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冰
(廣西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廣西南寧 530022)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 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要推動中華優(yōu)秀文化“走出去”,傳統(tǒng)文化是最寶貴的資源之一。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能增進國際民眾對中國的認識,拉近民眾的心理距離。
壯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少數民族。 挖掘和對外傳播壯族山歌中所蘊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諧理念、愛國傳統(tǒng)、包容精神等價值內涵,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大勢所趨,更是對“一帶一路”文化發(fā)展行動的響應。
隨著心理學、 社會學等學科融入傳播學的程度越來越深,受眾理論越來越受到重視。傳播學將信息接收者都稱為受眾。通過研究受眾,可以得知傳播內容對受眾的影響程度。心理學研究表明,受眾會對傳播媒介、信息內容做出自我選擇。 社會學研究表明,受眾對傳播內容的接受程度會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 不同的受眾對相同的傳播內容會有不同的使用和接受情況。 因此,針對性地探索受眾的特點,有的放矢地調整傳播策略可以提高對外傳播的效果[1]??ù模?959)提出了使用與滿足論,指出受眾如何對待和利用媒介信息, 以受傳者個人接觸信息的動機和目的是否得到滿足, 來確定效果之有無和效果之大小。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受眾者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由個人的要求和興趣決定的。 要提高對外傳播的效率就要挖掘盡可能多的潛在受眾以及了解受眾要獲得哪些滿足。 現代心理學提出“理解”在傳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學研究證明,“理解”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受到許多心理因素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根據過去經驗得出的假定、文化期待、動機需要、情緒及態(tài)度等。受眾會基于上述心理因素對傳播內容進行選擇性理解。通常情況下,受眾傾向于接觸那些與原有態(tài)度一致的內容, 傾向于注意那些與其態(tài)度、信仰或行為非常一致的內容,避免那些違背現有態(tài)度、信仰或行為的信息和現象,更不會注意那些因為立場不同而令自己不舒服的信息。
基于受眾“使用與滿足”及“選擇性理解”理論的分析可知,對外傳播內容的選擇必須樹立受眾意識,立足于受眾特點, 使我們對外傳播的信息內容等滿足受眾的需要,適合受眾的選擇性接觸,最后理解和記憶對外傳播內容[2]。
廣西壯族山歌傳唱出廣西優(yōu)秀文化, 挖掘整理其蘊含的、與國外受眾心理因素相適應的文化,就是找準了廣西人民與國際受眾的思想共同點、 情感共鳴點,可以滿足國外受眾的需求,契合于受眾的選擇性意愿。
在語言上, 廣西壯族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文化上,壯族屬于百越民族。 壯族山歌作為壯族文化慣習的綜合體現, 反映了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特定的歷史發(fā)展進程, 反映了壯族人民在人類文化方面做出的獨有貢獻, 更是體現了壯族人民的集體性格和共有氣質。只有將山歌文化放在壯族文化大視野下,結合壯族地區(qū)的文化活動才能更好地理解它。
壯族歷來有“以歌代言”的歌詠傳統(tǒng),壯鄉(xiāng)又稱“歌?!保瑹o人不歌,無事不歌。 壯族山歌的內容十分廣泛,包含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天文地理、時事歷史、做人禮儀、處世之道、生產知識等,無一不至[3]。這些內容主題貼近生活,通俗易懂,因而歌圩文化能被壯族普通民眾接受、理解。 對歌內容涉及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切生活的喜怒哀樂都用歌聲表達出來。壯族山歌內容是壯族人民生活百態(tài)的縮影,記錄著壯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等群體性活動。
廣西種植水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 由于廣西河流眾多,土地肥沃,在水稻種植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壯族形成獨立的民族前,先民就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并將谷物作為日常的糧食。 壯族先民在長期的水稻種植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稻作文化,成為影響他們生產生活的行動指南。 壯族歌謠里就有許多關于盼望稻谷豐收、贊美勞動光榮等的內容。
壯族人民的房子帶有濃郁的壯族特色。 他們尤其注重房子的牢固性, 因此壯族人的房子都是房柱結構。 他們認為修建房屋就像做人一樣,行得正,坐得端,才得走得遠。 房柱建得正房屋才穩(wěn)固,才能長久居住, 為人民提供一個遮風擋雨之所。 因此,在立房柱的時候,人民都要誦唱以祈禱風調雨順、安居樂業(yè)為主題的歌曲[4]。
壯族歌圩的起源是“倚歌擇配”場所,對歌優(yōu)勝者才能在歌圩上求偶成功。 壯族這種“倚歌擇配”的慣習不僅要求對歌人有一副唱歌的好嗓子, 熟悉民歌對唱的套路, 最重要的是對歌人在對歌過程中所體現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質、生產生活技能、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等是否相互匹配。
對外傳播的受眾群體是多元化的, 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民族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對于受傳文化的需求、接受范圍和程度是因人而異的。 基于國外受眾的信息需求和心理接受特點, 挖掘壯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共同內容,有針對性地傳播,可以提高壯族文化對外傳播的效率,促進文化與文化的深度融合。
音樂是全世界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與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是一體的。 廣西山歌中廣為傳唱的《日歌》篇, 以開春祈年為發(fā)端, 在一年之初吟唱二十四節(jié)氣以及與節(jié)令相關的農事活動的《三月歌》, 表達了壯族人民通過辛勤勞作實現美好生活的愿望,最能體現壯族人民的稻作文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全世界勞動人民的共同愿望。雖然語言不同,表達方式不同,但是目的都是對真善美的追求。 壯族山歌《探情歌》《結婚歌》表達了壯族青年男女對真摯愛情執(zhí)著追求的愛情觀。在歌曲中,人民抒發(fā)了自己的心志情懷、思想意識,直接反映了壯族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既具有濃郁的壯族民族特色,又和世界文化共享普遍意義。 除此之外,壯族山歌里還有以祝愿村寨興旺發(fā)達的《入寨歌》《贊村歌》《家窮歌》等,表達了壯族人民的家國情懷,表達了老百姓對戰(zhàn)亂的憎惡和對安定生活的向往。 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都曾遭受戰(zhàn)火的摧殘, 向往安定和諧生活是全世界人民共享的社會觀。因此,壯族山歌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對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對生活的樂觀豁達與世界文化有著共性特點卻又有著屬于壯族人民的獨特情調,它通過質樸無華,卻又精煉達意的語言傳播到世界, 容易引起不同文化普通民眾的共鳴[5]。
基于壯族山歌的特點, 選擇與傳播國民間相似的文化內容, 可以使得壯族山歌文化更具傳播對象國本土化特色,減少與傳播對象國異質文化的沖突。在世界各國民間社會的精神生活中, 除了本國主要的宗教信仰外,還存在一些民間信仰文化,如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等。 這些崇拜和主體信仰不同,具有民間性、 自發(fā)性的特點, 卻又滲透進社會的各個層面,構成了勞動人民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廣西早期的農耕稻作方式受到生產力的影響, 自然作物的收成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因此,在壯族山歌里關于稻作文化的內容十分豐富。比如《播種歌》《割谷歌》《叫谷魂歌》《叫?;旮琛贰督须u魂歌》等,并且在配合時令節(jié)氣唱這些歌曲時,還要配上一些儀式。由于生產力低下,受到自然條件制約嚴重,人們無力反抗這種大自然力量,于是就創(chuàng)造了自然神信仰文化。在古代, 在許多國家, 尤其是以農耕經濟為主的國家, 都存在因對自然界依賴和畏懼而導致的自然神信仰文化[6]。
廣西壯族山歌文化作為民間傳唱的一門藝術,就要精確地選擇對外傳播的受眾主體應是傳播目的國的普通民眾。因此,選擇與目的國普通民眾所尊崇的信仰相近的山歌文化內容, 可以使壯族文化更快地融入目的國民眾原有的文化圖式, 增加共鳴的基礎,提高傳播效率。
要展示廣西壯族山歌文化特有的魅力, 既要考慮跨文化的對外傳播還要考慮同文化圈內的傳播。所以,在考慮山歌文化對外傳播之前,應對壯族文化有深入的認識, 確定其文化起源以及與其他文化之間的血緣關系, 力從文化源相仿的角度來尋求更多的受眾群體。
壯族屬于百越民族, 壯語則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侗臺語族臺語分支族包括中國的壯族、傣族、布依族,越南的岱一儂族,泰國的泰族,老撾的佬龍族群民族等。 這些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起源和濃厚的血緣關系。 一些語言之間還可以進行溝通對話,至今還保持著一定的文化共性,傳承著一些相同的習俗。
文化具有超時空的穩(wěn)定性和超強的凝聚力,雖然早期共同生活的經歷已經不存在了, 但是這些文化模式仍然積淀在人們社會生活中, 支配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在壯族山歌文化對外傳播前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了解壯族文化起源,精確找到與壯族血緣相近的文化國。 再進一步了解文化相近國在壯族特色文化保留和傳承力度方面的信息, 如在語料庫中檢索壯族特色詞匯的使用情況, 收集關于壯族文化的評論和評價信息等,基于這些可靠數據分析,可以推斷出壯族文化傳播與接受的有效性, 避免傳播工作的盲目性。
翻譯是對外傳播的主要工具, 它在對外交流工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隨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出去的倡議越來越深入人心,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對外翻譯工作的重要性。 要做好壯族山歌文化外譯工作必須要采用一些有效的策略, 提高譯文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
山歌中有許多反映壯族文化特色的詞匯, 厘清特色詞匯的意義,不但能通觀廣西壯族傳統(tǒng),更有利于壯族文化的對外傳播。 以壯族山歌代表《嘹歌》為例。
男:念妹迷,
丟下犁頭不刮泥;
丟下牛軛不收攏,
牛套亂收放田基。
女: 想哥迷,
想哥忘揺紡紗機;
卷紗鐵心不轉動,
半是成人半是死。
這首歌中的“妹”和“哥”指的是心愛的女人和男人。 如果我們采用直譯的話,對應的就是“sister”和“brother”,會讓受眾產生誤解:兄妹之間怎么會有這樣的相思之情?因此,對于類似這些帶有壯族特色的詞匯應該采用意譯的方法, 譯為 “honey” 或“my dear”更為合適。 再如壯族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布洛陀文化”,就要采用音譯加注釋的方法,才能完整傳達出“布洛陀”的含義,彌補由于文化空缺導致的理解障礙。 壯族山歌中出現的神話英雄都可以采用音譯加注釋的方法,如其他神話英雄:莫一大王、布伯、王曹等,用注釋引領受眾向壯族文化靠攏,降低理解難度[7]。
另外,在句子翻譯層面,要按照目的國語言的表達方式對山歌語序進行調整,如將主要的信息提前,次要信息放后。 壯族山歌受押韻、 旋律等因素的影響,句式與一般文體表達方式有很大的差別。如果按順序翻譯,會讓人摸不著頭腦。 外譯時,就要理清內容大意,再按事件、動作等順序或者是敘述的邏輯關系譯出來。
總的來說, 壯族山歌文化的外譯工作需要譯者對壯族文化有著全面、深入的認識,依據詞匯、句子信息,分清主次、先后和邏輯關系,進而選擇恰當的翻譯技巧, 使得譯文在保留壯族文化特色的同時又符合目的國語言表達習慣, 幫助提高受眾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