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無銳
孔子跟隨師襄學習鼓琴。學了一段曲子,一連十天,不學新東西。
師襄說:“可以練習新內容了。”
孔子說:“不行,我只是熟習了曲調,還不明了曲調的規(guī)律?!?/p>
過了幾天,師襄又催他,孔子說:“還是不行,我知道了曲調的規(guī)律,還不能體會曲子的意趣。”
再過幾天,孔子依然拒絕學習新東西,理由是:“還未能領會作曲者的為人?!?/p>
終于有一天,孔子對師襄說:“我似乎見到了作曲者,高高瘦瘦黑黑,眼睛看向遠方,有王者的氣度,莫非就是文王?”
師襄大驚,向孔子行禮:“我聽我的老師說,這支曲子,名喚《文王操》。”
我覺得這個故事特別迷人。
這是一個關于自我教育和自我栽培的故事。孔子操琴,不是要成為師襄那樣的演奏專家。他把操琴當成自我栽培的機會。借助琴,他試圖領會某種偉大精神。領會一旦發(fā)生,做為人,他將更豐盈,更加趨近完滿。但領會確乎很難發(fā)生。所以他不急,他比老師更有耐心。一個想要把自己栽培成人的人,有的是時間等候那個領會從內心之中長起來。
(月照林摘自《其實不識字》,天津人民出版社,Aine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