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尊孫中山為國父,各地紛紛樹起了孫中山銅像,以作為紀念,上海亦如此。1937年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日軍入侵上海市中心,孫中山銅像遭到破壞。汪偽政權建立后,尤其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汪偽政府和日本人都開始積極地籌劃重建孫中山銅像,一場貌似“中日合作重建孫中山銅像”的運動頗有些陣勢地展開了。
合作背后各懷鬼胎
? 1940年“雙十節(jié)”后,汪偽政權的核心人物陳公博兼任偽上海市長。陳公博一到上海即任命胡澤吾為市府秘書,并著手籌建孫中山銅像。不久,他與日本駐上海市聯(lián)絡部長船津辰一郎談論此事,最終得到日方的同意。日方進而要求用“新建”來代替“重建”,因為“重建”意味著曾經的破壞,而“新建”則可掩蓋這樣的破壞,以全體面。
? 無論是“新建”還是“重建”,日、汪各自都有一番打算。汪、陳一向以“孫中山繼承者”自居,希望通過恢復孫中山的紀念活動,憑借孫中山的崇高威望,確立政權的合法性基礎,申明“中日友好”的正當性,以維持上海的統(tǒng)治。而重建孫中山銅像,亦符合當時日本在上海的利益訴求。他們希望利用孫中山的影響,來營造一種“中日親善友好”的氣氛,以此消解中國人民的抗日輿論,軟化與分化中國的抗日陣營。
1941年3月,偽上海特別市政府成立新建孫中山先生銅像籌備委員會(以下簡稱“籌委會”),陳公博任會長,會員則包含了汪偽政權上海各部門的大部分負責人,基本囊括了上海汪偽政府一切可利用的力量。不過,籌委會雖人數眾多,但其中絕大多數并不負實際責任,具體籌劃銅像建造日常工作的另有一套班子,其中大多為偽市府各局科室人員。與此同時,日方的后援會也隨即成立,不過多有變動。最初規(guī)劃的是成立兩個后援會——上海居留民后援會和東京后援會,前者在實際操作中并未見有任何作為,而東京后援會則有過一些作為。
? 在如何籌建的問題上,日、汪雙方也有諸多爭執(zhí)。首先是經費如何籌措?陳公博曾主張由日方單獨集款,日方則主張共同分擔更能表達“中日友誼”。最后商議的結果是,經費雙方各負其半,汪方由籌委會負責捐集,日方則由中國居留民或東京后援會負責籌集。
資金募集差強人意
資金募集是重建孫中山銅像籌委會最先試圖解決的問題。籌委會主要通過向各級政府機關及知名人士募捐方式來完成資金的籌集。
? 日本駐滬聯(lián)絡部一開始向籌委會推薦的日本方面銅像建造聯(lián)系人為奈良公元,他通過與各方接洽,給出了一個初步預算。材料預算約40萬(法幣),人工預算10萬,又因物價上漲與時局動蕩的因素增加了10萬。如此最后的預算資金為60萬,由日、汪雙方共同分擔?;I委會運行初期,資金完全依賴向偽市政府借貸,啟動資金為10000元,隨后數次申請,1942年前后共計借貸31800元。這些款項均需在募得資金后償還。
? 籌委會首先通過偽政府控制的報紙進行宣傳募捐。這些報紙在宣傳口徑上是一致的——即頌揚孫中山功績,宣傳“中日友誼”,號召為鑄建孫中山銅像募捐。宣傳還是產生了一定效果,各界都有數額不一的捐款。報紙宣傳募捐的同時,籌委會憑借陳公博的名義向汪偽各政府機關單位發(fā)放捐冊。偽政府中央各部門均有落實,地方上則向江蘇43個縣、浙江36個縣、廣東16個縣、湖北9個縣與上海全市送了捐冊。各縣城中江浙居多,廣東和湖北地區(qū)較少,這與汪偽政府對這些地區(qū)實際控制能力有關?;I委會人員自1941年6月開始,不斷向汪偽政府各機關單位寄送捐冊,并陸續(xù)收到匯款。自1941年8月5日起,到1942年1月12日為止,累計收到414202.68元,從數量上已遠超預先計劃的汪偽方面應承擔的30萬元數額。
? 汪偽政府籌委會資金募集雖達到了目標預期,但日方后援會的募集活動卻是曲折反復。東京孫中山銅像后援會成立后,即開展資金籌募工作。奈良公元自告奮勇兩次赴日籌款,但卻并不順利。由于日本后援會資金籌集久未完成,陳公博逐漸對奈良公元的能力產生懷疑,并請東京后援會暫停工作,要求汪偽政府“駐日大使館”辦事處孫理甫與東京后援會主導者淺見耕士進行溝通。淺見耕士向籌委會表達了募集資金困難的現(xiàn)實,表示最初計劃由日方承擔的30萬資金難以籌集,在日本本土籌集數額由30萬改為10萬,同時強調仍將繼續(xù)籌款。然而,淺見耕士的這番表白言論已不能讓陳公博信服了。
? 籌募資金嚴重不足的事實以及陳公博等的不信任,致使日方東京后援會最終停止了工作。這樣一來,孫中山銅像建造初期的計劃就需推倒重來。
終成紙上談兵
孫中山銅像的設計人選方案與建造計劃一樣也經過了反復折騰。偽上海市政府怕麻煩,除資金籌募外,諸如在銅像建造設計模型、建筑材料購置等重要問題上幾乎完全依靠日方。籌委會與日本駐滬相關機構協(xié)商,銅像設計者由日本代為選擇。陳公博致函上海興亞院及日本駐滬總領事,由他們與東京興亞院總部和外務省斡旋,由日方委托“帝展雕塑部”舉薦。陳公博還致函“駐日大使”褚民誼,也向日本方面交涉。“駐日大使館”辦事處專門負責此事的孫理甫則向陳公博抱怨經費不足,不能充分活動。顯然,汪偽外事部門因經費、人事等原因,實際為籌委會提供的幫助極為有限。最后還是在徐良接任“駐日大使”后工作才有所進展。日方舉薦了日本著名雕塑家朝倉文夫赴滬設計。同時,南京梅機關的犬養(yǎng)健等人也致電徐良,建議聘請高村光太郎,高村光太郎也是日本著名詩人和雕刻家。徐良將日方的推薦計劃報告了籌委會。最終的結果是籌委會委托了日本雕塑家朝倉文夫擔任銅像設計人。
1942年初,朝倉文夫專程來上??疾臁.敃r的報刊甚至傳出了孫中山銅像即刻建造的信息,稱由日本著名雕塑家朝倉文夫開始設計制作,將安放在偽上海市政府門前廣場,預定1942年11月12日的國父誕辰紀念日舉行揭幕式。報紙還披露了銅像樣式:“取直立式,座高三丈六尺,像高一丈六尺,以此尺寸實為當時東亞第一大之銅像?!便~像服裝用中山裝,其形象為孫中山晚年之風姿。
? 實際上,報章言論顯然過于樂觀,銅像的修建仍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樓”。直到1942年12月27日,日、汪雙方討論后才確定,銅像計劃于1944年11月12日建造完成。此時距1941年秋提出設想已過去了一年半時間。
? 細究其原因,雖然有各方推諉扯皮之舉,但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汪偽政府的處境和汪偽政府與日本的關系都發(fā)生了較大變化,使得各方對建造孫中山銅像一事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微妙變化,從積極變?yōu)槟弧?/p>
? 1944年3月,汪精衛(wèi)身體有恙,赴日治療,陳公博轉任汪偽政府“代主席”,離開了上海,于是,銅像的建造工作又陷無人關注之境。與此同時,日本已因戰(zhàn)爭走到山窮水盡之地,汪偽政府已無心再關注政權的正當性問題。至此,汪偽政權計劃建造“亞洲第一大孫中山銅像”計劃,終成紙上談兵。
(摘自《世紀》高紅霞、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