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麗,張玉霞
(泰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急診科,江蘇 泰州 225321)
急性胸痛是急診內科最常見的病種之一,占中小醫(yī)院急診內科5%-20%。急性胸痛的臨床表現各異,伴隨癥狀亦各不相同,病種繁多,其中心源性胸痛有很強的的時間依賴性,漏診或誤診可能致命或嚴重影響患者預后。急性胸痛的診斷要求快和準,首先考慮或排除危及生命的急癥。急性胸痛中有15%-25%的患者被確診為急性冠脈綜合征(ACS),ACS包括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UA)、急性心肌梗死(STEMI、NSTEMI)和冠心病猝死(SD),是臨床常見的心臟急癥,也是造成急性死亡的重要原因[1-3]。胸痛中心為急性心血管急救診療體系的一種,最早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美國成立,通過全新管理理念、多學科協作模式、規(guī)范化診療流程的實施,可實現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診斷、科學救治[4]。近年來,我國加大對基層醫(yī)院胸痛中心的創(chuàng)建力度,通過建立院內急救綠色通道、早期轉運、危險評估等快速通道的創(chuàng)建,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急性心血管疾病救治的時效性及有效性。本院胸痛中心2020年10月創(chuàng)建成功并投入使用,為進一步探討其效果,本次研究分別于胸痛中心創(chuàng)建前后各選取98例高危胸痛患者,分析其急救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本院擬創(chuàng)建基層胸痛中心期間接收的98例高危胸痛患者設為對照組,包括男性50例,女性48例;年齡62~78歲,平均(70.10±4.52)歲;其中:主動脈夾層6例,急性肺栓塞2例,STEMI33例,NSTEMI21例,UA37例,張力性氣胸1例;入院方式:救護車56例,自行來院39例,院內突發(fā)3例。選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本院創(chuàng)建基層胸痛中心成功后接受的98例高危胸痛患者設為觀察組,包括男性51例,女性47例;年齡61~78歲,平均(69.52±4.50)歲;其中:主動脈夾層6例,急性肺栓塞1例,STEMI32例,NSTEMI23例,UA34例,張力性氣胸2例;入院方式:救護車57例,自行來院39例,院內突發(fā)2例。納入標準:(1)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2019)》[5]中的診斷標準;(2)年齡≥60歲;(3)發(fā)病時間<12h;(4)病歷資料完整;(5)配合知情同意書簽字。排除標準:(1)合并心臟瓣膜疾??;(2)合并急性創(chuàng)傷;(3)合并肺栓塞、惡性腫瘤;(4)需行心肺復蘇;(5)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惡性腫瘤;(6)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禁忌證。本院醫(yī)學倫理會審批通過了此次研究,且對比兩組性別、年齡、梗死部位及入院方式可見(P>0.05),均衡可比。
2020年10月,本院基層胸痛中心創(chuàng)建成功并投入使用,對急性胸痛患者急救流程進行了優(yōu)化:(1)自行來院急性胸痛患者急救流程。①急診預檢分診 胸痛專職護士于2min內完成初步問診、測量生命體征,于1min內完成疼痛評分,建檔登記,送患者進入搶救室啟動胸痛綠色通道,6min內完成首份心電圖,急診科醫(yī)生15min內初步確診。遵循“先救治后收費”的原則,保護患者隱私,在患者胸前張貼“胸痛優(yōu)先”的標志。②搶救室 進入搶救室1min內予以胸痛專用監(jiān)護儀連接,4min內完成首份心電圖,6min建立靜脈通路并采血,10min內完成相關實驗室檢查,15min內上傳心電圖及實驗室檢查指標、病歷至胸痛微信群,完成心內科醫(yī)生會診,如無響應2min電話直接溝通當日胸痛值班醫(yī)生,如需進行PCI術,做好準備工作;③PCI術前準備 15min內完成知情同意談話與簽字、給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口服;④導管室流程一鍵啟動。與上級醫(yī)院建立胸痛中心聯盟,微信群內啟動急診PCI導管室;⑤轉運流程。與患者家屬交代轉運風險,5min內將轉運準備工作完成,2min內進行轉運指征評估,開始轉運,途中予以吸氧、心電監(jiān)護、急救儀器等,有病情出現及時予以應急處理。⑥交接流程。與院前急救醫(yī)護3min內完成交接,對交接單進行核實、簽字,繞行上級醫(yī)院急診,直接到導管室。(2)120急救流程。①接診流程。1min內完成調度中心接單,2min內完成接單,快速與患者、家屬取得聯系,對其具體位置、接診方式進行確診;②現場急救。醫(yī)生3min內完成首份心電圖,上傳心電圖、病歷;護士2min內完成心電監(jiān)護,6min內完成靜脈通道建立,根據血氧飽和度和患者癥狀決定是否吸氧,同時對患者及家屬實施安撫、心理疏導;③救護車急救?;颊哌M入急救車內,5分鐘內完成病情交代及知情同意書簽署,根據會診意見給予胸痛一包藥口服,根據患方意見轉運至本院或上級醫(yī)院;④導管室啟動。院前急救醫(yī)生于微信群上發(fā)出會診請求后,當班胸痛值班醫(yī)生根據患者疼痛情況、首份心電圖等資料上傳至上級醫(yī)院胸痛群,由上級醫(yī)院醫(yī)生10min內完成遠程會診;⑤安全轉運。根據微信群內心內科會診要求,2min內完成轉運指征評估,5min內完成轉運準備,途中注重病情觀察與應急處理,準備好除顫儀、心肺復蘇儀以及搶救藥物;⑥交接流程。途中與家屬溝通,完成患者轉運同意書簽字,書寫患者轉運交接單,與上級醫(yī)院導管室醫(yī)護完成交接。
(1)急救時效性。記錄兩組發(fā)病至首次醫(yī)療接觸時間(SO-to-FMC)、發(fā)病至球囊擴張時間(SO-to-B)、首次醫(yī)療接觸至球囊擴張時間(FMC-to-B);(2)急救效果。統(tǒng)計兩組PCI成功率,術后靶病變殘余狹窄<10.0%,心肌梗死溶栓血流為2、3級,術中未出現穿孔、夾層、急性閉塞、死亡等即判定為PCI治療成功[6]。同時,并統(tǒng)計兩組全因死亡發(fā)生率,因任何原因導致的死亡即可判定為全因死亡[7];(3)并發(fā)癥控制情況。統(tǒng)計兩組的梗死后心律失常、靶血管血運重建、梗死后心絞痛、梗死后心力衰竭、卒中發(fā)生情況;(4)心功能恢復情況。急救前、急救后7d時,予以兩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Voluson 730 Pro V,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檢查,檢測兩組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內徑(LVEDD)、左室收縮末內徑(LVESD)。
此研究數據處理以SPSS 20.0進行,[n(%)]表示計數資料,檢驗方法是χ2,(±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SO-to-FMC、SO-to-B、FMC-to-B均比對照組短(P<0.05),見表1。
表1 兩組急救時效性對比(±s,)
表1 兩組急救時效性對比(±s,)
組別(n)SO--FMCSO--BFMC--B對照組(n=98)153.21±8.76134.25±6.59128.76±7.32觀察組(n=98)149.56±6.79130.42±5.89125.87±6.59 t值3.2604.2902.905 P值0.0010.0000.004
觀察組的PCI成功率是97.96%,比對照組的91.85%高(P<0.05),而觀察組的全因死亡率是1.02%,比對照組的7.14%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急救效果比較[n(%)]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是3.06%,比對照組的10.20%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控制情況對比[n(%)]
急救前,兩組的LVEF、LVEDD、LVESD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急救后7d再次檢測時,兩組LVEF均升高,且觀察組更高;而兩組LVEDD、LVESD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P<0.05),見表4。
表4 兩組心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
LVEDD(mm)t值P值急救前急救后急救前急救后對照組(n=98)37.56±2.3240.93±3.256.4620.00053.86±3.3549.98±2.239.5440.000觀察組(n=98)37.54±2.3342.34±3.2311.9310.00053.87±3.3348.89±2.2512.2670.000 t值0.1813.046--0.0213.406--P值0.8570.003--0.9830.001--組別(n)LVEF(%)t值P值續(xù)表4 LVESD(mm)t值P值急救前急救后對照組(n=98)42.85±3.3340.23±3.215.6080.000觀察組(n=98)42.83±3.3538.31±3.229.6300.000 t值0.0424.180--P值0.9670.000--組別(n)
STEMI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見類型的一種,由長時間心肌缺血導致的心肌細胞壞死引發(fā),發(fā)病急、病情兇險,需及時實施救治。關于STENI急救大量研究均顯示,STEMI越早接受臨床干預,預后越好,而實際情況中急救延遲的情況仍普遍存在,可導致患者血管梗死時間延長,致使患者出現不良預后[8-9]。不僅如此,國內外關于STEMI診治指南均明確,STEMII需在予以初步治療的同時予以患者危險程度評分,依據病情評估情況盡早實施救治,將PCI治療時間控制在首次醫(yī)療接觸的120min內,若預計實施PCI的時間超過120min,應于首次醫(yī)療接觸30min予以溶栓,并于溶栓后的2~24h評估效果,溶栓失敗者應實施補救PCI,溶栓成功者應于2~24h實施冠狀動脈造影,依據造影結果決定是否需行PCI,以使此病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10-11]。
基層胸痛中心通過院前急救、院內急診、檢驗、影像、心胸外科等多個科室聯合,對協同救治體系進行建立,可進一步優(yōu)化急診流程,提升胸痛相關疾病的急救效果。本次研究探討基層胸痛中心應用于老年STEMI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SOto-FMC、SO-to-B、FMC-to-B均比對照組短(P<0.05),且觀察組PCI成功率比對照組高(P<0.05),全因死亡率比對照組低(P<0.05),提示基層胸痛中心創(chuàng)建可進一步提升老年STEMI患者急救效率、急救效果。對于老年STEMI患者而言,減少早期再灌注治療時間延誤為急救關鍵,基層胸痛中心創(chuàng)建后,STEMI急救護理流程得到優(yōu)化,整體急救工作有序進行,可使患者盡早得到醫(yī)療接觸,并縮短急診檢查、診斷、治療等處理時間,并提前做好PCI準備,使患者能夠快速得到專業(yè)臨床救治,促進血管快速再通,從而使急救效率、積極效果進一步提升[12]。
老年STEMI患者病情嚴重、變化快,且致殘、致死率較高,大量臨床研究均顯示,急診停留時間與老年STEMI患者死亡率有極高的相關性,因此對此類患者進行急救時,應最大限度縮短再灌注治療時間,有效控制相關并發(fā)癥,并使患者心肌缺血盡早恢復,減輕心肌細胞損傷[13-14]。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對照組低(P<0.05),且觀察組急救后的LVEF、LVEDD、LVESD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基礎胸痛中心創(chuàng)建應用于老年STEMI患者中可有效控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進一步改善其心功能?;鶎有赝粗行膭?chuàng)建通過多學科合作、規(guī)范化診療,并以時間軸管理整個急救流程,可實現STEMI的早期診斷、病情評估、科學救治,使患者及時得到專業(yè)醫(yī)療救治,縮短心肌缺血的時間,減少應心肌長時間缺血導致的相關并發(fā)癥[15]。不僅如此,基層胸痛中心創(chuàng)建可進一步對胸痛患者診療流程進行優(yōu)化,使急救過程中的轉運時間縮短,快速予以患者再灌注處理,有效減少心肌細胞壞死,減輕心功能損傷,促進急救后心功能有效恢復。
綜上所述,基層胸痛中心創(chuàng)建應用于老年STEMI患者中可有效提升急救效率與效果,并有效控制并發(fā)癥,進一步改善心功能。然而,此次研究存在樣本量小、未納入更多客觀性指標等不足,后續(xù)需展開進一步的大規(guī)模研究,以更為客觀地探討基層胸痛中心創(chuàng)建應用于老年STEMI患者中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