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雪糕刺客”一詞在網(wǎng)絡上火了。這類雪糕看起來平平無奇,但當你拿去結(jié)賬時,它的價格就像一把隱形的劍,狠狠刺痛你……其實,古人也曾被“雪糕刺客”刺得夠嗆。
其實早在商周時期,古人就迫于烈日的炙烤,動起了吃冰的念頭,但他們也只是喝點簡單昂貴的冰飲而已?!把└獯炭汀闭嬲龣M行于世,是在大唐。
大唐第一雪糕刺客就是酥山,酥山看起來更像是一盆植物。唐代裝酥山的器皿在現(xiàn)代人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小盆。但,酥山的分量不是重點,重點在于酥山的原料與制作工藝。酥山,相當于我們吃的全乳脂冰激凌。它的原料“酥”與我們現(xiàn)代的奶油、黃油大致接近。相對原料,酥山的制作工藝就更加絕妙。
唐代詩人王泠然專門寫了篇《蘇合山賦》對此進行了描述:“素手淋瀝而象起,玄冬涸冱而體成?!逼渲小八厥至転r而象起”這個步驟就是“滴酥”。所謂“滴酥”,有點像在蛋糕坯上擠奶油裱花:先將類似黃油塊的酥低溫加熱到近乎融化,再拌入蔗漿或蜂蜜,隨后在放有冰沙的扁平器皿上滴淋。待酥被滴淋成山巒起伏的形狀后,必須要經(jīng)過冷凍定型,這樣它才會凍黏在器皿上。當酥山冷凍定型后,在端上宴席之前,它還需要被“打扮”一番,比如,插上一些手工做的假花作為裝飾。至于酥山的口感,王泠然也在這篇賦中描述了:“觸皓齒而便消,是津是潤……”入口即化,冰涼綿密。
酥山的制作方法聽起來已經(jīng)很浮夸,但唐代還有更加浮夸的玉露團,它曾出現(xiàn)在燒尾宴(士子登科或官位升遷而舉行的宴會)上,旁注是“雕酥”,也就是在凍酥成型后,還要對它進行雕刻、擺盤,最后要凹出玉露花那樣晶瑩剔透的造型。
原材料這么昂貴,制作工藝如此煩瑣,酥山及玉露團為何會成為隱藏極深的雪糕刺客呢?這是因為它們通常作為配餐甜點出現(xiàn)在奢靡的宴會上,比如燒尾宴,與用金玉器皿盛放的海陸珍饈放在一起,它昂貴的價格也就被隱藏起來了。
可就算是隱藏得再好,也總要有結(jié)賬的那天。到了開元年間,宴賜越來越頻繁,皇家也吃不消,于是唐玄宗下令:“不許再這樣吃下去了,尤其是那個燒尾宴,不能再搞了!”
當這些奢靡的宴會被漸漸取消后,酥山、玉露團再也無法隱身在一堆海陸珍饈中了。它們成為可以“單點”的甜點后,真實的價格也被暴露出來。如此一來,皇親貴胄們也不能像從前那樣隔三岔五就去享用一回。
可見,就算是皇家,也怕中了雪糕刺客的劍。
要說起被雪糕刺客刺傷過的古人,受傷最慘重的莫過于杜甫。他曾寫過一句“公子調(diào)冰水,佳人雪藕絲”,這句詩看起來充滿了夏日游玩的愜意,而實際上這杯雪糕狠狠刺了杜甫一劍。
彼時的杜甫是陪著一群公子哥出去游玩,寫了一首詩附和。要知道,杜甫向來討厭巴結(jié)權(quán)貴,但他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只能留在長安,游走于權(quán)貴之門,希望能得到引薦。
想必在游玩之時,烈日炎炎,公子哥們調(diào)制冰飲雪糕時,問了一嘴在邊上的杜甫:“想吃嗎?分你一碗!”為了能跟他們攀上關系,杜甫只能接受。冰涼的雪糕滑入口中,個中滋味,杜甫在另一首詩中給了詮釋:“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边@碗雪糕刺客,沒有刺中杜甫的錢包,但卻刺痛了杜甫的自尊心。
相比杜甫,白居易對雪糕刺客的感情頗為復雜。唐代的長安城物價本來就高,夏天吃雪糕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白居易年輕的時候,雖頗有才名,但終究不是什么富貴公子哥,一來手頭緊,二來他為人處世也很節(jié)制。到了中老年,白居易手頭寬裕了,想起年輕時,每每想到吃雪糕的饞勁,開始了報復性消費:“每需冰雪,論筐取之,不復償價,日日如是?!弊⒁饬?!白居易有錢后,居然按筐買冰,并且連價格都不講。白居易看起來沒有被雪糕刺客傷到,但這種報復性消費,何嘗不是被從前的雪糕刺客“補刀”了呢?
有被雪糕刺客傷到的人,自然就有能夠?qū)寡└獯炭偷挠率俊mf應物面對雪糕刺客不僅不為所動,反而還寫了一篇《冰賦》。在這篇文章中,韋應物主要是講述自己如何勸說當時的一位王爺相信吃冰對身體有害,比如“內(nèi)熱飲之,媒其疾也”……韋應物大概認為想要躲避雪糕刺客,必須從源頭抓起,不吃為妙。
當然韋應物有點過于理想化,想要躲避雪糕刺客的暗箭,還得靠人民群眾共同的智慧。據(jù)記載,唐代出現(xiàn)了一個雪糕刺客的“始作俑者”,他看天氣這么熱,大家都想吃冰,于是在冰塊本就昂貴的情況下,私自把價格抬高了好幾倍。誰知客人們都很理智,通通拂袖而去……由于天氣太熱,冰塊很快化了,這位想培養(yǎng)雪糕刺客的商人,最終只能血本無歸。所以說,想要躲避雪糕刺客的暗箭,必須要靠團結(jié)的力量。
到了宋代,冰塊成為平民百姓都能消費得起的消暑佳品。因為古人發(fā)現(xiàn)利用硝石溶于水時的吸熱反應,可以做到“點水成冰”,于是制冰、售冰的商人也開始出現(xiàn)。據(jù)《東京夢華錄》載,汴梁六月就有“冰雪涼水”,而且是“巷陌路口,橋門市井皆賣”,想吃的時候,隨時都能買上一碗。
除了冰飲以外,宋代還有類似冰激凌的“冰酪”。南宋詩人楊萬里曾經(jīng)寫詩描述:“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銷?!?/p>
雪糕刺客雖然是降價了,還是得多加提防。因為雪糕刺客還會隱瞞“出身”。我們現(xiàn)代人的商場里隨處可見“意大利手工冰激凌”,殊不知,這進口的雪糕刺客本就源自中國。
故事還得從元代說起。元代在雪糕的制作上,出于游牧民族對乳制品的偏好,讓雪糕有了新的創(chuàng)意。據(jù)元好問《續(xù)夷堅志》載:“臨洮城外洮水,冬月結(jié)小冰子如芡實……盛夏以蜜漿調(diào)之,如真珠粉然。”這與現(xiàn)在吃的進口冰激凌非常相似。
這么好吃的雪糕當然要把制作工藝以及配料秘方藏起來,為此元世祖還頒布了一道除王室外禁止制造這種雪糕的敕令。不過,元世祖卻因馬可波羅護送元室公主出嫁伊爾汗國有功,在他離開中國時,將“制作秘方”告訴了他。意大利王室將此秘方視若珍寶,足足秘密收藏了200 多年,后來才傳入一些歐洲國家。
照這么說,那些進口的雪糕刺客,它們的“戶籍”本就屬于中國,那些披著進口原料、進口工藝的溢價包裝,是其手中明目張膽的刀劍。
再后來到了明清,冰飲雪糕制作越來越普及,尤其是清代,關于北京夏日賣冰的記載更是不勝枚舉。也就是從這一時期起,現(xiàn)代人所熟悉的老北京冰棍出現(xiàn)了雛形。
如今,大家之所以對雪糕刺客口誅筆伐,不僅是因為它的定價貴得離譜,還因為雪糕刺客的存在讓它距離消暑的初衷越來越遠。
(摘自“金陵小岱”微信公眾號,洪鐘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