊界設置及載荷加載,并進行分析計算。
表1 正常上頸椎三維有限元模型參數(shù)[10]Tab.1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parameters of normal upper cervical spine[10]
表2 正常上頸椎韌帶及相關結構參數(shù)[10]Tab.2 Ligament and its related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normal upper cervical spine[10]
對上述建立的正常模型按正常生理條件行50 N頭顱自重載荷,1.5 N·m枕骨扭矩載荷,C4/C5全自由度固定約束的載荷施加及邊界約束。對正常模型進行前屈、后伸、左右側曲及旋轉運動,驗證上頸椎自由度,并與其他研究[11-13]中的離體力學測試結果作對比,顯示數(shù)據(jù)基本吻合(表3),證實模型有效。
表3 正常生理條件下上頸椎有限元模型C4/C5節(jié)段運動范圍Tab.3 Range of motion of C4/C5 segment in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upper cervical spine under normal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在正常模型(圖2)的基礎上,模擬樞椎腫瘤切除,去除樞椎椎體及C2/C3椎間盤,離斷樞椎前后方韌帶,建立樞椎腫瘤切除后前柱缺損模型。
圖2 正常上頸椎三維有限元模型Fig.2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normal upper cervical spine
將前期研發(fā)的組配式3D打印假體數(shù)據(jù)導入場景,在樞椎前柱缺損模型上模擬安裝,建立組配式3D打印假體重建模型(重建模型,圖3)。分析該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后側曲及旋轉工況下的上頸椎活動范圍和剛度,各椎體骨質、假體及釘?shù)缿ψ兓闆r。
圖3 樞椎椎體腫瘤切除后前柱缺損后置入組配式3D打印假體的有限元模型Fig.3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3D printed prosthesis for reconstruction of anterior column of axis
在相同轉角情況下,重建模型在各工況下的扭矩均較正常模型有所增加,前屈時增加14.2%,后伸時增加61.6%,左旋時增加53.0%,右旋時增加58.3%,左側曲時增加30.6%,右側曲時增加28.3%(圖4)。術后內(nèi)固定及其周圍骨質應力主要集中在釘?shù)乐車?,集中體現(xiàn)在與螺釘接觸的頭部和根部,全工況釘?shù)拦琴|應力范圍為1.13 ~ 6.65 MPa,右旋時最大應力位于上、下假體交接面處,其余工況下最大應力均位于螺釘與骨質交接面處。前屈時內(nèi)固定最大應力為98.48 MPa,后伸時為322.3 MPa,左側曲時為286.3 MPa,右側曲時為272.9 MPa,左旋時為242.1 MPa,右旋時為154.4 MPa(圖5)。
圖4 不同工況下手術前后扭矩對比Fig.4 Torque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圖5 各種工況下應力分布Fig.5 Stress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寰樞椎具有特殊的解剖結構,主要體現(xiàn)在寰椎無椎體,取而代之的是寰弓和側塊。因此,如何重建寰椎與下頸椎之間的穩(wěn)固連接是樞椎腫瘤切除后前柱重建的難點與關鍵[14]。本研究團隊應用修剪后的T形鈦網(wǎng)對24例樞椎腫瘤患者進行上頸椎前柱重建,在平均22個月的隨訪時間內(nèi)未發(fā)生內(nèi)固定失敗,但在遠期隨訪中有1例發(fā)生了螺釘松動[15]。鈦網(wǎng)重建的材料簡單易得,但在修剪和安裝過程中對術者技能要求較高,重建強度也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鈦網(wǎng)網(wǎng)孔并非為螺釘固定設計,遠期存在螺釘松動、退釘?shù)娘L險。Wei等[16]對9例樞椎原發(fā)腫瘤患者使用定制的3D打印假體進行前柱重建,平均隨訪28.6個月,證實定制3D打印椎體重建樞椎前柱的可靠性。定制3D打印假體在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個體匹配方面有明顯優(yōu)勢,但存在制作周期較長、費用昂貴等不足;另一方面,定制3D打印假體難以像量產(chǎn)內(nèi)固定物那樣進行統(tǒng)一的力學指標檢測,其遠期力學穩(wěn)定情況有待進一步評估,限制了其臨床應用。
目前,上頸椎內(nèi)固定領域腫瘤術后相應的力學研究較少,研究主要集中于退行性變和畸形的有限元分析[17-19]。廖穗祥等[20]使用有限元方法模擬樞椎完整切除,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新型一體化人工樞椎和異形鈦網(wǎng)2套內(nèi)固定系統(tǒng)的三維有限元模型,證明一體化人工樞椎比異形鈦網(wǎng)具有更好的穩(wěn)定性和更少的應力集中,但該假體與定制3D打印假體存在相同不足,遠期力學穩(wěn)定性有待進一步的臨床驗證。
本研究模擬樞椎腫瘤切除后應用自主研發(fā)的組配式3D打印假體進行樞椎前柱重建,獲取重建模型的力學性能分析參數(shù)。結果發(fā)現(xiàn),在相同轉角情況下,重建模型在6個工況中扭矩均較正常模型有所增加。這說明組配式3D打印假體置入樞椎前柱缺損模型后,重建模型的穩(wěn)定性明顯提升,假體能夠較好地替代被腫瘤侵蝕的樞椎,起到較好的支撐和固定作用。在所有工況中,重建模型前屈時扭矩增加較少,這是由于正常頸椎活動過程中其他工況下黃韌帶、棘間韌帶等產(chǎn)生的形變不如前屈時的形變大,在手術去除黃韌帶、棘間韌帶后,前屈工況下的拮抗力較其他工況減少較多。右旋時重建模型最大應力位于假體處,對應位置為上、下假體交接面;其余工況下最大應力均位于置釘處,對應位置為假體與骨質交接面。各工況下最大應力均遠小于該假體所使用的鈦合金屈服強度(800 MPa),意味著在6種工況下,該組配式3D打印假體與既往一體式3D打印假體在內(nèi)部穩(wěn)定性上相似,不會出現(xiàn)形變、斷裂等導致手術失敗的情況,滿足強度要求。由于不同工況下假體之間、骨與螺釘、螺釘與假體相對運動接觸不同,螺釘與假體最大應力位置會存在一定差異。與螺釘頭部接觸的骨質面積小,與根部接觸的骨質較薄,釘?shù)乐車琴|應力集中主要體現(xiàn)在與螺釘接觸的頭部和根部。骨皮質的抗拉強度為50 ~ 100 MPa,骨松質為10 ~ 20 MPa[2],全工況下釘?shù)拦琴|應力(1.13 ~ 6.65 MPa)均小于骨松質最小抗拉強度,出現(xiàn)螺釘從骨松質中脫出等導致內(nèi)固定失敗的可能性較低,重建穩(wěn)定,滿足強度要求,較為安全。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本研究主要探討樞椎腫瘤切除后前柱重建的力學分析,故在建模期間對椎間盤、韌帶等術中切除或離斷結構做了簡化,這與真實的上頸椎模型存在差異,今后仍需改進模型,開展進一步的生物力學實驗研究。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三維有限元分析,證明組配式3D打印假體用于樞椎腫瘤切除后前柱重建具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較為合理的應力分布,為組配式3D打印假體的進一步研究和臨床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