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綺懷 圖|松鼠
在網(wǎng)上,隨便翻開一個評論區(qū),十之八九會看到很多人在為了一個觀點你來我往地相互攻訐,爭得天翻地覆,最后的結(jié)果是誰也不服誰。
這讓我想起我和我哥之間的一件事來。當時我正沉浸在汪曾祺的《受戒》構(gòu)筑的荸薺庵世界中,聽到我哥來了,連忙把書倒扣在桌子上出去迎接。
進了臥室后,我哥看桌子上扣著一本書,就走過去,分開五指按在書脊上作翻轉(zhuǎn)勢:“受戒?!”接著把書翻過來,瞅了一眼,隨后流露出一副鄙夷的神情:“你怎么看這種東西?”
我一聽,結(jié)舌良久。
后來我轉(zhuǎn)過彎兒來了,我哥是對的,但前提是在他的價值體系里。我哥受教育水平不高,熱衷于打游戲,不喜歡看《受戒》這一類沒有緊張刺激情節(jié)的小說情有可原。我無法用建立在我的價值體系之上的言論否定他的價值體系,因為人一般容易被自己親自發(fā)現(xiàn)的理由說服,而不是被別人醞釀的理由說服。
自這以后,我明白一個道理:人和人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不要妄圖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征服他人的價值觀。同時我也告誡自己,不要輕易在網(wǎng)上發(fā)言,以免他人妄圖用他的價值觀來征服我的價值觀。而人一旦有了征服欲,往往伴隨著硝煙四起。
我認為《受戒》很好看,我哥認為不好看,這就涉及一個審美概念了。
中國勞動關(guān)系學院的楊寧老師說:不要否定別人的審美,哪怕你已經(jīng)很不能忍受了,但是不要輕易否定,因為否定完了之后,你以為你能改變他嗎?改變不了,最后的結(jié)果就是你倆爭吵越來越升級……你要知道,審美這個東西,是一個人從出生到現(xiàn)在全部經(jīng)歷的總和,這個總和建構(gòu)了他的品位……當你一下把他這個品位給否定了,這意味著你在否定他前半輩子,甚至是這一生。那他當然不能同意,他當然要跟你爭一爭。
再加上網(wǎng)民的受教育水平以及道德素質(zhì)參差不齊,有些人一看到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言論,操起鍵盤就破口大罵。這種人就是中國政法大學羅翔教授說的那種人:“一個知識越貧乏的人,越是擁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勇氣和自豪感。因為知識越貧乏,你所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你根本沒有聽過與此相對立的觀點?!?/p>
《止學》云:“王者不辯,辯則少威焉。智者訥言,訥則惑敵焉。勇者無語,語則怯行焉?!?/p>
無論是王者,還是智者、勇者,都要求不要多言。有王者風范的人多話,容易喪失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威嚴;聰明的人多話,容易言多必失;勇敢的人多話,容易瞻前顧后,導(dǎo)致行動猶猶豫豫不果敢。
這是從說話主體角度來闡述的,《論語》則從說話對象的角度作了一番解說。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p>
應(yīng)該對某人說的話卻沒跟對方說,是失人。今日,我之所以寫下這篇集中了我多年思考的文章,是因為我覺得能靜下心來讀書且讀到我這篇文章的人,想必我都能引以為同調(diào),所以我得說一說,不然會錯過潛在的讀者,也就是所謂的“失人”。
不應(yīng)該對某人說的話卻跟對方說了,是失言。譬如我按捺不住心中的不憤,和我哥爭執(zhí)起來,非要他接受我的價值觀,承認汪曾祺寫的《受戒》是一篇很棒的小說,甚至我倆還打了起來。這就是“失言”。
認清你的說話對象,才能既不失人,也不失言,這就是“知者”,即有智慧的人。
最后,就用鄭板橋的一段話作結(jié)吧:“有些好處,大家看看。如無好處,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