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紅征
自從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以來,各門課程都在積極探索思政教育的新途徑,發(fā)揮課程育人功能,努力實現(xiàn)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育人效應。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背景下,作為公共必修課的高職英語由于課時多、選課人數廣,更是由于課程本身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突出而成為實施課程思政的天然載體。高職英語教學中貫穿思政教育意義重大,既拓寬了思政教育的渠道,又使英語課程有了靈魂,而且二者的結合也具有可行性和有效的實施途徑。
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盵1]這就要求每門課程要發(fā)揮思政育人的功能,育人不再是思政課的專屬,所有課程都應該發(fā)揮作用,形成育人合力。因此,全方位實施課程思政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教育任務的有效途徑。課程思政應該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運用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政治信仰、社會責任題材與內容,進一步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其成為德才兼?zhèn)浜腿姘l(fā)展的人才。
因而,這里的課程思政是指學校所有的教學科目和教育活動,以課程為載體,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充分挖掘蘊含在專業(yè)知識和通識教育知識中的思政德育元素,實現(xiàn)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形成三全育人的新格局。課程思政既是一種教育理念,說明任何課程的第一任務是立德樹人;也是一種思維方法,表明任何課程都要肩負起德育責任;但不是一門新的課程,也不是用德育取代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育,而是依據原有的教學材料和內容,提煉課程中蘊含的積極向上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精髓。
高等職業(yè)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2021年版)明確了課程的性質和任務,高職英語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四大核心素養(yǎng)和課程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文化交流,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文化對比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堅持中國立場,具有國際視野,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2]。因此,國家課程標準里規(guī)定的育人內容和目標與思政教育的任務和目標十分吻合,一脈相承。同時高職英語課程是高職教育中唯一一門對于中西方文化和語言有著強力對比的課程,在對比中進行思政教育更有說服力,可以說高職英語的學科特點使其成為持續(xù)推進思政教育的天然載體。
首先,高職英語課程的開設時間長,課時較多,覆蓋學生范圍較廣,而且還能與中等教育英語課程進行有效銜接。課時量大,能夠保證思想教育的持續(xù)性;開設時間長,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整體設計與實踐;受眾面廣,更加凸顯了在課程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這些課程特點都十分有利于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教師可以更好地借助課程對學生進行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其次,高職英語的選材內容便于思想教育的結合與開展。英語作為一門外語語言文化課程,教學內容選材多為語言知識豐富,文化性和思想性比較強的素材,尤其是選擇國外的一些經典的材料和世界熱點問題。高職英語課程教學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比較,學生可以吸取西方文化的精髓,摒棄其糟粕;更深刻地理解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教師在課堂上潤物細無聲地進行思政教育,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最后,高職英語課程本身具有隱性思政課程的功能。所謂的隱性課程是指“學生在學校環(huán)境中所學習到的非計劃的、無意識的、非預期性的價值觀念和知識能力。”[3]思政教育與高職英語教學相結合,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融合”作為新的課程目標,通過語言文化的認知學習過程和教師精心的教學設計安排,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guī)范。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不自覺地接觸語言中所包含的教育意義,逐步領悟語言知識所蘊含的文化,掌握跨文化知識,具有跨文化技能,秉持平等、包容、開放的態(tài)度對待外來文化,從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華文化。
課程思政不是系統(tǒng)化、體系化進行德育活動,而是結合高職英語的課程內容,尋找和挖掘德育元素,進行非體系化、系統(tǒng)化的教育。因此,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要堅持幾個原則,確保思政教育與英語教學兩者相互促進,互利互贏。
高職英語的課程思政設計要始終堅持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相結合,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特點進行思政教育。不能為了思政而思政,盲目補充和加大思政教育的內容,脫離原來的教學內容和語言知識的學習,增加學生的負擔,效果適得其反。另外,要結合當前信息網絡化的特點和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尋找適合的切入點進行思政教育。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要堅持立德樹人的第一要務,又要實事求是地進行語言知識的傳授。
高職英語教學設計中要進行滲透式的隱性思政教育,學生通過基于教材內容的語言知識學習,在不知不覺中思想上發(fā)生變化,這樣的隱性思政教育不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要注重思政教育貼近生活實際、貼近學生,注重社會環(huán)境、心理環(huán)境和網絡環(huán)境,堅持春風化雨的教育方式,通過教材內容的不同選擇,以及對教學材料的解構與重構,使學生從被動、自發(fā)式地學習轉向主動、自覺地地習。因此高職英語要堅持隱性滲透、寓思政教育于日常英語學習之中,通過滴水穿石的方式開展德育。
融入德育目標的高職英語的教學設計要在原來的基礎上有創(chuàng)新性,依據準確的學情分析和課程標準的相關規(guī)定,對原來的教學設計進行優(yōu)化,增加課堂教學目標中的思政教育目標[4]。同樣,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要與時俱進,尤其是教學材料的選取上,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取向的內容和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而且具有正能量的社會熱點問題。針對教材的章節(jié)內容,要大膽地進行解構,一條德育主線貫徹始終,然后圍繞德育目標和知識目標對內容再進行重構。當然,最重要的是在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實效,通過設計一些問卷以及和學生座談的形式,了解學生的思想變化,引導學生把課堂中領悟到的德育知識與校園生活結合起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也是隱性的,是春風化雨式的,對學生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要立足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遵循課程教學的規(guī)律和高職學生的認知特點,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恰如其分地滲透思想教育的內容。二者要相互融合,不能孤立,才能發(fā)揮合力,實現(xiàn)價值引領和知識傳授的有機統(tǒng)一。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教師在遵循高等職業(yè)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的同時,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中所包含的思政素材,融入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原有的教學目標基礎上,增加思政目標,并明確寫入教案,思政目標可以是一些高度概況的詞語,也可以是一句話,每堂課的課堂目標中都要寫明思政教育目標,這樣才能讓思政教育成為英語課程中的一個部分。
思政目標的設定還需要調查分析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和他們關心的現(xiàn)實問題、時事熱點等。只有從他們關心的問題入手,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吸引注意力,滲透思政教育內容才會變得水到渠成。因此,根據最新英語課程標準,融入思政元素,高職英語思政目標可以定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能夠在職場中進行有效跨文化交際,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高職英語教學是人才培養(yǎng)方案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隱含的思政教育內容,從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英語教學相結合;從每章節(jié)蘊含的西方文化知識學習中,對比中西文化,加強對西方文化中精華部分的深刻理解,增強文化自信;從補充內容中,努力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增加與教學單元主題有關的貼近社會熱點問題的材料。
從語言知識本身來講,單詞、短語、句子、語篇是語言學習的外在形式,是知識學習的主要內容。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這些基礎知識的同時,要讓學生關注隱含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要根據單元主題,梳理一條思政紅線,從導入主題、課文標題、詞匯學習、句子翻譯、段落分析等入手,提煉思政元素要點。教師要對單元內容有整體的把握,可以打破單元原有的順序,重新對教材內容按照思政紅線進行解構,同時可以按照一定的邏輯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構。
從課前預習、課堂的導入、課堂知識學習到課后的作業(yè)等,教師都要經過精心設計,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技能的同時,時刻接受文化的熏陶,實現(xiàn)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課前預習中,教師可以根據單元的主題內容,選取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和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熱點材料通過各類在線教學平臺和交流平臺等途徑發(fā)給學生。材料要短小精悍,難易適中,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英語水平;材料的形式多樣可以是文本、音頻、視頻等。
課堂導入和課堂知識學習中,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采用任務型教學法、討論式、體驗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增加音視頻形式的材料,尤其是視頻材料,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減少低頭族現(xiàn)象。重視課堂互動,引導學生依據現(xiàn)有內容,自主尋找相關思政元素,大膽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比如,學習到旅游這個單詞和主題時,可以非常容易地想到當前的熱點話題,如紅色旅游、紅色旅游資源以及“互聯(lián)網+”大賽中的紅旅賽道等,這些都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一定可以實現(xiàn)知識學習與思政教育的雙贏。
課后的任務設計,同樣可以結合思政教育進行設置。根據單元主題內容來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yè)。比如,在學習到西方的最重要節(jié)日圣誕節(jié)的時候,教師一方面可以安排學生查閱資料以了解圣誕節(jié)的來歷、風俗習慣、對西方文化的影響等;另一方面,要求學生了解中國春節(jié)的相關情況,再將二者做個對比。教師在課堂點評環(huán)節(jié)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西方節(jié)日文化的內涵,樹立文化自信和多元文化共存包容的理念。
高職教師可以使用先進的科技手段,發(fā)揮出各類競賽活動的重要作用,激發(fā)高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得學生在各類競賽中熟練掌握專業(yè)知識,從最為基礎的方面解決大學高職英語教育的短板問題。同時改變高職英語教學中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遵循新的教育考核方式,進行靈活多樣的評價機制。此外,為使課程思政與專業(yè)學習之間能夠完美結合,應充分詮釋思政教育在培養(yǎng)人生價值目標等領域的效果,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可以以英語基礎知識作為重要載體,學習到豐富的思政教育內容[5]。因此,可以說,融合思政教育與英語專業(yè)知識能夠全面增強教學效果,并以此作為實現(xiàn)原先預期教育工作的目標。
高職英語第二課堂的思政教育功能同樣需要被重視。第二課堂的思政教育是第一課堂思政教育的延伸和補充,二者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教師可以正確地加以指導,進行思政教育[6]。充分利用學校里的英語類社團,開展各類比賽。例如,英語演講比賽可以選擇和抗擊新冠肺炎有關的話題、中西方在應對疫情中的表現(xiàn)等,增強學生們的制度自信,感悟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或者選抄習近平治國理政英文版語句,或者學習熱點問題的英文材料,進一步正確認識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在學習英文的同時感受道路自信。通過第二課堂的思政教育可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堅持中國立場,具有國際視野,具備開放包容的家國情懷。
高職英語是高職院校教育中的重要課目。雖然,不同專業(yè)學生的英語學習側重點不一樣,但是根據不同的專業(yè)特點,在按綱施教的基礎上,融合課程思政教育的育人理念,將“培養(yǎng)出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急需人才”作為高職教育的教學目標。在日常英語教學中中滲透課程思政的新穎理念,發(fā)揮先進的網絡技術優(yōu)勢,通過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指引學生學習,使得學生具備正確的學習理念、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團隊合作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高職院校要明確高職學生培養(yǎng)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創(chuàng)新性培養(yǎng)模式,使學生能夠按照專業(yè)從事標準,構造未來就業(yè)發(fā)展的形勢圖,促進高職教育的人才發(fā)展規(guī)劃更合理有據,有效提升高職教育的整體育人水平。
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對高職院校實施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義重大。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牢牢抓住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發(fā)揮課程育人功能,嚴格遵循高等職業(yè)教育??朴⒄Z課程標準要求,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英語課程教學規(guī)律,利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將思政教育貫穿英語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有意識地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政資源,主動學習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在講授英語語言的同時,自覺整合滲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幫助學生鑄造充滿正能量的理想信念[7]。思政教育為高職英語教學指引方向,高職英語教學為思政教育保駕護航,二者相互促進,共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