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惠英(江蘇:蘇州市吳江區(qū)思賢實驗小學)
小學教師在向學生講解科學知識時,引進多媒體技術,可以向學生更為直觀地展示科學知識和科學發(fā)展的歷史,使學生對科學知識的魅力具有更為直觀的認知,能有效擴展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充分掌握科學知識,并有效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局限性,提升教學效果。
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時,興趣是主要的驅動力。小學教師在向學生講解科學知識時,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具有重要的價值。在以往進行教學工作時,教師普遍利用模型、掛圖、黑板、粉筆、書本等傳遞信息,教學活動的局限性較大,無法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引進多媒體技術,可以有效結合動畫、圖畫、音效、文字等多種素材,使教學內容具有更強的直觀性和生動性。豐富多樣的信息資源,可以為學生帶來更為強烈的刺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產生更強的求知欲,進而保證學生能主動學習新知識。利用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使傳統(tǒng)教學的局限性得到有效突破,還可以利用教學情境強化學生學習興趣,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更高效地學習科學知識,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相對較差,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盡量降低學習難度,確保學生的好奇心得到更高的滿足,并使其個性發(fā)展需求得到更好的發(fā)展,使學生獲得對科學知識更為深刻的體驗。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拓寬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突破知識難點。例如,在科學教學中存在一些微觀知識,具有較高的學習難度,對此,教師可以引入多媒體教學資源,用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微觀世界,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產生更為直觀的理解,從而降低學習難度,突破教學難點。
在現代素質教育發(fā)展的背景下實施課程教學,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的重要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情境教學法是現代教學的新型教學手段,科學引進多媒體技術,可以更為高效地實施情境教學。例如,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音樂,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優(yōu)化教學氛圍;同時,教師還可以用相關視頻圖片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氛圍,更為直觀地生動地感受課堂所學知識,增強課堂教學的活躍性。教師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有效啟發(fā)學生思維,使學生對科學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科學課程教學,逐漸提升學習成績。
在現代素質教育中實施科學課程教學時,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能動性教學效果具有直接的影響。教師在實施科學課程教學時,應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科學設置教學情境,對學生進行有效啟發(fā),提升學生的探究欲望,帶動學生更為積極地學習新知識。例如,教師在進行《天氣》一課的教學時,可以合理優(yōu)化課堂導入,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相關圖片信息,引導學生對圖片所描繪的天氣情況進行深入觀察和討論,并對各種天氣現象進行科學分類,用不同符號標注對應的天氣狀況。用這種方式,可以促使學生開展討論,并主動搜集相關信息資源。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課程主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這種導入方式的應用,可以使學生具有更高的學習興趣,并對科學知識進行自主探究,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在小學科學中存在很多抽象概念,具有較大的信息量,學習難度相對較高。此時,教師要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對相關概念進行精準提煉,,深入分析關鍵字詞,使學生對相關概念具有更為深刻的認知。例如,教師在講解《各種各樣的巖石》一課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各種巖石圖形,讓學生對巖石種類具有更為充分的認知,并對學生提問:大家在認識這么多巖石之后,是否可以對它們進行分類?隨后,教師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大理石、砂巖、石灰?guī)r、花崗巖等,引導學生探究不同種類巖石的具體特征。由此,教學內容具有更強的直觀性,使概念學習難度得到有效降低,確保學生對巖石的分類產生更為深刻的認知。
通常情況下,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存在很多無法通過實驗形式展示的知識。例如,講解《食物鏈和食物》等生活類課文和《地球的公轉和自轉》等天文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進行直觀的展示,以使教學內容更形象更生動,確保學生科學探究活動得到有效拓展。同時,科學課程還有一些教學內容,因實驗演示的危險性較高,無法在課堂上進行直觀演示,為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師就要合理應用現代教學手段,為學生模擬演示相關現象和實驗過程,同時,還可以通過延時或放大等各項操作,對學生進行更為直觀的演示,合理設置實驗環(huán)境,確保學生能夠更為高效地參與學習。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在實施科學課程教學時,為了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讓學生更深刻體驗科學學習的樂趣,有效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就要讓學生對科學發(fā)展的歷史有更為充分的了解。網絡中的信息資源極其豐富,教師應對其合理應用,使教材文本中的不足得到有效彌補,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保護生態(tài)平衡》一課時,可以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指導學生登錄環(huán)保網站,廣泛搜集線上資料,以此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同時,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對相關信息進行嚴格篩選與整理歸納,引導學生掌握更多規(guī)律性知識。合理應用信息技術,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更多有用信息,還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動手能力。學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對相關知識進行深入探究,并對相關信息進行合理加工與深入交流。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例如在《保護生態(tài)平衡》一課結束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主創(chuàng)編手抄報,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使探究結果得到延伸。
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存在大量科學實驗,而學校的實驗條件相對有限,此時,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的模擬功能與展示功能開展教學。模擬實驗的可行性較強,教師可以反復播放,引導學生多次觀看,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驗感受。教師在實施科學課程教學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實驗過程的動態(tài)展示,以此對學生的視覺感官進行有效刺激,為學生營造良好學習氛圍。例如,教師在進行《水能溶解一些物質》一課教學時,可以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的模擬功能展示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引導學生對高錳酸鉀在水中的變化進行深入觀察。教學視頻的形象性和直觀性較強,對其進行合理應用,可以使學生對高錳酸鉀的變化過程具有更為直觀的了解,為新知教學的有效落實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教師在具體應用多媒體技術時,可以借助模擬功能全面呈現實驗現象,并將其放大,使學生對實驗過程具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尤其是在組織對比實驗時,為了對兩種物質的變化進行更為有效的對比,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模擬試驗,就能讓學生對實驗變化進行深入觀察,使學生對“溶解”具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小學生處在心智發(fā)展的萌芽狀態(tài),尚未建立學習思維的模式,學習興趣也不穩(wěn)定。對此,教師在實施教學工作時,要深入分析學生的性格特點,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中的視頻和圖片資源極其豐富,教師可以合理應用,引導學生自由選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例如,教師在講解《巖石與礦物》一課時,就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巖石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構建科學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對巖石演變過程進行深入探究,使學生對巖石層在地球發(fā)展中形成的不同形態(tài)具有更為直觀的認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大屏幕總結相關知識,組織小組討論活動:在地球漫長的演變中,巖石是否會逐漸消失?在向學生點明文章主題的同時,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對相關知識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強化學生想象能力,擴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此時,學生可以在教師引導下,開展自主討論,對巖石形態(tài)進行深入探究,使本課學習內容得到升華,實現整體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小學教師在實施科學課程教學時,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具有較高的教學價值:能優(yōu)化預習導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能深化概念教學,使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具有更為直觀的認識;能降低教學難度,并對教學資源進行充分發(fā)掘;能引導學生參與實驗教學,確保學生對各種實驗現象具有更為深刻的體驗,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需求設置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心理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主動參與課堂探究,確保學生能夠更為深刻地理解科學知識,提升整體教學效果,使現代素質教育得到更大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