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靖
(作者單位:太原廣播電視臺)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變革了信息傳播模式,還使人們的交流方式發(fā)生了變化,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交流互動的新渠道。現(xiàn)在的電視臺在5G、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大數(shù)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撐下,正逐步建設為“屏、網、微、端”全覆蓋的傳播矩陣,引入中央廚房式智慧采編平臺,打造“全網采集、定制化生成、全媒體發(fā)布”的新聞制作流程。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電視新聞記者的職業(y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采訪作為記者的重要職業(yè)技能,新的信息社會環(huán)境必然需要記者掌握新的采訪形式來提高電視新聞質量,從而提升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
新媒體的出現(xiàn),為電視新聞記者的采訪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方式,如疫情期間在各大直播平臺興起的連麥采訪模式,有效解決了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受空間限制的難題,央視新聞等諸多主流媒體的記者在此期間紛紛采用這種直播連麥采訪模式來完成相應的采訪任務。由此可以看到,新媒體給記者帶來了更加多元化的采訪方式,與過去相比有了更多的開放性空間,使得采訪更具靈活性。電視新聞記者應用新媒體平臺可以進一步優(yōu)化新聞采訪流程,加強與大眾的溝通與互動,了解大眾的需求,從而更好地滿足大眾的新聞需求。因此,電視新聞記者應適應新媒體時代帶來的變化,積極應用新媒體平臺,面對不同的情況迅速選擇最佳的采訪方式,營造更好的采訪環(huán)境,以獲得更優(yōu)質的新聞素材。
新媒體時代,大眾可以使用多種渠道來獲取新聞,在高壓力、快節(jié)奏的社會生活中,人們趨向于使用高效、便捷的新媒體平臺接收新聞。如今互聯(lián)網平臺上信息傳播速度快得驚人,每分每秒都會出現(xiàn)成千上萬的信息[1],越“新”的新聞越具備傳播優(yōu)勢,那如何才能做到更“新”呢?新聞記者只有提高采訪速度,才能更快地把新聞發(fā)布出去,因此記者面臨著更加嚴峻的競爭環(huán)境,必須充分借助新媒體技術優(yōu)勢來縮短新聞采訪時間,爭取做新聞發(fā)布“第一人”。另外,電視新聞記者需要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趨勢,加快新聞傳播速度,當有新聞事件發(fā)生時,能夠快速作出反應,搶占第一時間發(fā)布新聞,為大眾提供實時新聞。
新媒體時代,與新聞媒體互動是社會大眾的需求,社會個體不再滿足于作為被動的新聞受眾而存在,而是利用各種新媒體技術手段廣泛參與新聞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受眾的角色轉為用戶,對于不喜歡的信息,他們會屏蔽;對于喜歡的信息,他們會點贊、評論、轉發(fā)。而且,各大平臺還通過算法推薦來適配用戶的興趣,讓用戶徹底站到了“中心位置”。不僅如此,如今用戶只需一部手機就能成為一名“公眾記者”,以親歷者身份、第一視角來發(fā)布身邊發(fā)生的事件,由此誕生了許多“網紅記者”“網紅社會觀察者”。所以,電視新聞記者必須高度重視新媒體時代的這種變化,重視與受眾的互動,明確新聞采訪的形式,從而收集更有效的新聞素材。
新媒體時代,記者創(chuàng)新采訪形式對電視新聞行業(yè)和自身的發(fā)展具有重大作用。一方面,符合電視媒體的發(fā)展趨勢。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對電視媒體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電視新聞記者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適應媒介變革形勢,推動電視媒體發(fā)展。如今的媒介競爭十分激烈,大眾擁有眾多可選擇的新聞接收渠道,電視新聞記者如果不能與時俱進,不創(chuàng)新新聞采訪形式,便會降低新聞對大眾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提升新聞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記者開展采訪工作產生了沖擊,但也為其提供了一定的發(fā)展空間。當大眾對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關注度日趨下降的時候,巨大的壓力便擺在了電視新聞工作人員面前,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商品勢必會被淘汰,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人自然是同樣的結局,因此電視新聞記者創(chuàng)新采訪形式,既是為媒體又是為自己,可以促進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從而制作出更加優(yōu)質的新聞產品。
在新媒體技術的驅動下,各級電視臺紛紛建設了融媒體中心,這為記者開展采訪工作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電視新聞記者應當在采訪過程中積極探索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方法,開拓新的采訪方式,提高采訪的效率和準確性,加強與新聞受眾的互動。筆者歸納了近年來電視新聞記者的新采訪形式,主要有以下3種:
第一,云連線采訪。云連線應用程序(Application,App)是新媒體多方互動連線工具,提供實時性、多元化、穩(wěn)定流暢的音視頻交互平臺,使記者與被采訪人員的互動不再受到時間和地區(qū)的限制,適用于電視新聞訪談類節(jié)目和中高端會議直播場景。使用者只需在手機上下載云連線App便可以參與新聞訪談和直播互動,與節(jié)目主持人和其他在線嘉賓進行互動,亦可以實時觀看直播節(jié)目。比如,山東廣播電視臺融媒體資訊中心承辦的“齊魯時代楷模發(fā)布廳”便通過云連線對山東省援助湖北醫(yī)療隊員代表及其家人在節(jié)目直播過程中進行了實時采訪。中國國際電視臺法語頻道錄制了一期主題為“中國和比利時建交50周年”的節(jié)目,共有1名演播室主持人和4名嘉賓進入云連線會議室進行線上交流和討論,節(jié)目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2]。當然這種云連線技術還可以為記者在遇到突發(fā)事件時第一時間進行報道提供支持,特別是在一些災難事故類新聞報道中,云連線采訪具有巨大的優(yōu)勢,記者只需要打開隨身攜帶的手機便可以展開即時采訪。
第二,直播連麥采訪。直播連麥是網絡直播平臺興起的一種互動形式,由一名平臺用戶作為“連麥主理人”來發(fā)起活動,先選定話題、確定嘉賓、發(fā)布預告,然后在預定時間開直播,連麥事件當事人或者不同領域的專家,圍繞設定的話題進行“圓桌派”式的討論,進入直播間的網友可以聽到他們對不同觀點的解讀。記者采用直播連麥的形式可以快速連接新聞事件當事人,直觀、快捷地呈現(xiàn)新聞事件,引起話題討論。現(xiàn)在很多新聞媒體都紛紛采用這種形式連線嘉賓進行采訪。比如,2022年2月18日,《人民日報》微博官方賬號推出的奧運冠軍連麥欄目,連線了武大靖、王濛等知名人物,特別是連線武大靖的那場直播,當晚的直播觀看量突破1022萬次,微博互動超30萬次。再如,袁隆平院士逝世當晚,新華網微博官方賬號在其欄目“新華有新說”中發(fā)起連麥活動,與網友共同致敬、悼念袁老。直播連麥是一種新的采訪形式,它是新媒體賬號在網絡空間直接發(fā)起的采訪活動,可以直接面對網絡受眾進行新聞傳播,這種形式更加適合新媒體特性,所以電視新聞記者必須重視這種采訪形式,拓展電視新聞的網絡傳播渠道。雖然一些網絡達人也會針對一些社會話題與大眾連麥展開討論,但是新聞工作者可以借助媒體的公信力來吸引大眾的注意力,因為在流言繁雜的網絡世界里多數(shù)人還是更加相信專業(yè)媒體發(fā)布的新聞。
第三,虛擬采訪。近年來,元宇宙的概念逐步走進大眾視野,這一概念指的是與現(xiàn)實世界映射與交互的虛擬世界。臉書創(chuàng)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虛擬現(xiàn)實(Virtual Reality,VR)會議軟件Horizon Workrooms中以虛擬人物形象接受了采訪。意大利《晚郵報》的科技頻道“LOGIN”推出元宇宙主題節(jié)目,在元宇宙演播室對國際米蘭足球俱樂部主席張康陽進行了采訪。依托于虛擬形象的VR場景溝通在新聞采訪中的應用價值得到初步顯現(xiàn),但其還沒有普及。目前,元宇宙的發(fā)展勢頭非常強勁,隨著虛擬交互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使用虛擬形象來完成部分工作是非常有可能的,記者和被采訪者采用虛擬形象進行對話、交流、討論自然也不是難事。因此,筆者認為虛擬采訪是一種未來可期的新穎采訪形式,等到社會大眾都能擁有一個虛擬形象的時候,虛擬采訪或許會成為主流的采訪形式。
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記者不僅要用電視這一種傳播媒介進行新聞報道,更要考慮新聞內容的多平臺、多媒介分發(fā)要求,拓展新聞傳播渠道。因此,新聞記者必然要根據新媒體語境對采訪方式作出相應的調整,并且在采訪中要不斷積累經驗,優(yōu)化采訪技巧。記者在采訪準備階段要根據網絡用戶的新聞需求、信息偏好來制訂采訪方案,擬定采訪流程和采訪提綱等,不能使用原有的采訪模式,要通過新媒體平臺收集、分析網友的反饋意見,基于數(shù)據分析來調整采訪內容。在采訪現(xiàn)場,記者要敏銳捕捉細節(jié),營造輕松的采訪氛圍。同時,記者應具備較強的專業(yè)能力,快速了解被采訪者的性格特點,并且通過自己的采訪技巧引導嘉賓回答問題。采訪時,記者應考量采訪內容的網絡傳播價值,根據網絡觀眾的心理需求來設定采訪問題,并且調整提問的節(jié)奏。對于那些通過新媒體實時直播的采訪,新聞記者更應采用全新的采訪形式,雖然不能隨意發(fā)揮,但是應盡量避免嚴肅刻板的提問,保持對網友的親和力,加強與網絡觀眾的互動,了解網友的想法和觀點,選擇網友關注度高的問題來提問。采訪結束后,記者應及時進行反思,通過新媒體平臺來查看新聞報道效果,對于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糾正,向具有豐富經驗的新聞報道人員進行學習,分析他們的技巧,提升自己在新媒體語境下的采訪能力。新媒體時代,廣大受眾可以利用豐富的途徑接收各種前沿知識與新聞[3],所以對于能夠引起受眾持續(xù)關注的新聞事件,記者一定要提高自己的采訪速度,第一時間對其進行新聞報道,這主要是因為受眾對信息的更新速度要求較高。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更加喜愛貼近性、情感化的語言,因此新聞采訪人員應避免使用嚴肅、枯燥的語言,可以有意識地使用一些網絡用語,拉近新聞內容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比如,目前正流行的視頻網絡日志(Video blog,Vlog),很多記者將自己的采訪過程制作成年輕人喜歡的Vlog在網上發(fā)布。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新聞內容都適合這種生動活潑的方式,記者應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呈現(xiàn)新聞采訪過程的形式。電視新聞的播出時長受限,所以必須篩選掉大量采訪內容,而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可以在網絡平臺開設專欄,形成資源庫式的集中報道,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來解讀新聞事件。
電視新聞記者在采訪中要融入“新”的理念,將新媒體理念融入自己的采訪思維中,擺脫固有模式的束縛,優(yōu)化自己的采訪技巧。首先,樹立“以受眾為中心”的采訪理念[4]。以“受眾中心”為導向,記者需要根據新媒體用戶的信息需求來選擇采訪對象,設定采訪主題,確定采訪問題,并且在采訪中要深入挖掘新聞事件真相。比如,多地爛尾樓業(yè)主集體停貸事件在各大社交平臺引起了轟動,民眾普遍關心的問題有停貸的后果、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銀行的責任等,事件一出便有自媒體開始發(fā)布各種普法視頻,搶占先機。對此,新聞記者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動性,以“受眾為中心”來開展新聞采訪工作,提高新聞采訪效率。其次,重新定位記者的角色功能。新媒體時代,新聞采訪和傳播不再是記者的專有工作,普通大眾也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并且一些網絡達人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5]。在這種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面臨著更大的競爭壓力,必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和專業(yè)度,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來優(yōu)化自己的采訪技巧,從而提升新聞內容的質量。再次,適應新媒體的碎片化特性[6]。新聞記者要想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取得更好的新聞傳播效果,就必須要適應新媒體碎片化的傳播特性,將新聞采訪的主題進行分解,用短視頻的形式呈現(xiàn)小主題內容,同時記者應在新聞編輯階段按照新媒體的特性來進行設計新聞呈現(xiàn)形式,如設計豎屏版的新聞視頻,這有利于手機用戶觀看。
在新媒體時代,電視臺等傳統(tǒng)媒體受到了較大的沖擊,電視新聞記者只有積極優(yōu)化新聞采訪的形式,從技術、表達、思維三個維度進行創(chuàng)新,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要求,才能保持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做好新聞報道,滿足社會大眾的新聞需求,這也是電視新聞記者在新型主流媒體建設過程中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