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喃 趙 軍 陳 聰
(開封市人民醫(yī)院藥劑科,河南 開封 475000)
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病因尚不明確,多認為與微栓塞、血流動力學改變、顱內動脈炎等因素有關,若不及時處理,隨著疾病進展,易增加腦梗死、心肌梗死等風險,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尼麥角林片是治療TIA 常用藥物,有擴張血管、改善腦細胞代謝的功效,在心腦疾病治療方面應用較多[1]。巴曲酶是常見的降纖藥物,具有降低血粘度、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在改善患者腦血流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2]。考慮將尼麥角林片與巴曲酶聯(lián)用,或更利于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但目前關于二者聯(lián)合應用于TIA 中效果的研究還較少。鑒于此,本研究旨在觀察尼麥角林片聯(lián)合巴曲酶治療TIA 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選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94 例TIA 患者,所有患者及家屬自愿簽署研究同意書。納入標準:①TIA 符合文獻[3]中標準,且經影像學檢查確診;②肝腎功能檢查正常;③近2 周無抗凝、抗血小板藥物服用史;④依從性好,可配合完成研究。排除標準:①存在出血傾向者;②對本次研究藥物過敏者;③存在栓塞病史者。入選的94 例TIA 患者,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7 例。對照組中男27 例,女20 例;年齡49~72 歲,平均(60.35±3.33)歲;疾病類型:頸內動脈系統(tǒng)TIA 24 例,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TIA 23 例;體重指數(shù)18.0~25.9kg/m2,平均(22.73±0.43)kg/m2。觀察組中男25 例,女22 例;年齡49~70 歲,平均(59.96±3.24)歲;疾病類型:頸內動脈系統(tǒng)TIA 26 例,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TIA 21 例;體重指數(shù)18.2~26.3kg/m2,平均(22.67±0.41)kg/m2。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常規(guī)治療,如積極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皮下注射,92AXa IU/(kg·次),2 次/d;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口服,75mg/次,1 次/d;尼莫地平片,口服,30mg/次,3 次/d。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口服尼麥角林片10mg/次,3 次/d,治療2 周。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巴曲酶+尼麥角林片治療,尼麥角林片用法同對照組,巴曲酶注射液,靜脈滴注,首次10BU,之后5BU/次,使用前用250mL 生理鹽水稀釋,滴注時間≥1h,1 次/d,每次用藥間隔1d。治療2 周。
1.3 評價方法:治療前、治療2 周,采集患者的空腹外周肘靜脈血3mL,加入含有抗凝劑試管中,離心處理10min(離心速度:3000r/min),分離血漿、血清;血液流變學指標:治療前、治療2 周,采集患者的空腹外周肘靜脈血3mL,加入含有抗凝劑試管中,離心處理10min(離心速度:3000r/min),分離血漿,檢測兩組全血黏度(Whole blood viscosity,WBV)、血漿黏度(Plasma viscosity,PV)、紅細胞壓積(Hematocrit,HCT)以及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xiàn)IB)水平。血清學指標: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血管緊張素Ⅱ(Angiotensin II,ANG Ⅱ)、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TIA 發(fā)作次數(shù)和發(fā)作時間:記錄兩組治療期間TIA 發(fā)作次數(shù)和發(fā)作時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 23.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所有計量資料均經Shapiro-Wilk 正態(tài)性檢驗,若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液流變學指標:治療前,兩組WBV、PV、HCT、FIB 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治療前,兩組治療2 周的WBV、PV、HCT、FIB 水平較低,且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 (±s)
表1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 (±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aP<0.05
?
2.2 血清學指標:治療前,兩組血清ANGⅡ、MMP-9、VEGF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治療前,兩組治療2 周的血清ANGⅡ、MMP-9、VEGF 水平較低,且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學指標指標對比 (±s)
表2 兩組血清學指標指標對比 (±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aP<0.05
?
2.3 TIA 發(fā)作次數(shù)和發(fā)作時間: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TIA 發(fā)作次數(shù)較少,持續(xù)時間較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期間TIA 發(fā)作次數(shù)和持續(xù)時間 (±s)
表3 兩組治療期間TIA 發(fā)作次數(shù)和持續(xù)時間 (±s)
?
TIA 疾病程度雖然未達到腦梗死程度,但與缺血性卒中存在密切聯(lián)系,卒中發(fā)生風險較高,臨床應予以重視。目前,臨床針對TIA 的治療方式較多,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血液流變學改善效果不明顯,整體應用效果不理想。因此,尋找一種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意義重大。
尼麥角林片作為TIA 常用藥,通過選擇性拮抗α-腎上腺素受體,使腦部血管增大,從而改善腦部血管阻力,進而使患者動脈血流量增加[4-5]。此外,該藥可通過抑制腺苷酸環(huán)化酶活性,阻滯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的分解,從而改善患者腦細胞能量代謝,增強患者腦部氧和葡萄糖的利用率,進而促進患者康復[6-7]。但尼麥角林片在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方面的效果并不顯著,對降低TIA 患者血栓形成方面效果不理想。巴曲酶是一種降纖藥,對紅細胞的聚集有抑制作用,可改善機體微循環(huán)。且周輝[8]等研究顯示,巴曲酶在治療缺血性腦卒方面有不錯效果,可改善患者血液循環(huán)。
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2 周的血漿WBV、PV、HCT、FIB 水平較低,TIA 發(fā)作次數(shù)較少,持續(xù)時間較短,表明尼麥角林片聯(lián)合巴曲酶可有效改善TIA 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且可減少TIA 發(fā)作次數(shù),縮短TIA 持續(xù)時間。分析其原因在于,巴曲酶通過與甘氨酸、精氨酸的結合,可促進纖維蛋白單體的形成,而纖維蛋白單體可結合成多聚體,從而利于纖維蛋白的降解吞噬,進而改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水平[9-10]。ANGⅡ可促進血管收縮,MMP-9 可降解細胞外基質;VEGF 可促進血管形成,上述三者均參與血栓的形成過程,而微栓塞是TIA 高危因素,因此,檢測ANGⅡ、MMP-9、VEGF 水平可在一定程度反映TIA 患者病變程度。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 周,觀察組血清ANGⅡ、MMP-9、VEGF 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尼麥角林片聯(lián)合巴曲酶治療TIA 的效果較好,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栓形成風險。分析其原因在于,巴曲酶通過增加基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在人體內的含量,刺激纖溶酶原,促進纖溶酶的生成,從而增加患者體內纖溶酶含量,進而阻滯血栓的形成,降低ANGⅡ、MMP-9、VEGF 水平。
綜上所述,尼麥角林片聯(lián)合巴曲酶治療TIA 的效果較好,可改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和血清學指標,且可降低TIA 的發(fā)作次數(shù),縮短癥狀持續(xù)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