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揚揚的“波蘭導彈事件”,在事實層面已基本平息。波蘭官方通過各種渠道對外表示,這只是一個偶然事件,不是針對波蘭的蓄意襲擊。只是因為處于俄烏沖突背景之下,本該早就落幕的導彈事件演變成了一場“連續(xù)劇”甚至鬧劇,到現(xiàn)在仍然了猶未了。
? 據(jù)波蘭媒體報道,當?shù)貢r間11月15日下午,一枚導彈落入波蘭和烏克蘭邊境的波蘭東南部盧布林省的普熱沃杜夫村,造成當?shù)貎擅ㄌm男性公民死亡。
? 俄羅斯2月24日對烏克蘭發(fā)起特別軍事行動之后,由于波蘭堅定地站在譴責和反對俄羅斯的“前線”,也向烏克蘭提供了很大援助,波蘭在全球新聞報道中的曝光率越來越高。因此,在俄烏沖突背景下,波蘭導彈事件迅速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而且,各方關注的焦點很快就不再是“導彈是否俄羅斯發(fā)射”,超出了導彈事件本身。
? 當?shù)貢r間11月15日深夜,波蘭外交部召見俄羅斯駐波蘭大使謝爾蓋·安德烈耶夫,要求就導彈事件作出解釋。在僅僅4分鐘的召見之后,波蘭總統(tǒng)府國際事務辦公室主任雅各布·庫莫奇表示,召見俄羅斯大使不是為了告訴他“這是你們的導彈”,而是為了表明,“你們向我們邊境附近的烏克蘭開火,從而導致了這場悲劇”。
? 波蘭總統(tǒng)杜達11月15日當天就同美國總統(tǒng)拜登通電話,并在11月16日對外表示,沒有證據(jù)表明落在波蘭境內的導彈是俄方發(fā)射的,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導彈落在波蘭是對波蘭的蓄意襲擊,“但這枚導彈很有可能是烏克蘭發(fā)射的防御導彈,烏克蘭發(fā)射防御導彈的目的是擊落俄羅斯導彈”“烏克蘭是自衛(wèi)——這是顯而易見和可以理解的”。杜達還稱,落在普熱沃杜夫村的可能是俄制S-300型導彈,因此,“俄羅斯應該為這一悲慘事件負責”。
? 波蘭總理馬特烏什·莫拉維茨基當時也在電視節(jié)目中對外宣稱:“雖然我們不知道導致此次普熱沃杜夫村悲劇發(fā)生的確切原因,但我們知道根本原因——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如果不是因為俄羅斯對烏克蘭發(fā)起大規(guī)模導彈襲擊,這場悲劇就不會發(fā)生。”
? 鑒于直接導致普熱沃杜夫村悲劇的導彈極可能是烏克蘭方面發(fā)射的,不少人認為此事可能影響波烏關系。對此,波蘭外交部副部長馬辛·普希達克茲表示,意外事故不會改變波蘭與烏克蘭的關系。
? 似乎趨于平息的導彈事故,不料卻因烏克蘭方面的回應而迅速升級。對烏克蘭政府來說,波蘭方面“意外事故不會改變波蘭與烏克蘭關系”的表態(tài)本來應該是“暖心”,但烏克蘭方面卻發(fā)出了與波蘭相矛盾的言論。烏克蘭總統(tǒng)澤連斯基11月16日稱,“根據(jù)軍方的軍事報告,這枚落入波蘭的導彈不是烏克蘭的導彈”“堅信烏克蘭應該而且將會參與對此事的調查”。到11月17日視頻參加彭博創(chuàng)新經濟論壇時,澤連斯基又含糊地改口說,“我不是百分之百清楚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我認為世界也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
? 對于烏克蘭方面的種種回應,一些波蘭民眾紛紛發(fā)聲表示不滿。一些網民說,“烏克蘭一直在向外界不停地索取——向波蘭、向世界,卻厚著臉皮說(落入波蘭領土的)不是他們的導彈”“我們要求烏克蘭當局向此次事件的遇難者家屬道歉”“烏克蘭想把波蘭也直接拉進俄烏戰(zhàn)爭”。
? 作為波蘭導彈事件“連續(xù)劇”的另一個“主角”,俄羅斯一直拒絕接受指責。據(jù)報道,俄羅斯國家通訊社塔斯社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有關俄羅斯發(fā)射的導彈落入波蘭村莊的說法是“蓄意挑釁”,目的是使局勢升級。俄總統(tǒng)新聞秘書佩斯科夫也聲明說,俄羅斯與波蘭導彈事件沒有任何關系,“我們目睹的是另一種瘋狂的‘恐俄’反應,但這種反應沒有任何真憑實據(jù)”。
? 在此次事件過程中,正如佩斯科夫所言,美國的反應似乎相對“克制”和“理智”。美國總統(tǒng)拜登11月15日就表示,俄羅斯“不太可能”向波蘭東部發(fā)射一枚引發(fā)爆炸的導彈,盡管這些信息是“初步的”。但他同時也再次譴責說,俄對烏發(fā)起的襲擊是“完全不合情理的、過分的”,美國將竭盡全力支持烏克蘭。
? 北約和歐盟在此次波蘭導彈事件中的立場和表態(tài),與波蘭政府大同小異——“不確定”肇事導彈為俄羅斯發(fā)射,但宣稱俄羅斯是“始作俑者”,應為此悲劇負責。
? 隨著波蘭官方越來越多地通過各種途徑發(fā)聲說導彈事件只是偶然事件,不是針對波蘭的蓄意襲擊,外界也認同這一結論。報道“俄羅斯導彈落在波蘭導致兩人死亡”假新聞的美聯(lián)社記者詹姆斯·拉波爾特日前也被解雇。但是,因為此事處于俄烏沖突這個背景之下,以“偶然事件”收尾的這個“連續(xù)劇”甚至“鬧劇”,仍然了猶未了。美國、北約、歐盟等方面與導彈事件的主要當事國波蘭一樣,仍然在不斷地把借導彈事件射出的“子彈”瞄準俄羅斯。
(摘自《中國青年報》國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