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第五實驗小學 李書川
對于小學生而言,小學階段正是小學生行為習慣、思維模式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結合的重要節(jié)點。對于小學生而言,形成良好的勞動教育觀念離不開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努力,雙方應該在這期間相互溝通、正確引導、互為榜樣,促使小學生通過教師和家長的細心引導,樹立正確的勞動學習觀念。同時,加強勞動教育,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通過勞動教育,幫助學生強化身體素質,舒緩心理壓力,從而勞逸結合,在勞動中達到對某些知識的學習?;诖?,本文就家校合作視域下對小學生開展勞動教育的相關作用以及教育現狀進行分析,并給出相關策略。
勞動教育是家庭勞動教育、社會勞動教育以及學校勞動教育的總和,2020 年《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印發(fā),強調勞動教育要貫穿整個學生時代,強調家庭與學校雙方要加強合作,為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同時相互配合,互相協(xié)作,關注學生各方面的成長學習與發(fā)展,促使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家校之間進行合作與交流,能夠幫助學生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面對困難、不怕困難的優(yōu)秀品質,從而實現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全面發(fā)展。
大部分家庭中,小學生都是家里的“大熊貓”,從來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對于家務勞動來說基本沒有沾手的機會。家長對孩子的過分寵愛,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生離開家庭懷抱之后進行自我成長和發(fā)展。而小學生勞動教育的開展,其本質目的就是促進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共同發(fā)展,幫助學生提高獨立思考、自主自理的能力,通過對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幫助小學生打破家庭保護殼,對于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干,幫助學生通過勞動教育提高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勞動的過程也是學生對世界進行探索,不斷地進行觀察和研究的一個過程。學校集體勞動教育,能夠引導學生體驗勞動的艱辛,及早認識社會,明白只有通過自身勞動,才能得到自身想要的東西,而不是養(yǎng)成不勞而獲的思想觀念,從而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對于小學教育而言,在教育中經常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但是在真正進行小學教育時,教師與家長往往更加重視德育、智育教育,對于剩下的體育、美育和勞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小學生勞動教育有其存在的意義,對于整個教學階段而言都具有重要性。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各方面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是小學生正確思維模式以及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勞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身心能力,提高身體素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和接受教育的觀念,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勞動素養(yǎng),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社會價值觀念,幫助學生更努力地學習。
小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是黨領導下不斷培養(yǎng)的接班人,因此小學生的每一步教育都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對于小學生而言,勞動教育能夠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勞動觀念,培養(yǎng)其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勞動精神。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家長相互配合、鼓勵,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小學生形成勞動觀念,為更努力地學習做鋪墊。眾所周知,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們通過勞動進而獲得想要的東西,勞動實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思維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有利于整體智力的發(fā)展。而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是促進學生智力發(fā)展的基礎,有利于學生成長和發(fā)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學生勞動教育在一定程度生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起到推動作用。
在我國當前的教育事業(yè)中,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雙減”政策實行,小學階段的素質教育和減負教育受到相關部門以及教師的重視。然而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較低。同時,教師應試思想嚴重,隨著經濟的迅速發(fā)展,通常以學習成績來吸引家長。在小學整個教學階段,教師過度重視考試成績,對于學生學習能力、思維邏輯、教育認知、勞動習慣等方面的能力并沒有進行重視。不少學校只是空口白話,并沒有付諸行動,從而導致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勞動教育的意義以及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不夠理解。對于學校整個教學體系而言,缺少對勞動教學系統(tǒng)知識的整理,沒有相關教材;對于勞動教育的課程安排時長不夠,學生實踐能力達不到標準,硬件設施不過關,導致學生身體素質無法增強。
在社會快速發(fā)展的當今時代,孩子是每個家庭集萬千寵愛為一身的小公主、小王子。在學習上,家長只關心一學期下來孩子最后的期末成績,對于孩子平時的知識學習、體育鍛煉,勞動教育漠不關心,只是滿足孩子物質方面的所有需求。而一部分家長對勞動教育不夠重視,對勞動教學的方法欠佳。甚至很多家長錯誤地認為,家務活或者相關勞動絕不讓孩子插手,孩子就只負責寫作業(yè)就行。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還逐漸形成懶散、懶惰等思想,不利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家庭勞動的機會,不但不能提升對勞動的認知,還不能達到鍛煉身體,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
現在社會經濟發(fā)展迅猛,許多家庭為了緩解勞動疲勞,常采用機器人或者人工智能進行代替,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勞動壓力。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小學生在家中長期接受電子產品或者信息化熏陶,對勞動教育的概念逐漸弱化,因此勞動能力較弱,不能通過傳統(tǒng)的勞動教育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同時,對于不怕困難、任勞任怨等勞動精神不能深入地體會。在整個成長和發(fā)展中,由于長期缺少勞動教育這一項,學生德育和智育方面的發(fā)展受到一定的影響,不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在小學教育階段,隨著素質教育力度不斷加大,小學各個學科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過程都在進行一定的改變。但是一部分教師對小學勞動教育卻選擇忽視,并沒有將其列為小學教學學科。綜合素質教學目的,不僅是指在傳統(tǒng)學科教學中做出相應的改變和革新,促使學生在語文素質、數學思維、分析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還要求學生在學習基礎上提高身體素質、形成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而勞動教育正是小學階段素質教育的基本表現形式,一部分小學教師對勞動教育的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往往一周只有一節(jié)勞動教育課程,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小學生不能在短暫的勞動教育中有所收獲,豐富生活經驗、體會勞動精神、形成良好的勞動思維品質。
在小學生勞動教育問題上,家長與教師應該加強合作與交流,共同配合,促進對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知,使其了解并逐漸形成辛勤勞動、不怕困難等勞動精神,并將這種精神運用到學習上以及日常生活上。教師和家長首先要改變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加強整個教學階段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突破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束縛,幫助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應多為學生提供實踐勞動的機會,讓學生多幫助家人做家務,提高整理收拾能力,從而加強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的參與感和體驗感。長此以往,促使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其次,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比如幫教師擦黑板、分小組打掃衛(wèi)生、幫助教師收發(fā)作業(yè)、幫助教師閱卷等。只要是學生力所能及的事,教師都可以讓學生去做,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動手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其學習能力,使其面對問題能夠更深入、多方面、多角度地進行思考,進而幫助學生提高身心素質。
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至少需要21 天,而小學生年齡小,自我約束力較低,因此,小學生想要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勞動習慣不止21 天。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離不開家長和教師時時刻刻的監(jiān)督和督促。雙方要齊心協(xié)力,敦促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加強勞動教育,讓小學生自己洗衣服、自己刷鞋子、自己學做飯,在學校自主打掃衛(wèi)生、擦桌子擺凳子、擦黑板等。家長和教師只有長期穩(wěn)定地相互配合,小學生才能更快地進入狀態(tài),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在促使學生養(yǎng)成勞動習慣時,教師和家長可以運用多種方式,不斷地探索研究適合學生的教育方式。在學校,教師可以利用獎勵方式,采用“流動紅旗”“勞動標兵”等方式進行勞動教育,不斷激勵學生進行勞動,樹立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增強勞動意識,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家中,家長可以利用學生的特點和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勞動思維能力,再利用小學生好勝心理,促使其與家庭智能機器人進行比賽,通過不同形式的比賽內容激發(fā)小學生的勝負欲,從而促使小學生對勞動教育有一個良好的認識,能夠邁出勞動的第一步。之后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進行更深層次的勞動教育,既幫助學生鍛煉身體,又能幫助學生提高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要想讓小學生增強勞動教育,就要依靠家長、學校、自身三方面共同努力。就家長和學校而言,在勞動教育上要科學地安排時間,不能使學生勞動任務量過大,否則不利于學生成長和發(fā)展,也不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因此,家長和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勞動能力時,要相互配合,但應該有其明確并且合理科學的分工,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不能過度干涉,但是也應該加強溝通,針對不同的學生做出相關的調整。在勞動教育中,家長不能過分心疼孩子,溺愛孩子,什么活都幫助孩子處理,這樣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面對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應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衣服自己疊、自己的書包自己整理、自己的襪子自己洗等方面,家長都可以放手,讓孩子嘗試自己去做,幫助孩子體會家長勞動的不易,讓孩子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在學校勞動教學中,教師要督促學生多參加集體活動,盡可能地參與到相關勞動中去,從勞動中獲取取相關知識,體會勞動帶來的快樂。教師在勞動教育中也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采用表揚鼓勵的方式進行勞動教育,讓學生自己疊被子、穿鞋子、刷飯盆、整理書桌等,循序漸進,不斷地幫助學生通過這些不起眼的小事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家庭和教師合作進行勞動教育時,二者不能互相推諉,也不能相互插手,家長和教師應該各司其職,做好自己那一項工作即可。
家校合作視域下開展小學生勞動教育,學校和家長要積極尋找身邊的勞動模范,將其勞動事跡給小學生進行講解,幫助小學生加強對勞動教育的認知,促使小學生發(fā)現勞動模范身上所散發(fā)出來的勞動精神,并及時地進行學習。學?;蛘呒议L也可以帶領學生去工廠或者其他地方,觀摩職工進行勞動,也可以讓小學生進行實地勞動體驗,從而增強對勞動的認知,逐步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增強學習感悟,促使學生對勞動模范精神進行繼承和發(fā)揚。
家長可以讓小學生在自己所在的社區(qū)進行相關勞動,如幫助社區(qū)打掃衛(wèi)生、除草澆花,處理社區(qū)雜物,進行垃圾分類,通過此種形式增強勞動體驗,從而增強小學生對社區(qū)服務勞動人員的敬重,提高對社區(qū)勞動教育的責任意識,幫助學生不斷學習與成長,在勞動中不斷受到啟發(fā),明白勞動教育無小事,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從小事干好,在自我服務中增強勞動意識,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促使學生具有奉獻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接受勞動教育。
在小學教學階段,教師和家長要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不能只給予考試成績好的學生獎勵,要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評價,即使成績不理想,也不能抹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適當地注重學生的品德品質、思維模式、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優(yōu)化,并給予中肯、鼓勵式的評價,從而提高小學生的自信心。對于勞動教育而言,學生和家長更要結合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促使學生通過教師或者家長的評價進行自我反省和改正,不斷加強相關勞動,以勞動楷模為榜樣,提高勞動精神,促使教師與家長評價更加綜合化、具體化,從而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
綜上所述,在當前教育形式下,素質教育成為重中之重,對于小學生勞動教育方面,學校和家長要及時地進行溝通和配合,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勞動教育,幫助學生加深對勞動教育知識的認知,提高學生勞動能力,培養(yǎng)學生不怕吃苦、勤勤懇懇、腳踏實地等多種勞動精神。家校之間長期合作,促使學生加強實際操作,增強體驗感,從而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正確的勞動觀念,促進學生身心素質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