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明星 李 佳
世界圖書生命指數研究項目委員會[1]以再版次數為核心數據,在2021年11—12月間,梳理出1920—2020年百年來500次再版以上的圖書約511多種。經過逐一核實,可以確定面世時間(首個抄本、刻本、印本的時間)的有478種。研究團隊通過對這些世界經典圖書的研究發(fā)現,世界經典圖書87%為西方文化經典,全世界200多個國家中僅有30多個國家出現在世界經典圖書的作者國籍排行榜上。由此反映出世界經典的西方化現象表明當今世界文化發(fā)展格局存在著嚴重不公平現象,世界出版業(yè)的西方化、資本化是造成這種文化秩序失衡的重要推手,這是西方文化主導世界近500年發(fā)展進程所造成的諸多秩序失衡亂象之一。在當下的國際政治新形勢下,批判與反思西方中心主義以及文化霸權,探討世界文化秩序失衡重建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根據經典圖書作者所在洲際、國家統計,其中歐洲為366種,占比76%;北美洲為54種,占比11%;亞洲為49種,占比10%;南美洲為6種,占比0.01%;非洲僅有3種,占比0.006%(見圖1)。如果從文化淵源上來看,北美洲的美國與歐洲屬于同一個西方文化圈,處于亞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也屬于英語國家,也應計算在西方文化圈國家,這樣歐美發(fā)達國家數量為20個,亞洲國家僅有中國、印度、伊朗、阿富汗、日本、印度尼西亞6個國家,非洲國家僅有黎巴嫩、埃及2個國家,屬于南美洲國家的僅有哥倫比亞、墨西哥、阿根廷3個國家。在入選的可以確定面世時間的478種世界經典圖書中,西方圖書占據了87%的比例。聯合國193個國家中只有31個國家上榜,尚有162個國家沒有出現在世界經典圖書榜單中。
世界圖書經典的西方化現象,再次驗證了當今世界文化格局存在著嚴重不公平現象。根據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統計,全世界聯機圖書館書目數據(OCLC)顯示,用英語出版的圖書、期刊、學術文獻等記錄為2.03億種,德語為6300萬種,法語圖書為4700萬種,西班牙語為2500萬種,漢語為1600萬種,而阿拉伯語僅僅為330萬種,泰米爾語為29.8萬種,烏爾都語25.1萬種。[2]作為聯合國六大工作語言之一的漢語,使用人口 14 億以上,約占世界人口的20%,是母語使用人口數量最多的語言,但是用漢語出版的圖書、期刊、學術文獻等品種僅僅是英語的8%,德語的25%,法語的34%,西班牙語的64%。另一個聯合國工作語言阿拉伯語,是西亞和北非地區(qū) 22 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官方語言,使用人口數量為2.6億,用阿拉伯語出版的圖書、期刊以及學術文獻等僅有330萬種,僅僅是英語品種的1.6%,德語的5%,法語的7%,西班牙語的13%。[3]而使用人數超過6000萬的烏爾都語出版物尚不足30萬種,使用人口數量分別超過5000萬的豪薩語、斯瓦希里語出版品種僅以千種來計算。僅僅通過使用語言人口數量與相應語言出版物品種之間的對比,就可以發(fā)現文化秩序失衡現象已經達到了觸目驚心的程度。西方文化主導世界近500年發(fā)展進程,所造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格局諸多不公平、諸多秩序失衡亂象比比皆是,而世界經典圖書的西方化僅僅是冰山一角。
眾所周知,世界不同國家、民族的人們生活自然環(huán)境不同,也決定了人類的社會實踐方式不同,這種不同造就了文化多樣性。每個民族、國家都有自己的精神生活產品,都會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自己的文化經典。薩繆爾·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將當今世界分為五個文明形態(tài), 即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拉丁美洲文明、西方文明、非洲文明。在亨廷頓筆下,文明即是文化,文明與文化都涉及一個民族的全面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4]亨廷頓對于西方文化的評價認為:“歐洲基督教文明作為一個獨特的文明最早出現于8世紀和9世紀。然而,幾百年間,它在文明程度上落后于許多其他文明。唐、宋、明朝時期的中國、8—12 世紀的伊斯蘭世界、8—12 世紀的拜占庭,在財富、領土、軍事力量以及藝術、文學和科學成就上都遠遠超過了歐洲。”[5]在五大文明中,不用說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伊斯蘭文化在歷史所取得的文化成就有目共睹,就是連包含亨廷頓在內的西方學者,無法明確是否存在的“非洲文明”,在歷史上的文化成就也同樣不可小覷。正如圭亞那學者沃爾特·羅德尼(Walter.Rodney)對于歐洲沒有接觸非洲之前的農業(yè)、商業(yè)、文化考證所得到的判斷一樣,“在與歐洲人接觸前的數百年里,非洲最重要的活動是農業(yè)。在所有定居的農業(yè)社區(qū),人們觀察到具有自身特點的環(huán)境并試圖以合理的方式找到應對它的技術。一些地區(qū)采用了先進的方法,如梯田、作物輪作、綠色肥料、混合農業(yè)和保護濕地”。[6]對于非洲商業(yè)文化所取得的成就,沃爾特·羅德尼通過對于今天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等北非地區(qū)考察得知,這些地區(qū)在馬格里布王朝時代“都有繁榮的商業(yè)部門、高利貸者和強大的手工業(yè)”。[7]英國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也認為,“非洲其實并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落后。這里遠不是一位早期的英國旅行者所稱的‘原始的混沌之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qū)居住著許多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些在經濟上遠比同期處于殖民時代的北美或者澳大利亞更為先進?!盵8]可見在地球上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輝煌成就,都有各具特色的思想文化經典,甚至包括那些消失了的文明,對于當今世界出版業(yè)而言,缺少的是發(fā)現、整理、出版和傳播。
但是自16世紀以來,歐美國家在殖民全世界的歷史進程中,將西方文化也傳播到全世界。在西方文化主導世界政治、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每一個歷史進程,都充斥著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和文化霸權。即只有符合西方文化價值的其他民族、語言、文化的成果,才能進入世界文化生產與傳承的循環(huán)之中,而豐富、多元、多樣的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成果,要么被棄之如敝屣,要么被當作西方文化的對立面——野蠻、落后、不文明而被屏蔽掉了。西方文化霸權的主要特征是憑借自身強大的政治、經濟等綜合實力,把自己的主流文化強行向其他地區(qū)輸出,對異質文化進行滲透、排擠、腐蝕、扼殺,直至消滅他國文化,從而在他國通行自己的文化。從16世紀葡萄牙對于亞洲的滲透開始,直到20世紀一戰(zhàn)、二戰(zhàn)以及冷戰(zhàn)期間都是如此。連亨廷頓也明確承認,“在歐洲擴展的過程中,安第斯和中美洲文明被有效地消滅了,印度文明和伊斯蘭文明一起被征服,中國受到滲透并從屬于西方的影響”。[9]冷戰(zhàn)結束以來,歐美等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文化霸權愈演愈烈,采用多種強權政治手段,如經濟封鎖、經濟制裁與經濟援助、關稅優(yōu)惠等多種手段為誘餌,以經濟全球化為幌子向世界各國推銷自己的國家治理模式、自由民主機制、宗教信仰、道德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如鼓吹“人權高于主權”,并以捍衛(wèi)世界民主與自由的旗號,強行干預發(fā)展中國家內部事務甚至進行赤裸裸的政權顛覆,對國際事務奉行新干涉主義等等,都屬于“西方中心主義”的升級版——西方文化霸權行為。除此之外,西方發(fā)達國家借助在書刊出版、影視娛樂、互聯網等信息傳媒領域所建立起來的覆蓋全世界生產、傳播、渠道等優(yōu)勢,用各種隱蔽和公開的手段、形式進行西方文化產品傾銷,從而一再強化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維護西方文化霸權。
為了改變西方文化主導世界發(fā)展近500年來所造成的種種不公平、種種秩序失衡亂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先后頒布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2)、《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2001)、《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等綱領性文件。這些文件的核心要義是在“國家主權原則下”,維護和保護發(fā)展中國家的文化主權,倡導不同文化間的平等交流與合作,反對西方文化霸權。特別是2005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2007年3月18日正式生效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文化多樣性公約》),是第一次以國際公約的形式確認了文化主權原則,將國家主權觀念進一步延伸到涉及政治、安全、經濟、社會生活、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等多個層面,是基于“文化主權”原則對于西方文化近500年來的“文化霸權”的一次集體博弈。[10]
由于西方文化的本質是資本主義,因此世界出版的西方化必然帶來世界出版業(yè)的資本化問題。出版作為人類知識生產與文化傳承的古老行業(yè),在西方文化占據世界近500年的發(fā)展歷程中,以資本為紐帶的商業(yè)化、專業(yè)化組織形式,迅速淘汰了以家族血緣為主體的編輯方式、手工生產方式,資本主義成為現代出版機構的靈魂,在編輯生產、發(fā)行渠道、市場布局等方面日益國際化、集團化,并進而取得了一種世界范圍內的壟斷地位??梢哉f,世界出版業(yè)的西方化就是資本化,資本化進一步導致集團化、壟斷化。
在世界出版業(yè)的西方化、資本化的浪潮中,不僅給世界其他民族、國家的出版業(yè)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也為歐美等西方國家自身的文化發(fā)展帶來了難以克服的缺陷。用美國作家斯科特·提姆伯格(Scott Timberg)的話說,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嚴重窒息了西方文化的自我生產,出版業(yè)資本主義化之路,造成了西方文化的“潰敗”(Culture Crash)。[11]
英美等西方國家出版業(yè)從發(fā)展到繁榮,再到出現集團化的歷史階段各有不同,但大體上以二戰(zhàn)結束后的1950年代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1950年代之前,獨立出版機構占據主體,大多數法國、英國、美國等出版社的創(chuàng)始人都能夠保持出版服務于人類精神生活的初心,多元化、多樣化的文學與非文學出版,創(chuàng)造了西方文化的出版繁榮。而1950年代之后,英美出版業(yè)則逐漸進入資本化、集團化、壟斷化的發(fā)展階段,直到1980年代達到高峰。此前名不見經傳的青年作家輩出,此后名人富豪成為西方出版的中心,文學名家、演藝明星、政治名人、富豪巨賈長期占據著英美文學排行榜和非文學排行榜。西方出版業(yè)逐漸失去了多元化、多樣化的“靈魂”。
美國出版業(yè)的發(fā)展歷程極為典型地體現了這種變化。在1950年代之前,美國涌現出蘭登書屋、西蒙·舒斯特、哈考特、維京、克諾夫、斯特勞斯·吉魯等一批獨立出版社,這些出版社大多是個人所有,他們擁有出版社的全部或大部分股權,家庭成員也常常參與其中。這些出版社往往呈現很強的個性和主見,幾乎都是以男性為主導。他們知道他們想要出版什么,并根據他們自己的判斷和偏好建立書目,隨著出版社不斷壯大并更多地授權給編輯,也會根據編輯的判斷和喜好來建立書目。[12]以1927年2月在紐約注冊的美國蘭登書屋為例,兩位創(chuàng)始人貝內特·瑟夫(Bennett Cerf)和唐納德·克洛普弗(Donald Klopfer),長期合用一間辦公室和一個秘書,被傳為書業(yè)佳話。他們一開始拿很低的薪水,多年以后還比一些編輯和發(fā)行員低,因為他們寧愿把所有的錢再投入運營,他們享受的是“自由做事的樂趣”。初創(chuàng)時期的蘭登書屋善于挖掘美國本土青年作家,特別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青年人。例如美國作家威廉·薩洛揚(William Saroyan,1908—1981年),就是憑借其作品的魅力成了蘭登書屋的簽約作家。
美國學者約翰·特貝爾(John Tebbel)在《封面之間:美國圖書出版業(yè)的興起與轉型》(Between Covers: The Rise and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Book Publishing)中寫到:“1920年至1940年是美國出版業(yè)的黃金時代,代表了美國大眾出版業(yè)的巔峰。在出版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像1920年至1940年這段時間,如此充分地展示了出版業(yè)的獨特品質……這個獨特品質就是出版好書,而不以盈利為主導?!盵13]
但是隨著出版利潤日益增多,美國開始出現第一次資本化、集團化發(fā)展階段。以蘭登書屋為例,1959年通過華爾街一家金融機構面向公眾出售了30%的股份。1959年10月2日蘭登書屋上市,股票開盤發(fā)行價是每股11.25美元,第二天就漲到14元,最高時漲到45美元。擁有大筆資金之后,蘭登書屋便開始了資本化的擴展之路,先后在1960年并購了克諾夫出版社(Alfred A. Knopf)、萬神殿(Pantheon Book)等,最后是收購了雙日出版社,成了美國最大的出版集團。蘭登書屋所開創(chuàng)的用資本收購行為,直接引發(fā)了美國書業(yè)的并購和合并狂潮,最后蘭登書屋自己也在1965年12月被美國無線電公司(RCA)以4000萬美元收購,1980年被美國無線電公司以6500萬美元價格轉售給紐豪斯集團,1998年以10億美元價格被從印刷廠起家的貝塔斯曼集團收購。出版這種古老的知識生產與文化傳承的行業(yè)在自覺與不自覺間裹挾進資本主義狂飆突進的洪流之中。
隨著出版業(yè)的商業(yè)化程度日益加深,1980年代又迎來資本收購、集團化的第二波高峰。據美國《出版商周刊》的統計,1998年整個并購交易金額超過了110億美元,并購次數為11起,其中包括美國皮爾森公司以46億美元收購西蒙與舒斯特公司(Simon & Schuster)、德國貝塔斯曼以14億美元收購美國蘭登書屋,荷蘭愛思唯爾以16億美元收購美國的班坦圖書等。此后這個收購局面歷經多次變化,如2012年10月29日,英國培生集團與德國貝塔斯曼宣布達成協議,將各自旗下的出版公司企鵝出版社與蘭登書屋合并,新公司定名為企鵝蘭登書屋。合并后,企鵝蘭登一躍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出版集團。
美國不少有識之士對于美國出版日益集中,獨立出版社越來越少的現象十分擔憂,認為這種資本化、集團化的出版壟斷將更傾向于物色“暢銷書”而忽視大多數其他作品,使美國文學和文化作品失去曾經引以為豪的多元化、多樣化市場特征。暢銷書作者斯蒂文·金認為:“高度集中和壟斷的文學市場會降低社會的智商?!盵14]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傳播系教授麥克切斯尼(Robert McChesney)指出:“20世紀90年代美國媒體系統的結構性特征是驚人的集中化和集團化?!泵绹鴪D書出版業(yè)最后的結果是“一小撮全球公司主導市場”,這改變了知識生產與文化傳承這一人類精神市場的經營方式。[15]曾在西蒙和舒斯特工作40年,并擔任過總編輯、副總裁的邁克爾·科達(Micharl Korda)寫到,“出版業(yè)表面上的目的是要借整合達到規(guī)模經濟的效果,即制造、倉管、營銷等更有效應用,以及降低廣泛的日常運作和大量書籍出版的支援成本。這個過程的確達到一定程度的成績,但付出的代價卻是原先引以為豪、并得以區(qū)別出版業(yè)和其他行業(yè)不同的多樣性和多元化?!盵16]
美國出版業(yè)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的發(fā)展特征幾乎可以用“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這句話來概括。即此后無論是美國虛構文學的排行榜,還是非文學的排行榜,幾乎全部是名人的天下,很難見到新人的面孔。就連食譜類圖書出版也挖空心思搭乘“名人”路線。1994年進入美國非文學類暢銷書榜第15名的圖書是《巴伯·阿甘鮮蝦公司食譜》(The Bubba Gump Shrimp Co.Cookbook),由Oxmoor House/ Leisure Arts出版,因為電影《阿甘正傳》的名聲而銷售了600萬冊。邁克爾·科達感嘆到:“總體說來,20世紀90年代的暢銷書榜,滿足了財務部門,卻令所有人失望。大約兩打或更少的頂尖小說家合力建造了一道難以攻破的城墻,完全掌控了文學暢銷書排行榜。而非文學暢銷書排行榜在塞滿了公眾人物、非書籍商品和自助類的書籍之后,除了最特別的作品之外,同樣也是沒有任何上榜的機會”。[17]
作為萬神殿出版社(Pantheon Books)的繼承人施夫林(André Schiffrin)在其《圖書出版經營:國際大型集團如何接管了美國出版業(yè)并改變了我們的閱讀生活》(The Business of Books: How International Conglomerates Took Over Publishing and Changed the Way We Read)指出,美國許多小但有聲望的公司發(fā)展到20世紀90年代基本都消失了,被跨國集團并購、收購了。在圖書出版的決策中,以圖書利潤為中心進行規(guī)劃設計,美國出版業(yè)的六巨頭占據了美國80%的市場份額。施夫林親自體驗到了一個資本對于出版業(yè)的摧殘,他不得已退出了蘭登書屋,并自己建立了一個獨立出版社——新出版社(The New Press)。他在書中提到了一個關于美國前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出版案例?!氨M管在最初的時候,紐豪斯宣稱不干涉蘭登編輯的獨立性,但是很快就親自參與了蘭登書屋的組稿工作。紐豪斯堅持讓蘭登書屋給紐約房地產投機家唐納德·特朗普支付了巨額的版稅?!盵18]斯科特·提姆伯格對于這種現象進一步批判道:“出版業(yè)的資本主義化使個性化、獨特的創(chuàng)意寫作越來越難以傳播、越來越難以呈現給社會大眾?!彪m然目前自費出版成為一種潮流,但他堅持認為社會仍然需要高質量的作品,出版社的“把關人”角色仍然必要。利益驅動的資本主義化無法保護寶貴的多元文化,而且是造成美國文化潰敗的罪魁禍首。[19]
本文通過世界圖書生命指數研究發(fā)現,世界出版的西方化、資本化現象,是造成當今世界文化秩序失衡的重要推手,西方文化也深陷在資本主義的陷阱之中無法自拔。要改變這種世界文化秩序失衡亂象,需要用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思想理論進行重新組織、規(guī)劃,正如魯迅早在20世紀初《文化偏至論》一文對于新的中華文化所期望的那樣,要按照“取今復古,別立新宗”的原則重建一個新的世界文化格局。[20]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塑造了世界文明中極為獨特的中國圖書價值觀,中國傳統圖書價值觀不僅誕生了當今世界圖書生命力最為悠久的世界經典,還為世界文化秩序失衡的重建提供了中國智慧。梳理進入百年來500次再版以上的世界經典圖書的誕生、面世時間發(fā)現,有349種誕生在19世紀之后,比例為73%;從公元1000年至公元18世紀的1700年間,有124種,占比26%(見圖2、圖3)。公元前1000至公元1000年的2000年間,一共有8種圖書,除1種為伊朗的《列王紀》之外,其余均為中國的圖書。毫無疑問,這8種圖書屬于生命力最長的世界經典。它們分別是《詩經》(公元前1000年,再版839次)、《論語》(公元前700年,再版850次),《孫子兵法》(公元前500年、再版827次)、《道德經》(公元前485年、再版850次)、《史記》(公元前87年,再版690次)、《三國志》(公元280年,再版500次)、《資治通鑒》(公元1084年、再版505次)。這表明即便是在載體為竹簡、絹帛的時代,仍然能夠產生空前絕后的世界經典??梢悦鞔_的是,決定一本圖書生命力的核心要素不是圖書載體的粗糙與精美,不是圖書出版的組織方式是個體家族的還是專業(yè)化的,主要取決于是否服務于人類精神生活的本質。正如筆者在《世界圖書經典: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思想基礎——基于再版數據統計的世界圖書生命研究報告》一文[21]中所提到的,世界圖書經典,只與是否適應和符合人類精神生活本質這一規(guī)律密切相關。
2000多年前《左傳》就有這樣的文字:“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弊源呵飸?zhàn)國時代開始,中國人就將著書視為人生不朽之功業(yè),并經過幾千年的升華,成為讀書、寫書、編書、刻書、藏書人共同的人生目標,塑造了中國圖書文化史的一道獨特景觀:從劉丕的《典論·論文》中的“年壽有時而盡,榮乎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的話語,到中國士大夫階層“富貴利達,朝榮夕萎;而著述行世,可以不朽”的人生理念,這種對于圖書“立言不朽”的價值追求,由于中國知識階層同時又是官僚階層的雙重身份帶來了巨大的示范效應,并逐步放大形成全社會的普遍認可的道德規(guī)范?!傲⒀圆恍唷笔侵袊鴪D書行業(yè)的一種心理情結,也是中國圖書業(yè)發(fā)展的一種存在方式。這是中國思想、中國價值、中國智慧留給21世紀的現代出版人最為寶貴的思想遺產。
以“立言不朽”為核心的中國傳統圖書價值觀,昭示了這樣一個中國文化精神:即圖書永遠是一種人類精神生活的產品,它以個性化、差異性、獨創(chuàng)性的思想創(chuàng)新為圖書生命的動力和源泉。中國古人經常是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生的時間寫就一段傳世文字、一篇文章、一本著作,蘊藏其中的是“文章經國之大業(yè),人生不朽之盛事”的情懷?!拔恼略髅_”,成為中國知識階層對圖書這種精神產品生產規(guī)律的自覺認識,并內化為自己的人生實踐之中。圖書著述成為將自己有限生命無限延續(xù)的唯一精神寄托,成為跨越財富、娛樂等自然人物質需求的“精神階梯”。今天的中國人能夠閱讀到的絕大部分經典圖書,都是在這種文化精神感召下的產品。中國傳統圖書文化價值觀與以資本主義為核心紐帶構建的跨國化、集團化的西方現代出版業(yè),具有天然的異質性,是克服當今世界出版業(yè)資本化的一劑良藥,也是中國出版人參與世界出版秩序失衡重建的邏輯起點。
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全球治理體制變革離不開理念的引領,全球治理規(guī)則體現更加公正合理的要求離不開對人類各種優(yōu)秀文明成果的吸收。要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chuàng)新發(fā)展,積極發(fā)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繼續(xù)豐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22]中國出版參與世界文化秩序失衡重建之路的主要意義在于,發(fā)揚光大中國思想、中國價值、中國智慧,重新恢復圖書出版服務于人類精神生活的本質,引導當下世界圖書出版業(yè)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發(fā)展。以筆者之見具體有如下兩層含義。
一是以中國智慧糾偏世界出版的西方化,反對西方中心主義和文化霸權。在本次百年來世界經典圖書的書目中,非洲、拉丁美洲等發(fā)展中國家的文化經典還十分缺乏,甚至處于未開發(fā)、未整理、沒有出版面世的現狀。亟需要以多元包容、文明互鑒的人類共同體理念進行克服、糾正這種觸目驚心的不公平、嚴重失衡現象。在克服西方化方面,首先是如何克服英語獨大的問題。李宇明教授認為“英語一語獨大,為人類溝通提供了很大方便,但問題也頗明顯:其一,英語不斷擠占其他語言的應用空間,傳遞著愈來愈大的語言壓力,引發(fā)相關語言的不安,潛伏著語言沖突;其二,損害文化多樣性。語言是思維工具,是思想成果的載體。如果人類都用英語來思維、人類的文化都用英語來表達的話,人類五彩繽紛的思想和文化就會被英語這一語言濾網過濾得異常單調,嚴重妨礙人類的進步。全球治理,必須探索一語獨大的應對方略。”[23]世界圖書出版業(yè)不能失去服務于人類精神生活的原點,要承擔不同民族、國家、文化的知識生產與文化傳承,發(fā)揮其公益性、公共性、服務性職責,因此要首先克服英語化、西方化之偏頗,強調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關公約、綱領性文件下,出版多語言圖書,從而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反對西方文化霸權。
二是以中國智慧克服世界出版的資本化,為世界出版發(fā)展提供一個全新視角。通過世界圖書生命指數研究發(fā)現,即便是在歐美文化圈的西方發(fā)達國家,在近百年來,圖書生命力強的圖書絕大部分依然出現在19世紀,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形成的一大批壟斷、跨國的出版集團并沒有帶來西方文化的繁榮,反而進一步窒息了歐美圖書出版的健康發(fā)展。這表明,出版業(yè)資本化不僅造成了當今世界出版業(yè)文化發(fā)展格局的嚴重失衡,還把西方文化帶上一條“文化潰敗”之路。資本主義曾經為出版業(yè)帶來了活力、效率,但是資本化不是世界出版業(yè)的唯一發(fā)展目標,基于中國傳統出版文化價值觀所提出的“立言不朽”的圖書文化精神,以個性化、差異性、獨創(chuàng)性的思想創(chuàng)新為圖書生命的動力和源泉,這可能更為合理、更為符合圖書的本質。
通過研究百年來500次再版以上的世界經典圖書發(fā)現,世界出版業(yè)的西方化、資本化,僅僅是西方文化主導當今世界近500年來在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所造成的諸多不公平、諸多失衡亂象之一。而這種文化失衡亟需得到糾正與改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世界治理提供了現實動力,中國傳統圖書價值觀為匡正世界出版業(yè)的資本化提供了邏輯起點。在此意義上,世界圖書生命指數研究,不僅是對于當下世界出版業(yè)發(fā)展模式的一種“中國闡釋”,更是中國出版參與世界出版業(yè)全球治理一種理論準備。
注釋:
[1]世界圖書生命指數研究項目委員會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國際出版?zhèn)髅窖芯恐行呐c《中國出版》雜志社聯合組建。成員包括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后、博士、碩士。具體名單如下(按姓氏筆畫排序):王紫銥、王景、王澤宇、王振宇、江燕、后宗瑤、李佳、周靜怡、趙薇、陶欣雨、梁詩陽、黃建平、黃德發(fā)、廖少康。
[2]OCLC 2020-2021年度發(fā)展報告(OCLC Annual Report 2020-2021)[EB/OL].https://www.oclc.org/about/finance.html
[3]張巨武.新時代世界語言格局發(fā)展及啟示[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1(1)
[4][5][9]薩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譯.新華出版社,1998:24,29-31,36
[6][7]沃爾特·羅德尼.歐洲如何使非洲欠發(fā)達[M].李安山,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67,51
[8]尼爾·弗格森.帝國[M].雨珂,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99
[10]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The 2005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EB/OL].Http://www.unesco.org
[11][19]斯科特·提姆伯格.文化崩潰:對創(chuàng)意階層的扼殺[M].耶魯大學出版社,2015:2
[12]約翰·B.湯普森.文化商人:21世紀的出版業(yè)[M].張志強,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81
[13]約翰·特貝爾.封面之間:美國圖書出版業(yè)的興起與轉型(Between Covers: The Rise and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Book Publishing)[M].紐約:哈佛大學出版社,1987:201
[14]賀民.98美國書業(yè):史無前例的并購浪潮[J].中國出版,1999(9)
[15][18]阿爾伯特·N.格萊科,等.21世紀出版業(yè)的文化與貿易[M].丁以繡,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7-18
[16][17]邁克爾·科達.暢銷書的故事[M].卓妙容,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28,266
[20]魯迅.魯迅全集 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56
[21]何明星.經典圖書: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思想基礎——基于再版數據統計的世界圖書生命研究報告[J].中國出版,2022(5)
[22]隆國強.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的歷史邏輯與中國作用[N].人民日報,2017-08-28
[23]李宇明.全球治理,語言助力[M].世界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21),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