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湘君
在黨的歷史上,與上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相距時間最長的是黨的七大。1928年6月黨的六大召開之后,到1945年4月才召開黨的七大,相距了17年,跨越了差不多整個土地革命戰(zhàn)爭和抗日戰(zhàn)爭兩個時期。那么,為何六大與七大之間召開時間相距如此之久?為何七大作為“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被載入史冊?筆者就此進行了簡單的梳理。
黨的六大召開后不長的時間,中共中央就打算召開七大。1931年1月黨的六屆四中全會曾作出將召開七大的決定,全會通過的決議案中,把召開七大,總結蘇維埃運動經(jīng)驗,通過黨綱和其他文件,視為“最不可遲疑的任務”。然而,當時蔣介石利用各種手段加強白色恐怖,導致黨在國統(tǒng)區(qū)的組織不斷遭到破壞。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后不久,蔣介石又發(fā)動對中央根據(jù)地的第二次大“圍剿”,同時也加強對其他根據(jù)地的“圍剿”。在這樣的情形下,自然無法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
此后,黨又多次提出要召開七大,并且做了幾次準備,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如期進行。1936年10月,三支主力紅軍實現(xiàn)會師,長征宣告結束。隨后,發(fā)生了西安事變,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基本形成,十年內戰(zhàn)基本結束,才具備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條件。
為使全黨正確認識當時的革命形勢、任務以及方針政策,做好迎接從國內戰(zhàn)爭轉變?yōu)槊褡鍛?zhàn)爭的準備,1937年5月至6月,中共先后在延安召開了全國代表會議(時稱蘇區(qū)黨代表會議)和白區(qū)工作會議。會議批準了遵義會議以后黨的政治路線,為迎接全國抗日戰(zhàn)爭的到來做好了政治上、組織上的重要準備。
1937年7月全國抗戰(zhàn)爆發(fā),隨后紅軍被改編成八路軍、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在國內斗爭最困難的時候,一直在莫斯科工作的王明帶著共產(chǎn)國際關于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新指示,于11月到達延安。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聽取王明關于共產(chǎn)國際對統(tǒng)一戰(zhàn)線精神的傳達。1938年2月底至3月初,根據(jù)王明和中共中央長江局的提議,中央政治局再次召開會議,研究和討論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國共關系問題。這兩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都提出了要召開七大,以解決黨在抗戰(zhàn)中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
1937年12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在最近時期內召集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對于全中國人民解放斗爭和黨的工作,均有最嚴重的意義”。這次會議決定成立中共七大籌備委員會,毛澤東任主席,增補王明等為中央書記處書記。會議秘書處由毛澤東、王明、張聞天、陳云、康生五人組成。
1938年2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提出應“立即進行具體準備”召開七大,而且還發(fā)表了召開七大告全黨同志書和告全國同胞書,給各地方黨組織發(fā)出了關于七大準備工作的指示,成立了各主要議程的報告起草委員會,責成政治局及中央負責同志起草報告提綱。毛澤東在會上提出,七大召開的時間和地點要看戰(zhàn)爭的形勢來決定,人數(shù)決定于黨的發(fā)展,代表人數(shù)暫定500人。會后,中共中央派任弼時到莫斯科向共產(chǎn)國際匯報中國革命和中國黨的情況,并說明中共中央將在半年內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希望共產(chǎn)國際派人指導。
雖然這兩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都強調了召開七大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當時并不具備召開的條件。在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王明系統(tǒng)地提出了“一切通過統(tǒng)一戰(zhàn)線”“一切服從抗日”等右傾錯誤主張,同時敵視敵后游擊戰(zhàn)的重要作用。在堅持抗戰(zhàn)、如何處理抗戰(zhàn)中的國共關系等重大問題上,毛澤東、張聞天與王明存在著嚴重的意見分歧。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后,王明擔任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在負責長江局期間,王明不尊重黨中央的領導,在重大問題上自作主張,與黨中央鬧獨立性。加之當時由于全民族抗戰(zhàn)剛開始不久,黨中央須集中精力指導敵后游擊戰(zhàn)爭,建立和擴大抗日根據(jù)地,大量的干部被派往前線。因此,召開七大的條件實際上并不成熟,12月會議成立的七大籌備委員會并未開展實際工作。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召開。這次會議基本上糾正了王明的右傾錯誤,再次強調中共必須獨立自主地領導人民進行抗日戰(zhàn)爭。全會進一步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的領導地位,維護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解決了王明回國后在對待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尤其是在國共合作問題上的黨內紛爭,統(tǒng)一了全黨思想。應該說,它為黨的七大的召開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此,召開七大又一次被提到了中共中央的議事日程。這次會議作出了關于召集七大的決議,提出“在不久的將來”召開七大。會議還對代表的名額分配、選舉辦法,作出了若干具體規(guī)定。
1939年6月14日和7月21日,中共中央兩次向各地黨組織發(fā)出如何選舉七大代表的通知,并要求9月1日前選出代表待命。同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書記處還致電共產(chǎn)國際,提出黨的七大代表的選舉工作不會早于8月1日結束,七大將在10月召開。
此時,國共關系卻發(fā)生了逆轉。廣州、武漢失守后,抗日戰(zhàn)爭進入戰(zhàn)略相持階段。國民黨內的汪精衛(wèi)集團對抗戰(zhàn)悲觀失望。不久,汪精衛(wèi)公開走上投敵的道路,成為可恥的漢奸。蔣介石集團雖然仍留在抗日陣營中,但采取了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方針,于1939年冬至1940年春發(fā)動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并在1941年春發(fā)動了以皖南事變?yōu)闃酥镜牡诙畏垂哺叱?。加之抗?zhàn)進入戰(zhàn)略相持階段后,日軍對國民黨采取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將半數(shù)以上的兵力和差不多全部偽軍投向共產(chǎn)黨領導的解放區(qū)。中共一方面要擊退國民黨頑固派發(fā)動的反共高潮,一方面要粉碎日軍的“掃蕩”、封鎖,只得將召開七大之事暫時擱置下來。
擊退國民黨頑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后,1941年3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再次決定抓緊召開七大,要求準備工作要在“五一”前完成,初步議定5月1日開會。會議決定,七大的議程只作三個報告,即毛澤東的政治報告、朱德的軍事報告、周恩來的組織報告。原定的修改黨章的報告并入政治報告,不再另作職工報告。這次會議還審查了代表情況,重新指定了個別代表,確定了大會秘書處等會議機構,宣布任弼時為大會秘書長,王若飛、李富春為副秘書長。同年9月30日至10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總結黨的歷史經(jīng)驗,為即將開始的整風運動做準備。會后,中共中央曾打算在1942年上半年召開七大。這兩次會議后,一部分代表陸續(xù)到達延安。
各地到延安路途遙遠,交通困難,這是七大會期一再推遲的重要原因。當時,各根據(jù)地均處在日軍的分割包圍之中,代表們到延安殊非易事。時為中共中央華中局書記、新四軍政委的劉少奇,1942年1月13日接到中共中央要其回延安參加七大的電報,于3月19日開始動身,穿過日偽嚴密封鎖的隴海鐵路,于月底到達山東,受中共中央委托順道解決山東根據(jù)地領導人之間的團結問題。7月下旬從山東出發(fā),前往延安,于12月30日抵達。劉少奇等人此次長途跋涉,歷時9個多月,穿越敵人封鎖線103道,行程1500余公里。
1941年9月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黨的歷史問題時,中央領導層對1931年六屆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的路線是非問題存在不同的意見,在涉及評價六屆四中全會時,認識差距較大。因此,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決定先開展整風運動,提高全黨的思想認識,在統(tǒng)一全黨思想認識的基礎上再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這樣才能夠把七大開成一個團結的大會。因此,七大未能如期舉行,一部分代表到延安后便留了下來,參加延安整風。
1943年夏,整風運動已由高級干部發(fā)展到全黨,全黨上下形成了一個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總結歷史經(jīng)驗,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高潮。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條件日趨成熟,中共中央又一次決定召開七大。7月17日,中央書記處向政治局提議,在八九個月內召開七大,并指定各主要抗日根據(jù)地的一些負責人到延安參加七大。8月1日,中央政治局發(fā)出指示,將七大定在年底召開,要求各地代表接到中央指示后立即起程。
可是,七大還是未能如期召開。因為這個指示發(fā)出后,中共中央政治局連續(xù)召開了三次會議,討論王明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和全國抗戰(zhàn)初期的“左”傾、右傾錯誤,而王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拒不接受批評,甚至稱病不出席政治局會議。不解決王明路線問題,就難以達到全黨思想上的統(tǒng)一。中共中央決定整風運動繼續(xù)進行,重點學習黨的歷史,各地代表到延安后也立即轉入學習和整風運動,七大再次延期。
進入1944年春,整風運動已取得重要成就,特別是對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認識,整風進入總結階段。同時,抗日戰(zhàn)爭已經(jīng)度過了最困難的階段,開始局部反攻。在這樣的情況下,召開七大的條件已經(jīng)完全具備。1944年5月10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決定,立即進行七大的準備工作。這樣,前后講了十幾年的七大終于被提上了日程。
1944年5月21日下午2時,擴大的中共六屆七中全會在延安楊家?guī)X召開,直到1945年4月20日才結束,歷時11個月。
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17人,列席會議的有各中央局、分局和其他方面負責人12人。會議通過由毛澤東、朱德、劉少奇、任弼時、周恩來五人組成主席團,毛澤東為主席。會議決定,在全會期間由主席團處理日常工作,中央書記處及政治局停止行使職權。
會議確定了七大議程,除擬由毛澤東作政治報告、劉少奇作組織與黨章報告、朱德作軍事報告、周恩來作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報告、任弼時作六屆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歷史報告外,還安排高崗、彭德懷、陳毅分別作陜甘寧、華北、華中三個地區(qū)工作的講演。
在第一次會議上,毛澤東作了簡短的工作報告。他指出:“從六大到現(xiàn)在有十六年,中央主要負責人換了幾次,這個詳細報告也很難作,對于過去工作的檢查,準備放到歷史總結中去。過去聯(lián)共中央向大會作的工作報告,實際上也就是政治報告。我們只準備對七大作政治報告,不另作工作報告,工作的總結也可以在這個報告中提到,只解決已經(jīng)成熟了的中心問題。”
6月5日,六屆七中全會舉行第二次會議,中心議題是城市工作。會上,毛澤東提出,要靠國民黨來收復大城市是不可能的。將來可能出現(xiàn)三股力量,羅斯福的美軍、蔣介石和共產(chǎn)黨,看誰先進城。共產(chǎn)黨要有奪取大城市的準備,擔負起解放中國的責任。會議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中共中央關于城市工作的指示》,決定成立城市工作委員會,由劉少奇、陳云等14人組成,彭真為主任,并建議七大議程中增加城市工作一項。
1945年3月31日,六屆七中全會再次舉行全體會議,討論為七大準備的政治報告草案和修改黨的章程的草案。七大上,毛澤東將代表中共中央作《論聯(lián)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毛澤東對報告的內容作了說明。
在這天的會議上,毛澤東講了關于聯(lián)合政府的三種可能性。第一種情況是壞的,即要共產(chǎn)黨交出軍隊而去做官。軍隊當然是不交的,但政府還是獨裁的,官做不做呢?毛澤東說,不要宣傳做,也不要拒絕,要準備這種可能性,其壞處是在獨裁政府做官,這是可以向群眾解釋的;但也有好處,可以做宣傳工作。第二種可能是以蔣介石為首,形式是民主的,承認解放區(qū),實質蔣介石的政府仍是獨裁的。第三種可能是以共產(chǎn)黨為中心,在共產(chǎn)黨有一百五十萬軍隊,一億五千萬人民時,要蔣介石更加縮小、削弱,無聯(lián)合可能時,就要這樣做,這是中國革命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中國共產(chǎn)黨要建設的國家就是這樣一個國家。
在這天的會議上,劉少奇對修改黨章的報告作了說明。黨章草案中曾提到,黨員有在一定的會議上批評黨的任何工作人員的權利。對于這一條,劉少奇說,他動搖了幾回,“任何”二字寫了又圈掉,圈了又寫上。但還是傾向于給黨員這個權利,這樣會出一些亂子,但沒有這一條,亂子會更多。在討論中,對“任何”二字是否要寫上有不同意見。周恩來根據(jù)親身經(jīng)歷說,過去就是吃了沒有下級批評的虧,如果路線錯誤早有人說,至少好一點,寫上“任何”二字,是整風經(jīng)驗的總結,實踐起來,利多害少。毛澤東也表示,應該信任群眾,絕大多數(shù)群眾是為黨好的。會議最后決定保留“任何”二字。
4月20日,六屆七中全會舉行最后一次會議,討論并通過了朱德將在七大作的軍事報告和《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與此同時,隨著延安整風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本著批評與自我批評相結合的精神,許多高級干部特別是六屆四中全會進入中央領導層的同志,誠懇地檢討了自己以前所犯的錯誤。1943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再次召開會議,主要批評王明在十年內戰(zhàn)時期和全國抗戰(zhàn)初期的路線錯誤。毛澤東在會上明確指出:王明是十年內戰(zhàn)時期“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理論創(chuàng)造者與支持者,博古是執(zhí)行者與發(fā)揮者。
為了更好地總結黨的歷史,讓全黨同志尤其是領導干部對遵義會議前黨內路線是非有正確的認識,1944年5月,毛澤東主持中央書記處會議,會議決定組織黨內歷史問題決議準備委員會,成員有任弼時、劉少奇、康生、周恩來、張聞天、彭真、高崗(幾天后又增加了博古)。任弼時負責召集。隨后,任弼時寫出了題為《關于四中全會到遵義會議期間中央領導路線問題的決議(草案)》,并分送中央政治局委員征求意見。當時任弼時擔任中央秘書長,工作很忙。中共中央指定張聞天對任弼時寫成的草稿進行修改。張聞天參考以前的草稿,重新構思,提出了新的修改稿。在張聞天稿子的基礎上,毛澤東又作了多次修改,并將題目改為《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分送周恩來、朱德、張聞天、劉少奇、任弼時和其他40多位領導干部征求意見。在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毛澤東根據(jù)大家的意見對稿子進行修改。《決議》原準備提交黨的七大討論通過,后來征得準備參加七大的各代表團的同意,改在六屆七中全會上通過,主要是為了使七大能集中精力討論抗戰(zhàn)后建國方針問題。
《決議》闡明了黨在歷史上所犯錯誤的社會根源和正確開展黨內斗爭的方針,強調要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認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高度評價了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方法,來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杰出貢獻,指出全黨確立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的重大意義。
《決議》的通過,使得黨的歷史上許多重大問題有了令人信服的結論,促進了全黨思想上、政治上的統(tǒng)一,鞏固了黨的團結,為七大的召開奠定了基礎。
1945年4月21日,中共七大舉行預備會議。755名代表(其中正式代表547名,候補代表208名),除有病、有事請假者均出席了會議。
預備會上,任弼時首先報告了大會的籌備經(jīng)過。他說:七大早應舉行,但因戰(zhàn)爭關系,交通分割,遲至今天才召開。這固屬缺點,但也有其積極方面。因為在延期中,首先是充分發(fā)展了我們的力量?,F(xiàn)在黨員有120萬,黨領導的軍隊有100萬,解放區(qū)人口有近1億。經(jīng)過鍛煉,黨已成為全國政治的決定力量。其次是黨的思想更加一致。經(jīng)過整風、路線學習和審查干部,黨內思想一致,組織上更加純潔。
毛澤東就七大的工作方針作了報告。他說:這次大會的方針是,“團結一致,爭取勝利。簡單講,就是一個團結,一個勝利。勝利是指我們的目標,團結是指我們的陣線,我們的隊伍。我們要有一個團結的隊伍去打倒我們的敵人,爭取勝利,而隊伍中間最主要的、起領導作用的,是我們的黨。沒有我們的黨,中國人民要勝利是不可能的”。
毛澤東在講到如何看待犯錯誤時,說:“至于犯過錯誤,那也不是一兩個人,大家都犯過錯誤,我也有過錯誤。錯誤人人皆有,各人大小不同。決議案上把好事都掛在我的賬上,所以我對此要發(fā)表點意見。寫成代表,那還可以,如果只有我一個人,那就不成其為黨了。要知道,一個隊伍經(jīng)常是不大整齊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齊,向左看齊,向右看齊,向中看齊。我們要向中央基準看齊,向大會基準看齊?!边@段話,贏得了與會代表長時間的熱烈掌聲。
預備會議通過了六屆七中全會提議的由毛澤東等15人組成的大會主席團,以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任主席團常委,任弼時、李富春為大會正、副秘書長,以彭真等22人組成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預備會議確定了七大的議程:一、毛澤東作政治報告;二、朱德作軍事報告;三、劉少奇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四、選舉第七屆中央委員會。
4月23日,楊家?guī)X的中央大禮堂顯得格外莊嚴肅穆。主席臺的正上方,懸掛著“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的巨幅標語。主席臺上的擺設十分簡樸,僅幾張鋪有白色臺布的長條桌和十來把木椅。臺下的會場里,擺放著一排排簡陋的長條木靠背椅。
下午5時,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主席團成員出現(xiàn)在主席臺上,先入會場的代表們立即全體起立,報以長時間的熱烈掌聲。莊嚴的《國際歌》樂曲結束后,大會秘書長任弼時作開幕講話。在暴風雨般的掌聲中,毛澤東致大會開幕詞。他說:“我們這個大會有什么重要意義呢?我們應該講,我們這次大會是關系全中國四億五千萬人民命運的一次大會。中國之命運有兩種:一種是有人已經(jīng)寫了書的;我們這個大會是代表另一種中國之命運,我們也要寫一本書出來。我們這個大會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把全中國人民解放出來。這個大會是一個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的大會,是一個團結全中國人民、團結全世界人民、爭取最后勝利的大會。”毛澤東提到的“有人已經(jīng)寫了書的”,指的是1943年由蔣介石署名的《中國之命運》。在這本書中,蔣介石大肆鼓吹“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公開反對共產(chǎn)主義和自由主義者,暗示在兩年內要消滅共產(chǎn)黨和一切革命力量?!拔覀円惨獙懸槐緯?,則是指七大的政治報告《論聯(lián)合政府》。
在開幕詞中,毛澤東明確提出:放手發(fā)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之下,為著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一個光明的新中國,建立一個獨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統(tǒng)一的、富強的新中國而奮斗。他說,這就是這次大會的任務,也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任務。
毛澤東致辭后,朱德、劉少奇、周恩來、林伯渠和在延安的日本共產(chǎn)黨代表岡野進,也相繼在開幕式上作了講話。
在開幕式上,彭真作了關于代表資格審查的報告,并被大會一致通過。
4月24日,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向大會作政治報告。會前,他寫了一個書面報告,即《論聯(lián)合政府》。書面報告分析了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總結了抗戰(zhàn)中的兩條路線斗爭,闡明了中共的一般綱領和具體綱領,并指出中國人民應該爭取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的前途。
書面報告中提出了中共在當時的最低綱領,這就是在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之后,建立一個以全國絕大多數(shù)人民為基礎,而在工人階級領導之下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民主聯(lián)盟的國家制度,即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黨的最高綱領則是將中國推進到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
報告中,毛澤東第一次提出了黨的三大作風的概念。他說:“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中國人民中產(chǎn)生了新的工作作風,這主要的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彼€說:“應該使每個同志明了,共產(chǎn)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應該使每一個同志懂得,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p>
在4月24日的大會上,毛澤東就書面報告中的一些問題以及其他問題作了口頭報告。這個報告在檔案文獻里也叫“政治報告”。主要講了三個問題:第一,關于路線問題。第二,關于政策和準備轉變。第三,關于黨內問題,實際上是黨的建設問題。
毛澤東還講到要十分重視干部團結問題,提出要肅清山頭主義,“就要承認山頭、照顧山頭,這樣才能縮小山頭、消滅山頭”。這樣,才能很好地團結,走向勝利。他號召全黨要講真話。他說:“我們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今天再說這樣一點,就是要講真話,不偷、不裝、不吹。偷就是偷東西,裝就是裝樣子,‘豬鼻子里插蔥——裝象’,吹就是吹牛皮。講真話,每個普通的人都應該如此,每個共產(chǎn)黨人更應該如此?!?/p>
4月25日,朱德向大會作《論解放區(qū)戰(zhàn)場》的軍事報告。
大會在聽取毛澤東和朱德的報告后,進行討論。七大原定的時間較短。大會開始后,代表們紛紛要求延長會期。中共中央接受了代表們的建議。這樣一來,大會發(fā)言的人數(shù)也大大增多。從4月30日到5月23日,除劉少奇作了兩天的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外,其余時間主要是大會發(fā)言和討論。
5月14日和15日,劉少奇作了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報告的文字很長,他講了兩天的時間。他在報告中對毛澤東的歷史地位作了高度評價,指出:“我們的黨,已經(jīng)是一個有了自己偉大領袖的黨。這個領袖,就是我們黨和現(xiàn)代中國革命的組織者與領導者——毛澤東同志。我們的毛澤東同志,是我國英勇無產(chǎn)階級的杰出代表,是我們偉大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的杰出代表。”黨的七大明確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劉少奇在報告中說,“黨章的總綱上確定以毛澤東思想作為我黨一切工作的指針,在黨章的條文上又規(guī)定:努力地領會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是每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義務。這是我們這次修改的黨章一個最大的歷史特點”。
大會在聽取三個報告并進行幾天討論后,進入第二階段議程,一方面對三個報告的討論作總結,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轉入醞釀中央委員會的選舉。胡喬木在《回憶毛澤東》一書中說:“這是與會代表普遍關心,議論最多的一個問題。選舉標準是什么?犯過錯誤的同志要不要選?各個方面包括‘山頭’要不要照顧?是不是主要看能力強,有各方面知識和經(jīng)驗的同志才能選?等等。對許多問題,人們不甚清楚?!?/p>
為此,大會主席團交換過幾次意見,決定了一個基本方針。在5月17日的主席團常委與各代表團主任聯(lián)席會議上,就中央委員名額的多少進行了討論,決定由任弼時、劉少奇、彭真、李富春等組成一個非正式的委員會,與各代表團主任商量提出初步候選人名單和選舉辦法,然后由主席團將初步候選人名單提出交各代表團討論。
5月23日,毛澤東主持中共七大主席團和各代表團主任會議,聽取對選舉問題討論情況的匯報。各代表團討論中,提出中央委員會要少而精,有人提出不要照顧山頭、陳紹禹(王明)是否要列入中央委員會候選名單等意見。毛澤東在聽匯報后指出:少而精的思想是好的,但這是理想。山頭是要照顧的。中央委員會不可能每個人都有各方面的知識。如何對待犯錯誤的人,過去八七會議不要陳獨秀出席,后來又不選他,過去還有人主張所有犯錯誤的人都不要,這些都是不對的?,F(xiàn)在擬的名單,形式上看很龐雜,實際上大不同?,F(xiàn)在世界形勢變了,黨有了三個時期的經(jīng)驗,整風以來25個中央委員中起了很大變化。少而精只是一方面的真理,少不見得就很精,多一點也不見得就不精。就是說要照顧到山頭,要照顧到犯錯誤的同志,不要一次就精得不得了,太精了就會脫離群眾。
5月24日,大會舉行第17次會議,聽取毛澤東代表主席團作關于選舉工作的報告。報告中,他對代表們普遍關心的幾個有關選舉的問題作了回答。
第一,要不要選舉犯過錯誤的人?經(jīng)過延安整風,全黨認識到了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給中國革命帶來的危害,有代表提出,像王明這樣的人就不要選進中央委員會了。毛澤東說:犯過錯誤的不選,只是一種好的理想。但是,一個人在世界上哪有不犯錯誤的道理呢?過去我們圖簡單,愛方便,不愿意與有不同意見的人合作共事,這種情緒在我們黨內還是相當?shù)卮嬖谥?。六大沒選陳獨秀,(六屆)四中全會沒選李立三,這都不好,也沒有保證我們黨不犯錯誤,甚至犯更大的錯誤。原因是政治路線問題沒有解決。因此,我們選舉的原則應當是:犯過路線錯誤,已承認錯誤并決心改正錯誤的人,可以選。這是現(xiàn)實主義的方針。鑒于歷史,為著將來,為著全國人民,為著全黨,我們要采取這樣的方針。
第二,要不要照顧各個方面?由于中國共產(chǎn)黨長期堅持在農(nóng)村進行革命,創(chuàng)建了若干塊互不相連、互不統(tǒng)屬的根據(jù)地,客觀上存在著若干的山頭,在七大選舉時要不要照顧這些山頭?毛澤東回答說:主席團認為,要照顧才好。中國革命有許多山頭,即有許多根據(jù)地,白區(qū)也有許多塊,這就是中國革命的實際,離開了這個實際,中國革命就看不見了。有山頭不是壞事,壞的是山頭主義、宗派主義。要消滅山頭主義,就要認識山頭,照顧山頭,縮小山頭,這是一個辯證法。沒有全國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交通的方便,要徹底消滅山頭主義是不可能的,過去的老中央委員會,沒有反映各個方面的革命力量,是有缺點的。這次選舉要注意這個問題。
第三,中央委員是不是要通曉各方面的知識的人?毛澤東說:每一個中央委員應當都通曉各方面的知識,是一個很好的理想。但事實上,任何個人都不可能通曉各方面的知識。我們的新的中央應該包羅各種人才,盡可能地照顧各個方面、各個山頭,知識也是一樣,要盡可能地通曉的方面多一點。如果我們的中央有各方面的人,每一個都通曉一方面或者有比較多的專長,那么這個中央就會比較完全。我們要從集體中求完全,不是從個人求完全。現(xiàn)在比較完全,但過幾年可能又不完全,這就要從對現(xiàn)實的學習中來求完全,選有學習精神的人進中央委員會。
5月27日,大會主席團和各代表團主任舉行聯(lián)席會議,討論中央委員會的選舉問題,提出了94人的預選名單,決定中央委員會由正式中央委員45人和候補中央委員25人組成。在中央委員會組成人數(shù)問題上,在大會討論中曾有三個方案,即30人左右、70人左右和100人左右。毛澤東認為三四十人太少,因為黨員人數(shù)已經(jīng)超過100萬,今后黨還會大發(fā)展,太少了不能反映黨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100個左右又太多了,所以還是70人左右比較好。大會最終選出的中央委員有44人,候補中央委員有33人。
5月31日,毛澤東向大會作政治報告討論的總結報告。他作完總結報告后,七大的議程就只剩下選舉中央委員會。大會在休會幾天后,于6月9日正式進行中央委員會的選舉。毛澤東對過去犯過嚴重錯誤的人能否選進中央委員會十分關心。代表投票后,在唱票過程中可以自由活動。他坐在主席臺上沒有動,一直等到唱票快要結束,看到王明的票數(shù)過半后,才放心離去。后來,毛澤東說,如果王明選不上,人家心里都會不安的。一人向隅,舉座不歡。
10日,選舉結果公布。毛澤東、朱德等44人當選為中央委員。
七大期間,王稼祥由于生病,未能出席大會。他曾給毛澤東寫了兩封信,檢討自己過去所犯的錯誤,表示堅決擁護大會通過的各項決議??墒?,會上有人認為他寫的檢討過于簡單,產(chǎn)生了看法。在選舉中央委員時,他只得了204票,沒有超過半數(shù)而落選。毛澤東得知后,很是不安。
6月10日,進行候補中央委員的選舉。選舉前,毛澤東特地作了《關于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選舉問題》的講話,專門講了王稼祥的問題。毛澤東說:王稼祥同志是犯過錯誤的,在四中全會前后犯過路線錯誤。但是,他是有功勞的。他參加了第二、三、四次反“圍剿”戰(zhàn)爭,贊助過正確意見;從長征一開始,他就開始反對第三次“左”傾路線了;在遵義會議和六中全會這兩個關鍵的會議上,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此后,一直在中央工作也做了很多好事。我認為他是能夠執(zhí)行大會路線的。在昨天的選舉中,他沒有當選,所以主席團把他作為候補中央委員的第一名候選人,希望大家選他。
毛澤東報告后,大會進行了候補中央委員的選舉投票。6月11日,舉行閉幕式。大會宣布了候補中央委員選舉結果,廖承志、王稼祥等33人當選。
在閉幕式上,朱德、吳玉章和徐特立發(fā)表演講后,毛澤東致閉幕詞。毛澤東對七大作了高度的評價。他說:我們開了一個很好的大會。我們做了三件事:第一,決定了黨的路線;第二,通過了新的黨章;第三,選舉了黨的領導機關中央委員會?!敖窈蟮娜蝿站褪穷I導全黨實現(xiàn)黨的路線。我們開了一個勝利的大會,一個團結的大會?!彼栒偃h和全國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挖掉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這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建設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把中國引向光明的前途。
七大之后,大多數(shù)代表離開延安,回到原來的地方和部門,新當選的中央委員會的成員則留下來,召開七屆一中全會。
6月19日,七屆一中全會在楊家?guī)X召開,出席全會的有正式中央委員27人,候補中央委員17人,還有33人未能與會。這些未參加七屆一中全會的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多數(shù)是留在根據(jù)地堅持敵后斗爭未能出席七大,如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鄧小平、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羅榮桓等。也有少數(shù)因特殊情況未能與會,如董必武作為中國代表在4月至6月參加聯(lián)合國大會,未參加七大。在七大選舉產(chǎn)生的中央委員會中,有一人其實在七大召開前已經(jīng)犧牲,這就是參加過一大的陳潭秋。他于1939年5月從蘇聯(lián)回國后任中共中央駐新疆代表和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負責人。1942年夏,當時統(tǒng)治新疆的軍閥盛世才公開反共,陳潭秋被捕,在監(jiān)獄中受盡酷刑而堅貞不屈,1943年9月被盛世才秘密殺害于獄中,而七大召開時黨中央并不知曉陳潭秋已經(jīng)犧牲。
七屆一中全會由任弼時主持。會議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陳云、康生、高崗、董必武、林伯渠、張聞天、彭德懷等13人為中央政治局委員;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為中央書記處書記;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兼中央政治局、中央書記處主席。同時,選舉任弼時、李富春為中央正、副秘書長。
七大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召開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一次名副其實的“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歷史證明,七大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都是正確的。七大的勝利召開,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