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1925年的夏天,毛姆的長篇小說《面紗》出版,當時在上海,一個處于熱戀中的女人讀了《面紗》后在日記里寫道:“因為沒有力氣,躺在床上看完一本《面紗》,看得我心酸萬分,哭得我至今心里還是一陣陣的隱隱作痛?!彼嘘懶÷?。
這本書的第一幕就是一場偷情。女主人公凱蒂并不愛丈夫瓦爾特,她選擇排遣寂寞的方式是發(fā)展婚外情,丈夫瓦爾特發(fā)現(xiàn)了她的不忠后,脅迫她去了霍亂橫行的湄潭府,最終瓦爾特不幸染病死去,而凱蒂經(jīng)歷絕境而自省,回到英國與父親和解。
很多人喜歡看凱蒂在湄潭府的成長和心靈蛻變,我卻覺得凱蒂婚前如何選擇“嫁給不愛的人”這部分很有意思。近一百年過去了,我們還能在很多當代女性身上看到凱蒂選擇婚姻的影子。
凱蒂的母親是個很薄涼甚至于冷酷的女人,她善于操持,雄心勃勃,往好了說是善于替家庭謀劃;往不好了說,她把一切都放到稱上來計算。
凱蒂的父親是位律師,體面,但掙不了大錢,一生一眼就能望到頭。于是母親對父親感到失望,甚至是看不起,這種婚姻觀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凱蒂,沒人告訴她婚姻的基礎(chǔ)是愛情。父親投資失敗后,母親更加厭煩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兩個女兒身上,如果兩個女兒嫁得好,也算能夠彌補她沒有實現(xiàn)的富貴愿望。妹妹多莉絲相貌平平、身材粗笨,指望不大,但凱蒂不一樣,從小就是個美人,母親對她傾注了所有的情感和希望。
讓凱蒂嫁給一個門當戶對的人,根本不是母親的目的,她要讓女兒的婚姻“輝煌無比”,她給凱蒂灌輸?shù)乃枷胧牵涸谀闾貏e年輕的時候,就要開始想這件事兒,去選擇一個什么樣的人,怎么樣嫁入豪門。
凱蒂從小就知道人生要靠美貌去交易,她隨了母親的愿,出落成一個愛慕虛榮、膚淺、輕浮的笨蛋美人。當她到了可以參加舞會的年紀,母親就發(fā)揮手段帶她參加各種各樣的聚會,目的就是為了把女兒推到臺前,讓她遇到合適的人。
凱蒂一開始無疑是成功的,她既有趣又漂亮,很快就有十幾個男人愛上她,但是她又很會“拒絕”——她對所有的人都非常友好,但又小心翼翼地不墜入愛河,不委身于任何一個。這顯然也是母親提醒的結(jié)果。
但挑來挑去,直到25歲仍然沒有遇到“完美”求婚者。這時母親開始不安了,她開始惱怒,常常說很難聽的話,“你還打算讓你父親養(yǎng)活你多久?”但凱蒂顯然沒覺得有什么危機,她認為追求者大把,自己還有時間慢慢玩慢慢選。
可是母親已經(jīng)幻覺破滅,不指望這個女兒能夠輝煌出嫁了,因為女兒作為“誘餌”,已經(jīng)放得太久,失去了味道,“大魚”不會上鉤了。所以母親只希望凱蒂能夠盡快地嫁出去,只要有男人愿意娶就行。
在這樣的境遇下,凱蒂一直覺得不如自己的妹妹竟然訂婚了,面子掛不住的她決定趕在妹妹前面結(jié)婚,于是選了只見過幾面,也談不上喜歡的瓦爾特,這也是悲劇故事的開始……
現(xiàn)在被催婚的女生們,在結(jié)婚前,應該認真考慮清楚“究竟為了什么而結(jié)婚”,這很重要。因為只有在現(xiàn)實面前,學會與自己和解,找到真正的寧靜與自我,才不會像凱蒂那樣歷經(jīng)情感打擊和生離死別后才頓悟——女人對感情的選擇,可以決定其一生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