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403)
哥釉青花瓷為仿哥釉青花瓷器的簡稱,目前此類品種在學界少見專門研究,多為詞條式說明。馮先銘先生[1]在《中國古陶瓷圖典》中對哥釉青花下了定義,他認為哥釉青花為瓷器的釉下彩之一,又稱“碎紋素地青花”。特點是在青花彩繪上罩以紋片釉,釉面碎片很像哥窯釉的開片,這一定義在各類陶瓷書籍與展覽說明中被廣泛引用。耿寶昌先生[2]在其名作《明清瓷器鑒定》中對明萬歷時期和清康熙時期的哥釉青花瓷器進行了描述。他認為明代常見的哥釉青花瓷器胎體大多粗糙厚重,銜接痕明顯,底足處理多不規(guī)整,釉面閃米黃色或黃色,開片紋路并非常見的黑色,而是粉紅色。青花色調(diào)為藍中泛灰或發(fā)灰的灰青色。常見用白花、赭花,開片不明顯。器底除署本朝年款外,還時常題有“玉堂佳器”“萬歷年制玉堂佳器”“富貴佳器”“雅”“?!钡茸?,青花款字色重。哥釉青花瓷器在仿哥窯瓷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仿哥窯瓷使用的開片釉或者說紋片釉是哥釉青花瓷的創(chuàng)燒的前提之一。在青花瓷廣受歡迎的市場環(huán)境下,窯工們在紋片瓷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把紋片釉和釉下青花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種新的青花瓷器品種。本文擬從文獻及考古資料入手分析這種瓷器的創(chuàng)燒時間,然后再結合博物館傳世的明代哥釉青花瓷總結其時代特征。
清代陳瀏編著的《匋雅》是一本清代的名瓷鑒賞寶典,書中談到了宋代名窯瓷器之一的哥窯瓷器,并在之后也提到哥釉青花瓷器。文中說:“哥窯瓷胎大開片入骨,出窯經(jīng)風,隨時迸裂,其裂也乃具有特殊之性質(zhì)……哥窯之真者光彩照人,式樣亦最古雅,今所以見輕于世人者皆贗作也。邇來青花大開片制瓶罐,所在多有,亦并不見其古舊,蓋作偽之技,晚近彌工,記者于此,可以觀世變矣?!盵3]文中所提“青花大開片者”即為哥釉青花瓷,清代的哥釉青花瓷器傳世品較為多見,“不見其古舊”說的是與宋元時期的哥窯瓷器相比,清代哥釉青花瓷器在胎釉表現(xiàn)上不見古舊,略有新制之風。最早被公認為哥釉青花瓷的便是一件仿哥窯器,收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明宣德仿哥窯蟋蟀罐(圖一),器外身通施紋片釉做仿哥窯效果,底足部分施紋片釉,并用青花料書寫“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符合哥釉青花的組成條件,可定為目前可見的首件哥釉青花瓷。
圖一 明宣德哥釉青花
那么哥釉青花瓷是否為宣德時期創(chuàng)燒的呢?有沒有可能會更早出現(xiàn)呢?有兩篇文章持元代哥釉青花瓷已出現(xiàn)的觀點。1993年《甘肅日報》[4]刊登了《漳縣元墓新發(fā)現(xiàn)改寫哥釉青花史》一文,認為漳縣元墓出土的一件大碗為哥釉青花器。該碗厚胎厚釉,重達0.95公斤;碗外壁青花繪折枝牡丹,內(nèi)底繪一小折枝牡丹,口沿繪網(wǎng)狀幾何紋。2009年《深圳晚報》[5]刊登了一篇《哥釉青花探源》,作者展示其收藏的一件哥釉青花鱖魚乳釘紋洗,該洗品相完好,作者依據(jù)器物的胎體、紋飾、造型的時代特征以及青花發(fā)色狀態(tài),判斷此器為元代景德鎮(zhèn)窯口所作。但從考古資料及文獻來看,哥釉青花瓷的出現(xiàn)時間不會早于明代宣德時期。根據(jù)老虎洞窯址的考古調(diào)查出土的瓷片來看,哥窯窯址并無青花產(chǎn)品,哥釉青花瓷器更是無從談起了。那么探究哥釉青花瓷器的源頭應觀察青花瓷的制作窯口,從青花瓷制作窯口創(chuàng)制仿哥釉、生產(chǎn)出仿哥窯瓷后,哥釉青花瓷器才出現(xiàn)。明皇甫祿《皇明紀略》[6]中記載:“都太仆言,仁宗監(jiān)國問諭德楊士奇曰:哥窯器可復陶否?士奇恐啟玩好心,答云:此窯之變,不可陶。他日,以問贊善王汝玉,汝玉曰:殿下陶之則立成,何不可之有?仁宗喜,命陶之,果成?!彪m然暫時并未找到永樂年間的仿哥窯瓷器,但依據(jù)此條文獻可推斷出永樂以前哥窯已停燒并且未創(chuàng)燒出仿哥釉瓷器,而哥窯窯口又無法做青花瓷器,那么上文所提到的兩件元代哥釉青花瓷器很可能有品類判斷上的失誤,兩件瓷器都應為白地青花瓷在墓中經(jīng)歲月及風力等影響后,釉面產(chǎn)生了開片,看上去像是施了紋片釉的哥釉青花瓷。
2012至2017年,由景德鎮(zhèn)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lián)合進行考古發(fā)掘的江西景德鎮(zhèn)落馬橋紅光瓷廠窯址在明正統(tǒng)至天順時期地層發(fā)現(xiàn)了三片哥釉青花碎片(圖二)[7]。這是目前為止唯一在窯址發(fā)現(xiàn)并被準確定義為哥釉青花瓷的標本。碎片拼接后的殘缺仿哥釉青花折沿盤胎體粗糙,通體施紋片釉,器身布滿細碎開片,口沿施醬釉,底足有火石紅,盤心青花紋飾殘缺。
圖二 明哥釉青花碎片
1965年,江西省南城縣明代天啟四年(1624年)墓中出土了一件明代天啟青花松鶴鹿紋瓶,該器風格粗獷,為轉(zhuǎn)變期民窯制品(圖三)[8]。此瓶胎體粗糙,全器內(nèi)外施釉,口沿施醬釉。青花部位凸起一層較底釉更白的白釉,為哥釉青花器的特點之一。器底用青花書寫“玉堂佳器”四字。1982年8月,江西省文物工作隊會同撫州地區(qū)、南城縣文物管理部門,在南城縣發(fā)掘清理了明代益定王朱由木及其元妃黃氏、次妃王氏的合葬墓[9]。在黃氏及王氏的墓葬中出土了四件玉壺春瓶,其中三件為松鶴鹿紋,另一件為花蝶紋。其裝飾特點與此前出土的天啟青花松鶴鹿紋瓶類似,胎體較粗糙,全器內(nèi)外施釉,口沿施醬釉,青花部位凸起一層白釉。底款略有不同,器底用青花料書寫“佳”字,為“玉堂佳器”之意。南城出土的這幾件青花瓶應為同一窯口同一時期的制品,應屬于景德鎮(zhèn)窯天啟年間的民窯制品,目前均收藏在江西省博物館。
圖三 天啟青花松鶴鹿紋瓶
1965年濟南東郊明代趙鉉墓出土了一對明青花花蝶紋梅瓶(圖四),趙鉉為明崇禎時期太守。兩個梅瓶形制相同,侈口短頸,帶蓋。通體施白釉,口沿施醬釉[10]。全身繪青花折枝花蝶,青花部位有一層白釉凸起,青花發(fā)色濃艷。此瓶花紋與南城出土的花蝶紋玉壺春瓶類似,且釉面和青花發(fā)色顏色均接近,其青花部位有一層白釉凸起,故認定其為哥釉青花瓷,應為江西景德鎮(zhèn)窯燒制。
圖四 明青花花蝶紋梅瓶
桂林地區(qū)明代靖江王陵墓出土的梅瓶中有一對哥釉青花折枝花蝶梅瓶(圖五),侈口短頸,小帽蓋,蓋沿與口沿合,口徑5.5厘米[11]。全身繪青花折枝花蝶,構圖簡潔,筆法嫻熟,青花部位有一層白釉凸起,青花濃艷,青中泛紫。
圖五 哥釉青花折枝花蝶梅瓶
2015至2016年,四川大學考古系、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桂平市博物館聯(lián)合對廣西桂平弩灘村進行考古鉆探、測繪發(fā)掘工作,在東城墻北段倒塌堆積處發(fā)現(xiàn)了數(shù)量極少的哥釉青花瓶碎片(圖六),地層屬于明代晚期至清代。該瓶為灰白胎,胎體厚重,白釉泛灰,釉層肥厚瑩潤,通體開片[12]。其發(fā)色及紋飾與故宮博物院藏的明萬歷哥釉青花加彩花卉紋尊類似,但器型不同。
圖六 哥釉青花瓶碎片
通過這些出土資料,我們可以看出明代哥釉青花瓷多為民窯制品,胎質(zhì)粗糙,畫面也不甚精致。其釉面肥厚瑩潤,青花發(fā)色較為明艷,青花部位下方有白色化妝土做底,手摸有凸起感。紋飾以花蝶紋和松鶴鹿紋兩種簡單的紋飾為主,器型以瓶為絕大多數(shù)。另有一些出土青花器或殘片,由于未能有彩色圖片資料或沒有圖片資料,但在描述中明確說明釉面布滿細碎開片的,暫時無法準確判定是否為哥釉青花瓷器。如1966年在江西永修縣明朝魏源夫婦墓中出土的兩件形制相同的青花瓷碗,簡報中沒有附圖,描述其釉面為開冰裂片并飾有折枝花草,很難準確判斷這兩件青花瓷碗是否為哥釉青花瓷碗[13]。
傳世的明代哥釉青花瓷器收藏以故宮數(shù)量最多,包括認定為最早的哥釉青花瓷器的宣德仿哥釉蟋蟀罐在內(nèi)共14件,時代基本以萬歷年為主。另各地出土的完整的哥釉青花器均收藏在當?shù)夭┪镳^或考古所,在前文已有一些附圖,此處不再贅述。故宮收藏的哥釉青花瓷器全部為明萬歷時期制成,可見明代萬歷時期是哥釉青花瓷的一個生產(chǎn)高峰。
明代哥釉青花瓷是明代陶工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從故宮傳世品及出土資料來看,明代哥釉青花瓷的發(fā)展可分為創(chuàng)燒、高峰、變化發(fā)展三個階段,創(chuàng)燒階段為明代宣德至天順年間,第一個高峰期為明萬歷時期,明晚期為其變化發(fā)展的階段,到清雍正乾隆時期有第二個發(fā)展高峰。宣德蟋蟀罐為官窯制品,其余各時期均未見有官窯制哥釉青花瓷,多為民窯制品,且胎體多粗糙厚重。在創(chuàng)燒期間,出土品和傳世品均不多見,此時的哥釉青花為簡單的紋片釉與釉下青花的組合,青花呈色不均勻,同一器物上的青花呈色有深有淺。萬歷哥釉青花瓷為哥釉青花瓷的一個高峰時期,這個時期的故宮傳世品較多,時代特征明顯,器型有玉壺春瓶、梅瓶、罐、爐、尊等。其胎色灰白、胎體較厚重粗糙、銜接痕明顯,釉面瑩潤肥厚、呈米色或米黃色,口沿處有醬釉裝飾,器表常施釉不及底,青花發(fā)色較艷麗,紋飾多見松鶴鹿紋和花蝶紋,加入了釉上赭花裝飾,色彩更為活潑。青花部位凸起一層白釉,撫摸有凹凸感,通體開片,開片的紋路為黃褐色或粉紅色。就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變化發(fā)展期的哥釉青花與萬歷時期的哥釉青花相比保留了青花部位下的一層白釉,釉色偏白,青花顯色偏深,開片紋路較之前淡了很多。在明晚期的哥釉青花變化發(fā)展階段,傳世品少見,出土也不多,亟需更多補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