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霜雨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政治美學的開創(chuàng)者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指出,政治方面的一切改進都應從性格的高尚化出發(fā)。他主張通過教化促成理想的人,而理想的人能構成理想的社會。政治問題的解決必須假道美學問題,因為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走向自由。[1]思政教育的價值主要表現為教育活動對受教育者以及社會生活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其目的在于增強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識,促進其現代國民主體意識的建構。美學課程具有實施思政教育的獨特優(yōu)勢,其憑借“以美育德”的教學理念,使思政教育走出“以德育德”的單一模式,為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方法提供思路。以美學經典理論“審美無利害”的教學為例,美學課程的思政改革從情、知、意三個維度展開,將美育、智育、德育三者相結合,使學生在完成美學知識主動建構的同時,實現道德人格的塑造,將其引領至自我意識的更高境界。
“無利害性”(Disinterestedness)由18世紀英國思想家夏夫茲博里首次提出,但真正將無利害性確立為審美原則的人是德國美學家康德??档轮?,“審美無利害”的思想發(fā)展呈現出復雜的狀況。為避免闡釋層累,教師在教學時應慎用外圍知識,聚焦于核心理論即康德的“審美無利害”思想。
思政改革的第一步是凈化審美親證,教師引導學生沉于“情”中,在美的事物中體驗“無利害的愉悅”。第二步是引導理性反思,教師鼓勵學生對審美體驗進行理性反思,從“情”進階到“知”,在智識層面把握“審美無利害”的基本內涵。最后一步是提升道德覺悟,教師借助王國維的美學思想將審美的無利害性拓展到倫理維度,使美學知識與倫理思想巧妙融合,引導學生從“知”升華到“意”,最終實現“以美育德”。教學過程設計如表1所示。下文將對表中的三個步驟進行詳述。
表1 “審美無利害”教學設計
“以美育德”的第一步是以“美”陶冶情感,促成審美親證,這是美育視域下開展思政教育的前提與基礎??档略凇杜袛嗔ε小分兄赋?,鑒賞是一種原初和自然的能力。[2]就這種原初和自然之能力的培養(yǎng)而言,美學課程引入鑒賞教化十分必要。這種教化便是美育,其通過對心靈的陶冶,使原始和粗野的審美直覺在與經過歷史流傳下來的和經社會大眾檢驗過的品位的參照中得到鍛煉和打磨。[3]為了去除原始和粗野的審美直覺,我們首先需要正視自身的審美體驗,先將學生引入直觀,而不是將抽象的美學理論生硬地灌輸給學生。正如王國維所言:“教育者,非徒以書籍教之之謂,即非徒與以抽象的知識之謂。茍時時與以直觀之機會,使之于美術、人生上得完全之知識,此亦屬于教育之范圍者也?!盵4]
在對“審美無利害”進行理論講授之前,教師先引導學生體驗自然美與藝術美,無須搬弄美學術語,而是讓學生沉浸在樸素而原初的審美體驗中。教師在學習通平臺發(fā)布關于審美體驗的課堂寫作任務:針對自然美與藝術美,讓學生用感性語言分享自己的山水審美體驗,或就自己熟知或喜愛的藝術作品進行感性描述。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用意在于,通過強調對美的具體事物的感受性,讓學生盡可能處于概念思維之前的體驗狀態(tài),對“審美無利害”進行感性領會并以文字形式描述感性體驗。在一次課堂寫作中,教師在學習通平臺選出了四篇代表性作文,如表2所示。
表2 課堂作文概觀
課堂作文強化審美親證,有助于提高學生審美感知的敏銳度,能夠引導學生珍視并保存這種前反思的審美經驗,還能夠為學生在后續(xù)的學習中反思與校正自己的審美態(tài)度提供感性素材。借助網絡平臺的信息共享,教師能夠及時查看學生作文,學生也能形成高效交流,從而增進相互學習。線下課堂利用線上平臺進行實時互動,有助于提高溝通效率,節(jié)約教學時間成本。
審美親證能夠將感與思這兩種對立的精神活動聯結起來,將感性的人引向形式與思維。美學課程引導學生對審美親證進行理論自覺,實施由“情”到“知”的智育,這是“以美育德”的關鍵一環(huán)。美學之父鮑姆加通將“美學”界定為“感性認識的科學”。美學的研究對象是感性的,對對象的研究卻是智性的。美學基礎理論是對人類審美現象的整體分析,展現了美的世界的全部內容,從理論上引起對美學的重視,才能自覺地接受美育。[5]意即,只有在智識層面理解審美的真意,學生才能審視和校正原始的審美直覺,理解美與善的深刻關聯,進而自覺陶冶審美情感,由此增強道德意識。
美學是哲學的組成部分,美學學習需要以哲學為基礎,但美學教學的對象并非都具有哲學知識。以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為例,他們的知識結構以文史知識為主,哲學基礎偏弱。對其而言,美學知識抽象繁難,這幾乎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教學應想方設法將美學理論掛扣于審美親證,將審美親證作為反思素材,以提問的方式導入新課,激勵學生從自身經驗出發(fā)進行思考并適時提供助力。學生只有在真正體驗到追思的樂趣之后,才能收獲悟道的喜悅,進而完成對理論知識的主動建構。針對上述作文情況,教師可進行如表3所示的引導。
表3 課堂討論設計
實際上,A同學與D同學處于前概念的審美體驗中,真正體驗到了“無利害的愉悅”,而B同學與C同學已經越過感性體驗環(huán)節(jié)進入概念思維或審美評判中了。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反思審美親證,引發(fā)學生對“審美無利害”進行智性思考。學生帶著疑問進入新課的學習,教師則通過對上述問題的康德式回答,完成對“審美無利害”的理論講授。針對A同學,審美愉悅不同于感官快適。審美不涉及對象的實存、不占有對象,不涉及任何實用或利害因素,鑒賞判斷與感官判斷相區(qū)別。針對B同學,鑒賞僅關乎“對象的形式”,不必用概念“象”規(guī)定和認識“山”。人們常用概念對自然景觀進行命名,如“九馬畫山”“美女照鏡”,這種命名其實限制了審美中想象力的自由活動。因為純粹鑒賞所涉及的內心狀態(tài)呈現為想象力與知性的自由游戲,而非想象力被歸攝于知性概念之下,鑒賞活動與認知活動相區(qū)別。針對C同學,鑒賞主體應當評判的是單一性的審美表象,判斷某物為美的根據是“無利害的愉悅”,而非藝術史知識或批評權威,康德啟蒙美學所倡導的正是“自己鑒賞”的審美自律論。針對D同學,“無利害的愉悅”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得以保存,這種審美態(tài)度能夠真正幫助我們實現鑒賞的自我教化、培養(yǎng)情感能力。
至此,“審美無利害”的基本內涵已經得到揭示。針對學生的困惑給出的解答是層層遞進的:首先闡明愉悅感的無利害性,再對命題背后的理論依據自由游戲學說進行擴充,進而強調情感自主與審美自律的重要性,最后鼓勵學生進行鑒賞的自我教化。此外,教師還可引入朱光潛的“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的討論,通過將認識的態(tài)度、實用的態(tài)度與審美的態(tài)度三者相區(qū)別,鞏固學生對“審美無利害”的理解,去除審美中的利害因素,凈化審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通過“情”以及對“情”的“知”,最后升華到“意”的層面,這是美學課程思政改革的最后和最關鍵的一步?!皩徝罒o利害”的教學應超越審美領域,抵達倫理之維,將“無利害性”確立為一種社會領域中道德自律的實踐法則,實現“無利害性”的現實關懷。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化育人的品格和德行,使其抵達正義與幸福之途。蔡元培曾言:“人生不外乎意志;人與人互相關系,莫大乎行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適當之行為,即以德育為中心是也?!盵6]
美學課程開展思政教育,必須擺脫道德理念的空洞說教,將課程內容與倫理思想巧妙融合,使思政教育化于無形。教師借助王國維的美學思想,以“無利害性”完成對美與善之關聯性的證成。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一文中對“欲”與“觀”進行了區(qū)分,他說道:“夫優(yōu)美與壯美,皆使吾人離生活之欲,而入手純粹之知識者。若美術中而有眩惑之原質乎,則又使吾人自純粹之知識出,而復歸于生活之欲。”[7]“?;蟆睂徝谰哂袑嵱眯院屠π裕鴮徝狼楦腥纭皟?yōu)美”“壯美”卻超然于利害之外。“故美術之為物,欲者不觀,觀者不欲?!盵7]在他看來,審美之“觀”的無利害性和純粹性超然于一切“生活之欲”,觀美是掙脫嗜欲之網從而達至無欲之境的唯一通道。學生聆聽教師闡釋王國維的美學思想之后,以“無利害性”為橋梁理解美與善的深刻聯系,領悟美育的實質。在此基礎上,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德育,具體操作如表4所示。
表4 德育實施策略
教師以“無利害性”將美關聯于善,進而對學生實施德育,使無利害的精神化入個體的精神血液,促進“無利害性”原則在審美活動與倫理生活中的踐行。課程在美、真、善的多元結構中,最終實現“以美育德”。
在當下的高校教育生態(tài)中,眾多高?;蚨嗷蛏俅嬖谥驊眉夹g型大學的轉型趨勢。學界對此雖有所批判,但基于美學視域的反思卻不多見。美學課程的思政改革以核心知識的學習為軸心,將美育、智育與德育三者相結合,使學生在實現課程知識主動建構的同時,抵抗功利思維對人的異化。美學課程鼓勵學生對個體生命存在意義進行省思,去除蒙昧、陶冶性情、砥礪心智,樹立學生更為高卓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個體生命的意義建構,最終實現道德人格的塑造和現代國民主體意識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