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國 上海市閔行區(qū)曹行小學
2020年3月印發(fā)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指出,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勞動教育要讓小學生“直接參與勞動過程,增強勞動感受,體會勞動艱辛,分享勞動喜悅,掌握勞動技能,養(yǎng)成勞動習慣,提高動手能力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近年來,我們立足校情,整合內外資源,優(yōu)化課程設置,扎實開展勞動教育實踐研究,初步做了一些探索。
1.三類課程有機滲透,培養(yǎng)勞動觀念
首先,將三類課程中“勞育”內容進行梳理,有機進行學科滲透,并把種植勞動作為著力點進行多學科融通,引導學生學習各種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
其次,對拓展型課程中的職業(yè)啟蒙類、居家生活類、美育美創(chuàng)類、科技科創(chuàng)類等,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上,編寫校本化講義,培養(yǎng)學生勞動情感、習慣和能力。
最后,對探究型課程中的創(chuàng)意型勞動內容進行再挖掘,將勞動教育有機滲透其中,通過項目化學習、跨學科實踐活動等途徑,潛移默化地開展勞動教育。
2.德育課程有效融合,增強勞動意識
我們充分發(fā)揮“班會課”“午會課”等德育陣地作用,利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優(yōu)勢,對學生“個人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進行統(tǒng)整、再構,在德育課程中有效融合勞動教育,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育美、以勞強體、以勞創(chuàng)新。
例如,我們開發(fā)“爸爸課堂”“世界很大,我?guī)闳タ础钡燃议L課程,積極推進家校勞動系列共育課程。家長帶著自身資源進校園,利用午間專題教育時間,對學生進行職業(yè)生涯啟蒙教育和勞動技能傳授。各行各業(yè)的家長為學生講解自己工作領域的專業(yè)技能,為孩子們上了一堂堂生動的“職業(yè)生涯”教育課。
我校將“校園四季”綜合實踐活動和勞動教育有機結合,將自然四季更迭交替中的植物生長規(guī)律與勞作活動融會貫通,融自然科學、傳統(tǒng)文化、勞動教育于一體,引導學生自主實踐探究、自由審美創(chuàng)作,在勞動中感悟四季變化,體悟天地人事。
我們讓勞動教育與學校的“四大節(jié)”有機融合。例如,在體育節(jié)開展融田間勞作于趣味體育中的團隊接力比賽,讓學生了解農事,愛上勞動,享受快樂;在科技節(jié),學生聽一場“一粒米的旅行”科普報告,學習農業(yè)科普知識,感受現代農業(yè)魅力;在讀書節(jié)誦讀經典,“鋤禾日當午”“童孫未解供耕織”“稻花香里說豐年”……學生從古詩詞里體會勞動者的艱辛,感受勞動之美、自然之美;在藝術節(jié)中,將勞動教育與美育結合,繪制竹匾、草帽等勞動工具,裝點美化勞動環(huán)境;將“校園曬秋——曬我祖國秀美河山”活動與愛國系列主題教育結合,用曬秋抒發(fā)愛國情、描繪強國夢,成為校園里最美的風景。勞動,不僅蘊含著知識,更蘊藏著無窮的樂趣。
結合春秋兩季社會實踐,帶學生到世紀公園、植物園、顧村公園、五舍農場、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地進行校外實踐探究,有效提高校內勞動教育成果運用的實用性和科學性。
在“校園四季”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們依照學生成長規(guī)律、心理狀況和課業(yè)安排等特點,圍繞“春之歌”“夏之趣”“秋之韻”“冬之暖”等主題開展系列綜合實踐活動。
春之歌 在“與春天有個約會”系列活動中,我們開展“種花、種草、種春風”主題勞作實踐活動,讓學生與泥土、種子、勞動工具親密接觸。以項目化學習的方式,在班級“責任田”開展種植活動,觀察班花班草生長過程,探究植物生長規(guī)律。開展融田間勞作于趣味體育中的團隊接力比賽,將鮮花采摘包裝后送給身邊的勞模、優(yōu)秀家長、老校友、先進人物等,讓學生體味勞動成果帶來的喜悅感與成就感。
夏之趣 我們初步嘗試了家庭花卉培植,每位學生暑假前拿到不一樣的花籽進行探究和種植,整個夏天學生都在期待和驚喜中度過。八月底,我們將一個暑假無人打理的“毓秀小院”改造一新。在我們開展歡樂一“夏”活動中,學生拿起手中的畫筆,開展“創(chuàng)意草帽”DIY,把對夏天的熱愛,化作草帽上斑斕的色彩,裝點美化勞動環(huán)境。
秋之韻 “花田秋韻”系列活動中,我們開展親子種植勞動和“百花齊放”的勞動實踐體驗活動:木藝刨花、衍紙卷花、熱縮片塑花、墨香寫花、橡皮雕花等,育勞動技能于無限的趣味中。我們開展“豐收故事我來講”系列活動,看豐收,學習線上農業(yè)課程;繪豐收,畫出豐收美景;寫豐收,禮贊鄉(xiāng)村振興;講豐收,傳遞豐收精神,鼓勵學生成為豐收故事的講述者、勞動精神的傳承者、耕讀文化的傳播者。
冬之暖 冬季,花田進入了“休眠”期,在“暖冬”活動中,我們每年開展“馨香四溢”水仙花雕刻大賽,同時對花卉與養(yǎng)生的關系進行探究,開展干花制作、養(yǎng)生花茶等一系列有趣的生活類勞動課程等實踐體驗活動。學生以“水仙雅韻”為主題開展系列活動,了解水仙生長習性、學習水仙雕刻技術、分享水仙的“唐詩宋詞”,學生在實踐體驗中享受勞動的快樂,同時,學會發(fā)現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提升了自己的審美能力。
此外,我們組織師生挖掘“二十四節(jié)氣”的由來,了解節(jié)氣基本信息,掌握節(jié)氣養(yǎng)生常識,傳承節(jié)氣良好習俗,并開展每一節(jié)氣與代表花卉的小院種植與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生勞動興趣。我們將班級文化建設與班級生活節(jié)律結合,將花卉的氣質和花語等進行班本化實施,每個班級通過挖掘自己班級的發(fā)展軌跡和特色、期許來確定了自己的“班花”,進行“班花探究”,將探究所得通過手繪小報、二維碼集成資料等形式來展現,同時通過不斷更新后臺“班花”生長數據和培植活動影像資料,來保留、呈現班級建設和成長的點滴軌跡,更將花卉培植的美好果實用于創(chuàng)建“溫馨教室”,讓學生感受到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班級生活的幸福感。
學校開發(fā)了“123”家庭生活勞動課程,與校內勞動教育有效銜接,讓勞動教育在家庭生活中進一步深化,養(yǎng)成勞動好習慣。
一日:每周一日勞動考查,考核勞動技能
除了掌握生活中必需的勞動技能外,每個學生還要學會做每個年級“勞動任務單”中的勞動。親子圍繞“勞動任務單”共同設計一周勞動任務清單,掌握一門勞動技能,設定勞動崗位。在家長的監(jiān)督和共同實踐下,學習一項新的勞動本領,同時家長進行勞動學習效果的評價和考查。
兩天:周末親子共育時光,思考勞動價值
如何才能讓學生了解勞動的真正意義呢?勞動月中,學校發(fā)起尋訪“身邊最美勞動者”活動,以假日小隊的形式尋找生活中的最美勞動者,采訪他們的勞動心得,聘請他們做自己的勞動導師,為最美勞動者送上自制的手工作品做禮物等。這樣的“對話”分享了彼此對于勞動價值的認識,讓學生懂得世界因為一點一滴的勞動而變得不平凡,懂得尊重勞動者,樹立勞動崇高的意識。
三月:寒暑假勞動挑戰(zhàn)月,強化勞動習慣
學校將每年的“勞動教育月”進行長程設計。暑假里,開展“我家的美麗花園”養(yǎng)成記勞動挑戰(zhàn)月活動。結合學校勞動教育課題,給學生分發(fā)花籽,讓學生在暑假里進行培育并分享養(yǎng)花心得。勞動教育月后,學校將勞動教育生活化課程又延續(xù)到寒假,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又充滿趣味性的寒假“勞動挑戰(zhàn)月”活動。這樣長程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并非一蹴而就的,為強化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提供了條件保障。
學校與市農科院、農業(yè)科普合作社等單位合作共建,建立學生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秋天,我們走進上海市農業(yè)科學院,親近自然的同時感受秋收的喜悅,在大自然中獲得直接經驗和知識,大家一起在田間地頭上了一堂生動的農耕文化課。學生參觀了五彩水稻繪成的秋日稻田畫,親手數一數稻穗上的谷粒數量,感受豐收飽含的希望和生活無邊的美好。講堂上,上海農業(yè)科學院的孫博士通過《一粒米的奇妙旅程》專題講座拉近學生與自然的距離,揭曉“粒粒皆辛苦”的情感源頭,以生活化、生動化的形式講述修身道理和修齊故事,將“勤勞勇敢”“勤儉節(jié)約”等中華傳統(tǒng)美德滲透于學生的內心,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共鳴在大家心中回蕩。
我們在曹行村“楊生美船模工作室”設立校外勞動教育實踐體驗基地,邀請“閔行區(qū)當代工匠”楊生美老師校外擔任輔導員。楊生美船模工作室里展示了明清古船、南湖“紅船”、西洋船、沙船、漕船、漁船、客船、游船等總計100 多艘。暑假里,學生走進楊老師的船模工作室,聽楊老師講關于船的故事,徜徉在楊老師工作室船的世界。學生在這里跟著楊老師打磨精細的零部件、學習勞動工具的選擇和使用。學生跟著楊老師一起制作了100 艘南湖“紅船”模型,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作品,用自己的智慧收獲了勞動的碩果。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向當代工匠學習勞動技能,了解工匠事跡,傳承“工匠精神”,以當代工匠為勞動的榜樣,激發(fā)對勞動的熱愛。
日常生活勞動是勞動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針對學生年齡差異和興趣特長,在學校、班級開展“毓秀小當家”活動的基礎上,讓學生一起參與學校文化建設。學校的建筑、道路命名均在師生中征集,教學樓(取名“鐘毓樓”)、體育館(取名“萌毓館”)、道路(取名“秀雅路”)、文化石(上書“化毓為秀 筑夢成真”)、菜園(取名“毓秀小院”)等名稱均由學生書寫,學校中庭小舞臺背景墻彩繪作品也由學生提供,菜園里的蔬菜、花卉、中草藥種植均由學生完成。師生一起美化校園,共同打造屬于我們的“毓秀學園”。學生在參與學校環(huán)境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勞動的價值與快樂,從小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
我們做好日常落實和寒暑假集中落實家務勞動任務的工作,鼓勵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個學生選擇一個家庭小崗位,堅持天天做。寒暑假,我們根據勞動教育“任務群”,開展“清潔與衛(wèi)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yǎng)”等家務勞動競賽活動,讓學生學會清潔個人衛(wèi)生,主動分擔家務,減輕父母負擔,履行家庭成員的一份責任與義務。
寒暑假,我們開辟家庭“小艾園”,學生利用學校下發(fā)的種子,學習種植與管理,開展探究活動,在呵護植物成長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和對生命的敬畏,懂得勞動的重要,初步養(yǎng)成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態(tài)度。
我校擁有一處占地面積約為580 平方米的種植土地,取名為“毓秀小院”,是一處得天獨厚的勞動教育天然“良田”。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我們逐步構建了“花田耕讀”特色勞動教育課程(見圖1)。利用每周的拓展課、午會課、班會課等,每個班級開展花卉、蔬菜、瓜果、中草藥種植、管理與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觀念,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
圖1 “花田耕讀”勞動教育課程目標
小院里開辟有蔬菜種植區(qū)、花卉種植區(qū)、中草藥種植區(qū)、瓜果種植區(qū),體現種植的多樣性。微花園、微菜園、微果園、微藥園“四園一體”,營造怡情育心的“耕讀”生態(tài)場域,成為學校“耕讀”特色課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采用“責任田”管理的模式,將小院田地分成26塊,每個班分配一塊責任田,開展田間種植課程。我們?yōu)槊總€班級統(tǒng)一采購“班花”,然后開展集中種植。學生在教師和家長志愿者的指導下,學習翻地、種植和田間管理。班級每天安排值“勞動小當家”,利用早晨、午間、班會課、勞技課深入“責任田”,進行澆水、除草等田間管理,結合學科教學開展小隊探究性活動。學期結束,每個班級對照評價指標開展“勞動小能手”評選活動。
“花田耕讀”勞動教育課程,實現了對現有勞動空間的生態(tài)修復,打造了隨四季變換的開放式生態(tài)學園,幫助學生在“勞動技能學習、自然生態(tài)探索、中草藥辨識”等領域實現全方位的綜合素養(yǎng)提升。
我們在小院一角的木屋中陳列了一些正逐漸消失的勞動工具、生活用品,如鋤頭、鐮刀、釘耙、木桶、竹匾、草帽、蓑衣、竹箕等,讓學生認識農具,學習農耕文化,感受勞動人民的艱辛和智慧。
在百年校史尋訪活動時一位老校友提供的一張獎狀中,我們發(fā)現學校在很多年前已將學生在勞動中的突出表現概括為“服務勤懇”,并進行表彰??梢?,當時學校已將勞動教育納入學生成長評價體系。這一評價標準也十分契合我校當前的育人目標。新時期,我校對勞動教育的內涵不斷進行挖掘和研究,積極探索勞動教育的評價方式。
我們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發(fā)揮評價的育人導向和反饋、激勵、改進功能。借助智慧校園平臺,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通過大數據進行全方位、多維度評價,伴隨式、全景式記錄學生勞動教育全過程,形成每一個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數字畫像”。
我們結合勞動主題月活動,為學生設計“勞動護照”(見圖2),關注學生在勞動中的實際表現和勞動成果,及時進行過程性和紀實性評價。將評價結果與少先隊爭章活動相結合,評選“毓美勞動章”。通過采取“任務驅動—目標要求—勞動實踐—爭章達標—習慣養(yǎng)成”的方法,引導學生一點點累積,一步步前行,知行合一,讓護照中的小目標成為學生心中的大夢想。
圖2 學生勞動護照
我們分年級提供不同的勞動崗位,根據勞動表現,探索多元評價。針對不同的勞動崗位,設計不同評價內容,制定評價標準,開展自我評價、學生互評、家長評價、老師評價、社區(qū)評價。
我們結合低年級表現性評價進行勞動教育習得能力的考查。例如,低年級開展整理書桌勞動技能比賽,讓學生感受勞動前后的變化,通過撰寫勞動心得、制作勞動小報展示勞動成果。每年還根據各年級成長序列節(jié)點活動開展勞動技能評比,評選“勞動小能手”“實踐小巧手”等。
勞動教育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它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學校緊扣新時代勞動教育內涵,努力完善家、社、?!叭灰惑w”育人體系,勞動教育逐步從課堂育人、知識育人,走向在實踐中育人、生活中育人的勞動教育大格局,我們期望在每一個學生的心田打好勞動教育底色,共同創(chuàng)造“毓”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