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琰,劉家訪
(1.福建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0;2.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0)
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在無數次革命和不斷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形成的革命遺址、保留的革命文物、可以傳遞的革命精神等。紅色文化是促進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學校應該更加重視紅色文化資源,讓紅色文化資源進入課堂,讓新時代的每一位青年學生都銘記于心。
福建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區(qū),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革命歷史傳統(tǒng)光榮、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福建省共有2500多處革命遺址,3600多個革命基點村,形成了古田會議精神、閩西蘇區(qū)精神、谷文昌精神以及擺脫貧困的寧德經驗等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豐富多樣的紅色文化資源。如長汀縣革命委員會是中央蘇區(qū)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是“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重要實踐[1];“刑架上的英雄”凌福順將24歲的年輕生命奉獻給革命事業(yè)[2]。這些紅色文化資源涵蓋了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核心文化,是當前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鮮活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方向要同我國發(fā)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將福建紅色資源融入高職院校的思政工作,正是從具象層面回答如何將文化融入思想教育工作。福建紅色資源作為優(yōu)秀的文化內容,有必要被挖掘并用于學習。如果新時代的每一個青年都熱衷于文化的學習,并且以文化指導自己行為處事,特別是使用老前輩們歷經千辛萬苦換來的和平所形成的紅色文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近在眼前。
福建紅色資源融入高職院校思政工作,旨在推動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加強和改進,表現為既構建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有力載體,又拓展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深刻內涵;既激發(fā)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價值追求,又實現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習近平指出,我們黨之所以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就是憑著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強大精神。正因為紅色資源體現中國共產黨的堅定信念和優(yōu)良作風,其與思政工作的結合更能鍛造學生堅韌的品格,增強學生對中國革命的深刻理解,并使得學生在愛國情懷和民族自信的提升中,傳承紅色文化,賡續(xù)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
筆者運用實證研究方法,通過向各高校教職工分發(fā)調查問卷的方式,研究福建紅色資源融入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現狀。本研究選取七所福建高職院校,涉及福州、泉州、廈門以及南平等區(qū)域,盡可能科學地形成抽樣樣本。調查方法為簡單隨機抽樣,共分發(fā)問卷750份,收回有效問卷700份。調查問卷共有20題,主要涉及三部分內容,分別為學生理解紅色資源的現狀、學生希望學習紅色資源的內容、學生希望學習紅色資源的方式方法。
第一,學生對紅色資源的理解現狀,頗為不佳。紅色資源涵括紅色革命偉人、英雄形象、紅色景區(qū)經典建筑形象、紅色人物的事件或故事、紅色人物著作等。據調查,有53%的學生熟悉偉人故事和英雄形象以及紅色人物的事件或者故事。有39%的調查對象僅處于了解程度,并不清楚來龍去脈。紅色著作有5%的人喜歡讀,但多數同學表示讀得并不深入,讀過并沒有深入思索,多數時候就像看故事一樣走馬觀花地了解故事情節(jié),沒有深入地去思考每個人的人物特色。
同時,近九成的同學表示,其了解的紅色文化,停留在紙面,沒有條件去現場體會。他們表示,大部分紅色資源表現為紅色故事、紅色景區(qū),所以難以產生深刻的共情。不過他們表示如果可能的話愿意參加仿真練習,通過切身體會后再去看相關的著作會有更好的效果,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正因為不具備現場體會的感受,他們對紅色景區(qū)經典建筑形象的了解度不到3%。也有一些同學表示,即使去了一個建筑名勝之地,但像網紅打卡一樣拍照留念就返程了,建筑介紹主要是文字型的,因為各種原因表示不愿意去一字一句地去看、去讀。通過進一步調查,很多同學希望沒有視頻講解的地點能有視頻講解,如若已有視頻講解但是效果還是不理想,希望相關部門能把視頻優(yōu)化以更加貼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這樣他們更愿意去了解去傳承。
第二,在紅色資源的內容方面,將近九成的學生更愿意通過紅色革命偉人、英雄形象以及與紅色革命人物有關的故事來接觸紅色文化;而83.56%的學生希望通過紅色景區(qū)的經典建筑形象來了解紅色文化。相較于前兩類同學,73.15%的學生更喜歡閱讀相關的紅色人物著作來熟悉紅色文化歷史(見圖1)。與通過紅色革命偉人、英雄形象以及與紅色革命人物有關的故事來了解紅色文化,通過閱讀紅色人物著作來熟悉紅色文化更像傳統(tǒng)的紅色文化教育方式,而結合紅色經典革命人物形象以及故事來宣傳紅色文化能夠打破紅色文化教育傳統(tǒng)的灌輸模式,給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活力,豐富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高校學生的思想品德與政治信念。把思政教育與紅色革命人物形象、故事相結合,將抽象的道理通過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使之具象化、鮮活化,讓高校學生更加得以理解和接受,通過這種熏陶浸染,培養(yǎng)高校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其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圖1 學生愿意接觸的紅色文化類型
第三,至于如何學習紅色資源,調查結果呈現出創(chuàng)新與傳統(tǒng)的雙重性。紅色文化區(qū)的建設加強了紅色文化的宣傳,讓紅色文化得以更好傳承;形式多樣的理論宣講和紅色文化研究創(chuàng)作的開展,使紅色文化走近、感染高校學生,激發(fā)高校學生一心向黨、崇德向善的熱潮。學生前往紅色文化區(qū)參觀,可以了解不同時段的紅色革命文化,能夠把碎片化、點狀化的紅色文化歷史融合起來、豐滿起來,從而使高校學生得以對整個紅色革命文化歷史有清晰的脈絡并形成相應的體系。
對于學生前往紅色文化區(qū)參觀紅色文化的主要理由,大多數學生認為是由于受紅色文化區(qū)本身的文化內涵吸引而前往,有51.58%的學生則認為是由于紅色文化區(qū)的創(chuàng)意性吸人眼球,而35.14%的學生則是通過老師介紹前往紅色文化區(qū)參觀紅色文化的,有17%學生則是因為紅色文化區(qū)價格實惠從而愿意前往參觀紅色文化,而剩下16.44%的同學則表示是因為紅色文化區(qū)成為網紅打卡地才,吸引他們前往紅色文化區(qū)參觀紅色文化的。
圖2 吸引學生前往紅色文化區(qū)參觀紅色文化的主要理由
部分同學還表達了對紅色資源融入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關切。一些同學認為,紅色資源很多表現為景區(qū)、建筑,他們僅僅了解一些故事,并不能得到深刻體會;一些同學認為,將紅色資源作為課程內容的教育質量偏低;一些同學認為,職業(yè)教育的課程多為實踐技能培養(yǎng),紅色資源融入思政工作可能增加課程負擔;還有一些同學認為,他們本身不受社會重視,將紅色資源融入思政工作可能只是泛泛之談。因此,作為一項實踐命題,福建紅色資源融入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現狀堪憂;為了回應同學們的關切,亦為了深化職業(yè)教育與紅色教育的結合,有必要對此命題進行解答。
由具體至抽象,為何存在上述現狀,則應轉至福建紅色資源融入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解題難點。在客觀層面,紅色資源作為課程資源存在不確定性,致使福建紅色資源融入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通道不順;在主觀層面,紅色資源融入課程存在多種局限性,涉及高職院校及其教師、社會各部門等。因此,福建紅色資源融入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動力與活力,備受擠壓。
紅色文化本身是很好的課程資源,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和價值,但是現實中真正挖掘其教育意義用作教育資源相對來說比較難。原因在于:第一,紅色文化資源包含面廣,作為教學資源需要一一考證。任何一項紅色資源,包含故事、人物、場景、文化內涵、精神要義等多方面內容。正是由于包含面廣泛的問題,福建紅色資源可以成為思政課程內容,但如何考證,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第二,紅色文化資源歷史界定問題難,教師隨意拿來作為教學資源可能違背客觀性。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程,重點在于紅色文化資源自身是否明確,此將關乎同學的思想延展與學習動力。第三,高職院校以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與技能為教學方向,將紅色資源作為課程內容與職業(yè)教育的聯結性不足,難以進入課堂。相較于普通大學的通識教育,高職院校的職業(yè)教育屬性使得紅色資源作為課程資源產生不確定性。
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堂存在局限,主要表現為:第一,紅色文化資源的固定性。固定的資源文化只能現場參觀觀摩,無法直接帶入課堂。例如,古田會議之于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但同學對書本上的古田會議感觸并不深刻。只有走進古田會議會址,才能引發(fā)同學們的心靈共鳴。第二,紅色文化資源的分散性。紅色文化資源分散在省市各地,欣賞與體會這些紅色文化資源,勢必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財力?,F實中,學校難以承受資金壓力,又無法調節(jié)學生安全與課程學習之間的矛盾,并不能很好地將課程從書本帶入場景。第三,教師對紅色文化資源的積累不夠,很多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方面的引領跟自己課程沒有關系,產生教師與紅色資源的斷裂結果,于思政工作無益。同時,高職院校注重實踐課程,多以統(tǒng)一教材、統(tǒng)一課程等形式教授思政課程。統(tǒng)一教材與統(tǒng)一課程,有其存在必要性,卻也存在忽視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之弊病。第四,部門聯動性的缺失。在內部,各院系單打獨斗,難以就一項紅色資源的宣傳與教育進行聯動。尤其是傳統(tǒng)思政院系與新興信息科技院系的溝通偏少,思政課程缺乏新興科技技術的投入;在外部,學校與其他部門的聯動缺失,思政工作欠缺教育、文化、財政、市場等部門的輔助或支持。
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等職業(yè)院校思政工作,具有必要性,但也相當困難。因此,必須尋出一條可行路徑,為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服務。需要明確福建紅色資源融入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原則是:紅色資源與思政工作的結合,不是生搬硬套,不是為了宣揚紅色文化而宣揚。為了解決相關難題,筆者嘗試提出以下路徑,以增加福建紅色資源融入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深度和廣度。
首先,社會各部門聯動合作。國家相關部門要大力扶持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為教育事業(yè)貢獻可以貢獻的力量。例如,紅色文化場館可加大紅色文化文物資源信息開放力度,加強與高校的交流合作,共同策劃舉辦走進高校、貼近師生的革命文物主題巡展、巡演、講座,積極服務高校思政課和日常教學工作。地方各部門也可與高職院校聯合開發(fā)紅色課程與編撰各高職院校適合的教材內容,包括福建各地紅色資源、各高職院校紅色故事與紅色人物。實踐課程方面,尤其在學生職業(yè)發(fā)展的場景中,各部門應打通職業(yè)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壁壘。例如,有關部門要指導支持高校與紅色文化場館共建實踐育人共同體,推進高校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深度融通,支持高校師生結合重大事件、重要節(jié)日走進紅色文化場館,拓寬“綠色通道”“云課堂”在思政領域的適用場景,最終發(fā)揮紅色資源的內涵與價值。
其次,學校相關政策傾斜。在重視職業(yè)教育的同時高職院校也應重視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培育。紅色資源作為課程內容,不僅關乎學生的思想政治問題,還招涉學生未來職業(yè)發(fā)展前景與發(fā)展方向。高校應創(chuàng)新職業(yè)教育途徑,堅持實踐育人,以紅色文化主題教育為抓手,采取體驗式、浸潤式、案例式等模式,指導高校師生開展相關紅色文化調研活動,組織紅色文化景點參觀、紅色故事講座、紅色戲劇演出、紅色歌曲演繹、老黨員訪談等活動。同時,高職院校也應盡可能消除紅色資源作為課程內容的不確定性問題。在參觀學習中將革命歷程、紅色故事貫穿其中,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不同領域拓展育人工作視野,構建立體、多元、開放、共享的育人環(huán)境。并且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學生假期,引導學生參加三下鄉(xiāng)等社會實踐活動,盡可能地在形式方面加強學生的共情能力,在實質方面提升學生的職業(yè)素質。
最后,教研室要重視集體備課。教師要將紅色文化細化為具體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案以及黨課教程,在教學的過程中借助視頻、音頻、圖像、文字等形式,解讀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使學生能夠感受到紅色文化背后所蘊藏的價值所在。可以結合高?!?5后”“00后”大學生的特點,依托互聯網平臺,如紅色教育網站、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導入新穎的紅色文化元素,結合時政熱點,增強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紅色文化的傳播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幫助高校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很多傾向實踐教學的教師,可以適當將紅色資源融入課程內容,如闡發(fā)某一職業(yè)領域的紅色人物、介紹特殊行業(yè)的紅色故事等。當然很多教師自身積累不夠,教研室可以利用集體備課的方式增加教師的知識儲備,同時教師自身也要利用好“三下鄉(xiāng)”這樣的機會去學習去積累,彌補自身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