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靖
太原科技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
第一,學校體育“健康教育理念”落實情況有待跟進,對學生健康教育督促作用稍顯不足。第二,從體育課變?yōu)轶w育與健康課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稱呼的變化,更在于將健康教育以及健康理念融入到學校體育體系之中。第三,雖然體育課已經改為體育與健康課,但是體育教師的招聘或相關的專業(yè)培訓仍然以體育技能作為主要的參考標準。第四,學校體育幾乎都局限在了學校范圍之內,學校體育課外培訓或競賽之間幾乎呈現一種脫節(jié)狀態(tài)。家庭體育參與也更多以父母的體育習慣作為先導,缺乏與學校體育的有效溝通。
首先,體育學習家庭融入不足,子女家庭體育學習獲得缺失。就我國青少年而言,趣味性、娛樂性成為家庭閱讀和學習的首要標準,體育與健康相關知識內容的閱讀興趣明顯不足。其次,家庭體育類節(jié)目觀賞率不足,家庭體育氛圍有待提高。在青少年體育類節(jié)目觀賞中,體育賽事幾乎成為了唯一的興趣點,體育鍛煉或健康類節(jié)目在青少年看來應該屬于“中老年”觀眾的興趣范疇,因此青少年同家長一起進行體育健康類節(jié)目的觀賞頻次相對較低。第三,我國家庭型體育消費與父母親子體育活動明顯不足。首先,體育消費是促進青少年體育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體育消費在整個家庭消費數額中的占比極小。體育類親子活動更多的局限于幼兒時期的一般性體育鍛煉層面,隨著子女年齡的增大,父母在青少年體育參與中的參與度會逐漸減少,體育與健康、體育與旅游等復雜性親子體育類活動更是較為缺乏。
首先,青少年社會體育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有待完善。其次,青少年社會體育活動專門性場地配置不足。在實際政策落實過程中,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不斷推進,但是針對于青少年群體的專門性場地并沒有真正落實,無論是社區(qū)體育設施還是大型公共體育場館,針對的都是整個社會居民群體,并沒有體現出青少年群體的特殊性。此外,目前大多數學校的體育場館設施開放時間只是局限于非假期,一旦進入寒暑假,學校為了節(jié)省管理資源往往會關閉學校的場館設施,這就使得青少年在課余時間最為充裕的假期往往難以使用到所在學校的場館設施資源。第三,青少年社會體育組織建設滯后。青少年社會體育組織是青少年校外體育參與的重要載體,我國青少年社會體育組織一方面是依托于學校而成立的公立學校附帶性組織,從管理和組織建設上來看主要依托于所在學校,因此并未完全發(fā)揮出應有的社會性作用;另一方面,缺乏對于青少年體育訓練、體育賽事、體育鍛煉、后備人才培養(yǎng)等多層次的系統性規(guī)劃,因此也并未真正發(fā)揮出應用的作用。
從目前國內外學術界的研究來看,在青少年體育教育和體育參與方面實現家校合作已經成為一種學術共識。但是家校合作在我國的具體實踐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許多困境和挑戰(zhàn):家校合作理念的爭議—青少年體育參與需求的差異化、合作內容的不一致、合作組織上的單向度等;家庭與學校在合作模式中的地位差異—家校合作的商品化、家校合作的主導權問題等;家校合作過程的形式化—學校體育參與主體的缺失、家校合作渠道的狹窄單一、家庭體育活動效率低下等;家校合作保障機制的匱乏—家校體育資源聯動脆弱、家庭體育資本匱乏等。從上述四個困境出發(fā),“家庭—學?!鐣比铰搫拥拈L效機制希望能夠為家庭體育和學校體育二者之間搭建一個第三方的合作平臺,讓青少年參與的社會性體育作為一個協調方和銜接者,多渠道、多形式、多層面的動員學校與家庭在青少年體育參與和體育素養(yǎng)提升方面實現資源整合,從而調節(jié)這種以 “學校為本”或“家庭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所造成的失衡,融通家庭與學校的交流渠道。
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已經成為黨和國家高度關注的重要問題,如何提升青少年體育參與質量和體質健康水平成為了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共同關注并力求快速解決的現實問題。但是作為青少年而言,體育素養(yǎng)的提升首先應該來自于基本的體育教育和體育學習,學校作為學生接受體育教育、從事體育訓練和體育賽事的主要途徑,為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的提升提供了大量的師資、場地、設施、課程等人力和物力保障。但是相對于成年人而言,家庭教育同樣在青少年整個成長過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初始場域,父母的體育觀念、父母的體育態(tài)度、父母對子女體育運動的支持力度等,都為青少年體育參與和體育素養(yǎng)的提升提供了更為堅實的外部保障。從上述層面來看,學校和家庭在青少年體育學習和體育參與過程中扮演著兩個重要的角色。但是隨著全民建設的推進以及青少年社會體育公共資源的不斷豐富化,青少年社會體育參與逐漸成為整合家庭和學校體育資源,促進青少年體育全面參與的一條重要途徑。隨著社會性青少年體育組織發(fā)展規(guī)模和質量的不斷提高,青少年社會體育培訓、青少年社區(qū)體育參與、青少年社會體育賽事等為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的提升帶來了更多的動力和支持。從這一層面來看,在傳統的學校體育和家庭體育基礎之上,進一步融入社會性青少年體育資源,共同形成青少年體育促進的三方合力,這是青少年通過全面體育參與提升體育素養(yǎng)的必要途徑。
青少年時期是個體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是個體從“兒童自我中心”邁向“社會化”的關鍵轉折期,是青少年各方面基本素養(yǎng)培養(yǎng)和提升的關鍵時期。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的提升來源于體育教育和體育參與,因此共同保證這兩個層面的穩(wěn)步推進,是實現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提升的核心點。對于“家庭—學?!鐣比铰搫訖C制而言,實現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多方面挖掘三方在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干預方面的作用和功能。第一,要實現學校體育的社會化,即學校體育不再僅僅局限于學校范圍和體育課堂內的體育,將教師的教學資源和學校的體育資源放置于非教學時間內,要充分發(fā)揮出學校在課余、假期等非教學時間內對學生體育學習和體育參與的促進和幫助作用;第二,要實踐社會體育教育化,要充分發(fā)揮出青少年社會體育俱樂部、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社區(qū)青少年體育小組等組織和機構的教育作用,從簡單的技能訓練和賽事參與擴展為涉及到體育知識、體育技能、鍛煉習慣、體育認知等多方面的干預和促進,激發(fā)出青少年社會體育參與的教育作用;第三,要實現家庭體育的深入化,要發(fā)揮出家庭體育在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提升過程中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出父母對青少年體育參與的干預作用,提升父母在青少年體育參與上的資金支持、教育支持、態(tài)度支持等方面的力度。
“家庭—學校—社會”三方聯動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提升長效機制具有獨特的運作模式,將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相對獨立的場域在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提升這一層面上實現了有機結合。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之中,社會作為體育干預手段最為豐富、體育參與內容最為多元化的主體,扮演了中介者的角色,促進了家庭和學校在完成各自相對獨立的青少年體育干預任務的基礎上,能夠實現進一步的整合協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作為促進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提升的長效機制,其首先應該在政府的統籌與持續(xù)推進作用下不斷的構建和完善,同時政府在這一機制中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教育部門的行政作為,同時也應該聯合體育部門、財政部門、地方政府等多方政府職能機構共同保障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提升長效機制的構建和運行。
“家庭—學?!鐣比铰搫忧嗌倌牦w育素養(yǎng)提升長效機制主要包含三個層面:資源共享機制、服務保障機制和長效保障機制。首先,資源共享機制是整個長效機制的核心要素,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聯動的關鍵就在于能夠有效實現三方在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提升方面的資源共享,將原本聯系不緊密的三方通過長效機制的運作進行有機結合,充分實現三方在青少年體育教育和體育干預方面的資源整合和資源互補,從而通過三方聯動發(fā)揮更大的綜合性效益,這是資源共享機制運作的核心目的所在。就起具體運作來看,資源保障機制主要在于整合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和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提升過程中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在人力資源方面,三方聯動機制內的資源整合機制將會通過家?;ピL機構、青少年體育社會實踐基地、青少年社區(qū)體育組織等平臺的搭建將學校教師、家長、青少年社會體育組織管理者、社會體育指導員等與青少年體育參與和體育學習有關的人員主體進行有效銜接和整合,是原本分離的各個主體能夠實現有效的互動,同一目標、協調運作。在物質資源整合方面,一方面是將原本相對封閉的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和社區(qū)體育場館設施進一步向青少年全面開放,保證青少年在校與非在校時間內都能夠享受體育場館設施服務;另一方面是通過平臺搭建將學校內部器材與周邊社區(qū)和青少年體育組織或培訓機構的器材進行統計歸類,針對性的進行互補性配置,節(jié)省場館器材重復所造成的資源浪費。其次,服務保障機制則是對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方資源共享和聯動的過程提供一種外在的機制保障,三方在資源共享和整合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不同類型的責任沖突或義務模糊性,服務保障機制就是旨在于能夠在監(jiān)管和責任明確的基礎上保證整個機制運作的協調性和有序性。服務保障機制作為整個三方聯動長效機制的有效保障要素,共包含學校體育運行管理機制、社區(qū)青少年體育服務機制、社會體育宣傳服務網絡和家校體育互動機制四個方面。一方面學校體育運行機制與社區(qū)青少年體育服務機制保障了學校和社區(qū)兩個青少年體育學習和體育活動的主要場域能夠有效的促進和保障青少年體育參與,保障青少年在校內和校外都能夠完成基本的體育學習和體育鍛煉;另一方面社會體育宣傳網絡和家校體育互動機制作為一種溝通和宣傳要素保障了家、校、社三方能夠形成有效互動,從軟性層面進一步對整個長效機制進行制度性保障。第三,相對于服務保障機制而言,長效保障機制旨在于能夠從長遠運作的角度為機制提供堅實的外部保障,這一保障機制強調從法制、經費、人力等外部因素對機制進行規(guī)范和約束,從而保障整個機制能夠在一個相對較長的周期內合理運作。長效保障機制公包含人力、經費、管理和法律法規(guī)四個層面。經費方面,在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牽頭下成立專項基金,包括學校、社區(qū)、社會青少年體育培訓機構、社會企業(yè)等各方進行適當比例融資,保證整個長效機制運作的資金需求;法律法規(guī)方面,政府要出臺相關的政策規(guī)范,保障各方責任與義務、經費使用、成效監(jiān)管等方面有據可循、有法可依;管理保障方面,要逐步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可以附屬于所在地教育職能部門或發(fā)改委、團委等職能部門,同時要有專門的管理部門形成針對性的管理制度;在人力保障方面,一方面要依托于家長、教師、社區(qū)體育管理者、青少年社會組織負責人等主體人員的指導和管理作用,同時也要逐漸形成針對性的管理人員團隊,保證在管理、教學、訓練、參賽及其他相關活動方面都有專門性的人員配置。
(1)以“法”為本,健全三方聯動的法治程序。三方聯動從根本上來講是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在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提升層面上的協同治理,而協同治理能夠有效進行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法治完善與健全。健全法治程序是一個涉及到多方面的系統工程,從法律法規(guī)的出臺到最終的落實,都需要不同部門予以針對性的保障和完善。針對學校體育意外傷害、公共體育場館開放、青少年體育基本權益等目前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提升過程中的一些重點性問題進行針對性的立法。加強目前及后續(xù)立法的可操作性和針對性;從社會治理的角度,家庭體育、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的綜合管理克服盲目性和間斷性。從治理角度而言,把公民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等5個環(huán)節(jié)納入學校、社區(qū)與家庭體育協同治理的決策過程中。(2)各方明確責任,構建長效機制保障責任清單。從長效機制運作的角度來看,家庭、社會與學校三方是資源整合和協同配合的主體,但需要其他相關組織和部門的配合?!凹彝ァ獙W?!鐣比铰搫娱L效機制的運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職能部門與體育職能部門的聯席會議溝通機制,要搭建雙方用于討論“家庭—學?!鐣比铰搫娱L效機制的有效平臺,通過平臺制定具體的運作方案、明確運作責任,形成定期商議的機制,建立分工明確、權責明晰的合作清單制度。(3)實現人員互通,引導社會性青少年體育指導員參與機制運作。首先,要通過政策鼓勵吸引更多的體育教師加入到青少年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中來,實現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之間的人員互通。其次,建立相應的標準,形成相應的選拔和考核機制。(4)強化長效機制運作的市場主體作用。長效機制的關鍵在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協同治理,從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系的角度而言,積極吸收社會組織進入到整個治理體系中,充分發(fā)揮出社會市場主體在長效機制運作中的作用,是保證長效機制有效運行的關鍵保障,進一步向社會市場主體開放,鼓勵社會性組織積極參與學校體育、家庭體育和社會體育,從制度層面為社會組織進入到長效機制運作過程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通過財稅補貼、土地使用權傾斜、場地建造審批簡化等方式吸引社會組織投入到體育設施建造維護、社會青少年體育組織搭建、社區(qū)青少年體育場地修建等領域,減少政府機構的財政負擔,活躍青少年體育參與市場發(fā)展水平;逐步實現青少年體育教育、青少年體育賽事、青少年體育培訓、青少年體育休閑等于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提升相關領域的產業(yè)化推進,要完善相應的行業(yè)監(jiān)管制度,避免形成行業(yè)過快發(fā)展造成的質量下降和非合理競爭現象。(5)以項目為抓手,搭建三方聯動長效機制的實體運作平臺。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是重要的參與方,但是三者如何能夠在活動空間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實現有效的聯動,是推進長效機制運作的一個基礎前提,而項目制就是能夠推動聯動機制運作的一個有效途徑。以政府作為牽頭方,通過專項財政資金建立一定數量的三方體育俱樂部,通過活動舉辦實現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的協調運作;舉辦一些具有聯動性質的青少年體育活動,實現同一活動、多方參與的良好態(tài)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