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明明 邱劍 李杰 唐善衛(wèi) 徐正安 孫健通訊作者
(江蘇省鹽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江蘇鹽城 224000)
近年來,在胸腔鏡逐漸普及的情形下,胸腔鏡手術獲得廣泛運用。針對縱隔腫瘤采取此種方法進行治療后,表現(xiàn)出諸多優(yōu)勢[1]。三孔胸腔鏡手術呈現(xiàn)出創(chuàng)傷小、疼痛輕、瘢痕少等系列優(yōu)勢,于縱隔腫瘤中應用率較高。但術后較易表現(xiàn)出上肢運動障礙以及肺不張等系列并發(fā)癥,無法達到預期效果[2]。經劍突下全胸腔鏡手術憑借術后發(fā)生率低以及創(chuàng)傷小等系列優(yōu)勢,獲得廣泛應用。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0 例縱隔腫瘤患者治療情況,通過將運用上述兩種術式治療的結果進行對比,說明經劍突下全胸腔鏡手術方法應用的可行性。
將我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80例縱隔腫瘤患者,依據(jù)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常規(guī)組(選擇常規(guī)三孔式胸腔鏡手術方法進行治療42 例)和研究組(選擇經劍突下全胸腔鏡手術方法進行治療38例)。
常規(guī)組男性25 例,女性17 例;年齡26 歲~46歲,均值(36.79±5.25)歲;腫瘤直徑3 厘米~15 厘米,均值(5.79±1.22)厘米。
研究組男性26 例,女性12 例;年齡27 歲~49歲,均值(36.85±5.39)歲;腫瘤直徑4 厘米~15 厘米,均值(5.62±1.29)厘米。
對比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通過臨床檢查獲得確診者;(2)均接受手術治療者;(3)一般資料收集完整者;(4)對于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1)存在溝通障礙者;(2)存在凝血障礙者;(3)精神疾患者;(4)中途退出者。
1.2.1 常規(guī)組。選擇常規(guī)三孔式胸腔鏡手術方法進行治療,對患者完成插管麻醉后,協(xié)助選擇健側臥位。依據(jù)腫瘤位置,合理調整傾斜度。依據(jù)腫瘤位置以及三角原則,針對操作孔位置加以明確。于患者腋前第4 肋間以及腋后線第5 肋間分別完成主操作孔以及副操作孔制作,控制1 厘米~1.5 厘米切口長度。合理置入穿刺套管以及30°胸腔鏡。針對腫瘤利用電凝鉤等系列器械實施分離。如滋養(yǎng)血管較大,則將其充分夾斷后,合理展開結扎處理。如呈現(xiàn)出較大腫瘤體積,則適當延長主操作孔。針對積液實施低位引流,完成止血后,對操作孔實施逐層縫合。
1.2.2 研究組。對患者實施經劍突下全胸腔鏡手術治療,麻醉方法采取全身麻醉。對其實施單腔氣管內插管。協(xié)助采取平臥位。于劍突下1 厘米~2 厘米完成皮下隧道制作,直至胸骨后位置。將胸腔鏡置入。切口在左右鎖骨中線肋下緣1 厘米制作,完成操作孔制作后,合理創(chuàng)建人工氣胸。利用電鉤將腫瘤表面縱隔胸膜打開。于下級開始,直至上級。合理展開銳性分離以及鈍性分離。針對前縱隔腫物,合理采用超聲刀實施逐漸分離,其間需要注意保護患者雙側膈神經以及無名靜脈。通過對患者術中情況進行了解,將前縱隔胸腺組織以及腫瘤實施部分或者完整切除。手術后,對患者實施5 天~7 天抗感染治療。
(1)就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展開對比,主要包括手術時間、術后使用鎮(zhèn)痛藥物時間、術后引流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失血量、切口長度;(2)比較兩組患者并發(fā)癥(肺不張、上肢運動障礙、肺炎以及液氣胸)總發(fā)生率。
研究結果導入SPSS22.0 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計量資料分別實施χ2檢驗、t 檢驗,以百分比、表示。以P<0.05 為統(tǒng)計學意義顯著。
研究組手術相關指標同常規(guī)組比較,呈現(xiàn)出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后使用鎮(zhèn)痛藥物時間(d) 術后引流時間(d) 住院時間(d) 術中失血量(mL) 切口長度(cm)研究組(n=38) 103.29±21.03 2.13±0.33 3.65±0.25 8.59±1.03 76.59±10.33 1.05±0.22常規(guī)組(n=42) 145.33±21.36 4.99±0.32 5.22±0.25 1.99±1.05 106.59±10.25 4.66±0.27 t 8.8555 39.3319 28.0498 28.3300 13.0244 65.1366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研究組并發(fā)癥(肺不張、上肢運動障礙、肺炎以及液氣胸)總發(fā)生率(2.63%)低于常規(guī)組(21.43%)(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n(%)]
縱隔腫瘤作為胸外科疾病一種,表現(xiàn)出較高發(fā)病率,于任何年齡人群均可出現(xiàn)[3]。此種疾病類型以良性居多,以原發(fā)性囊腫、神經源性腫瘤、胸腺腫瘤較為常見,未經及時治療后,部分縱隔良性腫瘤會呈現(xiàn)出惡變現(xiàn)象。對于縱隔腫瘤患者,其會表現(xiàn)出諸多癥狀,伴隨循環(huán)、呼吸、消化等系列系統(tǒng)呈現(xiàn)出功能性轉變,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甚至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脅[4-5]。
以往治療期間,三孔胸腔鏡手術獲得廣泛運用,其能夠對組織進行更好牽拉、暴露,做到多角度游離,不會造成嚴重創(chuàng)傷,術后可以快速恢復。但因為于腋后線制作副操作孔,術中較易導致神經肌肉損傷[6-7]。術后表現(xiàn)出明顯疼痛感,從而對患者咳嗽、排痰、呼吸造成影響,使上肢運動受到影響。經劍突下全胸腔鏡手術有效運用,呈現(xiàn)出切口更小、更美觀特點,術后不會造成嚴重疼痛感,無需制作副操作孔,從而避免對神經肌肉造成嚴重損傷,將手術時間縮短,術后獲得顯著排痰,表現(xiàn)出更快的恢復時間[8-10]。
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組手術時間(103.29±21.03)分鐘、術后使用鎮(zhèn)痛藥物時間(2.13±0.33)天、術后引流時間(3.65±0.25)天、住院時間(8.59±1.03)天均短于常規(guī)組手術時間(145.33±21.36)分鐘、術后使用鎮(zhèn)痛藥物時間(4.99±0.32)天、術后引流時間(5.22±0.25)天、住院時間(1.99±1.05)天(P<0.05);研究組術中失血量(76.59±10.33)毫升少于常規(guī)組術中失血量(106.59±10.25)毫升,切口長度(1.05±0.22)厘米短于常規(guī)組切口長度(4.66±0.27)厘米(P<0.05);研究組并發(fā)癥(肺不張、上肢運動障礙、肺炎等)總發(fā)生率(2.63%)低于常規(guī)組(21.43%)(P<0.05)。分析此種結果原因為,經劍突下全胸腔鏡手術方法的有效應用,獲得的手術視野較好,可對患者雙側膈神經以及腫瘤同血管之間的關系加以明確,將出血風險以及神經損傷風險顯著降低,并且可以更加徹底切除腫瘤,將腫瘤術后轉移以及復發(fā)風險顯著降低。在實施胸腔鏡手術治療期間,術中出血屬于主要風險,甚至需要對患者實施開胸止血。術者需要對患者升主動脈、上腔靜脈以及無名靜脈解剖位置加以明確,術中需要嚴格操作,并對于急診開胸止血能力需要充分具備。術中依據(jù)常規(guī)做好胸骨鋸準備工作,如呈現(xiàn)出大出血的情況,則對于采用經劍突下全胸腔鏡手術方法進行治療的患者可以立即做到開胸止血,無需將患者的體位加以變化。術前通過創(chuàng)建人工氣胸,可對周圍組織疏松給予一定程度促進,可將手術期間的組織牽拉減少,將術后胸腔引流量顯著減少。此外在操作期間,不會對肋間神經造成損傷以及壓迫,可將術后疼痛感顯著減輕。其引流管質地較軟,針對患者不會造成嚴重應激刺激,可將術后疼痛感顯著減輕,最終獲得上述滿意結果,充分證明,采用經劍突下全胸腔鏡手術方法對縱隔腫瘤患者進行治療的可行性。
綜上所述,同常規(guī)三孔式胸腔鏡手術方法比較,經劍突下全胸腔鏡手術方法的有效應用,可將患者手術時間、術后使用鎮(zhèn)痛藥物時間、術后引流時間、住院時間有效縮短,并減少術中失血量,縮小切口長度,將肺不張、上肢運動障礙、肺炎以及液氣胸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降低,可改善縱隔腫瘤患者預后水平,從而表明對縱隔腫瘤患者給予經劍突下全胸腔鏡手術方法治療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