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播火者”李大釗"/>
秦蘭珺
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獄中自述》中,李大釗如此總結其一生:“釗自束發(fā)受書,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yè),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為功為罪,所不暇計。”[1]當時,他已被奉系軍閥逮捕。1927 年4 月28 日,李大釗被秘密處以絞刑。當登上絞刑臺時,他神色未變并作了此生最后一次演講:“不能因為反動派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在中國,必然得到光輝的勝利!”
李大釗《獄中自述》局部(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是什么樣的內驅力,成就了李大釗的一生?或許,我們可以從其分別發(fā)表在1913 年4 月和6 月的兩篇文章《大哀篇》和《隱憂篇》中找到答案:“嗟乎!斯民何辜!天胡厄之數千年而至今猶未蘇也!”“環(huán)顧神州,危機萬狀”,“曷有以解我憂?”[2]是的,正是這樣一種痛徹心扉、刻骨銘心的“大哀”和“大憂”,開啟并貫穿了李大釗的人生。更為重要的是,李大釗將如此悲世之心轉化為一種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升華為一種理性求索的力量和善于斗爭的智慧,進而成就了他“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一生。而在這其中,兩個問題一直牽引著他:一是什么樣的主義能夠救中國?二是如何把這個主義“應用于環(huán)繞著他的實境”?我們不妨以這兩個問題為線索,回顧李大釗作為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者、中國共產黨早期創(chuàng)始人的生命歷程和思想脈絡。
李大釗,1889 年生于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由于父母早亡,他由祖父撫養(yǎng)長大。他6 歲入私塾,16 歲入永平中學。1907 年,李大釗步入國內第一所法政專門學校——北洋法政專門學堂,國勢之危迫讓這個也曾有過科舉夢的青年,走上了深研政理、再造中華之道路。什么樣的政理才能救中國?在北洋法政求學的6 年間,革命和立憲的兩股思潮都在中國萌發(fā),但立憲思潮在北方勢力更大,對李大釗影響也更深。1910 年,他作為北洋法政學生代表,參與了天津各?!傲椌葒薄八匍_國會”的請愿運動。他在北洋法政學會會刊《言治》上發(fā)表的文章,涉及的也大多是民主政治問題[3]。1913 年,李大釗還在中國社會黨領導人陳翼龍的介紹下加入了主張“贊同共和”“改良法律”“專征地稅”的中國社會黨,任該黨天津支部干事。
李大釗如何從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逐漸轉變?yōu)橐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或許可以把該過程追溯到他在日本留學的歲月。1913 年夏天,就在中國社會黨被宣布為非法組織的同時,李大釗獲得了到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的機會,他于冬季啟程前往東京。正是在那里,李大釗接觸到了對他日后的馬克思主義事業(yè)至關重要的思想和人物。在官方課業(yè)之余,他受到安部磯雄、河上肇、幸德秋水等人的影響,開始正式接觸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學說。同時,他結識了著名報人章士釗,在其主辦的《甲寅》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系列針砭時弊的文章。其中《厭世心與自覺心》對陳獨秀在《愛國心與自覺心》中提出的“自覺心”,進行了切中要害的商榷與闡發(fā),也開啟了陳、李二人一生的革命友誼[4]。1915 年5月,袁世凱接受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李大釗組織留日學生公開豎起“反日討袁”的大旗。1916 年2 月,李大釗因反袁運動被早稻田大學以“長期欠席”為由除名。同年5 月,“益感再造中國之不可緩”[5],李大釗毅然返回飽經磨難的祖國。回國前,他寫下后來首發(fā)于《新青年》的著名文章《青春》,號召青年“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6]。
1916 年8 月15 日,在賣報人的吆喝聲中,第一期《晨鐘報》出現在北京街頭。在李大釗撰寫的發(fā)刊文《〈晨鐘〉之使命——青春中華之創(chuàng)造》中,“青春中華”四個滾燙的大字特別顯眼。“青春中華之創(chuàng)造,為青年而造”[7],多么激動人心的宣言!但這份事業(yè)談何容易?事實證明,李大釗在后來的一年多時間里,經歷的卻是一系列的失?。褐骶帯冻跨妶蟆?2 天后,他因贊助人插手編務、控制言論,憤然辭職;協(xié)辦《憲法公言》4 個月后,由于經費困難,1917 年1 月被迫???;主筆《甲寅》日刊4 個月后,張勛的辮子軍又開進北京,民主傾向的雜志受到威脅。從入學北洋法政開始,整整10 年過去了,李大釗試圖通過制憲和民主再造中華之理想屢屢受挫,舊有軍閥和政黨勢力真的可以成功改造中國政治嗎?他對此再次產生懷疑。
1918 年1 月,在章士釗和陳獨秀的推薦下,李大釗正式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1920 年起,又先后任北京大學教授、評議會評議員、校長室秘書,直到1925 年8 月,他才為領導北方運動離開北大。正是在北大的這8 年,李大釗同陳獨秀等新文化運動發(fā)起者會師,成為《新青年》和《每周評論》陣營的干將。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李大釗開始了系統(tǒng)研究、熱心傳播和探索實踐馬克思主義的歷程。
李大釗在日留學期間就已接觸過馬克思主義。1917 年俄國革命爆發(fā),李大釗深藏在心底的思想終于等來了它在中國這片土壤中傳播、生長的時機。早在二月革命勝利時,李大釗就寫下《俄國大革命之影響》等文,提出這些年來中國政治、文化精英試圖實踐的君主政治、貴族政治、賢人政治等精英政治已無存在價值。十月革命勝利后,他更是寫下《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BOLSHEVISM 的勝利》,歡呼“勞工主義戰(zhàn)勝”與“庶民的勝利”。在《新紀元》中,他指出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新紀元,“這個新紀元是世界革命的新紀元,是人類覺醒的新紀元”,“勞工階級要聯合他們全世界的同胞……去打破國界,打倒全世界資本的階級”[8]。據統(tǒng)計,從“五四”前后到中國共產黨成立期間,李大釗發(fā)表的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講義、演說在130篇以上。當然,除了寫下“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9]之類熱氣騰騰的文字,李大釗也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的介紹,其中代表作是《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這篇全文23000 余字,于1919 年9月、11 月分兩次刊登在《新青年》上的長文,以嚴謹的“論文”形式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首開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嚴謹“學理”探討之先河。比起同時期其他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該文呈現出系統(tǒng)性和反思性兩個突出特征。李大釗充分意識到,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龐大完整的體系,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關于過去的理論,即歷史觀;關于現在的理論,即經濟論;關于未來的理論,即社會主義,貫穿三者的線索就是階級競爭。理解馬克思主義,就必須將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聯系起來作整體觀照,不能割裂開來。同時,李大釗也意識到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唯物史觀從經濟角度解釋歷史的思路之所以能成立,需要西方世界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經濟方能取代政治和宗教,成為支配社會的力量。李大釗特別指出,馬克思本人并未認識其思想的條件性,但他作為研究者卻必須意識到這一點:“不可拿這一個時代、一種環(huán)境造成的學說,去解釋一切歷史,或者就那樣整個拿來,應用于我們生存的社會。”“我們批評或采用一個人的學說,不要忘了他的時代環(huán)境和我們的時代環(huán)境就是了。”[10]
《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刊載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上)
李大釗為什么剛剛接受完馬克思主義,就立即產生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想法?一方面,到“五四”前后,中國思想界已形成共識,無論引進何種學說,都要力求與中國實際結合;另一方面,這種認識又被與《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寫作同期發(fā)生的“問題與主義”論爭強化。1919 年7 月至12 月,胡適先后發(fā)表多篇文章討論“問題與主義”,李大釗等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參與者也加入進來,不斷深化討論,加深了各方對“外來思想”和“中國國情”的認識[11]。在針對胡適《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著名論爭文《再論問題與主義》中,李大釗提出,問題和主義其實并不矛盾,因為“一個社會主義者,為使他的主義在世界上發(fā)生一些影響,必須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盡量應用于環(huán)繞著他的實境。所以現代的社會,主義包含著許多把他的精神變作實際的形式使合于現在需要的企圖”[12]。在后人的研究中,這一認識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起點[13]。
李大釗深知,馬克思主義不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實踐,需要更多人加入進來。他以辦刊、授課、社團等多種方式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李大釗曾任編輯和顧問的《新青年》《每周評論》《〈晨報〉副刊》《國民》《少年中國》等雜志,先后在其推動下刊發(fā)了大量馬克思主義譯介文章。五四運動后的《新青年》和復刊改版后的《〈晨報〉副刊》,更是一度成為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的第一和第二陣地[14]。1920 年至1925年間,李大釗在北京大學政治系、史學系、經濟系以及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北京師范大學等校開設《社會主義史》《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唯物史觀》等課程,進行了“各國的婦女參政運動”“工人的國際運動”等講座。與此同時,李大釗還十分熱心參加和指導各種社團活動。在他帶動下,少年中國學會、救國會、國民社、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覺悟社、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社會主義研究會的愛國青年和知識分子紛紛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很多當時的積極分子,后來都成長為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骨干。曾經的少年中國學會會員毛澤東在1949年3 月回憶道:“(三十年前我)在北平遇到了一個大好人,就是李大釗同志。在他幫助下我才成了一個馬列主義者。他是我真正的老師,沒有他的指點和教導,我今天還不知道在哪兒呢!”[15]
30 年前在北京的毛澤東,不過是北大一名月薪8 銀元的圖書管理員。當時很多進出圖書館的文化名流大多無暇理睬他,李大釗卻是例外。其實李大釗不僅對毛澤東,對所有進步青年,都是這樣無問出身,給予幫助的。這些幫助除了思想上的引領,也有生活上的關心。他常不多詢問,就為來北京求學的窮學生當擔保人,或干脆替其交學費。他也常署名“無名氏”,給貧困學生匯去生活費。以至于李大釗月薪雖高達120 元,留給家中的費用卻常常不夠維持生計,校長蔡元培不得不吩咐李大釗把薪金的一部分直接交給夫人趙紉蘭。
不難想象,五四運動時期,李大釗的紅樓辦公室大門敞開,人來人往。各地學生代表紛紛來京,到這里交流情況。李大釗也從這里派出社團負責人奔赴各大城市,發(fā)動和領導各地斗爭。1920 年2 月,“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同年10 月、11 月,北方共產黨的早期組織“共產黨小組”(后來更名為中共北京支部)和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也是在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組織基礎上,分別在李大釗的紅樓辦公室和北大學生會的辦公室成立的。到1921 年中共一大召開前,參加過北京黨組織的張申府、張國燾、羅章龍、劉仁靜、鄧中夏、高君宇、張?zhí)椎仁嗳?,都是北京大學的進步師生。在李大釗思想和人格魅力的感召下,一批進步青年團結在他周圍,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學生和工農運動的開展,提供了最初的組織基礎。
李星華曾這樣回憶父親李大釗教他唱《國際歌》和《少年先鋒隊歌》的場景:
他一邊彈琴,一邊用低沉的聲音唱著。他說,不能唱得太高了,叫街上的警察、暗探聽見,是會把我們逮起來的。我聽了父親的話,覺得這兩首歌更加珍貴可愛了?!赣H一遍又一遍地教給我們,他的聲音唱得那樣低沉而有力,仿佛他體味著歌曲里蘊藏的為了美好的理想而奮斗的力量,并且要用它來感染我們。[16]
在某種意義上,該場景從側面生動反映了李大釗應用馬克思主義于中國實境之艱難。如何健全發(fā)展年輕的政黨?如何領導工農開展斗爭?為此需要團結哪些力量?一個個時代難題擺在李大釗面前,它們的解答又必須在帝國主義的國內代理——反動軍閥的統(tǒng)治下作出。這就需要同時具備斗爭的剛毅和靈活,就如李大釗教唱《國際歌》那樣克制卻有力的歌聲。
或許很多人會奇怪,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之一,李大釗并未參加中共一大。之所以錯過此會,是因為1921 年3 月至7 月間,李大釗正領導著北京8 校師生進行長達4個月的討薪運動。即便社會名流如蔣夢麟、馬敘倫、李大釗者,也會因為索要正當所得,遭到反動政府衛(wèi)兵的毒打??上攵谶@樣的世道中,勞工、農民等社會底層將受到何種程度的壓迫?1919 年3 月,李大釗在《唐山煤礦的工人生活》這篇關于中國工人生活的紀實報告中這樣寫道:
這個炭坑,仿佛是一座地獄。這些工人,仿佛是一群餓鬼?!?/p>
……工人的生活,尚不如騾馬的生活;工人的生命,尚不如騾馬的生命了。[17]
其實,從平生發(fā)表的首篇文章《大哀篇》開始,對社會底層的關注就貫穿著李大釗的思想和生命始終。他曾寫過《可憐之人力車夫》《北京貧民生活的一瞥》《黃昏時候的哭聲》等文。1918 年1 月,在《俄羅斯文學與革命》一文中,他對俄國文學的推崇,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其對底層現實帶著階級同情的展現和批判[18]。工人階級最受壓迫,又掌握著最先進的生產力,是革命的主體。五四運動使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但當時絕大部分中國勞工還受著封建意識的束縛,階級覺悟和斗爭意識都有待提高。因而,通向“庶民的勝利”的第一步,就是喚醒工人階級之覺悟。
1920 年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之際,李大釗在《“五一”(May Day)運動史》一文中號召中國工人:“起!起??!起!??!劬勞辛苦的工人!今天是你們覺醒的日子了!”[19]但要真正喚醒又談何容易?為此,李大釗和北京早期黨組織開展了辦刊、培訓、宣講等一系列工作。1920 年11 月,北京共產黨小組創(chuàng)辦了工人通俗讀物《勞動音》,發(fā)刊詞開宗明義,刊物出版“是社會主義運動走向實際勞工運動的起點”。1921 年7月,中國共產黨北京支部創(chuàng)辦《工人周刊》,每期銷量幾千份,最多時能達到兩萬份,被稱作“工人的喉舌”。李大釗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共青團則組織團員到長辛店、天津、唐山等地的廠礦和鐵路工人中開展工作。長辛店還在1921 年元旦成立了勞動補習學校。這個學校,校址是工人幫忙租的,講臺是工人自己壘的,教員是北大師生兼任的,教材是教員聯系工人需要自編的。但就是從這里,成長出了早期北方鐵路工人運動的骨干。學校每天早上都會傳出嘹亮的歌聲:“無產階級快起來,拿起鐵錘去進攻?!?921 年勞動節(jié),李大釗在慶祝集會上宣布長辛店工人俱樂部成立,這是我國最早的現代工會之一。
1921 年8 月,上海成立黨領導工人運動的第一個公開機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不久,北京分部成立,負責發(fā)動和組織北方地區(qū)的鐵路工人和煤礦工人。發(fā)起工人運動,組織是基礎。如何在現有條件下,在北方工人集中的重點地區(qū)建立工會和黨組織?李大釗展現了非凡的斗爭智慧。其中,派黨員到鐵路上去工作,就是中共建黨初期的一件大事。1922 年,通過當時在吳佩孚手下任幕僚的好友、北洋法政的同學白堅武引介,李大釗派張昆弟、何孟雄等6 名共產黨員到新組建的直系軍閥交通部工作,擔任密察員。他們名義上是替直系調查奉系軍閥在鐵路上的殘留勢力,其實是在聯絡、組織鐵路工人運動。不久,京漢、京奉、京綏、隴海、正太、津浦鐵路紛紛建立起了工會黨團,京漢鐵路甚至多達16 個,一些鐵路沿線的重點城市也建立起了黨的組織。8 月24 日長辛店工人罷工,10 月4 日京奉鐵路山海關機器廠工人罷工,10月13 日京奉鐵路唐山制造廠工人罷工,10 月23 日唐山開灤五礦工人大罷工,10 月27 日京綏鐵路全路車務工人罷工,12 月15 日正太鐵路石家莊機器廠工人罷工,一時間,罷工潮席卷北方鐵路和礦山。其中的開灤五礦罷工,更是被鄧中夏在《中國職工運動簡史(1919—1926)》中稱作“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中的最高峰”。
勝利固然激動人心,失敗更加磨煉意志。1923 年2 月,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在鄭州舉行,這一正當要求卻遭當局禁止。京漢鐵路沿線工人大罷工,大批軍警前來鎮(zhèn)壓,造成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罷工中,共有52 人犧牲、300 余人受傷,之后更有大批工人被開除、流落街頭,甚至入獄,近50 個工會被封,負責人被通緝。年輕的中國工人運動陷入低潮。對此,1923 年12月,李大釗在《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一文中以一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寫道:
中華民族現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在這一段道路上,實在亦有一種奇絕壯絕的景致,使我們經過此段道路的人,感得一種壯美的趣味。但這種壯美的趣味,是非有雄健的精神的不能夠感覺到的。
……要知在艱難的國運中建造國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20]
二七慘案后,李大釗愈發(fā)看到,工人階級如果沒有同盟、沒有武裝,赤手空拳很難推翻反動勢力。1923年9 月,北大學生們返?;貋?,發(fā)現李大釗給政、經兩系學生開了一門新課:《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正是在這門課的講臺上,李大釗和同學們暢談各國社會主義,提出社會主義“因各地、各時之情形不同,務求其適合者行之,遂發(fā)生共性與特性結合的一種新制度,故中國將來發(fā)生之時,必與英、德、俄……有異”[21]。艱難的國運令李大釗認識到,若要應用馬克思主義于中國,這個主義自身首先就得根據實際而調整。李大釗為此進行了一系列努力,最重要的進展就是發(fā)動農民斗爭和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
李大釗在河北農村長大,深諳中國農村狀況,這讓他成為最早意識到農民問題、領導農民運動的先驅之一。早在1919 年2 月的《青年與農村》一文中,他就寫道:“我們中國是一個農國,大多數的勞工階級就是那些農民。他們若是不解放,就是我們國民全體不解放?!盵22]1926年8 月,在《魯豫陜等省的紅槍會》一文中,他更明確提出:“應該使一般農民明了其階級的地位,把他們的鄉(xiāng)土觀念,漸漸發(fā)展而顯出階級的覺悟。”[23]
五四運動之后,李大釗開始指導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到農村演講。在他的直接影響下,共產黨員弓仲韜、李錫九等放棄城市生活返鄉(xiāng)從事建黨工作。1923 年10 月,中共北方地區(qū)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臺城特支”在河北安平縣臺城村成立。1924 年8 月,中共安平縣委成立。自此,農村黨建工作和農民運動在北方轟轟烈烈開展起來。1926 年年底,根據樂亭、玉田等18 個縣的統(tǒng)計,共有農民協(xié)會會員7295 人。1922 年秋,北京城有幾日突然臭氣熏天。原來是長辛店工會在李大釗的指導下,發(fā)動北京菜農停止進城賣菜、淘糞,軍閥當局束手無策,只好停止征收菜捐。這是黨領導下北方最早的一次農民運動。1927 年1 月,就在李大釗被捕前3 個月,他還派楊春林作為中共北方區(qū)委特派員,協(xié)助冀東黨組織帶領農民,開展反抗奉系軍閥的“旗地變民”斗爭。
隨著斗爭的深入,中國共產黨逐漸認識到,中國革命如果不首先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消滅剝削和私有制的社會主義革命就不具備條件。1922 年7 月,中共二大通過《關于“民主的聯合戰(zhàn)線”的議決案》,確立了與國民黨合作的原則,但究竟以什么形式合作還未確定。1922年8月底,西湖會議召開,核心議題就是“共產黨是否應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贊同方李大釗、張?zhí)缀头磳Ψ疥惇毿?、蔡和森爭?zhí)不下。直到李大釗提出,共產黨有條件地加入國民黨,并以少數領導人的率先加入作為兩黨實現合作的橋梁,僵局才化解。西湖會議后,李大釗受黨委托,擔負起共產黨和國民黨之間的聯絡重任。1922 年到1924 年年初,他四跨長江、三赴上海、二下廣州,面對著國共兩黨內部的質疑之聲,反復斡旋其中調解,參與制定國共合作政策,協(xié)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1924 年1 月,國民黨一大順利通過關于國共合作的決議,新三民主義作出了“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重要調整,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等10 名共產黨員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或候補委員。李大釗直接促成了國共第一次合作,是我黨最早詮釋和實踐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領導人之一。
建立國共合作不僅要面對雙方內部的質疑,也要迎接來自外部的批評。1924 年6 月,李大釗率領中國代表團到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共產國際領導人季諾維也夫、曼努意斯基的發(fā)言,都涉及了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問題上的分歧。對此,李大釗在7 月11 日發(fā)表于《真理報》上的《中國的民族斗爭和社會斗爭》一文中,陳述了中國革命的任務,雖未反駁批評,卻也正面介紹了國共合作之后國內革命情況,以爭取更多國際支持。李大釗始終清楚,中國革命雖有特殊性,但始終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部分。事實證明,就在李大釗于莫斯科期間,俄共中央和共產國際為聲援廣州政府與英國列強作斗爭,發(fā)起了“不許干涉中國”運動。列寧格勒40 萬工人致電英國總工會,號召英國工人反對英國政府干涉中國內政。1924 年9 月22 日,“不許干涉中國”協(xié)會群眾大會在莫斯科國家大劇院舉行,幾千人參加,各國共產國際代表競相發(fā)言。李大釗那天身著立領正裝,佩戴徽章,在舞臺上演講。蘇聯攝像師錄下了這一極其珍貴的畫面,這也是李大釗平生留下的唯一影像資料。
在統(tǒng)戰(zhàn)方面,李大釗做的另一項工作就是爭取馮玉祥。1924 年5月,李大釗接到中共中央決議,要求全面加強北方地區(qū)軍事工作。如何在極其有限的條件下開展工作?李大釗研究了犬牙交錯的軍閥勢力,決定從有著進步傾向的、隸屬于直系軍閥的馮玉祥入手。1925 年1 月,李大釗拜訪了不屑于和段祺瑞為伍而避居京郊天臺山的馮玉祥,其間又多次往返張家口,為把馮玉祥的20 萬國民軍改造為革命部隊,做了大量工作。他為國民軍爭取到了蘇聯軍事顧問和軍械支援,說服和幫助馮玉祥在軍隊開設研究政治經濟學和孫文主義的政工小組。1925 年11 月,馮玉祥聽說到張家口主持召開“西北農工兵代表大會”的李大釗不住旅店,和工人一起睡干草鋪,稱贊李大釗“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而能“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其事業(yè)豈有不成功者?也是在那之后,馮玉祥表達了想到蘇聯看看的想法。1926 年3 月,李大釗協(xié)助馮玉祥順利訪蘇。此次考察歸來,馮玉祥不再對“赤化”抱有戒心,成為聯共政策的積極擁護者。他主動要求蔡和森給他講馬列主義,接納劉伯堅、鄧小平等30 名共產黨員做國民軍的政治工作。在李大釗的領導下,國民軍的改造為我黨西北地區(qū)的舊軍改造工作樹立了榜樣,李大釗也成為了我黨軍事工作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
李大釗書贈友人對聯手跡
李大釗是我國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為將馬克思主義應用于中國實境,他更是開創(chuàng)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先河。林伯渠曾為《李大釗選集》的出版題寫詩句:“登高一呼群山應,從此神州不陸沉。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閃首傳真。”[24]李大釗在黨的建設、群眾路線、工農運動、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等各領域上下求索,他締造了很多中共黨史上的第一次,也愈發(fā)引來反動軍閥的恐慌和仇視,必欲除之而后快。三一八慘案之后,直系、奉系軍閥合作共同反對國民軍,北方革命運動陷入低潮。為保存革命實力,1926 年3 月,李大釗領導國共兩黨機關遷入東交民巷蘇聯大使館,從此再沒公開露面。就是在這個位于使館西院的舊兵營里,李大釗繼續(xù)領導革命斗爭,發(fā)展黨員團員,指導農民運動,委派干部支援北伐,組織“左派聯席會議”……1927 年年初,得知張作霖已下令逮捕李大釗,夫人趙紉蘭勸他暫避一下,李大釗卻說:“假如我走了,北京的工作留給誰做?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 月6 日,奉系軍閥和京師警察廳300 多名軍警、偵探闖入蘇聯大使館,逮捕了李大釗及其家眷以及國共兩黨黨員、進步人士數十人,還從蘇聯大使館拉走了7車文件。據4 月8 日《晨報》報道:“李態(tài)度從容,著灰布棉袍,青布馬褂,儼然一共產黨領袖之氣概?!?/p>
1927 年4 月28 日,李大釗等20 人被秘密處以絞刑。李大釗就義后,留給家里的只有一塊銀元,暫無條件下葬,只能由蔣夢麟、章士釗等出錢,換上一副紅柏木棺材,停尸于妙光閣街一所寺廟中,這一放就是6 年。1933 年4 月23 日,蔣夢麟、胡適、沈尹默、周作人、傅斯年、劉半農、錢玄同等北大13 位教授,冒著巨大風險為李大釗發(fā)起公葬。位于長椿寺的靈堂再次響起了李大釗最愛的《國際歌》。李大釗的棺材從城區(qū)一路被抬到近50 里外的萬安公墓,跟在棺材后送葬的群眾有學生、工人和士兵幾百名,隨著隊伍的行進又加入更多老百姓。高舉在送葬隊伍最前面的是北京青年送的一副挽聯:“為革命而奮斗,為革命而犧牲,死固無恨;在壓迫下生活,在壓迫下呻吟,生者何堪!”
或許,北京青年的評價可以在李大釗寫于1919 年11 月9 日的《犧牲》一文中得到印證:
人生的目的,在發(fā)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fā)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fā)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25]
注釋:
[1][5][23]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注:《李大釗全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301 頁,第297 頁,第167 頁。
[2][6][7]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注:《李大釗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7 頁、第3 頁,第318 頁,第329 頁。
[3]李大釗在《言治》上發(fā)表的文章主要有《彈劾用語之解紛》《暗殺與群德》《裁都督橫議》《論民權之旁落》《論憲法公布權當屬憲法會議》《法律頒行程序與元首》等,該時期的文章集中反映了他的民主主義思想。
[4]在該時期的陳獨秀看來,自覺意味著“自覺其國家之目的與情勢”。如果國家無補于民之幸福,那么“惡國家勝于無國家”,自覺將通向一種“有國家不為喜,無國家不為憂”的狀態(tài)。此說發(fā)表不久,袁世凱政府接受了“二十一條”,似乎切中了“惡國家”一說。李大釗有感陳獨秀的“自覺心”可能助長國內的悲觀厭世之風,重新定義“自覺之義,即在改進立國之精神,求一可愛之國家而愛之,不宜因其國家之不足愛,遂致斷念于國家而不愛。更不宜以吾民從未享有可愛之國家,遂乃自暴自棄,以儕于無國之民,自居為無建可愛之國之能力者也”。參見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注:《李大釗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250 頁。
[8][9][17][18][22]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注:《李大釗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377 頁,第367 頁,第435—436 頁,第258—269 頁,第422—423 頁。
[10][12][19][25]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注:《李大釗全集》第三卷,第23—24 頁,第51 頁,第246 頁,第107 頁。
[11]參見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第2 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版,第249—278 頁;羅志田:《外來主義與中國國情:“問題與主義”之爭再認識之三》,《南京大學學報》2005 年第2 期。
[13]參見張遠新、張正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邏輯起點新探》,《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 年第6 期;張世飛:《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起點與形成標準》,《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 年第8 期。
[14]《晨報》前身就是李大釗曾任編輯的《晨鐘報》。1919 年2 月,《晨報》第7 版在李大釗的幫助下改革設立“自由論壇”,發(fā)表論述新思潮和社會問題的文章。同年5 月,《晨報》副刊開辟“馬克思研究”專欄,從5 月到11 月半年間,發(fā)表五種論著,包括馬克思的《雇傭勞動與資本》、考茨基的《馬氏資本論釋義》、河上肇的《馬克思唯物史觀》等。
[15]李銀橋、韓桂馨:《在毛澤東身邊十五年》,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185 頁。
[16]李星華:《回憶我的父親李大釗》,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年版,第143—144 頁。
[20][21]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注:《李大釗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87—488頁,第248頁。
[24]《李大釗傳》編寫組:《李大釗傳》,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45 頁。