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南古鎮(zhèn)南古寄宿制小學 姜玉蘭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涌現(xiàn),新的學習方式也為廣大師生所接受。語文課堂深度改革的目的是讓語文課更接近于語文,更好地體現(xiàn)語文的本質特征,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探索中必須要回歸以下幾種意識。
教材作為教師教學的重要依據(jù),起到協(xié)調教學任務安排的作用。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對于教材意識的回歸是必須要做到的。在語文教師的實際教學中,語文課堂的整體安排和課程內(nèi)容的設定,主要就是依托教材來進行。教材具有自身編排的科學性和實踐性,在教材中各個單元內(nèi)容如何設置,單元間的銜接如何設定,以及在教材改革和變化的過程中,教材添加或者刪減了哪些課文,這些都是教材能實現(xiàn)的對語文課堂的引導。語文教材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核心目標的體現(xiàn)和細化,是語文課程運行的文本載體。教材不是簡單的課文選編,每一學段、每一冊、每一單元、每一課都體現(xiàn)了課程結構體系和課程的發(fā)展脈絡,能充分突顯語文的各個要素,表現(xiàn)為教學目標更加集中,要求更加明確,使教學更具有目的性、操作性,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前一定要考量教材編者的意圖。
例如,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中一共編寫了八個單元,每一個單元都設置了一個將單元課文結合在一起的人文主題,這些主題既有一定的人文價值,又能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既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引導學生的價值觀趨向真善美。每一個單元主題,又有具體的單元學習要求,重點在于能落實一個或幾個基本的語文要素。例如,第二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心愿”,該單元所設定的語文要素為“找出課文中明顯的信息,讀好帶有感嘆號的句子”。這種語文能力的訓練對學生的語文課程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仔細研究教材編選,同時不難發(fā)現(xiàn)編者在編寫教科書時,尤其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閱讀能力是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的前提,強調閱讀能力的提升實際上是強調學生的理解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的提升。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習慣讓學生通讀課文篇目,然后將主要精力放在對課后題目的解析以及對重點句段的講評、對重點字詞的講評、對記背段落的講評等方面。這樣的教學是看局部而失去整體,看表面而忽略內(nèi)里的表現(xiàn)。課文的整體性被忽視,文章中作者的行文邏輯和思路等無法在這樣的講解中被體現(xiàn),小學階段的學生恰恰缺少組段成篇的能力,無法更好理解文章主旨。例如,在閱讀教學中,過去往往都以課文后面的題目作為引導,或者直接要求學生默讀幾遍課文,然后開始進入講讀階段。對一些重點句段,可能讓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或者進行一些記背強調。至于學生在閱讀中有怎樣的體會,有什么疑問,教師過問得不是特別多。這樣的閱讀會大大制約學生的進步成長,閱讀層面比較膚淺,閱讀理解比較片面,對課后題之外的內(nèi)容可能不夠關注,思維得不到發(fā)散,這樣嚴重影響了閱讀學習體會的深化。
所以,教師還要進一步回歸教材,重視教材,迎合教材,要充分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有自己的體會,有不同的想法。語文教師在組織單元閱讀教學時,要充分體現(xiàn)閱讀能力的幾個層級目標,并且把整體感知、篩選信息、整合信息、評價文章的內(nèi)容和表達方法滲透到每個單元、每一篇課文中。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將具體的學科知識以及專業(yè)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更加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意識以及思維意識,不斷引導學生充分意識到回歸課程意識的重要價值以及教育意義,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意識以及邏輯思維習慣,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學習能力及相關學科素養(yǎng)。在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需結合課程大綱標準以及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為學生細致分析主要的學習問題,以及未來的能力發(fā)展目標。同時,教師也需為學生提供較為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內(nèi)容,引導學生積極主動融入課堂教學具體環(huán)節(jié)之中,充分理解語文回歸課程教學的重要價值以及教育意義。語文是語言文學的載體,是中國語言文化的傳承,也是一系列優(yōu)秀文章、優(yōu)秀作品的呈現(xiàn)。語文課程肩負著一系列重要的使命,是幫助學生讀書認字提高知識儲備的重要途徑,也是進行品德思想教育,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教師要進行課程意識的回歸,就是要做到始終不忘課程的本質,不忘課程的使命與責任。
要說這個問題,不得不談到語文學科的本質。語文,從字面來看,它既有“語”的成分,又有“文”的體現(xiàn)。筆者認為“語”指語言,可以稱之為“漢語言”,是母語,也是不可缺少的交際工具,語言本質功能是交際,因此“語”首先是學生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能掌握的語言技能,是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體現(xiàn)。學語文是要教學生如何“會說話”。優(yōu)美的文辭,得體的用語,都是教師要講授的。在語文課程中看到的一切文章,一切語句、諺語、成語;在課程教學中提出的一切問題,發(fā)表的一切觀點,首先是一種語言,是漢語言的呈現(xiàn)?!拔摹敝浮拔膶W”,文學是美的,是審美作品,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體現(xiàn)著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是人類文學審美的結晶,更加突出了語文的人文性,體現(xiàn)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詩詞歌賦,寓言故事,都帶有某方面的人文精神,都帶有文學性或者文藝價值,是人類智慧、人類文化、語言文化等的呈現(xiàn)。
《標準》早就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學科的整體內(nèi)涵和本質屬性做出的最基本的界定。所以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不能偏離課程這個原點,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切忌喧賓奪主,把語文課演變成講作者簡介和時代背景的歷史課,講天文地理風貌的地理課,或是詳細解說科技知識的自然科學課,教育學生品德行為的思想政治課等。這就意味著,教師不僅要為學生細致講授相關學科知識,更加要開展實踐操作教學活動,將理論知識引入到實踐操作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實踐能力以及相關學科素養(yǎng),尤其是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理性判斷能力,幫助學生主動學習比較復雜的學科知識,引導學生深層次挖掘學科知識的本質與內(nèi)涵。教師既不能拋棄這些內(nèi)容全然不顧,也不能單純側重這些內(nèi)容而失去了語文學科的本色屬性。語文回歸課程意識,就是要矯正語文課程認知偏差,明確語文學科的工具價值和人文價值,是語文教學教育必須堅守的底線。當教師認真審視語文教材的時候,可以發(fā)現(xiàn)教材對鍛煉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鍛煉學生語言交際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文學鑒賞審美能力等的部分均衡分布,各有側重。這也正說明語文教材在引導語文課程向著課程本位回歸。
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學習能力以及相關學科素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義務教育的價值體現(xiàn)方式之一。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正確意識到當前的學習問題以及能力發(fā)展問題,不斷為學生的能力發(fā)展過程以及終身發(fā)展過程提供方向指引與幫助。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育必須突出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價值,強化人文價值,滲透審美價值。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體現(xiàn)出語文的課程意識。雖然語言是人成長中的自然習得,但必須承認正規(guī)教學在語言規(guī)范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社會給廣大小學語文教師賦予了規(guī)范語言的神圣使命,教師要明白肩負的責任,所以無論是閱讀寫作教學還是言語交際教學都要做到規(guī)范性、有效性、豐富性和審美性。從語言文字的字、詞的讀音和書寫詞句到語言表達與連貫、口語交際與訓練,都要體現(xiàn)漢語言的基本規(guī)范要求,同時在語文教學中還有體現(xiàn)高度的人文性和審美性。語文教師要明確語文不僅是傳承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還要把這種文化精神發(fā)揚光大,要以開放包容的心境,理解、吸取借鑒古今中外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審美價值意識,讓學生獲得審美體驗,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精神,使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思想品質。
在學生學習某一課文或者是某一知識點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閱讀方面的理解問題,一部分學生無法理解課文的主要創(chuàng)造思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面對此種情況,教師必須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意識,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作者的主要創(chuàng)作情感,以及文章的思想、主旨,并在此基礎之上,解決學生的諸多學習問題以及對學科知識點方面的理解問題。語文教師要有敏銳的作者意識,要善于透過問題洞察作者的心理世界,為自己的教學梳理出清晰的脈絡,這便于在教學中把握正確的方向。因為,每一篇文字,每一首詩詞,都一定是有某個或者某些作者在特定的情景環(huán)境下完成的。毛主席詩詞,每一首的創(chuàng)作背景都不一樣,那么他的各個詩詞作品在風格風采、意象表達方面就一定有差異,有不同。曹操、蘇軾、李白、杜甫,或者近現(xiàn)代的作者,他們創(chuàng)作的各種作品,都跟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價值理念、文化素養(yǎng)等有很直接的關系。在文學界,常常有人通過文學作品去品讀講評作者的思想感情,談論作者的文化品質,也正是這個道理。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忽視作者的因素來看作品,就好像只從海平面看冰山,注定是無法得窺全貌的。而且,很多小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水平有限,他們即便想要去了解作者的相關情況,也往往所知有限。所以,在回歸作者的教學方面,還是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
例如,在教學《窮人》一課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本課作者列夫·托爾斯泰是一位心理活動描寫大師,且十分擅長運用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并襯托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教師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搜集關于列夫·托爾斯泰的相關資料給學生看,讓學生對這個作者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讓學生到課文中去印證,印證作者的相關資料是不是能在文章中得到體現(xiàn);印證作者的個性是否對文章的寫法、情感的表達等產(chǎn)生了影響。在文本開頭,作者就對主人公所處的環(huán)境進行了對比性描寫:屋外又黑又冷、寒風呼嘯、海面上有著巨大風暴,而屋內(nèi)溫暖、舒適,自成一方天地。女主人桑娜手里干著活,心中卻是“心驚肉跳”,因為她的丈夫出海打魚至今未歸,狂風的怒吼和波濤的轟鳴正是她復雜內(nèi)心的表現(xiàn)。這樣惡劣的天氣狀況下,桑娜的丈夫仍然冒著生命危險出海打魚,其目的是維系一家人的溫飽生活,再通過桑娜的內(nèi)心獨白以及她的動作行為,讓讀者也跟著擔心:漁夫到底能不能平安回來?通過主人公心理活動和外界環(huán)境描寫,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沙俄專制統(tǒng)治下的漁民的悲慘生活并突出了桑娜善良而堅定的內(nèi)心。教師教學時就要抓住這點,引導學生充分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感受到作者的不平靜的心跳。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兩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教學,就是教和學的結合,就是教師和學生的結合。教師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者,而學生則接受教師的引導,是語文課堂上的受啟發(fā)者、受教育者、成長者。教師如果連學生都不關注,在教學中只是由教師單方面決定內(nèi)容和進度,或者照本宣科,或者讓學生死記硬背,那就是本末倒置,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如今很多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消極,哪怕問題看不懂也不去問教師,教師則單純從成績表現(xiàn)去看待學生的學習情況,去衡量學生的成長情況,這就是一種誤區(qū),是不符合教育本質的。所謂生本意識,就是把學生置于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摒棄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話語霸權,在教學過程中時時體現(xiàn)以生為本的理念。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過程的設計、課堂評價、作業(yè)的布置時都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從學生的內(nèi)心需求和實際出發(fā),激活他們的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獨立性和能動性,提升他們自主的語文學習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要努力構建一個民主、開放、多元、快樂的生命課堂,營造出煥發(fā)活力的成長性課堂生態(tài),要鼓勵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促進知識結構生成;其次,要組織學生開展合作、討論、交流、探究的學習方式,或是小組討論,或是案例分析,或是將游戲、表演等揉進教學環(huán)節(jié),最大限度地啟發(fā)學生思維,讓課堂產(chǎn)生思想碰撞,讓情感在心靈間飛揚;再次,要重視學生的生命教育和審美價值觀教育,站在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高度開展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對生命進行透視、關照,對文學藝術之魅力形成正確認識;最后,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種課堂教學模式如雨后春筍般走進課堂。透過豐富多彩的課堂形式,探求語文教學的真諦,語文教學必須要回到語文的立場上來,即回歸教材意識、課程意識、作者意識、生本意識,才可以不致在課堂改革的浪潮中劍走偏鋒,進入誤區(qū);也只有秉持語文的立場,才能彰顯語文魅力,展現(xiàn)語文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