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松欽
[內容提要]藝術和審美對人的精神活動具有深刻影響?!墩撜Z》開篇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儒家所倡導的“學”具有無概念的主觀愉悅性,它是無功利性的謀道成仁之“學”,是一種無利害觀念的審美體驗。因此,“學”的過程是實現(xiàn)審美價值和自我提升的過程。作為貫穿人類一生的“生命之學”,人的精神狀態(tài)是學習目的達成以及學習體驗的關鍵因素,同時《論語》的重要范疇——“時”存在的差異性是審美主體精神狀態(tài)的具體體現(xiàn),主體在不同的階段會產生不同的學習體驗,達到不同的精神境界。
《學而》作為諸篇之首,濃縮了《論語》的思想精華,在儒家思想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錢穆在《論語新解》中云:“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學,孔子之教人以學,重在學為人之道,本篇各章,多務本之義,乃學者之先務,故《論語》編者列為全書之首。又以本章列本篇之首,實有深義?!盵1]《學而》開篇第一章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朱熹認為其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對此推崇備至。不論是君子成仁,還是為己成德,都要通過從始至終的學習來實現(xiàn),此“學”一字,貫穿在整個儒學始終,開啟了人生的方方面面?!皩W”在《論語》中共出現(xiàn)了65次,歷代為《論語》作注的學者對“學”的解釋歸為以下兩種:首先是“覺悟說”,皇侃和邢窩兩人將“學”釋為“覺”,《白虎通·辟雍》曰:“學之為言,覺也,以覺悟所未知也?!盵2]楊潤根同意此說,他也將“學”釋為“覺悟”,認為“學”是學習主體通過教師的指導后達到的理性狀態(tài),最后獲得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或技巧。其次是“模仿說”,朱熹將“學”訓為“效”,“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后,后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3]朱熹的注解引發(fā)了多家爭述。清儒毛奇齡:“學有虛字,有實字。如學《禮》、學《詩》、學射御,此虛字也。若志于學、可與共學、念終始典于學,則實字矣。此開卷一‘學’字,自實有所指而言,乃注作‘效’字,則訓實作虛,既失詁字之法,且‘效’是何物,可以時習?”[4]毛氏不贊同朱熹的說法,認為朱熹對“學”的解釋有片面之嫌。王孺童擁護朱熹“學”即“效”的觀點:“‘學’在此有兩種解釋:其一,作名詞,指學問;其二,作動詞,意為效仿。若作名詞解:必有具體之學問,如史學、經學等,然后才能‘時習之’;若作動詞解:人雖平等,但智力必有差異,故而覺悟也有先后,那么‘后覺悟’的人效仿‘先覺悟’的人,然后再‘時習之’”。[5]王孺童將“學”的詞性做了劃分,在作為動詞的時候,理解為“效仿”之意。因為學習主體有差異,所以覺悟能力較低的人會模仿“先覺悟”的人。儒家所倡導的“學”是學先王之道,學圣人之德,強調具體的實踐技能。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這是孔門之道,主張在實踐中培養(yǎng)德行,先做后學。
“學”和“習”通常一起連用,但又有先后之分。結合實踐性認識,“學”有三種境界:分別為“記得”“曉得”“習得”。從為學而學,學有所得到敏而好學,“學”的三種境界是從感性到理性,從一般表象上升到審美抽象的過程,主體的精神狀態(tài)也隨三種境界的上升發(fā)展而產生變化。作為審美活動的“學”,是主體在外物感發(fā)和引導下結合自身的主體能動性所產生的愉快的審美體驗。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主體時刻以飽滿的精神姿貌,愉悅的審美感知進行學習體驗,最終“下學而上達”,達天命以成君子,從此更好地認識和理解自己。同時主體立足于自身的精神世界,依據一定的審美條件和審美感知,在“學”的過程中突破自身局限,不斷認識和理解自己,進而提高自己的審美價值和精神境界,從而心生喜悅,最終達到至高的審美境界。
《說文解字》曰“學,覺悟也。從教,從冖。”[6]《段注說文解字》:“一下曰‘覆也’。尚童朦,故教而覺之。”[7]古時的“學”和“教”經常施受不分,兩者都需要外力的介入對主體進行合適的引導?!栋谆⑼ā方忉尅皩W”曰:“學,覺也。言用先王之道,導人情性,使自覺悟,而去非取是,積成君子之德”。[8]皇侃在《論語義疏》中引用此說,認為“學”的涵義是“覺”,學習的內容是圣賢君王修身治世的智慧,學習的過程是引導人的性情使學者發(fā)覺醒悟,祛除內心及外在行為錯誤之處從而吸取正確的地方。因此,“學”是主體先“覺”后“悟”的動態(tài)的體驗過程??鬃釉凇墩撜Z》中論“學”的目的是追求仁心。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仁”是孔子追求的終極目標,是每個人為自身圓滿的人性而努力的內在精神?!墩撜Z》中“禮”與“仁”是不可分的,“禮”是用,“仁”是體,“禮”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踐履“仁”的發(fā)用,因此“禮”是基于“仁”為邏輯起點的,沒有“仁”外之禮,因而外在的禮儀規(guī)范必須以“仁”為根基才有其意義,否則會異化為虛偽的形式?!叭省弊鳛閳A滿的人性和圓滿的天性,是人生永恒追求之“道”。“禮”和“仁”更多面向的是社會,是人與人的關系,而“學”則是面向自己。但是“仁”的實現(xiàn)必須通過“學”才能體現(xiàn)和達成?!皩W”既包括知識技能的學習,也包括人性的修養(yǎng),如果沒有“學”,“仁”只能成為一種懸空的終極目標,最后歸于寂靜。
“覺悟”最初來源于佛家語,“覺悟”在佛家禪宗的開悟中,被描述為兩個階段:“覺”是第一個階段,聽見了某個知識,有一個人對自己說了一句話,突然之間眼界通透,醍醐灌頂,此謂“有所覺”。“悟”是第二個階段,在一生長久的修為中,遇到任何一個事情,要反觀內心,去審慎思考,日積月累,這個長久參化的過程叫做“悟”。“覺”是瞬間的質變,“悟”是過程的量變。從字形結構來看,“覺”字的下面是一個“見”,上面的“冖”,就如“見”字頭上遮了一塊布?!拔颉钡淖筮吺且粋€豎心,右邊是一個吾。“悟”其實就是我的心,“覺悟”即是揭開幕布看見自己的內心。因此,“‘學’意味著自身價值世界的敞開,”[9]以明事理而正仁心。把所有“覺”的瞬間,與長久一生的“悟”結合起來突破自己的局限,所以真正的覺悟是內心的完善,是人生的覺悟。南宋詩論家嚴羽說:“大抵禪道唯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10]這里的“妙悟”,是指審美感興在外物的直接感發(fā)下產生審美情趣的心理過程,是感性的和直接的。嚴羽又曰:“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甚遠,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盵11]嚴羽認為孟浩然的知識學力不及韓愈,但是孟浩然的詩卻超出韓愈甚遠,這是因為孟浩然的“妙悟”高于韓愈,足見“妙悟”與學力才識無必然的聯(lián)系,其主要借助于主體自我感悟的能力。雖然學力不是決定性因素,但是主體需要有長期的積累。所以孔子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桎梏,主張學在民間??鬃映珜У摹坝薪虩o類”便是最好的佐證?!墩撜Z正義》云:“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12]每個人都可以接受老師的教導而從善,只要肯用心學習,人們在教育面前都是平等的?!墩撜Z》同嚴羽的觀點一致,雖然對主體的學力沒有要求,但是主體的學習態(tài)度是非常重要的。主體要以用心學習和積累為前提,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接受文化知識、技藝技能和人性修養(yǎng)的教導,由外物(外在環(huán)境和他人)的啟發(fā)引導,到主體自身的領悟的過程,就實現(xiàn)了“覺”到“悟”的動態(tài)審美過程。審美主體通過外在感性的觸發(fā),在一瞬間獲得感性感觀,在審美感知中進行內化,結合現(xiàn)實環(huán)境和本身感性經驗積累,在進行長久的審美啟悟的過程中,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內心,實現(xiàn)自我的人生價值,提升自身的審美境界。
《說文》曰:“時,四時也。”[6]215本春秋冬夏之稱,引申為凡歲月日刻之用?!皶r”的造字場景是太陽影子落在日晷與某一刻度重合,掌時之人,以圭測量并記錄。根據某一時點以及日影長度,可以確定四時;根據每天影子落在不同的刻度,可以確定時辰。故“時”的本義是以日影來定四時及時辰。從“時”演變?yōu)椤皶r”后,如今的“時”多用來表示時間、時候之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時”最初的價值意義。在《論語》中,“時”主要有以下四種含義:一是及時?!皩W而時習之”,表示要及時地進行實踐溫習;“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三次去抓野雞時,野雞很及時地飛走,很幸運地躲避了作為餐盤酒肉之災。二是適時。“使民以時”“不時不食”“夫子時然后言”。不違農時,在農閑的時候才差使老百姓;蔬菜季節(jié)未到不吃;公叔文子不是不說話,而是到他說的時候他才說,這些都強調要在恰當?shù)臅r候做恰當?shù)氖隆H菤v法、時候。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論語·衛(wèi)靈公》)主張沿用夏朝的歷法來治理國家,嚴格規(guī)范國家制度??鬃釉唬骸熬佑腥洌荷僦畷r,血氣未定?!?《論語·季氏》)年少的時候,精神狀態(tài)不是很飽滿平穩(wěn),要警惕縱欲過度?!翱鬃訒r其亡也,而往拜之?!?《論語·陽貨》)陽貨來拜見孔子,想讓孔子去做官為仕,孔子當時不在家,并且他不想做官,于是他就挑陽貨不在家的時候去回訪他。四是時機、機會。“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論域·陽貨》)學而優(yōu)則仕,陽貨認為孔子具備了治理城邦的本領,卻不抓住機會去做官,這是不聰明的。大多數(shù)注家對“時”的注解都采用了適時、及時之意,當然不同的語境和情境會有不同的解釋和說明。
“時”作為儒家倫理范疇之一,因審美過程的情境和階段的不同,其呈現(xiàn)出巨大的差異性,主體也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精神狀態(tài)。首先是審美情境的差異。南朝畫家謝赫在《古品畫錄》一書提出“氣韻生動”的命題,將其推為繪畫“六法之首”,強調繪畫要表現(xiàn)人的風姿神貌?!皻狻笔秋L姿神貌的本體和生命,也是宇宙萬物的本體和生命。但是“氣韻生動”在表現(xiàn)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格調氣質的時候,和外部環(huán)境是不可割裂的,同宇宙的元氣和主體本身的元氣也是緊密聯(lián)系的,它是創(chuàng)作主體的生命。其次是時間階段的差異?!洞蟠鞫Y記·保傅》曰:“古者八歲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jié)焉。束發(fā)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13]古人八歲就學習寫字,學習如何文明禮貌地與人打交道等實踐性禮儀,此階段是由情商到智商的培養(yǎng)過程。到大學時期,就學五經六藝,學習成仁成德之道。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學而》)皇侃在《論語集解義疏》中的注解較為具體,曰:“時者,凡學有三時:一是就人身中為時,二就年中為時,三就日中為時也。一就身中者,凡受學之道,擇時為先;長則捍格,幼則迷昏。故《學記》云‘發(fā)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是也。既必須時,故《內則》云:‘六年教之數(shù)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八年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shù)日,十年學書計,十三年學樂誦詩舞勺,十五年成童舞象’。”[4]2古人六七歲開始學識字讀書,七八歲教以日常簡單禮儀,十歲教書計算,十三歲學習音樂舞蹈?!岸湍曛袨闀r者,夫學隨時氣則受業(yè)易人,故《王制》云‘春夏學詩樂,秋冬學書禮’是也。春夏是陽,陽體輕清;詩樂是聲,聲亦輕清;輕清時學輕清之業(yè),則為易人也。秋冬是陰,陰體重濁;書禮是事,事亦重濁;重濁時學重濁之業(yè),亦易人也。三就日中為時者,前身中、年中二時,而所學并日日修習不暫廢也。今云‘學而時習之’者,而猶因仍也,時是日中之時也,習是修故之稱也?!盵4]3就學習來說,按照不同的時間安排不同的學習項目,一日之內按溫習、進修、游散、休息的次序來安排學習,學習主體達到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錯過最佳時節(jié)則會得不償失,事倍功半。學習要有規(guī)律性,在適當?shù)臅r候學習,就身心發(fā)育、季節(jié)變化和晝夜交替不同的階段安排不同的內容進度。及時實習而能得其樂,但是常學而能常新者終是少數(shù),對常人來說,重復式的學習難免煩瑣枯燥,要達到樂在其中很難,故而要滲入現(xiàn)實情境來轉化其所學,即踐行之、實踐之,才能增強“學”之幸福體驗。人生中每個階段的每件事都要恰逢其時,在人生重要關頭做重要決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正當其時,及父母之所急、助朋友之所困、解兄妹之所難。
有學者將“時”看作儒家“君子”人格養(yǎng)成的價值范式之一。“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時刻做到適合,無過無不及?!皶r”者,既有時時刻刻、無時無刻的充滿之意,亦有“一念之時”、“朝夕”之間的頓悟之意。孟子稱贊孔子是“圣之時者”(《孟子·萬章下》),說明孔子的所言所行都與當時當?shù)叵喾希槕獣r勢,恰到好處?!皶r”“學”和“君子”這三個儒家重要理論范疇之間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相連的,“學而時習”以成君子之仁德也。眾所周知,孔子很重視“學”,不僅以《學而》開篇,在文中多次提到“學”,而且很多時候,“學”都是和君子并置出現(xiàn)的。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君子能夠謹言慎行、安貧樂道、行事無愧于心走正道就可稱為好學;“君子學道以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論語·陽貨》)通過不間斷的學習、實踐、覺悟來豐盈自己才能達到君子的標準;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道?!?《論語·子張》)君子是仁者到圣人的發(fā)展過程中必須踐行之路,其終點就是圣人,是儒家終極理想人格。君子在《論語》中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方面強調君子是有道德的人,另一方面又強調君子是有地位的人,所謂君子者,即是有德有位之人。“德”的達成需要“學”的實踐,君子人格的培養(yǎng)需要“學”不斷精進。
“學習”不是為了謀生求食,而是為了求道成仁,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公冶長》)宋代學者邢昺認為,《學而》篇是在規(guī)勸人們學習,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求道,沒有道人無法立足,所以首先必須謀于道。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論語·衛(wèi)靈公》)“學”和人們的衣食住行同等重要,但“學”不是“謀生之學”,而是“謀道之學”,君子以求道為重。孔子規(guī)勸弟子積極專心求道,“道”實現(xiàn)的途徑在于“學”,“學”以完善豐富自己。將“孝”“仁”“禮”等抽象的理論范疇結合自身情境內化于心,最終認識和理解自己的內心,因此,“學習”是無功利概念的審美體驗過程。
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一般將審美體驗分為味象、觀氣、悟道三個層次,味象是對客觀事物的外在審視;觀氣是主體對萬物生機和深層生命的體驗;悟道倡導主體與客觀物融合為一體,是最高層次的審美體驗。從認識表象到認識自己心靈世界的審美體驗過程是動態(tài)深入的?!皹穼W”則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論語·雍也》)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樂之者,有所得而樂之也?!盵3]89漢代包咸認為:“學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篤,好之者又不如樂之者深也?!盵4]296學習有三種境界,“知之者”此乃第一種境界,為學習而學習,為考試而學習,指掌握很多知識的人;“好之者”指的是喜歡學習知識的人,而且學能有所得,孔子在《論語》中提出好學的人只有兩個,一個是弟子顏淵,一個是自己。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顏淵好學的表現(xiàn)是生氣了不遷怒于他人,不兩次犯同一個錯誤。再看孔子評價自己,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對于一般人來說,忠信容易達到,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好學不倦的,孔子因其好學多聞,才能成為博學廣識之人,這是第二種境界;“樂知者”是第三種境界,在讀書學習時獲得快樂的人,這時不僅僅停留在對知識和道理的掌握上,還要篤實而且深入的學習和感悟,將所學的知識靈活地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喜悅主要來自身體力行的實踐所帶來的豐富的人生意義和價值,而不是帶有功利色彩的為獲得一些文化知識去謀求一份工作的技能,“它是某種體驗性、情感性,而不是思辨性、知識性或意志性?!盵14]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習和生命變成不可分離的整體,讓學習成為生命一部分。學習的過程是主體慢慢打開心靈與世界溝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體不僅會掌握廣博的文化知識,還會通過踐行實際的技藝來豐富自己,從而獲得審美愉悅。
審美愉悅也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審美感興愉悅、審美領悟愉悅和審美精神愉悅。學習從“覺”到“悟”的過程就是從審美感興愉悅到審美精神愉悅的過程,它是審美主體在整個審美過程中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另外,“學”是一種整體性的審美體驗,在這個過程當中,“學”作為審美體驗活動不是對審美對象某一個方面的把握,而是對審美對象整體性的感受。孔子講學習的內容十分廣泛,既包括四書五經等書本知識,也包含五經六藝等實踐性行動?!皩W”的目的是為了完善自己,以成君子之道、圣人之德,所以需要德、智、體、知、情、意等全面發(fā)展,不可有一科偏廢。因此“學”是對所有方面的整體把握和感受,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
孔子強調廣泛地學習文獻知識,順從自己的內心,就不會違背道理。學習是生命之學,滲透在人們生活和生命的各個方面,需要主體連續(xù)完整地思考覺悟,將所學內容轉化為生命的一部分后達到與物渾然一體的整體境界。因此,學習的審美體驗是永恒的、整體的,在學習過程中人們處于自身所構建的有意義和情感的精神文化世界中,此時主體與所學的內容融為一體,在情感力量的推動下,人們會發(fā)現(xiàn)生命的內在意義,最后在這個基礎上獲得更高、更深刻的審美愉悅。喜悅伴隨學習過程始終,因此它是一種長久的情感體驗,不是大喜大樂的狀態(tài),而是緩慢且深刻的喜悅。春秋時期,孔子不遠千里問禮于老子,老子的“道”對孔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將其運用到對弟子的教誨和生活細微之處,在《論語》中都有深刻的體現(xiàn)。
順應天然,識得心體,學習是一件循序漸進的動態(tài)過程。在《論語》中,“學”是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過程,是從孔子與弟子生活言行的實際情境中學得君子仁德,然后通過審美啟悟,打開自己的心靈,將學之所得用來充盈和豐富自己,從而獲得審美愉悅的過程?!皩W”是由“覺”到“悟”的過程,“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在某一個瞬間主體習得了可以作為謀食之道的實際知識或技能,它是實用主義和表現(xiàn)主義的,人們可以通過“學”謀求一份穩(wěn)定的職業(yè)。但是即使腰纏萬貫,不懂得君子的德行仁義,仍然只是小人而已。因此,讀書治學不在于獲取學科知識,而是習得人格氣象?!皩W”是一場無功名利害的審美體驗,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堅持樂觀開朗的學習態(tài)度、積極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和博學多聞的學習方法,增加心靈的厚度,享受永恒的美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