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杰,楊亞芳
(1.常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2.常州通用自來水有限公司,江蘇 常州 213003)
在人類社會領域,一切事物的產生和發(fā)展“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1]。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時代任務孕育產生的鄧小平社會治理思想,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制度管制”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治理理論的邏輯起點。同時也促成我國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發(fā)展實現了徹底走向現代化的理論轉型。研究鄧小平社會治理思想,對于新時代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發(fā)展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首先,新的時代特征的需要。20 世紀上半葉,蘇聯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代表和平力量的第三世界國家開始出現。這些國家極其需要和平的外部環(huán)境發(fā)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時,全球經濟一體化也使得各國發(fā)展更加互相依賴,多極化趨勢增強。鄧小平認為,和平與發(fā)展將是今后相當長時期內的時代主題。時代主題的轉變,決定了國家的主要任務由戰(zhàn)爭和革命到建設和發(fā)展的轉變,由社會革命到社會建設和治理的轉變。這一時期,我國社會治理需要一種新的理論指導。其次,國外新科技革命的迅猛發(fā)展。鄧小平社會治理思想主要形成于信息化時代。由于信息科技的運用,世界各國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社會治理邁入了現代化行列。在現代社會,國際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人才和科技水平,而提高管理和治理水平是挖掘科技人才潛力、實現社會資源效能最大化的有效途徑。鄧小平意識到,誰掌握科學技術和先進管理水平,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勝出。無論在治理理念,還是方法和科技手段上,科技和管理人員必須向國外學習,向內行學習,多補些社會學和治理學方面的課,發(fā)揮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和后發(fā)優(yōu)勢。最后,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隱性”較量與“和平”演變。意識形態(tài)領域歷來是“資社”兩大陣營較量的“兵家必爭之地”。在經過軍事對峙和政治經濟封鎖失效后,西方國家轉而采用綜合國力競爭的“熱戰(zhàn)”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演變”等隱性方式,通過各種“和平”途徑灌輸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理念,志在打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因此,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治理,強化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引領作用,是社會治理領域要承擔的重要任務。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歷經十年左右的艱苦探索和緩慢發(fā)展,新中國的社會管理進入了“文革”時期的停滯、甚至倒退階段,社會管理局面出現了嚴重失衡和失控,政治社會秩序出現紊亂。1975年,鄧小平復出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要全面整頓,各個領域都要抓整頓,其中包括社會建設和管理領域。整頓問題其實就是管理問題,通過整頓和管理,管理人員的理論學習得到加強,經濟發(fā)展目標得到明確,社會秩序得到恢復,社會局面重新出現了協調、團結和安定??梢哉f,這次整頓是對社會各領域的管理進行全面規(guī)范和強化。鄧小平不僅重視經濟建設和管理,還非常注重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社會系統(tǒng)的綜合管理和協調發(fā)展。有的西方學者曾經以為“中國沒有認識到國家最需要的是管理技能……等方面的知識”[2]。其實,鄧小平早已就管理重要性多次指示,“我們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需要解決,就是管理問題”[3]。1978 年 12 月,他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式上再次指出,“尤其要注意研究和解決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經濟政策這三個方面的問題”[4]。鄧小平主張大力發(fā)展教育,培養(yǎng)管理人才,學習國外先進管理,積極進行管理理論和實踐研究,以此改變我國社會管理的落后狀態(tài)。
首先,集卓越的領導才能和高超的治理智慧于一身。實踐哲學認為,治理是一種特殊的實踐行為,是一門關于行動的哲學。治理智慧主要體現在既有掌控全局、控制方向的領導才能,又有把握長遠、深諳規(guī)律的治理能力。“總設計師”是卓越的領導才能和治理才能兼?zhèn)涞囊环N表達,是人民群眾賦予鄧小平的特殊美譽。鄧小平的治理智慧體現了時代治理精神和中國治理實際的統(tǒng)一,是“中國制造”的“治理遠見”。充分尋求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tǒng)一,整體平衡和局部突破的統(tǒng)一,成了鄧小平社會治理理論思維的鮮明特點。鄧小平的領導才能,是與他善于治理的才能分不開的。在全局戰(zhàn)略設計上,他喜歡“‘另起爐灶’,創(chuàng)設一個新的開端”,提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長遠戰(zhàn)術運用上,他提出了“三步走”戰(zhàn)略。這張“既富有魅力而又極為現實的畫圖”[5],這種領導的“知”和治理的“行”相統(tǒng)一的特點,正是鄧小平的卓越領導才能和高超治理智慧的生動寫照。其次,善于使用唯物辯證法進行治理。鄧小平一向以真懂熟知和善于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而為世人所知,是一個“善于用辯證法辦事”的“難得人才”[6]。任何情況下,鄧小平都能實事求是、敢于堅持徹底的唯物主義,堅持真理、敢于批判立于唯心論之上的虛假權威,不斷創(chuàng)新、敢于堅持與時創(chuàng)新的理論勇氣和實踐精神。鄧小平按唯物辯證治理取得的重大理論和實踐突破,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鋪平了道路,向世人展示了實事求是的辯證唯物論,展現了英雄造時勢和時勢造英雄的歷史辯證法。最后,非凡的領導經歷和豐富的治理經驗。鄧小平的治理思想及其風格形成于長期的革命生涯和獨特的政治經歷。他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積累了豐富的治理工作經驗。他的富有傳奇色彩的“三落三起”經歷,磨練了他的意志和信心,使他對中國國情、民情有了更深了解。這種“萬花筒”般的非凡經歷造就了他獨特的治理情結和獨特思考。從小小的“油印博士”到東方社會主義大國的最高決策者,從獨當一面的太行山、西南局的地方管理者到中央領導核心,這一過程為鄧小平社會治理思想奠定了主觀條件和實踐基礎。
鄧小平社會治理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發(fā)展史上的開端,是關于社會治理思想觀念和活動的系統(tǒng)化總結?!肮芾韮蓚€字很重要,管理好不好大不一樣?!保?]鄧小平并未明確提出“社會治理”概念,但在關于經濟建設等論述中體現出豐富的治理思想:生產力發(fā)展是社會治理的決定因素;強調經濟目標與治理效率的關系,重視共同富裕和效率優(yōu)先的關系處理;堅持黨委核心領導,“充分發(fā)揮國家、地方、企業(yè)和勞動者個人四個方面的積極性”[8],形成國家主導、社會參與的治理格局;群眾生活水平是評價社會治理的價值標準;社會治理制度化建設等。
堅持黨委對社會治理的核心領導和中央權威,是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的基本原則。堅持黨委領導,并非是對社會治理具體事務的直接干預,而是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通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和政策引導等實現總攬與協調。
首先,黨委對社會治理的核心領導具有歷史必然性。一是由黨的宗旨決定的。服務人民大眾、推動社會發(fā)展是黨的奮斗目標。革命年代,黨帶領群眾一邊開展武裝斗爭,一邊在根據地進行社會建設與治理。建設時期,黨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領導群眾進行社會建設與治理。二是歷史的選擇。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而不是別的政治力量,帶領人民進行社會治理。只有通過黨的領導,中國社會才會有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治理環(huán)境。三是社會現實的需要。沒有黨的領導,就不會有現在的社會穩(wěn)定和人民安康。作為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黨的經濟社會資源整合力,在思想共識、政治感召、組織協調等方面的突出優(yōu)勢,是其他任何政黨或政治組織無法比擬的。其次,黨委對社會治理的核心領導,前提是黨中央要有權威。1988 年9 月,鄧小平指出,“黨中央、國務院沒有權威,局勢就控制不住?!?989 年6 月,他再次強調,黨委政府在領導社會治理中“沒有權威不行”。黨中央擁有權威,首先“體現在中央說話能夠算數”,容易保持“央地”治理一致。否則,就會出現地方政府違背中央政策,各自為政,自行治理。此外,還體現在地方政府對治理政策指令的上傳下達,“中央定了措施,各地各部門就要堅決執(zhí)行,不但要迅速,而且要很有力,否則就治理不下來?!保?]最后,黨委對社會治理的核心領導,需要依靠專業(yè)治理干部來實現。鄧小平認為,社會治理工作需要交給一批政治素質強、具備專業(yè)治理知識的干部去承擔。他非常重視黨員干部的專業(yè)化培訓,并且提出要實現管理干部的知識化和專業(yè)化。黨的十三大以后,以國家公務員制度和《公務員法》為重點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為標志,黨委對社會治理的核心領導由此有了法律制度保障。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轉變政府職能、激發(fā)社會活力,建立符合現時國情、適應改革開放的社會治理體制,是鄧小平思考的重要方面。他指出,通過“建立各級政府自上而下的強有力的工作系統(tǒng)”[10]加強社會治理,應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以黨領政,黨政有別。這其實是要清楚黨能否“善于領導”的問題。鄧小平認為,以黨領政、黨政有別有利于加強中央的統(tǒng)一領導,有利于理順黨委領導和政府治理的權責范圍。黨的領導要通過路線、方針和政策等形式實現政治上的領導。以黨領政是為了強化黨的政治領導和思想領導,是解決黨如何領導問題的關鍵所在。黨政有別就要厘清黨委和政府的管理職能邊界:黨管的是黨內紀律,政府管的是法律范圍的問題。二是權力下放。權力下放,是理順央地關系及地方之間的權力關系。治理權限不清,只能導致治理低效甚至混亂。要“擴大管理人員的權限?!瓟U大基層治理自主權?!弊龅健案饔懈鞯呢熑?,也各有各的權力”。通過合理分權,實行分級、分地、分行業(yè)和分部門治理,各負其責,規(guī)范運行,提高社會治理效能。三是精簡機構?!熬啓C構是一場革命”,是提高社會治理效率的重要一環(huán)。應辯證地對待機構改革。在撤銷并轉部分機構和人員的同時,更要跟進現實需要,合理設置機構和引進人才。實現“政府機構由過去的微觀直接管理轉變?yōu)楹暧^間接管理”[11],由過去單一的行政指令轉變?yōu)檫\用經濟、法律和行政等綜合治理手段,使政府的社會治理工作系統(tǒng)更加科學有效。
鄧小平較早注意到了社會治理是社團組織的常規(guī)性工作。群眾團體的工作就是“發(fā)動、組織與教育群眾”,而且這些工作“應由群眾團體自己去討論和執(zhí)行”[12]。1961 年 12 月,鄧小平認為,社會治理事務應依靠群眾組織,并作為經常性工作來抓。很多社會工作,“如整頓社會治安、社會風氣”等,都是“依靠各個群眾組織的經常工作去做的”[13]。這段話包含了三層含義:社會治理是一項常規(guī)工作;這個常規(guī)工作要由社團組織來做;社團組織從事社會治理工作時要在黨的領導之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社團組織對社會治理的作用。改革開放以后,社團組織迅速發(fā)展起來。據統(tǒng)計,1989 年,全國性社團組織有1600 多個,地方性社團組織有20 萬之多,分別是 1978 年的 16 倍、33 倍[14]。蓬勃發(fā)展的社團組織促進了社會治理,同時也帶來一些社會問題,甚至是政治問題。社團組織亟需規(guī)范化治理。1989年后,我們黨意識到了依法治理和監(jiān)督社會團體的重要性,出臺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對社會團體實行了“雙重管理體制”,并對其“復查登記”“清理整頓”和規(guī)范管理,以便在社會治理中更好地發(fā)揮作用。
居民委員會或村民委員會是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是基層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途徑,也是在鄧小平支持與關心下發(fā)展起來的社會自治組織,在基層社區(qū)治理中發(fā)揮著獨特作用。此外,中國的工會、婦聯和共青團特殊治理主體,是聯系黨委、政府和群眾的社團組織,各自發(fā)揮著利益協調和秩序維護的作用。鄧小平認為,比起美國等西方國家,中國工會組織的社會屬性可能更明顯一些,在社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能更大一點”[15]。
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是社會民主和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鄧小平重視人民群眾的治理權利主體地位和作用。20 世紀50 年代,鄧小平曾提出人人都是管理的主人,鼓勵每個人都要發(fā)揮主人翁精神,積極參與管理活動。他認為,社會治理主要是做好人的管理和服務,做好人民群眾的工作。“所謂管理得好,主要是做好人的工作”,是“要提高管理能力”?!昂枚嗍鹿识际且驗椴粫芾恚粫龉ぷ?,不會做人的工作”[16]而引起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人民群眾的治理主體地位。因此,要保證人民群眾的社會治理權利,就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表現為:首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鄧小平堅持把造福群眾作為社會治理的價值目標。社會治理者要做好人民群眾的代表,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其次,堅持社會治理群眾觀就是要解決群眾的困難?!叭罕娪^點是我們的傳家寶”。社會治理觀,就是通過各種方式“努力幫助群眾解決一切能夠解決的困難”[17]。最后,通過民主建設來維護人民群眾的治理權利?!鞍褭嗔ο路沤o基層和人民”,讓人民依法行使治理權力,“就是最大的民主”[18]。鄧小平十分清楚民主建設對群眾治理參與的重要意義。1980 年8 月,他指出,要通過民主建設形式,使人民群眾真正擁有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力。沒有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就談不上真正的治理民主。
鄧小平非常關注政治的安定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問題,并將其作為社會治理的首要任務?!爸袊膯栴},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wěn)定。”[19]社會政治局面穩(wěn)定是社會治理的前提條件,社會治理的基本任務是維護社會政治局面穩(wěn)定。如果國家政局不穩(wěn)、社會混亂,就會給社會治理增添很大阻力,影響社會建設和發(fā)展。整頓的實質是管理和治理。20 世紀70 年代,他對各行各業(yè)進行大力整頓,對懶、散、軟等社會問題進行全面治理,以便恢復社會政治局面穩(wěn)定?!皼]有安定團結,就沒有一切”[20],社會治理同樣如此。改革開放以后,社會政治局面的穩(wěn)定顯得尤為重要。只有穩(wěn)定才能搞建設,只有穩(wěn)定才能搞治理。經濟穩(wěn)定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開展社會治理的物質保障。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首先要以發(fā)展生產力、提高物質生產水平為根本任務。此外,鄧小平還強調要通過加強社會控制與治理來穩(wěn)定社會政治局面。當然,加強社會控制應該堅持原則,注意方式方法。一要“遵循社會主義法制的原則”,而非“過去搞政治運動的辦法”;二要做好思政工作,使群眾能“自覺地、積極地……同各種破壞安定團結的勢力進行有效的斗爭”[21]。
制度建設是社會治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和根本保障。鄧小平是真正強調制度系統(tǒng)化建設并付諸實踐運作的第一人。主要內容有:首先,社會治理責任制度建設?!案愎芾?,應當有定額,有責任制,有考核?!笔芰袑幹卫碡熑沃扑枷氲挠绊?,鄧小平一直重視從社會體制制度的高度來認識和進行社會治理。早在黨的八大上,他就提到“任何一個組織”,既要“分工負責”,也“要有人總負責”[22],社會治理組織同樣如此。其次,社會治理考核獎懲制度建設。與責任制直接相關的是考核獎懲治理制度。考核和獎懲制度是一種治理手段,而非目的?!耙獙嵭锌己酥贫???己吮仨毷菄栏竦?、全面的,而且是經常的。各行各業(yè)都要這么做?!保?3]這里所說的各行各業(yè)包括社會治理領域。在考核程序結束后,就要用好“獎”和“懲”兩種管理工具?!皯斢歇剳椭贫取薄耙歇動辛P”,并“給予不同的報酬”[24]。要做到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結合。而懲罰只是一種警示,目的是矯正違反制度的治理失范或“越矩”行為。社會治理主要還是采取“重在鼓勵,重點在獎”的手段。以鼓勵促進治理,以獎勵激發(fā)潛力。最后,社會治理民主監(jiān)督制度建設。社會治理公權力目的是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但這種權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監(jiān)督和制約,勢必會適得其反,造成不良影響。鄧小平強調,要完善治理監(jiān)督制度,“制定各種條例”,對各級干部進行“監(jiān)督檢查”,通過“群眾監(jiān)督制度,讓群眾和黨員監(jiān)督干部”[25]??梢?,有效的社會治理不僅需要完善政府自身監(jiān)督機制,還需要建立人民監(jiān)督機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深刻反思了“文革”期間社會治理弱化引發(fā)的社會問題,以解放思想的勇氣、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治理的歷史遺留、對“‘政社合一’的農村人民公社體制”[26]等問題等進行了徹底改革和初步實踐,實現了從傳統(tǒng)計劃管理到現代科學治理的歷史突破,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理論構建與發(fā)展的新局面。
現代化社會治理是指按照現代大生產和治理規(guī)律要求進行的,包括價值理念、組織人才、方法手段等現代化。首先,社會治理理念從傳統(tǒng)邁向現代。中國社會治理的落后首先表現在思想理念上。很長一段時期,人們還停留在政府“什么都該管、什么都能管”的思想認識上。特別是“提到社會管理,各級政府官員很自然地把它理解成為自上而下的控制”[27]。鄧小平強調,實現現代化社會治理,首先要進行治理思想上的革命。其次要有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精神?!耙岣呶覀兊摹芾硭剑瑳]有一點創(chuàng)造性是不行的”[28]。三是政府要從管理意識轉變?yōu)榉找庾R。政府變“領導為服務”是社會治理理念的重大突破。其次,社會治理組織和人才從傳統(tǒng)邁向現代。經濟現代化的發(fā)展,促使社會治理組織走向了專業(yè)化和科學化。社會治理組織的現代轉型,應在政府主導下,充分發(fā)揮民間專業(yè)性、群眾性社會組織的特有作用,建立符合社會化生產規(guī)律的現代社會治理組織制度和形式。美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曾指出:“許多急切尋求實現現代化的國家”,雖然運用了當時最為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制度和治理方法,但“卻成效甚微”。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還沒有實現‘傳統(tǒng)人’到‘現代人’的轉變”[29]。社會治理組織現代化的實質是人的現代化。鄧小平認為,現代化社會治理人才必須具備經濟學、科技和管理等三門本領?!耙米畲蟮呐碚莆宅F代化的技術知識和現代化的管理知識”[30]。最后,社會治理方法和手段從傳統(tǒng)邁向現代。治理方法和手段是社會資源整合時使用的一種工具?,F代治理方法如目標和質量管理、社會調研分析、系統(tǒng)統(tǒng)籌和科學決策等,將使社會綜合效益和資源整合更為高效。借助馬克思主義勞動二重性理論,鄧小平對治理的科技屬性進行了闡述。他認為,先進的治理方法和手段,本身并沒有意識形態(tài)的階級屬性之分,社會主義社會治理可以汲取“資本主義在管理方面好的東西”,要結合自己的實際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管理方式。
很長一段時期里,我國社會治理未被認可為一門獨立科學,而是被混同于行政管理,依靠指令和經驗進行。人們肯定科學化治理的重要作用,但在具體踐行時,卻往往習慣于憑借已有經驗去解決身邊的現實問題。已有的經驗或“習慣的東西”仍不時地發(fā)揮作用,容易出現“已經取得的好經驗”“沒有條理化、制度化”[31]等。這是科學化社會治理需要解決的。對此,鄧小平強調,我國必須實現從經驗管理到科學治理的轉變。首先,按規(guī)律進行社會治理。鄧小平多次強調,要按行業(yè)的規(guī)律和特點來治理本行業(yè)。鄧小平肯定了社會治理是科學,是知識,是技術。作為一門科學,社會治理包含著決策、組織、協調等科學元素?!肮芾硪彩侵R”[32],“管理也是一種技術”[33]。它需要通過技術分析將社會資源的管理和決策、協調和監(jiān)督等統(tǒng)一起來。其次,要體現辯證的創(chuàng)新思維。鄧小平重視用辯證法進行社會治理。一是堅持人文關懷和制度規(guī)制的辯證統(tǒng)一。鄧小平提出要整合中、西方社會治理的優(yōu)秀成分,運用唯物辯證方法論構建科學化社會治理。二是,堅持“兩個大局”的差異治理原則。差異治理原則體現了和而不同、異中求同和和諧共贏的理念。鄧小平“兩個大局”思想雖然源于我國不平衡發(fā)展現實,但體現的正是差異治理原則,強調的是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和途徑。三是,體現剛柔并濟的治理藝術。對于人與人的思想分歧和利益差異,光靠“壓堵”不行,必須掌握科學方法和治理藝術,既要“柔性維穩(wěn)”,也要“剛性維穩(wěn)”;既強調“疏導”,也要制度化解。最后,實現責權明晰的制度化治理。制度化治理是社會治理從經驗走向科學的重要標志。治理要科學,必須有健全的制度規(guī)章,“從制度上保證……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34]。
在計劃體制下,社會治理主要是依據“統(tǒng)一計劃、分級管理”的原則,按照政府的行政指令管理社會事務。在這種治理體制下,市場機制被排斥,行政手段成了主要的治理手段,群眾運動成了社會治理的重要形式,社會成了國家的附屬物。社會治理高度行政化,黨政部門干涉過多、權力過于集中、考核偏重于經濟效益而輕于社會效益。這種“政府辦社會”的治理模式及其產生的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嚴重障礙。因此,要實現市場化社會治理,就要改革計劃管理體制。
社會治理要聯系物質利益、突出效益觀念。社會治理需要按照市場經濟規(guī)律要求重新建構,實現市場化運作。治理具有社會和自然等兩種屬性。治理的社會屬性同社會關系和社會制度相聯系,具有意識形態(tài)傾向性。治理的自然屬性與社會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有關,是人類文明的共同產物。市場經濟追求的是效率和效益。因此,社會治理活動應該以提高效益為中心,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社會治理應圍繞經濟建設,注重經濟效益。應將“管理方法”“勞動生產率”“個人收入和集體福利”等指標納入黨委是否善于領導社會治理的評價尺度,“各條戰(zhàn)線”包括社會治理戰(zhàn)線,也應參照“類似這樣的標準來衡量”[35]。經濟效益是衡量社會治理的重要標準,但并不否認社會效益是社會治理的最高準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治理“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質量,講求經濟效益和總的社會效益”[36]。每個領域都有自身特殊的發(fā)展規(guī)律,都有自身的專業(yè)標準。對于非經濟領域、行業(yè)和部門,就不能將經濟效益作為最高標準,比如,“思想文化教育衛(wèi)生部門,都要以社會效益為一切活動的唯一準則”和“最高準則”[37]。總之,社會治理不僅要考慮經濟效益,更應注重社會效益,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我國傳統(tǒng)社會治理重視的是人治治理,缺乏依法治理。面對中國傳統(tǒng)人治思維的巨大歷史慣性,以及“文革”時期民主法制被嚴重破壞的狀況,鄧小平看到了中國社會治理的法治化趨向?!懊裰骱头ㄖ?,這兩個方面都應該加強”[38]。針對一些地方政府仍慣用人治措施處理群眾上訪的現象,鄧小平認為,這種人治治理手段導致了社會成本增大,留下了社會風險和隱患。與之相應,他看到了法治在其中的特殊意義。他要求治理干部要按照憲法、法律、法令辦事,善于運用法律工具進行治理。法治化是實現人治向法治轉變的根本途徑。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要處理好人治與法治的關系,以不影響社會穩(wěn)定為前提,逐漸使社會治理從人治的桎梏中解脫出來。除了經濟、行政和道德等手段外,鄧小平更加重視用法律方法治理社會。法治和民主密不可分。鄧小平認為,通過加強民主建設,可以更好地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只有在成熟的民主制度條件下,才能做到依法治理,社會治理法治化才能實現??傊?,從民主建設入手,加快建立健全法律體系,是突破人治化社會治理邁向法治化社會治理的治本之策。鄧小平關于社會治理民主法制建設的論述,為我國社會治理實現從人治走向法治,邁開了實質性的步伐,標志著我國社會治理法治化建設的正式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