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亞卿
曹丕是曹魏政權的開創(chuàng)者,又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家,他“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1],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有文采的開國皇帝。曹丕一生著述頗豐,據(jù)魏宏燦《曹丕集校注》一書統(tǒng)計,有詩四十余首,賦三十余篇,散文一百七十余篇,其中尤以政論散文為重,主要有詔 七十五篇、令 二十五 篇,占其整體創(chuàng)作的比重極大。目前,學術界對曹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平考究、詩賦研究、文學理論研究上,對其詔令文的研究較少。本文對曹丕的令文、詔文分別進行研究,歸納其內容與藝術特色及產生原因,拓展曹丕各體文章的研究現(xiàn)狀。
關于“詔”與“令”,褚斌杰在《中國古代文體概論》中稱:“后至漢代,皇帝文告承秦制稱詔,而諸侯王下達的文告則稱令。”[2]由此可知,詔為天子所用,令多為太子、王侯所用。曹丕在嗣位魏王的八個月中,共撰寫了二十五篇令文,其令文不僅包括了多元的政治經濟舉措,也顯示了其獨特的行文風格。
曹丕嗣位魏王后,積極處理國家事務,發(fā)布令文以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其令文內容可分為以下兩類:
其一是處理政事、關注民生。礙于其魏王的身份,曹丕不能過多地干預朝政、大展宏圖,故而此類處理政事、關注民生的令文并不多。然而《向化手令》《薄稅令》等八篇令文涉及政治、農業(yè)、經濟多個方面,外安降將,內撫重臣,廣開言路,起到了收攏人心的良好效果,既壯大了其政治集團的勢力,又鞏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顯露出了曹丕成熟的治國理政風范,已頗有帝王之姿。
其二是辭禪自謙。曹操在世時,曹氏已有代漢之勢,“自都許之后,權歸曹氏,天子總己,百官備員而已?!盵3]然而曹操考慮其形勢和諸多方面矛盾,并未代漢自立,只做“周公”。曹魏政權發(fā)展到曹丕這一代時,代漢時機已然成熟。由李伏上表請求曹丕順從天意代漢開始,許芝、辛毗、司馬懿等群臣屢屢上奏,請求獻帝讓位于曹丕,曹丕則連下十四令,表示德不配位不予接受。因眾望在魏,漢獻帝迫于政治壓力和政治局勢,三次召集群臣,作壇奉璽,詔魏王曹丕禪代。曹丕三次推讓,奉還玉璽,并做《讓禪令》《讓禪第二令》《讓禪第三令》自謙。在獻帝第四次禪位于曹丕時,曹丕認為時機成熟,遂生壇即祚,完成了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權轉換。
曹丕的令文呈現(xiàn)出了兩種不同的行文風格:辭禪類令文呈現(xiàn)出繁縟典雅的寫作風格,非辭禪類令文則呈現(xiàn)出通脫自然的寫作風格。
辭禪類令文充分展現(xiàn)了曹丕的文人氣質和深厚的文學功底。此類令文往往引經據(jù)典,且典故多而不亂,意旨精妙,可謂典雅。作于黃初元年(220)十月的《答司馬懿等令》,通篇典故橫陳,繁縟典雅,文人氣質濃厚。曹丕在論述古代義士的高行時,連引“于陵仲子”“柏城子高”“鮑焦感子貢之言”“薪者譏季札失辭”[4]217等七個典故,敘述這些古之先賢蔑視功名富貴、以仁義道德為重的精神內核,表明自己對這些先賢的推崇之心,暗示自己將身體力行效仿先賢。
曹丕非辭禪類的令文以實用為主,呈現(xiàn)出通脫自然的風格,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是語言簡潔精練、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精悍。如《收斂戰(zhàn)士亡卒令》,僅34字就將曹丕對逝者的哀情、對生者的憐憫以及撫恤的措施表達了出來,可謂簡約精悍。其二是打破令文常規(guī)的發(fā)號施令體式。如《向化手令》,曹丕在表述對孟達歸降一事的歡欣后,先是運用反問“斯豈驅略迫脅之致哉?”表明自己并非靠武力脅迫百姓歸降,后在文末發(fā)出問題:“權、備將與誰死守乎?”[4]212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引起共鳴。
曹丕的令文創(chuàng)作篇目雖不多,但內容多元,包含政治、經濟、農業(yè)等多方面,體現(xiàn)了其身為魏王的政務素養(yǎng);在藝術上,曹丕辭禪文呈現(xiàn)出了繁縟典雅的行文風格,非辭禪文則通俗易懂、簡練自然,打破常規(guī)令文體式,呈現(xiàn)出通脫的風格。
公元220年十月,踐祚皇位后,曹丕的身份由魏王轉變?yōu)榛实?,文體的選擇也發(fā)生了變化,從發(fā)號教禁的“令”轉到了布告天下的“詔”。曹丕在位期間共有七十五篇詔文,較其令文在數(shù)量和涵蓋內容方面都有了飛躍。
曹丕的詔文涉及魏國內政、外交、軍事、民生等方方面面,體現(xiàn)了曹丕作為一代開國帝王心系天下、治理國家、克己勤政的使命擔當。其詔文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
其一是封賞策廢詔。曹丕即位后,對曹彰、曹袞二弟多有封賞,而對曹植則進行了持續(xù)的打壓,這顯然是曹丕、曹植繼承人之爭的后續(xù),曹丕借封賞策廢打壓曾對自己皇位產生重大威脅的曹植勢力,扶持其他藩王,顯示出了曹丕作為帝王的深沉老練。相比于對兄弟的小心防范,曹丕對臣屬特別是魏國老臣、輔佐自己登位的功臣則是恩賞有加,下達了許多封賞提拔的詔內容大同小異,先對老臣、功臣的功績與品德予以贊揚,而后表示對臣子或其后代的體恤憐愛之情,最后做出任命或封賞。
其二是制度革新類的詔文。曹丕登基后,為適應新王朝的需要,對年號、歷法、朝服、祭祀等事宜做一系列改革或變通,包括復興儒學、追尊孔子,天象有異自省己身、放寬取士標準、整頓貿易、節(jié)儉薄葬、禁止太后參政等方面,體現(xiàn)了曹丕的政治革新所在,對于新建立政權的穩(wěn)固、社會風氣的改善有積極意義。
其三是日常處理政務、答復群臣類的詔文。此類詔文內容較有特色的是《群臣詔》(四則)及《與群臣詔》(兩則)。曹丕在詔文中對水果、飲食、服飾等生活小事物或貶或褒,無不注入了個人的感情,體現(xiàn)了他率真的一面。曹丕對產于魏國的飲食、服飾多有贊揚,品評御梨“大若拳,甘若蜜,脆若菱”[4]162,贊賞五色雀尾“以為金根車蓋,遙望曜人眼”[4]162,對南方的物品則多有輕視之意,認為南方的龍眼、荔枝、棗等水果均不比中原或西域可口,酸橘更是“裂人牙”[4]208。這種奇特的詔文內容展現(xiàn)出曹丕的生活情趣,使得詔文這種本該嚴整端肅的文體在他的手中多了幾分諧趣與情致。
其四是軍事行動類的詔文。據(jù)《三國志·文帝紀》載,曹丕于黃初三年(222)、黃初五至六年(224—225)兩次南征孫權,均未獲勝。關于軍事行動頒布的詔書共四篇,分別為《以陳群為鎮(zhèn)軍司馬懿為撫軍詔》《征吳臨行詔司馬懿》《伐吳詔》《息兵詔》,內容為人事安排、軍隊調動。
魏文帝詔文氣和緩,既展現(xiàn)了子桓身為建安文士的深厚文學功底,又融入了個人文雅謙和的秉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
一方面,曹丕詔文典雅工對、引經據(jù)典用事貼切。其詔文多有駢句,如《春分拜日詔》中“今采周春分之禮,損漢日拜之儀”[4]145,《報何夔詔》中“以親則君有輔弼之勛焉,以賢則君有醇固之茂”[4]178,《罷墓祭詔》“子以述父為孝,臣以繼事為忠”[4]155等,無論是舊典還是今事,皆融入駢句,屬對工切,修飭端整。曹丕詔文亦多引經稽古,又能做到用事貼切,符合自己下詔的邏輯。《賜桓階詔》引子文與宣子故事,以古事比照今朝,引出自己體貼老臣、禮賢下士之心意;《伐吳詔》開篇不凡,連引炎黃涿鹿之戰(zhàn)、堯丹水之戰(zhàn)、武帝伐呂嘉、光武誅囂述四事,宣示其征伐孫權的堅定決心。劉勰《文心雕龍·詔策》篇評價魏文帝詔“辭義多偉”[5],應與曹丕詔書典故運用合理得當,文辭典雅工整有關。
另一方面,曹丕詔文文辭謙和,文氣和緩,較少疾言厲色。曹丕主張奏議宜“雅”,其詔文也顯示出中正平和的雅正之氣。如《答孟達詔》,曹丕從“蕭何薦韓信”“鄧禹進吳漢”到今本朝任用官吏之事,娓娓道來,有條不紊。末尾一句“是吾本意也”[4]184,用“吾”這一人稱代詞,毫無發(fā)號施教之態(tài),如同朋友敘話,拉近了彼此距離。陳柱在《中國散文史》中評曹丕的文章“修飭安閑,與乃父之奮筆疾書,作風大別矣?!盵6]文風和緩,意旨委婉,表露情感親切,成為曹丕詔文流露彬彬文質的關鍵之一。
曹丕詔文在內容上既能涵蓋國家軍政大事與社會民生改革,一展其作為曹魏開國皇帝的雄心壯志,又能在細微處表露他的生活情趣,貼近臣民。在藝術上,曹丕詔文文風含蓄舒緩、文辭典雅工對,引經稽古皆與其文義相輔相成,展現(xiàn)其彬彬的文人氣質。
曹丕詔文、令文內容與藝術上獨特的風格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不僅有曹丕個人接受儒教的因素,還包括建安時代文學環(huán)境的作用。此外不可忽視的是,曹丕文人與天子的雙重身份,使得兩種氣質在其詔令文章中相互影響交融,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曹丕從小接受了傳統(tǒng)的儒家教育,遵循著儒家的處事之道。最為明顯的是,在曹丕身為魏王時,哪怕掌握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也要本于仁道,通過儒家“禪讓”的方式進行政權交接,而非直接武力奪取。面對漢獻帝和群臣的勸禪,曹丕共發(fā)十七道令文不厭其煩地一一推拒,雖不免有政治表演之嫌,但早已超出古之禪位“三從三讓”之例。且曹丕在其辭禪令文中多次表示自己要以古之高賢為榜樣,順天應民,施以仁政,有上古唐虞之德方能不負眾望,可見其對受禪稱帝是否符合儒家道德規(guī)范還是相當看重的。
劉緒貽先生在《中國的儒學統(tǒng)治》中言道,古代中國王朝的開國之君,大多扶持儒學以鞏固統(tǒng)治地位、順服萬民。[7]曹丕在踐祚皇位后,其施政方針也緊緊圍繞儒政展開。例如,曹丕在黃初五年(224)所作的《輕刑詔》與《禁淫祀詔》中云“吾備儒者之風,服圣人之遺教”[4]150,念及苛政、淫祀給百姓帶來的疾苦,故減輕刑法、廢除淫祀,施惠于民。此等詔文既表現(xiàn)出曹丕寬仁弘厚的品格,又能維護新興儒家政權的利益,對消除社會弊端、使百姓休養(yǎng)生息、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都有積極的意義。
縱觀曹丕的崇儒、興儒之詔令文,其頒布的目的一方面或許是為了維護自身政權的利益。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曹丕身居帝位,重視儒政思想,并通過詔令文書傳播這種儒家思想文化,能使當時社會的士人普遍建立起儒家的道德取向和行為標準,消除社會的不安定因素,不僅對統(tǒng)治的穩(wěn)定、人民的團結有所助益,也對社會文教事業(yè)的繁榮有推動作用。
在儒學式微的建安時代,儒、釋、道思想混雜交融,文士們又受到動蕩社會的沖擊,視野開闊,情感體驗更為細膩。表現(xiàn)在文章創(chuàng)作上,不再僅僅考慮政治功利的目的,而是著眼于文章作為文學作品的應有審美特征,并自覺注入了個人的生活情致。
曹丕詔令文章雖不如其詩賦、書札情感豐沛,藝術上也略有遜色,但也做到了典雅工對、因情緯文,流露出娟娟的文人氣質?!秷蠛钨缭t》《廣詢令》等詔令文融入駢句,駢散結合得心應手,長短錯落,使得文章文雅典正,并不板滯凝重。在藝術手法上,曹丕詔令文百篇,超半數(shù)文章有用典的情況,可謂用典繁密。此外,曹丕還運用到設問、反問、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以多種表達方式實現(xiàn)其行文的目的。注重文章的形式美及運用多種藝術手法,是曹丕詔令類文章“文”之所在。
子桓頗有文士氣,情感真切細膩,往往能感知日?,嵥樯钪械拿?,將其展現(xiàn)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不但在詩、賦中有抒情,亦在詔令文中有所感發(fā)。曹丕詔令文之“情”,不僅有對逝者的哀情、對臣子的寬宥之情,還流露在他對日?,嵥樾∈碌年P注上,如《詔群臣》《與群臣詔》提及的生活瑣事。不管是為政服務、意圖收攏人心,還是自抒所感、展現(xiàn)自我情趣,都突出了一個“情”字,給詔令文這種本該肅穆威嚴的文體增加了不少親近之感。
曹丕成長于士大夫階層,從小并未受到多少政治的熏染,具有濃厚的文人習性。當曹丕十一歲時,曹操長子曹昂戰(zhàn)死,曹丕因母親被扶為正室而順勢成為長子。在激烈的嗣位之爭中,溫潤含蓄的文人性格常使曹丕處于不利的境地,父親寵愛曹沖,偏愛曹植,這都對曹丕造成了極大的壓力。為了在殘酷的爭斗中尋找出路,曹丕開始修煉自己的城府、猜忌父親兄弟的心思,運用權謀之術,最終使得自己清雅舒緩的文人氣質與殺伐決斷的帝王心性并存,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文士帝王之道。
曹丕的詔令文多文氣舒緩平和,在答復群臣的文章中,常有文人互相傾談的平等之感。如《問雍州刺史張既令》《答孟達詔》等,論及問題娓娓道來,口氣和藹,語言委婉,且并未有指令性的話語,讀來口吻愜意,不像皇帝發(fā)號施令,而像是與友人你來我往發(fā)表見解、探討問題。而在一些涉及國家內政、外交、民生的事務上,曹丕詔令文章又有作為統(tǒng)治者殺伐果斷、張揚慷慨的一面,如《禁母后預政詔》《禁復仇詔》等。黃初三年(222)頒布的《禁母后預政詔》中,曹丕開門見山地指出婦人干政是“亂之本也”,后連用三個“不得”,禁止群臣奏事太后,禁止太后母族輔政受爵,并制定了處罰措施“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4]146,整篇干脆利落,旗幟鮮明,措辭嚴厲,起到了很好的震懾效果。文人與帝王的雙重身份,構成了既矛盾又真實的曹丕,也導致其詔令文文風多變,既有清雅舒緩的文士氣質,又不乏王者殺伐決斷的凜然霸氣。
曹丕的百篇詔令文囊括朝政諸事,體政局之要,施經濟、文化之命,敷軍事、外交之政,關乎國計民生,內容豐富多元,體現(xiàn)出曹丕作為帝王心系百姓,治理國家的責任感。而曹丕既為曹魏政權的領袖,又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頗有建樹,其詔文、令文又具有文學作品的審美特色,蘊含情致。對曹丕的詔令文進行研究,不僅能豐富漢魏之際詔令文的相關研究,也是完善曹丕文學研究、拓展曹丕文章研究的重要一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