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嬌蓉
在江蘇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談到兩只大熊貓“新月”和“竹韻”,飼養(yǎng)員楊杰像在談論自己的女兒一樣:“‘竹韻’的性格特別‘女漢子’,適應能力很強?!略隆赡苁且驗檫€沒有生過寶寶,還是一個姑娘,它就很嬌貴,但是‘新月’很溫柔,性情非常溫和,就像一個與世無爭的‘傻白甜’。”自2011年,“新月”和“竹韻”落戶蘇州以來,楊杰和它們一起度過了作為“新蘇州人”和“新蘇州熊”的十一年。
楊杰出生在內蒙古大草原,從小與馬匹羊群為伴的生活,讓他習慣了與動物相處,長大后,他進入揚州大學學習動物醫(yī)學和動物科學專業(yè),臨近畢業(yè),楊杰聽說即將有兩只大熊貓落戶蘇州,于是毫不猶豫地報名加入了“熊貓人”的行列。
“作為一個動物工作者,不管是保護、繁殖,還是其他方面的,能和旗艦動物生活在一起,或者能長時間以它們?yōu)楣ぷ鲀热?,我覺得這是一件特別榮幸的事。”
對待國寶大熊貓這種重量級的旗艦動物,必須抱著慎而又慎的態(tài)度。大熊貓落戶蘇州之前的兩個月,楊杰與同期的保育員一起到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雅安基地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專門培訓。在雅安,楊杰接觸了幼年、老年、亞成體、成體、雄的、雌的等各種狀態(tài)的大熊貓,以便能夠照顧好各種狀態(tài)的熊貓。
吃嘛嘛香!
如今,在太湖國家濕地公園負責照顧大熊貓的工作人員,包括獸醫(yī)一共有4個人,團隊里的其他同事總是不時發(fā)生更替,而楊杰始終充當著“新月”和“竹韻”的“奶爸”。
“新月”和“竹韻”剛來蘇州的時候,年齡相當于人的20歲和27歲左右,還是活力四射、精神狀態(tài)極佳的青少年,身體狀況也特別棒。11年過去,它們如今活動量變小了一些,也逐漸出現符合現在這個年齡段的一種狀態(tài)和氣質。
楊杰介紹,由于大熊貓很容易出現消化系統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因此11年里,飼養(yǎng)員最關注的就是大熊貓的健康問題。由于大熊貓的上消化道和胃腸道都特別容易出問題,飼養(yǎng)員不僅要科學安排大熊貓的“食譜”,還要觀察被稱作“青團”的熊貓糞便,以免大熊貓出現消化系統疾病。特備是如今“新月”和“竹韻”已經漸漸步入老齡階段,楊杰團隊的飼養(yǎng)方案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
“一頭大熊貓平均每個月要吃掉一百斤竹子,堅硬的竹竿會對牙齒造成磨損,因此等大熊貓年齡稍稍大一些之后,我們就會通過調整飲食結構等方法來保護它們的牙齒。另外熊貓喜歡又蹦又跳,年輕的時候體魄好,摔跤什么都沒關系,現在它們年齡大了,我們也會更加注意避免熊貓受傷。”
1 1年里,楊杰除了盡心盡力地照顧大熊貓“新月”和“竹韻”之外,還持之以恒做著科普宣教?!白鳛橐幻麆游锉Wo者,特別是一名大熊貓的守護者,我們的職責之一就是科普宣教,一定要向民眾們傳遞保護野生動物、保護自然環(huán)境、保護大熊貓的觀念,這在當下可以說是一件非常緊要的事情?!?/p>
在蘇州大熊貓科普館,隨處可見大熊貓家譜和大熊貓科普知識的張貼海報,碰到有游客觀看大熊貓時,楊杰也不忘見縫插針地科普:“你們知道熊貓為什么是黑白相間的嗎?因為大熊貓生活在叢林里面,黑色的眼睛更易于吸收光線,黑色的耳朵和四肢則有助于吸收熱量。憨憨的‘內八字’則能方便大熊貓在竹林中奔跑躲避天敵……”
談及大熊貓的故鄉(xiāng),楊杰認為,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和四川雅安基地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自然環(huán)境非常好,不同之處在于四川盆地的巨大海拔差讓大熊貓在夏天可以爬到海拔高達兩三千米的山頂上生活,而在平原地區(qū)的蘇州則不得不通過各種物理手段和機器設備為大熊貓降溫了。
或許是江南水鄉(xiāng)賦予了“新月”和“竹韻”獨特的氣質,落戶蘇州后,它們還收獲了不少“粉絲”。浙江大學有一名日本外教,常常來看“新月”和“竹韻”,而且一看就是一整天,從早看到晚觀察大熊貓在各種時間段的狀態(tài),因為他來的次數特別頻繁,蘇州大熊貓科普館的每個飼養(yǎng)員都認識這位大叔。
楊杰說:“這一點非常有意思,大熊貓之所以被當做中國的象征,一是因為它黑白相間的外觀跟周易八卦不謀而合,二是它溫順的性格和強大的戰(zhàn)斗力與中國人相似?!倍掖笮茇?zhí)煨宰非笫孢m,所以大家看到大熊貓的狀態(tài)總是爛漫舒適的。他認為,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的今天,多花點時間觀察大熊貓,學習它們追求快樂的生活方式,其實很有必要。
除了日本大叔,“新月”和“竹韻”的粉絲還有來自蘇州本土的、上海的、天津的、北京的……住在太湖之濱的兩只大熊貓收獲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喜愛?!霸谑澜绶秶鷥?,有一個名為‘超級粉絲團’的熊貓粉絲團,他們對大熊貓的了解遠遠的超出你我的想象。”有了大熊貓粉絲的鼓舞和督促,楊杰及其團隊也為了能將“新月”和“竹韻”照顧地更好,同時傳播更多科普知識而努力。
2020年5月到2020年8月,蘇州大熊貓科普館花了三個月時間對場館進行翻新,包括對“新月”和“竹韻”的生活空間進行格局調整,以及豐富外活動場和內活動場里面的容貌。疫情防控期間,管內還增加了一些拍攝設施,以便廣大市民能夠足不出戶,通過直播觀察它們的一舉一動。
我要下班了!
楊杰介紹,豐容有助于在圈養(yǎng)條件下,豐富大熊貓的生活情趣,滿足其生理心理需求,并促進它們展示更多自然行為。豐容設計必須既協調又合理,通過翻新,要讓大熊貓的活動場館符合太湖國家濕地公園整個大的環(huán)境的氛圍和視覺效果,又符合大熊貓生活擴容的需求。
“我們所有飼養(yǎng)管理工作的出發(fā)點,就是在保護它們的前提下,盡量保留它們作為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睏罱苷f,“因為你人的行為摻雜過多了之后,它就變成寵物了。這樣的話它就失去了野生動物該有的樣子,我們也就失去了保護它的意義?!?/p>
這一觀念或許與人們印象中動物園工作的初衷大相徑庭,楊杰解釋說,雖然近幾年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已經從“瀕?!苯禐榱恕耙孜!保@其中有大量“熊貓人”做出了貢獻,也就是說,在大量工作人員的人為干預基礎之上,大熊貓種群數量才出現了如今欣欣向榮的面貌。
因為大熊貓延續(xù)、擴充物種面臨著發(fā)情難、懷孕難、育幼難的問題,老一輩的大熊貓工作者們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通過各種嘗試,才把這三個難題攻克,并使大熊貓的數量漸漸出現正增長,如果讓它們在野外自由地生活生存的話,其繁育就會存在巨大阻礙。
類似關于自然知識的科普,在民眾之中還是普遍不足的,不少人看到大熊貓友好、親人的一面,就會忽略它們也是一種極具破壞力的野生動物,甚至早年間有人在動物園越閱圍欄或將手腳伸出護欄,造成一些傷害事故,可見自然知識科普的重要性。楊杰認為,只有充分了解自然,才能敬畏自然,并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未來,蘇州大熊貓科普館將推出一系列科普活動,方便市民,特別是青少年兒童更加科學、深入地了解大熊貓。除了傳統的游覽濕地公園、觀察大熊貓、品嘗主題餐點外,楊杰還計劃組織青少年觀察“青團”以及用“青團”造紙等,希望他們能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yǎng)對自然科學的熱愛,說不定這些孩子里,能有未來的“熊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