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沛文 李抒凝 羅開濤 施孝文 楊 惠
1 嘉興市第二醫(yī)院 浙江 嘉興 314000
2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3 嘉興市中醫(yī)醫(yī)院 浙江 嘉興 314000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臨床表現主要包括經典運動癥狀(震顫、僵直、異常步態(tài)等)和非運動癥狀(嗅覺障礙、睡眠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1]。近年來PD發(fā)病率逐年上升,據世界帕金森病協(xié)會統(tǒng)計,全球已有超過600萬的帕金森病患,協(xié)會另有統(tǒng)計顯示,55歲以上人群PD發(fā)病率為1.4%,75歲以上為3.4%,85歲以上則高達4.0%[2]。施孝文先生系嘉興市名中醫(yī),全國第一批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施延慶學術經驗繼承人,浙江省非遺項目施氏針灸第六代傳人,從事針灸臨床工作四十余年,對帕金森病的治療有獨到的見解,臨床療效顯著。筆者有幸跟隨施老侍診,現將其治療該病的經驗介紹如下。
施老認為本病歸于中醫(yī)學“顫證”“顫振”“振掉”等范疇,病理變化復雜,涉及五臟之氣血陰陽,但追本溯源而言,其病根在于肝,其病機在于風。此風非外來之風,乃肝木所化生,其性主動搖,既可產生令身體動搖之癥狀,又具有令氣血動搖之特性。而肝為東方之臟,通于春氣,為發(fā)生之始[3],故以生血氣,且以血體陰,以氣用陽,肝風內動,則禍及氣血,陰陽失衡,致筋脈失于濡養(yǎng)及溫煦,無法正常舒攣,喪失自主控制動靜的能力。同時又與脾腎腦關系極為密切,腎為先天之本,乃陰陽之根,脾為后天之本,乃氣血生化之源。腎失其藏,則真元不固,脾失其運,則氣血乏源。故致肝陰不充,肝陽不潛,筋失所養(yǎng),脈失所約,發(fā)作顫振強直。
腦則為元神之府,元神者,所化五神五志也,張伯端《青華秘文》云“元神見而元氣生,元氣生而元精產”,故其在本病中地位特殊,元神可統(tǒng)攝五臟所藏五神,換言之,腦既可直接參與五神之變化,又可間接影響五臟之盛衰,若腦府髓??仗摶蚴乔甯[失和,則神失所榮,身失主持,不能自制。
而心肺臟氣衰敗在PD發(fā)病過程中趨于隱匿,但其折射出的癥狀往往早于震顫強直。心主神明,故心之衰可致不寐、抑郁等癥。肺朝百脈主治節(jié),開竅于鼻,又與大腸相表里,故肺之衰可致嗅覺障礙、便秘等癥。從顫證角度而言,此不寐、抑郁、嗅弱、便秘似無關,但從PD角度而言,則正是非運動癥狀的代表,且可先于運動癥狀五至十年出現,又稱其為PD運動前期癥狀[4]。
故施老認為PD起病涉及五臟之氣血陰陽,其臟氣衰敗有先后,程度亦有輕重,但發(fā)作顫振之時,五臟必已俱衰。青少年PD多為先天稟賦不足,老年PD則是自肝腎虧虛而始,進而五臟俱衰,五臟既衰,五行無以相生,氣血陰陽無以為繼,則令五臟愈衰,故其癥狀進行性加重,若任其進展,實為難治。
施老治療帕金森病經驗可概括為“填精補肝腎,筋脈氣血充,祛風如抽絲,定顫需定神”。
施老認為,本病肝腎不足為本,故治法的核心在于肝腎同補,又因“東方之木,無虛不可補,補腎即所以補肝”[5],實則是滋水涵木,以腎之元陰元陽救肝之氣血陰陽,然肝性多郁,還應注意不可補益過度,針刺手法雖分補瀉,但針刺本質上以瀉為主[6],再配合補益肝腎之穴,即可達到補而不留邪、瀉而不傷正之效。但肝腎虧虛非一日即虧,充盈亦難一日即充,故應輔以益氣養(yǎng)血之穴,令周身筋脈得以浸潤濡養(yǎng),緩筋之急,以制其顫。同時又需注意若祛風過于峻猛,則易耗傷精血,反增其害,故宜柔不宜剛,宜緩不宜急。
補肝腎、養(yǎng)筋脈、熄肝風皆是為定顫而來,但僅做到此三者仍不足以定顫,施老認為本病乃神離形壞之頑疾,牽涉五臟,《靈樞·本藏》云:“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故既要令五臟氣血陰陽充盈且穩(wěn)定,以充腦府作元神所藏之根基,亦需收攏逸散之元神,令元神重新歸于完整,神、魂、魄、意、志各歸其位,方可做到神不動則形不動,神定則顫亦定。
本病漸久起病,不可求速效,唯有以中正平和之法,緩緩圖之,方是治本之要。故施老治療上通常采用家學傳承之溫針,注重留針、艾溫、行針三者的配合,其留針重在聚氣,其艾溫重在導氣,其行針重在行氣。施氏溫針不論寒熱虛實,皆可用之,因溫針之溫,其義有二,一乃其溫熱之性,猶如煦煦之春日,諸證皆可受之;二乃其溫和之勢,是為平和之法,補益與行消開導并行,不同于火針之性如炎夏,勢如破竹[7]。
選穴上,施老以百會、四神聰、風池、風府、大椎、身柱、腎俞、陽陵泉、足三里、懸鐘、三陰交、太溪為主穴。百會、四神聰平刺1寸,施平補平瀉手法,以通督調神;風池朝對側眼球刺入1寸,力求針感向頭部傳導,風府穴直刺0.8寸,施瀉法,以疏散內風;大椎、身柱向上斜刺0.8寸,施捻轉補法以通陽寧神;腎俞、足三里、懸鐘直刺1寸,太溪直刺0.5寸,施補法以填精補髓;陽陵泉向外下斜刺1寸,施瀉法以解筋脈攣急;三陰交施醒腦開竅針刺法以滋補肝腎、化生氣血。
風痰阻絡型,加豐隆、合谷、太沖,其中豐隆直刺1寸施以瀉法,以用其祛痰之效[8],合谷、太沖直刺0.5寸,施瀉法以開四關。氣血虛弱型,加關元、氣海、合谷、沖陽,關元、氣海稍向上斜刺2寸,施補法以配合足三里補氣生血,合谷、沖陽直刺1寸,施平補平瀉手法,以原氣調動其經氣[9]。肝腎不足型,加筑賓、照海、四滿、橫骨以維系一身之陰陽[10],筑賓直刺1.5寸,照海向下斜刺0.5寸,施補法以靜止制動,滋陰潛陽,而四滿、橫骨直刺1.5寸,施補法以填精生髓。
操作上,施氏特別注重進針、行針、留針、艾溫、出針的操作和過程[11]。進針前,常先以左手拇指或中指按壓穴位宣散氣血,使針入而不傷營衛(wèi)。進針后,押手仍不放松,待右手輕緩地將針送至所需深度,得氣后方行補瀉手法,右手持針之拇指、食指和中指,略下斜與針身約成45°,在拇指輕輕向前后推捻時,針體來回轉動,針也隨之徐徐進退。拇指向前則補,向后則瀉,重插輕提為補,重提輕插為瀉。同時也視每穴對應的行針手法不同,分別出入一豆許而留之。如施補法,稍進留之;如施瀉法,稍退留之。進退提按,著力均在針尖。行針調氣結束后,再留針20分鐘以聚氣,留針的同時,裹艾絨于針柄并燃之,令針溫熱,此為艾溫導氣。艾絨捻如紅棗大,離肌膚不宜太遠,燃1~3壯為宜,以艾溫透入腧穴內或以局部知熱甚至出現紅暈為度。待艾溫既滅,針下輕緩,復以左手按之,令皮毋動,右手再次行針以調氣,而后徐徐退出。若調氣后針下之氣轉輕緩柔和,為谷氣至,可徐徐退針。
若出針時針下緊滯,為邪氣尚未出盡,則不宜出針,出則病復,須留置片刻,再行調氣出針。如欲補之,則急捫其孔,如欲瀉之,則搖大其孔。施氏溫針可謂寓補瀉于操作中的每一個階段,補其正氣,順其宗氣通行,瀉其邪氣,去其脈中逆滯,旨在調攝氣血陰陽之平衡。而在療程方面,施老治療本病不主張頻繁施針,1周2次即可,3個月為1療程,總體是醫(yī)—養(yǎng)—練結合的治療模式。
患者徐某,男,66歲。2015年7月25日初診。2010年首次出現行動遲緩(系鞋帶時動作緩慢),后出現肢體強直、震顫且進行性加重,于當地醫(yī)院確診為PD,遵醫(yī)囑暫不服藥,以運動療法為主要治療手段。2011年癥狀加重,遵醫(yī)囑口服多巴絲肼片。2012年因病情控制欠佳,且出現明顯的情志異常等非運動癥狀,前往上海某三甲醫(yī)院就診,予雷沙吉蘭、森福羅、安坦、泰舒達口服治療(具體用量不詳)。后因副作用過大,出現嗜睡,幻視幻聽,胃部不適,患者未遵醫(yī)囑,自行調整用藥。2013年于杭州市某醫(yī)院就診,進行中藥治療,療效不明顯。2015年經病友介紹至嘉興市中醫(yī)醫(yī)院針灸門診就診,就診時患者表情淡漠,語聲低微,語言不利,肢體強直,行動遲緩,雙上肢靜止性震顫,雙下肢夜間不適伴抽動,眼瞼偶發(fā)痙攣,偶有幻覺,腰膝酸軟,小便不暢,大便秘結,胃納欠佳,夜寐差,舌紅、苔花剝,脈弦細數。統(tǒng)一帕金森病評定量表(MDS-UPDR)后拉實驗陽性[12]。中醫(yī)診斷為顫證-肝腎不足型,西醫(yī)診斷為中期帕金森病。因患者屬于少動-強直型PD,較震顫為主型PD進展至晚期PD更快,致殘率、致死率更高[13],且已至中期,故整個針灸治療過程仍配合口服西藥治療(不做調整,按就診前藥物、劑量服用),另囑患者堅持日常走路,并進行打乒乓、朗讀報紙、唱歌等訓練。根據上法治療4療程(1周2次,3個月為1療程)后,患者震顫基本解除,僅在情緒激動時出現,肢體僵直仍然存在,但改善明顯,行動遲緩有所改善,認為其治療為臨床顯效。但患者仍要求繼續(xù)治療,故囑其將溫針治療減少至每周1次,每次艾灸1壯,西藥治療及運動療法同前。隨訪3年,患者訴口服西藥劑量不曾增加,PD癥狀無明顯進展。
現代醫(yī)學中帕金森病的治療主要以外源性多巴胺替代治療為主,雖能改善患者的癥狀,但不能遏制病情進展[14-15],長期服用往往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以及耐藥性[16]。中醫(yī)學的傳統(tǒng)觀點認為本病“蓋木盛生風生火”,主要是針對臟腑病變的治療[17]。
施老則認為本病病機復雜,癥狀趨于多元化,故以補肝腎、養(yǎng)筋脈、熄肝風、定元神為綱,在臟腑失調致顫的基礎上又引入了元神渙散致顫的觀點,治療強調臟腑與元神兼顧。且施老家學傳承之溫針,注重留針、艾溫、行針的配合,以氣機的運行來調節(jié)五臟氣血陰陽的平衡,進而收攝神魂魄意志以養(yǎng)元神,最終達到定顫的作用。實則臟腑與元神相輔相成,分而治之,亦能有效,合而治之,療效更甚。
同時,選穴不拘泥于上述穴位,施老曾言:“針無定法,隨證變之,《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針刺之法自三皇始,百代宗之亦變而通之,今我等用針,無悖于古而有利于今者,化而裁之,變而用之,方為正道?!笔├献⒅赜^察PD患者的病情演變、病機變化,隨證用針,現如今仍有許多不同階段的PD患者定期治療,多年來病情進展均得到有效控制,療效確切,值得推廣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